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五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望量其輕重而旌别之,以伸被罪者之冤。
”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。
嘉定改元,兼太子賓客。
嘗議講和事,上曰:“朕不憚屈己為民,講和之後,亦欲與卿等革侂胄弊政作家活耳。
”大中頓首曰:“陛下言及此,宗社生靈之福也。
”每語所親雲:“吾年垂八十,豈堪勞勚,徒以和議未成,思體承聖訓,以革弊幸為經久之計。
傥初志略遂,即乞身而歸矣。
”是年六月卒,年七十有八,贈資政殿學士、正奉大夫,谥正惠。
大中清修寡欲,退然如不勝衣,及其遇事而發,凜乎不可犯。
自少力學,趣向不凡。
所著有奏議、外制、文集三十卷。
陳骙,字叔進,台州臨海人。
紹興二十四年,試春官第一,秦桧當國,以秦埙居其上。
累官遷将作少監、守秘書少監兼太子谕德。
太子尹臨安,骙謂:“儲宮下親細務,不得專于學,非所以毓德也。
”太子矍然,亟辭。
崔淵以外戚張說進,除秘書郎兼金部郎,骙封還詞頭。
未幾,出知贛州,易秀州。
召還,首言:“陛下銳意圖治,群下急于自媒,争獻強兵理财之計,及畀以職,報效蔑聞。
宜杜邪谄之路。
”再歸故官,遷秘書監兼崇政殿說書。
淳熙五年,試中書舍人兼侍講、同修國史。
上欲采晉、宋以下興亡理亂之大端,約為一書,謂骙曰:“惟卿與周必大可任此事。
”言者忌而攻之,上留章不下,授提舉太平興國宮。
起知甯國府,改知太平州,加集英殿修撰。
以言者罷。
起知袁州。
光宗受禅,召試吏部侍郎。
紹熙元年,同知貢舉兼侍講。
二年春,雷雪,诏陳時政得失,骙疏三十條,如宮闱之分不嚴,則權柄移;内谒之漸不杜,則明斷息;謀台谏于當路,則私黨植;咨将帥于近習,則賄賂行;不求谠論,則過失彰;不謹舊章,則取舍錯;宴飲不時,則精神昏;賜予無節,則财用竭。
皆切于時病。
三年三月,權禮部尚書。
六月,同知樞密院事。
四年二月,參知政事。
光宗以疾不朝垂華宮,會慶節稱壽又不果往。
骙三入奏,廷臣上疏者以百數,上感悟,以冬至日朝重華。
五年正月朔旦,稱壽于慈福宮。
孝宗崩,光宗以疾未臨喪,骙請正儲位以安人心。
七月,攝行三省事。
甯宗即位,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。
趙汝愚為右丞相,骙素所不快,未嘗同堂語。
汝愚拟除劉光祖侍禦史,骙奏曰:“劉光祖舊與臣有隙,光祖入台,臣請避之。
”汝愚愕而止。
時韓侂胄恃傳言之勞,潛竊國柄。
吏部侍郎彭龜年論侂胄将為國患,不報。
于是龜年、侂胄俱請祠,骙曰:“以閣門去經筵,何以示天下?”龜年竟外補。
侂胄語人曰:“彭侍郎不貪好官,固也,元樞亦欲為好人耶?”遂以資政殿大學士與郡,辭,诏提舉洞霄宮。
慶元二年,知婺州。
告老,授觀文殿學士、提舉洞霄宮。
嘉泰三年卒,年七十六。
贈少傅,谥文簡。
黃黼,字元章,臨安餘杭人也。
少遊太學,第進士,累遷太常博士。
輪對,言:“周以輔翼之臣出任方伯,漢以牧守之最擢拜公卿,唐不曆邊任,不拜宰相,本朝不為三司等屬,不除清望官。
仁宗時,韓琦、範仲淹、龐籍皆嘗經略西事,久曆邊任,始除執政。
邊奏複警,範仲淹至再請行。
貝州之變,文彥博親自讨賊。
乞于時望近臣中,擇才略謀慮可以任重緻遠者,或畀上流,或委方面,習知邊防利害,地形險厄,中外軍民亦孚其恩信,熟其威名。
天下無事則取風績顯著者不次除拜,以尊朝廷。
邊鄙有警,則任以重寄,俾制方面。
出将入相,何所不可。
”上嘉獎曰:“如卿言,可謂盡用人之道。
” 行太常丞,進秘書郎、提舉江東常平茶鹽,召為戶部員外郎。
尋除直秘閣、兩浙路轉運判官,進直龍圖閣,升副使,辭,改直顯谟閣。
浙東瀕海之田,以旱澇告,常平儲蓄不足,黼捐漕計貸之。
毗陵饑民取糠粃雜草根以充食,郡縣不以聞,黼取民食以進,乞捐僧牒、缗錢振濟,所全活甚衆。
除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,守殿中侍禦史兼侍講,遷侍禦史,行起居郎兼權刑部侍郎。
以劉德秀論劾,奉祠而卒。
詹體仁,字元善,建甯浦城人。
父綎,與胡宏、劉子翚遊,調贛州信豐尉。
金人渝盟,綎見張浚論滅金秘計,浚辟為屬。
體仁登隆興元年進士第,調饒州浮梁尉。
郡上體仁獲盜功狀當賞,體仁曰:“以是受賞,非其願也。
”謝不就。
為泉州晉江丞。
宰相梁克家,泉人也,薦于朝。
入為太學錄,升太學博士、太常博士,遷太常丞,攝金部郎官。
光宗即位,提舉浙西常平,除戶部員外郎、湖廣總領,就升司農少卿。
奏蠲諸郡賦輸積欠百餘萬。
有逃卒千人入大冶,因鐵鑄錢,剽掠為變。
體仁語戎帥:“此去京師千餘裡,若比上請得報,賊勢張矣。
宜速加誅讨。
”帥用其言,群黨悉散。
除太常少卿,陛對,首陳父子至恩之說,謂:“《易》于《家人》之後次之以《睽》,《睽》之上九曰:‘見豕負塗,載鬼一車,先張之弧,後說之弧,匪寇婚媾,往,遇雨則吉。
’夫疑極而惑,凡所見者皆以為寇,而不知實其親也。
孔子釋之曰:‘遇雨則吉,群疑亡也’。
蓋人倫天理,有間隔而無斷絕,方其未通也,湮郁煩憤,若不可以終日;及其醒然而悟,泮然而釋,如遇雨焉,何其和悅而條暢也。
伏惟陛下神心昭融,聖度恢豁,凡厥疑情,一朝渙然若揭日月而開雲霧,。
丕叙彜倫,以承兩宮之歡,以塞兆民之望”。
時上以積疑成疾,久不過重華宮,故體仁引《易》睽弧之義,以開廣聖意。
孝宗崩,體仁率同列抗疏,請駕詣重華宮親臨祥祭,辭意懇切。
時趙汝愚将定大策,外庭無預謀者,密令體仁及左司郎官徐誼達意少保吳琚,請憲聖太後垂簾為援立計。
甯宗登極,天下晏然,體仁與諸賢密贊汝愚之力也。
時議大行皇帝谥,體仁言:“壽皇聖帝事德壽二十餘年,極天下之養,諒陰三年,不禦常服,漢、唐以來未之有,宜谥曰‘孝’。
”卒用其言。
孝宗将複土,體仁言:“永阜陵地勢卑下,非所以妥安神靈。
”與宰相異議,除太府卿。
尋直龍圖閣、知福州,言者竟以前論山陵事罷之。
退居霅川,日以經史自娛,人莫窺其際。
始,體仁使浙右,時蘇師旦以胥吏執役,後倚侂胄躐跻大官,至是遣介通殷勤。
體仁曰:“小人乘君子之器,禍至無日矣,烏得以污我!”未幾,果敗。
複直龍圖閣、知靜江府,閣十縣稅錢一萬四千,蠲雜賦八千。
移守鄂州,除司農卿,複總湖廣饷事。
時歲兇艱食,即以便宜發廪振捄而後以聞。
侂胄建議開邊,一時争談兵以規進用。
體仁移書廟堂,言兵不可輕動,宜遵養俟時。
皇甫斌自以将家子,好言兵,體仁語僚屬,謂斌必敗,已而果然。
開禧二年卒,年六十四。
體仁穎邁特立,博極群書。
少從朱熹學,以存誠慎獨為主。
為文明暢,悉根諸理。
周必大當國,體仁嘗疏薦三十餘人,皆當世知名士。
郡人真德秀早從其遊,嘗問居官莅民之法,體仁曰:“盡心、平心而已,盡心則無愧,平心則無偏。
”世服其确論雲。
論曰:彭龜年、黃裳、羅點以青宮師保之舊,盡言無隐。
黃度、林大中亦能守正不阿,進退裕如。
此數臣者,皆能推明所學,務引君以當道,可謂粹然君子矣。
陳骙論事頗切時病,詹體仁深于理學,皆有足稱者。
然骙嘗诋譏呂祖謙,至視趙汝愚、劉光祖為仇,而體仁乃能以朱熹、真德秀為師友,即其所好惡,而二人之邪正,于是可知焉。
”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。
嘉定改元,兼太子賓客。
嘗議講和事,上曰:“朕不憚屈己為民,講和之後,亦欲與卿等革侂胄弊政作家活耳。
”大中頓首曰:“陛下言及此,宗社生靈之福也。
”每語所親雲:“吾年垂八十,豈堪勞勚,徒以和議未成,思體承聖訓,以革弊幸為經久之計。
傥初志略遂,即乞身而歸矣。
”是年六月卒,年七十有八,贈資政殿學士、正奉大夫,谥正惠。
大中清修寡欲,退然如不勝衣,及其遇事而發,凜乎不可犯。
自少力學,趣向不凡。
所著有奏議、外制、文集三十卷。
陳骙,字叔進,台州臨海人。
紹興二十四年,試春官第一,秦桧當國,以秦埙居其上。
累官遷将作少監、守秘書少監兼太子谕德。
太子尹臨安,骙謂:“儲宮下親細務,不得專于學,非所以毓德也。
”太子矍然,亟辭。
崔淵以外戚張說進,除秘書郎兼金部郎,骙封還詞頭。
未幾,出知贛州,易秀州。
召還,首言:“陛下銳意圖治,群下急于自媒,争獻強兵理财之計,及畀以職,報效蔑聞。
宜杜邪谄之路。
”再歸故官,遷秘書監兼崇政殿說書。
淳熙五年,試中書舍人兼侍講、同修國史。
上欲采晉、宋以下興亡理亂之大端,約為一書,謂骙曰:“惟卿與周必大可任此事。
”言者忌而攻之,上留章不下,授提舉太平興國宮。
起知甯國府,改知太平州,加集英殿修撰。
以言者罷。
起知袁州。
光宗受禅,召試吏部侍郎。
紹熙元年,同知貢舉兼侍講。
二年春,雷雪,诏陳時政得失,骙疏三十條,如宮闱之分不嚴,則權柄移;内谒之漸不杜,則明斷息;謀台谏于當路,則私黨植;咨将帥于近習,則賄賂行;不求谠論,則過失彰;不謹舊章,則取舍錯;宴飲不時,則精神昏;賜予無節,則财用竭。
皆切于時病。
三年三月,權禮部尚書。
六月,同知樞密院事。
四年二月,參知政事。
光宗以疾不朝垂華宮,會慶節稱壽又不果往。
骙三入奏,廷臣上疏者以百數,上感悟,以冬至日朝重華。
五年正月朔旦,稱壽于慈福宮。
孝宗崩,光宗以疾未臨喪,骙請正儲位以安人心。
七月,攝行三省事。
甯宗即位,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。
趙汝愚為右丞相,骙素所不快,未嘗同堂語。
汝愚拟除劉光祖侍禦史,骙奏曰:“劉光祖舊與臣有隙,光祖入台,臣請避之。
”汝愚愕而止。
時韓侂胄恃傳言之勞,潛竊國柄。
吏部侍郎彭龜年論侂胄将為國患,不報。
于是龜年、侂胄俱請祠,骙曰:“以閣門去經筵,何以示天下?”龜年竟外補。
侂胄語人曰:“彭侍郎不貪好官,固也,元樞亦欲為好人耶?”遂以資政殿大學士與郡,辭,诏提舉洞霄宮。
慶元二年,知婺州。
告老,授觀文殿學士、提舉洞霄宮。
嘉泰三年卒,年七十六。
贈少傅,谥文簡。
黃黼,字元章,臨安餘杭人也。
少遊太學,第進士,累遷太常博士。
輪對,言:“周以輔翼之臣出任方伯,漢以牧守之最擢拜公卿,唐不曆邊任,不拜宰相,本朝不為三司等屬,不除清望官。
仁宗時,韓琦、範仲淹、龐籍皆嘗經略西事,久曆邊任,始除執政。
邊奏複警,範仲淹至再請行。
貝州之變,文彥博親自讨賊。
乞于時望近臣中,擇才略謀慮可以任重緻遠者,或畀上流,或委方面,習知邊防利害,地形險厄,中外軍民亦孚其恩信,熟其威名。
天下無事則取風績顯著者不次除拜,以尊朝廷。
邊鄙有警,則任以重寄,俾制方面。
出将入相,何所不可。
”上嘉獎曰:“如卿言,可謂盡用人之道。
” 行太常丞,進秘書郎、提舉江東常平茶鹽,召為戶部員外郎。
尋除直秘閣、兩浙路轉運判官,進直龍圖閣,升副使,辭,改直顯谟閣。
浙東瀕海之田,以旱澇告,常平儲蓄不足,黼捐漕計貸之。
毗陵饑民取糠粃雜草根以充食,郡縣不以聞,黼取民食以進,乞捐僧牒、缗錢振濟,所全活甚衆。
除中書門下檢正諸房公事,守殿中侍禦史兼侍講,遷侍禦史,行起居郎兼權刑部侍郎。
以劉德秀論劾,奉祠而卒。
詹體仁,字元善,建甯浦城人。
父綎,與胡宏、劉子翚遊,調贛州信豐尉。
金人渝盟,綎見張浚論滅金秘計,浚辟為屬。
體仁登隆興元年進士第,調饒州浮梁尉。
郡上體仁獲盜功狀當賞,體仁曰:“以是受賞,非其願也。
”謝不就。
為泉州晉江丞。
宰相梁克家,泉人也,薦于朝。
入為太學錄,升太學博士、太常博士,遷太常丞,攝金部郎官。
光宗即位,提舉浙西常平,除戶部員外郎、湖廣總領,就升司農少卿。
奏蠲諸郡賦輸積欠百餘萬。
有逃卒千人入大冶,因鐵鑄錢,剽掠為變。
體仁語戎帥:“此去京師千餘裡,若比上請得報,賊勢張矣。
宜速加誅讨。
”帥用其言,群黨悉散。
除太常少卿,陛對,首陳父子至恩之說,謂:“《易》于《家人》之後次之以《睽》,《睽》之上九曰:‘見豕負塗,載鬼一車,先張之弧,後說之弧,匪寇婚媾,往,遇雨則吉。
’夫疑極而惑,凡所見者皆以為寇,而不知實其親也。
孔子釋之曰:‘遇雨則吉,群疑亡也’。
蓋人倫天理,有間隔而無斷絕,方其未通也,湮郁煩憤,若不可以終日;及其醒然而悟,泮然而釋,如遇雨焉,何其和悅而條暢也。
伏惟陛下神心昭融,聖度恢豁,凡厥疑情,一朝渙然若揭日月而開雲霧,。
丕叙彜倫,以承兩宮之歡,以塞兆民之望”。
時上以積疑成疾,久不過重華宮,故體仁引《易》睽弧之義,以開廣聖意。
孝宗崩,體仁率同列抗疏,請駕詣重華宮親臨祥祭,辭意懇切。
時趙汝愚将定大策,外庭無預謀者,密令體仁及左司郎官徐誼達意少保吳琚,請憲聖太後垂簾為援立計。
甯宗登極,天下晏然,體仁與諸賢密贊汝愚之力也。
時議大行皇帝谥,體仁言:“壽皇聖帝事德壽二十餘年,極天下之養,諒陰三年,不禦常服,漢、唐以來未之有,宜谥曰‘孝’。
”卒用其言。
孝宗将複土,體仁言:“永阜陵地勢卑下,非所以妥安神靈。
”與宰相異議,除太府卿。
尋直龍圖閣、知福州,言者竟以前論山陵事罷之。
退居霅川,日以經史自娛,人莫窺其際。
始,體仁使浙右,時蘇師旦以胥吏執役,後倚侂胄躐跻大官,至是遣介通殷勤。
體仁曰:“小人乘君子之器,禍至無日矣,烏得以污我!”未幾,果敗。
複直龍圖閣、知靜江府,閣十縣稅錢一萬四千,蠲雜賦八千。
移守鄂州,除司農卿,複總湖廣饷事。
時歲兇艱食,即以便宜發廪振捄而後以聞。
侂胄建議開邊,一時争談兵以規進用。
體仁移書廟堂,言兵不可輕動,宜遵養俟時。
皇甫斌自以将家子,好言兵,體仁語僚屬,謂斌必敗,已而果然。
開禧二年卒,年六十四。
體仁穎邁特立,博極群書。
少從朱熹學,以存誠慎獨為主。
為文明暢,悉根諸理。
周必大當國,體仁嘗疏薦三十餘人,皆當世知名士。
郡人真德秀早從其遊,嘗問居官莅民之法,體仁曰:“盡心、平心而已,盡心則無愧,平心則無偏。
”世服其确論雲。
論曰:彭龜年、黃裳、羅點以青宮師保之舊,盡言無隐。
黃度、林大中亦能守正不阿,進退裕如。
此數臣者,皆能推明所學,務引君以當道,可謂粹然君子矣。
陳骙論事頗切時病,詹體仁深于理學,皆有足稱者。
然骙嘗诋譏呂祖謙,至視趙汝愚、劉光祖為仇,而體仁乃能以朱熹、真德秀為師友,即其所好惡,而二人之邪正,于是可知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