列傳第一百五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,初無好惡之私,豈以黨偏為主。
而一歲之内,逐者紛紛,中間好人固亦不少,反以人臣之私意,微累天日之清明。
往往推忠之言,謂為沽名之舉;至于潔身以退,亦曰憤怼而然。
欲激怒于至尊,必加之以讦讪。
事勢至此,循默乃宜,循默成風,國家安賴? 臣欲熄将來之禍,故不憚反複以陳。
伏幾聖心豁然,永為皇極之主,使是非由此而定,邪正由此而别,公論由此而明,私情由此而熄,道學之譏由此而消,朋黨之迹由此而泯,和平之福由此而集,國家之事由此而理,則生靈之幸,社稷之福也。
不然,相激相勝,展轉反複,為禍無窮,臣實未知稅駕之所。
章既下,讀之有流涕者。
劾罷戶部尚書葉翥、太府卿兼中書舍人沈揆結近習,圖進用,言:“比年以來,士大夫不慕廉靖而慕奔競,不尊名節而尊爵位,不樂公正而樂軟美,不敬君子而敬庸人,既安習以成風,謂苟得為至計。
良由前輩老成,零落殆盡,後生晚進,議論無所據依,學術無所宗主,正論益衰,士風不競。
幸诏大臣,妙求人物,必朝野所共屬、賢愚所同敬者一二十人,參錯立朝,國勢自壯。
臣雖終歲無所奏糾,固亦未至曠官。
今日之患,在于不封殖人才,台谏但有摧殘,廟堂初無長養。
臣處當言之地,豈以排擊為能哉?”徙太府少卿。
求去不已,除直秘閣、潼川運判。
改江西提刑,又改夔州。
時孝宗不豫,上久不過宮,光祖緻書留正、趙汝愚曰:“宜與群賢并心一力,若上未過宮,宰執不可歸安私第。
林、陳二閹,自以獲罪重華,日夜交諜其間。
宜用韓魏公逐任守忠故事,以釋兩宮疑謗。
大臣亦當收兵柄,密布腹心,俾緩急有可仗者。
”聞孝宗崩,又贻書汝愚,勉以安國家、定社稷之事。
甯宗即位,除侍禦史,改司農少卿。
入對,獻《謹始》五箴。
又論:“人主有六易:天命易恃,天位易樂,無事易安,意欲易奢,政令易怠,歲時易玩。
又有六難:君子難進,小人難退,苦言難入,巧佞難遠,是非難明,取舍難決。
暗主之所易,明主之所難;暗主之所難,明主之所易。
”又言:“陛下以隆慈之命,踐祚于素幄,蓋有甚不得已者,宜躬自貶損,盡禮于上皇,使聖意歡然知釋位之樂,然後足以昭陛下之大孝。
”上悚然嘉納。
進起居舍人。
論:“政令當出中書,陛下審而行之,人主操柄,無要于此。
”知閣門事韓侂胄浸擅威福,故首及之。
遷起居郎。
集議蔔孝宗山陵,與朱熹皆謂會稽山陵,土薄水淺,乞議改蔔。
既而熹與祠,光祖言:“漢武帝之于汲黯,唐太宗之于魏征,仁宗之于唐介,皆暫怒旋悔。
熹明先聖之道,為今宿儒,又非三臣比。
陛下初膺大寶,招徕耆儒,比初政之最善者。
今一旦無故去之,可乎?”且曰:“臣非助熹,助陛下者也。
”再疏,不聽。
劉德秀劾光祖,出為湖南運判,不就,主管玉局觀。
趙汝愚既罷相,侂胄擅朝,遂目士大夫為僞學逆黨,禁锢之。
光祖撰《涪州學記》,謂:“學之大者,明聖人之道以修其身,而世方以道為僞;小者治文章以達其志,而時方以文為病。
好惡出于一時,是非定于萬世。
”谏官張釜指為謗讪,比之楊恽,奪職,谪居房州。
久之,許自便。
起知眉州,複職,将漕利路,以不習邊事辭。
進直寶谟閣,主管沖佑觀。
吳曦叛,光祖白郡守,焚其榜通衢,且馳告帥守、監司之所素知者,仗大義,連衡以抗賊。
俄聞曦誅,則以書屬宣撫使楊輔,講行營田,前日利歸吳氏者,悉收之公上,以省饷軍費;獎名節、旌死事以激忠烈之心。
除潼川路提刑、權知泸州。
侂胄誅,召除右文殿修撰、知襄陽府,進寶谟閣待制、知遂甯府,改京、湖制置使,以寶谟閣直學士知潼川府。
诏以闵雨求言,光祖奏:“女直乃吾不共戴天之仇,天亡此仇,送死于汴。
陛下為天之子,不知所以圖之,天與不取,是謂棄天,未有棄天而天不我怒也。
青、郓、蔺、會求通弗納,陛下為中國衣冠之主,人歸而我絕之,是謂棄人,未有棄人而人不我怨也。
且金人舍其巢穴,污我汴京,尚可使吾使人拜之于祖宗昔日朝會之廷乎?” 又請改正憲聖慈烈皇後諱日。
先是,後崩以慶元三年十一月二日,郊禋期迫,或謂侂胄曰:“上親郊,不可不成禮。
且有司所費既夥,奈何已之?”侂胄入其言,五日祀圜丘,六日始宣遺诰。
于是光祖言:“憲聖,陛下之曾祖母,克相高宗,再造大業。
侂胄敢視之如卑喪,遷就若此。
賊臣就戮,盍告謝祖宗,改從本日?”從之。
升顯谟閣直學士、提舉玉隆萬壽宮。
引年不許,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。
嘉定十五年卒,進華文閣學士,谥文節。
趙汝愚稱光祖論谏激烈似蘇轼,懇恻似範祖禹,世以為名言。
所著《後溪集》十卷。
子:端之、靖之、翊之、竑之。
論曰:徐誼竄逐于小人之手,身之否,道之亨也。
吳獵之以學為政,項安世之通經博古,皆一時之英才,今更定舊史,公論其少伸欤!薛叔似通儒也,不幸以開邊事累之。
劉甲、楊輔蔚乎有用之才。
劉光祖盛名與《涪州學記》并傳穹壤,世之人何憚而不為君子也!
而一歲之内,逐者紛紛,中間好人固亦不少,反以人臣之私意,微累天日之清明。
往往推忠之言,謂為沽名之舉;至于潔身以退,亦曰憤怼而然。
欲激怒于至尊,必加之以讦讪。
事勢至此,循默乃宜,循默成風,國家安賴? 臣欲熄将來之禍,故不憚反複以陳。
伏幾聖心豁然,永為皇極之主,使是非由此而定,邪正由此而别,公論由此而明,私情由此而熄,道學之譏由此而消,朋黨之迹由此而泯,和平之福由此而集,國家之事由此而理,則生靈之幸,社稷之福也。
不然,相激相勝,展轉反複,為禍無窮,臣實未知稅駕之所。
章既下,讀之有流涕者。
劾罷戶部尚書葉翥、太府卿兼中書舍人沈揆結近習,圖進用,言:“比年以來,士大夫不慕廉靖而慕奔競,不尊名節而尊爵位,不樂公正而樂軟美,不敬君子而敬庸人,既安習以成風,謂苟得為至計。
良由前輩老成,零落殆盡,後生晚進,議論無所據依,學術無所宗主,正論益衰,士風不競。
幸诏大臣,妙求人物,必朝野所共屬、賢愚所同敬者一二十人,參錯立朝,國勢自壯。
臣雖終歲無所奏糾,固亦未至曠官。
今日之患,在于不封殖人才,台谏但有摧殘,廟堂初無長養。
臣處當言之地,豈以排擊為能哉?”徙太府少卿。
求去不已,除直秘閣、潼川運判。
改江西提刑,又改夔州。
時孝宗不豫,上久不過宮,光祖緻書留正、趙汝愚曰:“宜與群賢并心一力,若上未過宮,宰執不可歸安私第。
林、陳二閹,自以獲罪重華,日夜交諜其間。
宜用韓魏公逐任守忠故事,以釋兩宮疑謗。
大臣亦當收兵柄,密布腹心,俾緩急有可仗者。
”聞孝宗崩,又贻書汝愚,勉以安國家、定社稷之事。
甯宗即位,除侍禦史,改司農少卿。
入對,獻《謹始》五箴。
又論:“人主有六易:天命易恃,天位易樂,無事易安,意欲易奢,政令易怠,歲時易玩。
又有六難:君子難進,小人難退,苦言難入,巧佞難遠,是非難明,取舍難決。
暗主之所易,明主之所難;暗主之所難,明主之所易。
”又言:“陛下以隆慈之命,踐祚于素幄,蓋有甚不得已者,宜躬自貶損,盡禮于上皇,使聖意歡然知釋位之樂,然後足以昭陛下之大孝。
”上悚然嘉納。
進起居舍人。
論:“政令當出中書,陛下審而行之,人主操柄,無要于此。
”知閣門事韓侂胄浸擅威福,故首及之。
遷起居郎。
集議蔔孝宗山陵,與朱熹皆謂會稽山陵,土薄水淺,乞議改蔔。
既而熹與祠,光祖言:“漢武帝之于汲黯,唐太宗之于魏征,仁宗之于唐介,皆暫怒旋悔。
熹明先聖之道,為今宿儒,又非三臣比。
陛下初膺大寶,招徕耆儒,比初政之最善者。
今一旦無故去之,可乎?”且曰:“臣非助熹,助陛下者也。
”再疏,不聽。
劉德秀劾光祖,出為湖南運判,不就,主管玉局觀。
趙汝愚既罷相,侂胄擅朝,遂目士大夫為僞學逆黨,禁锢之。
光祖撰《涪州學記》,謂:“學之大者,明聖人之道以修其身,而世方以道為僞;小者治文章以達其志,而時方以文為病。
好惡出于一時,是非定于萬世。
”谏官張釜指為謗讪,比之楊恽,奪職,谪居房州。
久之,許自便。
起知眉州,複職,将漕利路,以不習邊事辭。
進直寶谟閣,主管沖佑觀。
吳曦叛,光祖白郡守,焚其榜通衢,且馳告帥守、監司之所素知者,仗大義,連衡以抗賊。
俄聞曦誅,則以書屬宣撫使楊輔,講行營田,前日利歸吳氏者,悉收之公上,以省饷軍費;獎名節、旌死事以激忠烈之心。
除潼川路提刑、權知泸州。
侂胄誅,召除右文殿修撰、知襄陽府,進寶谟閣待制、知遂甯府,改京、湖制置使,以寶谟閣直學士知潼川府。
诏以闵雨求言,光祖奏:“女直乃吾不共戴天之仇,天亡此仇,送死于汴。
陛下為天之子,不知所以圖之,天與不取,是謂棄天,未有棄天而天不我怒也。
青、郓、蔺、會求通弗納,陛下為中國衣冠之主,人歸而我絕之,是謂棄人,未有棄人而人不我怨也。
且金人舍其巢穴,污我汴京,尚可使吾使人拜之于祖宗昔日朝會之廷乎?” 又請改正憲聖慈烈皇後諱日。
先是,後崩以慶元三年十一月二日,郊禋期迫,或謂侂胄曰:“上親郊,不可不成禮。
且有司所費既夥,奈何已之?”侂胄入其言,五日祀圜丘,六日始宣遺诰。
于是光祖言:“憲聖,陛下之曾祖母,克相高宗,再造大業。
侂胄敢視之如卑喪,遷就若此。
賊臣就戮,盍告謝祖宗,改從本日?”從之。
升顯谟閣直學士、提舉玉隆萬壽宮。
引年不許,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。
嘉定十五年卒,進華文閣學士,谥文節。
趙汝愚稱光祖論谏激烈似蘇轼,懇恻似範祖禹,世以為名言。
所著《後溪集》十卷。
子:端之、靖之、翊之、竑之。
論曰:徐誼竄逐于小人之手,身之否,道之亨也。
吳獵之以學為政,項安世之通經博古,皆一時之英才,今更定舊史,公論其少伸欤!薛叔似通儒也,不幸以開邊事累之。
劉甲、楊輔蔚乎有用之才。
劉光祖盛名與《涪州學記》并傳穹壤,世之人何憚而不為君子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