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五十七

關燈
○餘端禮李璧丘倪思宇文紹節李蘩 餘端禮,字處恭,衢州龍遊人。

    第進士,知湖州烏程縣。

    民間賦丁絹錢,率三氓出一缣,不輸絹而折其估,一缣千錢,後增至五千,民不勝病。

    端禮以告于府,事得上聞,又自詣中書陳便宜,歲蠲缗錢六萬。

     召對,時孝宗志在恢複,端禮言: 謀敵決勝之道,有聲有實。

    敵弱者先聲後實,以詟其氣;敵強者先實後聲,以俟其機。

    漢武乘匈奴之困,親行邊陲,威震朔方,而漠南無王庭者,詟其氣而服之,所謂先聲而後實也。

    越謀吳則不然,外講盟好,内修武備,陽行成以種、蠡,陰結援于齊、晉,教習之士益精,而獻遺之禮益密,用能一戰而霸者,伺其機而圖之,所謂先實而後聲也。

    今日之事異于漢而與越相若。

    願陰設其備,而密為之謀,觀變察時,則機可投矣。

     古之投機者有四:有投隙之機,有搗虛之機,有乘亂之機,有承弊之機。

    因其内釁而擊之,若匈奴困于三國之攻而宣帝出師,此投隙之機也。

    因其外患而伐之,若夫差牽于黃池之役而越兵入吳,此搗虛之機也。

    敵國不道,因其離而舉之,若晉之降孫皓,此乘亂之機也。

    敵人勢窮,蹑其後而蹙之,若高祖之追項羽,此乘弊之機也。

    機之未至,不可以先;機之已至,不可以後。

    以此備邊,安若太山,以此應敵,動如破竹,惟所欲為,無不如志。

     上喜曰:“卿可謂通事體矣。

    ”後以薦為監察禦史,遷大理少卿,轉太常少卿。

     诏以來歲祈谷上帝,仲春躬耕籍田,令禮官讨論明道故事。

    端禮言:“祈谷之制,合祭天地于圜丘,前期享于太廟,視冬至郊祀之儀,此國朝故事也。

    若乃明道之制,則以宮中火後考室落成,故于太安殿恭謝天地,此特一時謝災之事耳。

    今欲祈谷而耕籍,必合祭天地于圜丘,必前期朝享于景靈宮、太廟可也。

    欲如明道之制,行于殿庭不可。

    ”诏太常、禮部集議。

    中書有可以義起者,端禮曰:“禮固有可義起,至于大體,則不可易。

    古者郊而後耕,以其于郊,故謂之郊,猶祀于明堂,故謂之明堂。

    如明道謝災之制,則與祈谷異。

    今以郊而施之殿庭,亦将以明堂而施之壇壝乎?禮之失自端禮始,端禮死不敢奉诏。

    ”上為之止。

     權兵部侍郎兼太子詹事,進吏部侍郎,出知太平州,奉祠。

    光宗立,召見,言:“天子之孝不與庶人同。

    今陛下之孝于壽皇,當如舜之于堯,行其道可也,武之于文,繼其志、述其事可也。

    凡壽皇睿謀聖訓,仁政善教,所嘗施于天下者,願與二三大臣朝夕講求而力行之,則足以盡事親之孝矣。

    ”授集英殿修撰、知贛州,還為吏部侍郎、權刑部尚書兼侍講,以煥章閣直學士知建康府。

    召拜吏部尚書,擢同知樞密院事。

     興州帥吳挺死,端禮謂樞密趙汝愚曰:“吳氏世握蜀兵,今若複令承襲,将為後患。

    ”汝愚是其言,合辭以奏,光宗意未決,端禮言:“汝愚所請為蜀計,為東南計。

    夫置大将而非其人,是無蜀也,無蜀,是無東南也。

    今軍中請帥而遲遲不報,人将生心。

    ”不聽。

    後挺子曦卒以蜀叛,如端禮言。

     上以疾不朝重華宮,孝宗崩,又不能發喪,人情恟然。

    端禮謂宰相留正曰:“公獨不見唐肅宗朝群臣發哀太極殿故事乎?宜請太皇太後代行祭之禮。

    ”于是宰執以請于太皇太後,留正懼,入臨重華宮,仆地緻仕而去。

     太皇太後垂簾,策皇子嘉王即皇帝位,王流涕遜避。

    端禮奏:“太上違豫,大喪乏主,安危之機在于呼吸,太皇太後非為陛下計,乃為太上皇帝計,為宗社計。

    今堅持退讓,不思國家之大計,是守匹夫之小節而昧天子之大孝也。

    ”甯宗M然收淚,不得已,側身就禦坐之半。

    端禮與汝愚再拜固請,甯宗乃正禦坐,退行禫祭禮。

     進端禮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。

    汝愚去右丞相位,端禮代之。

    始,端禮與汝愚同心共政,汝愚嘗曰:“士論未一,非餘處恭不能任。

    ”及韓侂胄以傳道之勞,浸竊威柄,汝愚等欲疏斥之,謀洩而汝愚逐。

    端禮不能遏,但長籲而已。

      浙西常平黃灏以放民租竄,知婺州黃度以庇蜀吏褫職罷郡,二人皆侂胄所憾,端禮執奏,竟不免于罪。

    太府丞呂祖儉坐上書忤侂胄南遷,端禮救解不獲,公議始歸責焉。

    他日見上,言除從官中書不知,朝綱已紊,禍根已滋。

    即丐去,不許,進左丞相。

     端禮在相位期年,頗知擁護善類,然為侂胄所制,壹郁不惬志,稱疾求退,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。

    居頃之,判潭州,移慶元,複帥潭。

    薨,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