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五十四

關燈
○樓鑰李大性任希夷徐應龍莊夏王阮王質陸遊方信孺王柟 樓鑰,字大防,明州鄞縣人。

    隆興元年,試南宮,有司偉其辭藝,欲以冠多士,策偶犯舊諱,知貢舉洪遵奏,得旨以冠末等。

    投贽謝諸公,考官胡铨稱之曰:“此翰林才也。

    ”試教官,調溫州教授,為敕令所删定官,修《淳熙法》。

    議者欲降太學釋奠為中祀,鑰曰:“乘輿臨辛,于先聖則拜,武成則肅揖,其禮異矣,可鈞敵乎?” 改宗正寺主簿,曆太府、宗正寺丞,出知溫州。

    屬縣樂清倡言方臘之變且複起,邑令捕數人歸于郡。

    鑰曰:“罪之則無可坐,縱之則惑民。

    ”編隸其為首者,而驅其徒出境,民言遂定。

    堂帖問故,鑰曰:“蘇洵有言:‘有亂之形,無亂之實,是謂将亂。

    不可以有亂急,不可以無亂弛。

    ’”丞相周必大心善之。

     光宗嗣位,召對,奏曰:“人主初政,當先立其大者。

    至大莫如恢複,然當先強主志,進君德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今之網密甚矣,望陛下轸念元元,以設禁為不得已,凡有創意增益者,寝而勿行,所以保養元氣。

    ”  除考功郎兼禮部。

    吏铨并緣為奸,多所壅底。

    鑰曰:“簡要清通,尚書郎之選。

    ”盡革去之。

    改國子司業,擢起居郎兼中書舍人。

    代言坦明,得制诰體,繳奏無所回避。

    禁中或私請,上曰:“樓舍人朕亦憚之,不如且已。

    ”刑部言,天下獄案多所奏裁,中書之務不清,宜痛省之。

    鑰曰:“三宥制刑,古有明訓。

    ”力論不可。

    會慶節上壽,扈從班集,乘輿不出。

    已而玉牒、聖政、會要書成,将進重華,又屢更日。

    鑰言:“臣累歲随班,見陛下上壽重華宮,歡動宸極。

    嘉王日趨朝谒,恪勤不懈,竊料壽皇望陛下之來,亦猶此也。

    ”又奏:“聖政之書,全載壽皇一朝之事。

    玉牒、會要足成淳熙末年之書,幸速定其日,無複再展,以全聖孝。

    ”于是上感悟,進書成禮。

     試中書舍人,俄兼直學士院。

    光宗内禅诏書,鑰所草也,有雲:“雖喪紀自行于宮中,而禮文難示于天下。

    ”薦紳傳誦之。

    遷給事中。

    乞正太祖東向之位,别立僖祖廟以代夾室,順祖、翼祖、宣祖之主皆藏其中,祫祭即廟而飨。

    從之。

     朱熹以論事忤韓侂胄,除職與郡。

    鑰言:“熹鴻儒碩學,陛下闵其耆老,當此隆寒,立講不便,何如俾之内祠,仍令修史,少俟春和,複還講筵。

    ”不報。

    趙汝愚謂人曰:“樓公當今人物也,直恐臨事少剛決耳。

    ”及見其持論堅正,歎曰:“吾于是大過所望矣。

    ” 甯宗受禅,侂胄以知閣門事與聞傳命,頗有弄權之漸,彭龜年力攻之。

    侂胄轉一官,與在京宮觀,龜年除待制,與郡。

    鑰與林大中奏,乞留龜年于講筵,或命侂胄以外祠。

    龜年竟去,鑰遷為吏部尚書,以顯谟閣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。

    尋知婺州,移甯國府,罷,仍奪職。

    告老至再,許之。

      侂胄嘗副鑰為館伴,以鑰不附己,深嗛之。

    侂胄誅,诏起鑰為翰林學士,遷吏部尚書兼翰林侍講。

    時鑰年過七十,精敏絕人,詞頭下,立進草,院吏驚詫。

    入朝,陛楯舊班谛視鑰曰:“久不見此官矣。

    ”時和好未定,金求韓侂胄函首,鑰曰:“和好待此而決,奸兇已斃之首,又何足恤。

    ”诏從之。

     趙汝愚之子崇憲奏雪父冤,鑰乞正趙師召之罪,重蔡琏之誅,毀龔頤正《續稽古錄》以白誣謗。

    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,升同知,進參知政事。

    位兩府者五年,累疏求去,除資政殿學士、知太平州,辭,進大學士,提舉萬壽觀。

    嘉定六年薨,年七十七,贈少師,谥宣獻。

     鑰文辭精博,自号攻愧主人,有集一百二十卷。

     李大性,字伯和,端州四會人。

    其先積中,嘗為禦史,以直言入元祐黨籍,始家豫章。

    大性少力學,尤習本朝典故。

    以父任入官,因參選,進《藝祖廟谟》百篇及公私利害百疏。

    又言:“元豐制,六察許言事,章惇為相始禁之,乞複舊制,以廣言路。

    ”從臣力薦之,命赴都堂審察,僅遷一秩,為湖北提刑司幹官。

    未幾,入為主管吏部架閣文字。

    丁母艱,服阕,進《典故辨疑》百篇,皆本朝故實,蓋網羅百氏野史,訂以日曆、實錄,核其正舛,率有據依,孝宗讀而褒嘉之。

     擢大理司直,遷敕令所删定官,添差通判楚州。

    郡守吳曦與都統劉超合議,欲撤城移他所,大性謂:“楚城實晉義烏間所築,最堅,奈何以脆薄易堅厚乎?”持不可。

    台臣将劾其沮撓,不果。

    會從官送北客,朝命因俾廉訪,具以實聞,遂罷戎帥,召大性除太府寺丞,遷大宗正丞兼倉部郎,尋改工部。

     陳傅良以言事去國,彭龜年、黃度、楊方相繼皆去。

    大性抗疏言:“朝廷清明,乃使言者無故而去,臣所甚惜也。

    數人之心,皆本愛君,知其愛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