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五十四
關燈
小
中
大
,任其去而不顧,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。
孟子曰:‘不信仁賢,則國空虛。
’臣所以為之寒心也。
” 孝宗崩,光宗疾,未能執喪。
大性複上疏言:“今日之事,颠倒舛逆,況金使祭奠當引見于北宮素帷,不知是時猶可以不出乎?《檀弓》曰:‘成人有兄死而不喪者,聞子臯将為成宰,遂為衰。
成人曰:“兄則死而子臯為之衰。
”’蓋言成人畏子臯之來方為制服,其服子臯為之,非為兄也。
若陛下必待使來然後執喪,則恐贻譏中外,豈特如成人而已哉。
”遷軍器少監,權司封郎,提舉浙東常平,改浙東提刑兼知慶元府。
召為吏部郎中,四遷為司農卿。
明年,兼戶部侍郎。
出知紹興府,甫一歲,召為戶部侍郎,升尚書。
朝論将用兵,大性條陳利害,主不宜輕舉之說,忤韓侂胄意,出知平江,移知福州,又移知江陵,充荊湖制置使。
江陵當用兵後,殘毀饑馑,繼以疾疫,大性首譏振貸,凡三十八萬缗有奇。
前官虛羨,凡十有四萬五千缗,率蠲放不督,民流移新複業者,皆奏免征榷。
邊郡武爵,本以勵士,冒濫滋衆,大性劾兩路戎司冒受逃亡付身,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,率繳上毀抹,左選為之一清。
江陵舊使銅镪,錢重楮輕,民持赀入市,有終日不得一錢者。
大性奏乞依襄、郢例通用鐵錢,于是泉貨流通,民始複業。
除刑部尚書兼詳定敕令,尋遷兵部。
時金國分裂,不能自存,有舉北伐之議者,大性上疏以和戰之說未定,乞令朝臣集議,從之。
尋以端明殿學士知平江府,引疾丐祠,卒于家,年七十七,贈開府儀同三司,谥文惠。
李氏自積中三世官于朝,父子兄弟相師友,而大性與弟大異、大東并跻從列,為名臣雲。
任希夷,字伯起,其先眉州人。
四世祖伯雨為谏議大夫,其後仕閩,因家邵武。
希夷少刻意問學,為文精苦。
登淳熙三年進士第,調建甯府浦城簿。
從朱熹學,笃信力行,熹器之曰:“伯起,開濟士也。
” 開禧初,主太常寺簿,奏:“紹熙以來,禮書未經編次,歲月滋久,恐或散亡,乞下本寺修纂。
”從之。
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。
謂:“周惇頤、程颢、程頤為百代絕學之倡,乞定議賜谥。
”其後惇頤谥元,颢谥純,頤谥正,皆希夷發之。
進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。
史彌遠柄國久,執政皆具員,議者頗譏其拱默。
尋提舉臨安洞霄宮,薨,贈少師,谥宣獻。
徐應龍,字允叔。
淳熙二年第進士,調衡州法曹、湖南檢法官。
潭獲劫盜,首謀者已系獄,妄指逸者為首,吏信之,及獲逸盜,治之急,遂誣服。
吏以成憲谳于憲司,應龍閱實其辭,謂:“首從不明,法當奏。
”時周必大判潭州,提刑盧彥德不欲反其事,将置逸盜于死,應龍力與之辨。
先是,彥德許應龍京削,至是怒曰:“君不欲出我門邪?”應龍曰:“以人命傅文字,所不忍也。
”彥德不能奪,聞者多其有守,交薦之。
改秩,知瑞州高安縣。
呂祖儉言事忤韓侂胄,谪死高安,應龍為之經紀其喪,且為文诔之。
有勸之避禍者,應龍曰:“呂君吾所敬,雖緣此獲譴,亦所願也。
”朱熹贻書應龍曰:“高安之政,義風凜然。
”主淮西機宜文字,知南恩州。
陳自強當國,乃舊同舍,應龍丐雷州而去。
召監都進奏院,遷國子博士、守工部員外郎,進戶部侍郎,遷國子司業兼實錄院檢讨官、崇政殿說書、守秘書少監兼權工部侍郎。
時金主徙汴,應龍言:“金人窮而南奔,将溢出而蹈吾之境。
金亡,更生新敵,尤為可慮。
”兼侍講,言:“人主不能盡知天下人材,當責之宰相;宰相不能盡知天下人材,當采之公論。
李吉甫為相,号稱得人,而三人之薦,乃出于裴垍之疏。
” 遷吏部侍郎,進刑部尚書兼侍讀。
應龍在講筵,多指陳時政。
一日讀吳起為卒吮疽事,應龍奏:“起恤士卒如此,故能得其死力。
今軍将得以賄遷,專事掊克,未免多怨。
”上驚曰:“債帥之風,今猶未除邪?”宰相史彌遠聞而惡之,免侍讀。
未幾,兼太子詹事。
會景獻太子薨,請老,上不許,徙吏部尚書,以煥章閣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。
嘉定十七年卒,贈開府儀同三司,谥文肅。
子榮叟,官至參知政事,谥文靖;深叟,官終将作監丞;清叟,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。
各有傳。
莊夏,字子禮,泉州人。
淳熙八年進士。
慶元六年,大旱,诏求言。
夏時知贛州興國縣,上封事曰:“君者陽也,臣者君之陰也。
今威福下移,此陰勝也。
積陰之極,陽氣散亂而不收,其弊為火災,為旱蝗。
願陛下體陽剛之德,使後宮戚裡、内省黃門,思不出位,此抑陰助陽之術也。
” 召為太學博士。
言:“
孟子曰:‘不信仁賢,則國空虛。
’臣所以為之寒心也。
” 孝宗崩,光宗疾,未能執喪。
大性複上疏言:“今日之事,颠倒舛逆,況金使祭奠當引見于北宮素帷,不知是時猶可以不出乎?《檀弓》曰:‘成人有兄死而不喪者,聞子臯将為成宰,遂為衰。
成人曰:“兄則死而子臯為之衰。
”’蓋言成人畏子臯之來方為制服,其服子臯為之,非為兄也。
若陛下必待使來然後執喪,則恐贻譏中外,豈特如成人而已哉。
”遷軍器少監,權司封郎,提舉浙東常平,改浙東提刑兼知慶元府。
召為吏部郎中,四遷為司農卿。
明年,兼戶部侍郎。
出知紹興府,甫一歲,召為戶部侍郎,升尚書。
朝論将用兵,大性條陳利害,主不宜輕舉之說,忤韓侂胄意,出知平江,移知福州,又移知江陵,充荊湖制置使。
江陵當用兵後,殘毀饑馑,繼以疾疫,大性首譏振貸,凡三十八萬缗有奇。
前官虛羨,凡十有四萬五千缗,率蠲放不督,民流移新複業者,皆奏免征榷。
邊郡武爵,本以勵士,冒濫滋衆,大性劾兩路戎司冒受逃亡付身,凡三千四百九十有七道,率繳上毀抹,左選為之一清。
江陵舊使銅镪,錢重楮輕,民持赀入市,有終日不得一錢者。
大性奏乞依襄、郢例通用鐵錢,于是泉貨流通,民始複業。
除刑部尚書兼詳定敕令,尋遷兵部。
時金國分裂,不能自存,有舉北伐之議者,大性上疏以和戰之說未定,乞令朝臣集議,從之。
尋以端明殿學士知平江府,引疾丐祠,卒于家,年七十七,贈開府儀同三司,谥文惠。
李氏自積中三世官于朝,父子兄弟相師友,而大性與弟大異、大東并跻從列,為名臣雲。
任希夷,字伯起,其先眉州人。
四世祖伯雨為谏議大夫,其後仕閩,因家邵武。
希夷少刻意問學,為文精苦。
登淳熙三年進士第,調建甯府浦城簿。
從朱熹學,笃信力行,熹器之曰:“伯起,開濟士也。
” 開禧初,主太常寺簿,奏:“紹熙以來,禮書未經編次,歲月滋久,恐或散亡,乞下本寺修纂。
”從之。
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。
謂:“周惇頤、程颢、程頤為百代絕學之倡,乞定議賜谥。
”其後惇頤谥元,颢谥純,頤谥正,皆希夷發之。
進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。
史彌遠柄國久,執政皆具員,議者頗譏其拱默。
尋提舉臨安洞霄宮,薨,贈少師,谥宣獻。
徐應龍,字允叔。
淳熙二年第進士,調衡州法曹、湖南檢法官。
潭獲劫盜,首謀者已系獄,妄指逸者為首,吏信之,及獲逸盜,治之急,遂誣服。
吏以成憲谳于憲司,應龍閱實其辭,謂:“首從不明,法當奏。
”時周必大判潭州,提刑盧彥德不欲反其事,将置逸盜于死,應龍力與之辨。
先是,彥德許應龍京削,至是怒曰:“君不欲出我門邪?”應龍曰:“以人命傅文字,所不忍也。
”彥德不能奪,聞者多其有守,交薦之。
改秩,知瑞州高安縣。
呂祖儉言事忤韓侂胄,谪死高安,應龍為之經紀其喪,且為文诔之。
有勸之避禍者,應龍曰:“呂君吾所敬,雖緣此獲譴,亦所願也。
”朱熹贻書應龍曰:“高安之政,義風凜然。
”主淮西機宜文字,知南恩州。
陳自強當國,乃舊同舍,應龍丐雷州而去。
召監都進奏院,遷國子博士、守工部員外郎,進戶部侍郎,遷國子司業兼實錄院檢讨官、崇政殿說書、守秘書少監兼權工部侍郎。
時金主徙汴,應龍言:“金人窮而南奔,将溢出而蹈吾之境。
金亡,更生新敵,尤為可慮。
”兼侍講,言:“人主不能盡知天下人材,當責之宰相;宰相不能盡知天下人材,當采之公論。
李吉甫為相,号稱得人,而三人之薦,乃出于裴垍之疏。
” 遷吏部侍郎,進刑部尚書兼侍讀。
應龍在講筵,多指陳時政。
一日讀吳起為卒吮疽事,應龍奏:“起恤士卒如此,故能得其死力。
今軍将得以賄遷,專事掊克,未免多怨。
”上驚曰:“債帥之風,今猶未除邪?”宰相史彌遠聞而惡之,免侍讀。
未幾,兼太子詹事。
會景獻太子薨,請老,上不許,徙吏部尚書,以煥章閣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。
嘉定十七年卒,贈開府儀同三司,谥文肅。
子榮叟,官至參知政事,谥文靖;深叟,官終将作監丞;清叟,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。
各有傳。
莊夏,字子禮,泉州人。
淳熙八年進士。
慶元六年,大旱,诏求言。
夏時知贛州興國縣,上封事曰:“君者陽也,臣者君之陰也。
今威福下移,此陰勝也。
積陰之極,陽氣散亂而不收,其弊為火災,為旱蝗。
願陛下體陽剛之德,使後宮戚裡、内省黃門,思不出位,此抑陰助陽之術也。
” 召為太學博士。
言: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