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五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養。
俄知婺州,坐不發覺縣令張元弼髒罪,降罷。
自是紀綱一變,大權盡出侂胄,而黨論起矣。
然侂胄素嚴憚度,不敢加害。
起知泉州,辭,乃進寶文閣,奉祠如故。
侂胄誅,天子思而召之,除太常少卿,尋兼國史院編修官、實錄院檢讨官。
朝論欲函侂胄首以泗州五千人還金,度以為辱國非之。
權吏部侍郎兼修玉牒、同修國史、實錄院同修撰,屢移疾,以集英殿修撰知福州,遷寶谟閣待制。
始至,訟牒日千餘,度随事裁決,日未中而畢。
進龍圖閣,知建康府兼江、淮制置使,賜金帶以行。
至金陵,罷科籴輸送之擾,活饑民百萬口,除見稅二十餘萬,擊降盜卞整,斬盜胡海首以獻,招歸業者九萬家。
侂胄嘗募雄淮軍,已收刺者十餘萬人,别屯數千人未有所屬,度憂其為患,人給錢四萬,複其役遣之。
遷寶谟閣直學士。
度以人物為己任,推挽不休,每曰:“無以報國,惟有此耳。
”十上引年之請,不許,為禮部尚書兼侍讀。
趣入觐,論藝祖垂萬世之統,一曰純用儒生,二曰務惜民力。
上納其言。
謝病丐去,遂以煥章閣學士知隆興府。
歸越,提舉萬壽宮。
嘉定六年十月卒,進龍圖閣學士,贈通奉大夫。
度志在經世,而以學為本。
作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周禮說》。
著《史通》,抑僭竊,存大分,别為編年,不用前史法。
至于天文、地理、井田、兵法,即近驗遠,可以據依,無迂陋牽合之病。
又有《藝祖憲監》、《仁皇從谏錄》、《屯田便宜》、《曆代邊防》行于世。
婿周南。
周南字南仲,平江人。
年十六,遊學吳下,視時人業科舉,心陋之。
從葉适講學,頓悟捷得。
為文詞,雅麗精切,而皆達于時用,每以世道興廢為己任。
登紹熙元年進士第,為池州教授。
會度以言忤當路,禦史劾度,并南罷之。
度與南俱入僞學黨。
開禧三年,召試館職。
南對策诋權要,言者劾南,罷之,卒于家。
南端行拱立,尺寸有程準。
自賜第授文林郎,終身不進官,兩為館職,數月止。
既絕意當世,弊衣惡食,挾書忘晝夜,曰:“此所以遺吾老,俟吾死也。
” 林大中,字和叔,婺州永康人。
入太學,登紹興三十年進士第,知撫州金谿縣。
郡督輸賦急,大中請寬其期,不聽,納告敕投劾而歸。
已而主太常寺簿。
光宗受禅,除監察禦史。
大中謂:“國之大事在祀,沿襲不正,非所以嚴典禮,妥神明。
”上疏言:“臣昨簿正奉常,實陪廟祀,見其祝于神者,或舛于文;稱于神者,或訛其字;所宜厚者,或簡不虔;所宜先者,或廢不用;更制器服,或歲月太疏;夙興行事,或時刻太早:是皆禮意所未順,人情所未安也。
”一日,禦劄示大中,謂言事覺察,宜遵舊例。
大中曰:“台臣不當逾分守,固如聖訓,然必抗直敢言,乃為稱職。
” 遷殿中侍禦史。
奏言:“進退人才,當觀其趣向之大體,不當責其行事之小節。
趣向果正,雖小節可責,不失為君子;趣向不正,雖小節可喜,不失為小人。
”又論:“今日之事,莫大于仇恥未複。
此事未就,則此念不可忘。
此念存于心,于以來天下之才,作天下之氣,倡天下之義。
此義既明,則事之條目可得而言,治功可得而成矣。
”陳賈以靜江守臣入奏,大中極論其“庸回亡識,嘗表裹王淮,創為道學之目,陰廢正人。
傥許入奏,必再留中,善類聞之,紛然引去,非所以靖國。
”命遂寝。
紹熙二年春,雷電交作,有旨訪時政阙失。
大中以事多中出,乃上疏曰:“仲春雷電,大雪繼作,以類求之,則陰勝陽之明驗也。
蓋男為陽,而女為陰,君子為陽,而小人為陰。
當辨邪正,毋使小人得以間君子。
當思正始之道,毋使女谒之得行。
” 司谏鄧驲以言事移将作監,大中言:“台谏以論事不合而遷,臣恐天下以陛下為不能容。
”守侍禦史兼侍講。
知潭州趙善俊得旨奏事,大中上疏劾善俊,而言宗室汝愚之賢當召。
上用其言,召汝愚而出善俊與郡。
時江、淮、荊、襄為國巨屏,而權任頗輕。
大中言:“宜選行實材略之人,付以江、淮、荊、襄經理之任。
舊制河北、陝西分為四路,以文臣為大帥,武臣副之。
中興初,沿江置制置使。
自秦桧罷三大将兵權,專歸武臣,而江東、荊、襄帥臣不複領制置之職。
宜仍舊制置,而以諸将為副,久其任,重其權,則邊防立而國勢張矣。
” 江、浙四路民苦折帛和買重輸,大中曰:“有産則有稅,于稅絹而科折帛,猶可言也,如和買折帛則重為民害。
蓋自鹹平馬元方建言于春預支本錢濟其乏絕,至夏秋使之輸納,則是先支錢而後輸絹。
其後則錢鹽分給,又其後則直取于民,今又令納折帛錢,以兩缣折一缣之直,大失立法初意。
”朝廷以其言為減所輸者三歲。
馬大同為戶部,大中劾其用法峻。
上欲易置他部,大中曰:“是嘗為刑部,固以深刻稱。
”章三上不報。
又論大理少卿宋之瑞,章四上,又不報。
大中以言不行,求去,改吏部侍郎,辭不拜,乃除大中直寶谟閣,而大同、之瑞俱與郡。
初,占星者謂朱熹曰:“某星示變,正人當之,其在林和叔耶?”至是,熹贻書朝士曰:“聞林和叔入台,無一事不中的,去國一節,風義凜然,當于古人中求之。
”給事中尤袤、中書舍人樓鑰上疏雲:“大中言官,當與被論者有别。
”尋命知甯國府,又移贛州。
甯宗即位,召還,試中書舍人,遷給事中,尋兼侍講。
知閣門事韓侂胄來谒,大中救之,無他語,陰請内交,大中笑而卻之,侂胄怨由此始。
會吏部侍郎彭龜年抗論侂胄,侂胄轉一官與内祠,龜年除煥章閣待制與郡。
大中同中書舍人樓鑰繳奏曰:“陛下眷禮僚舊,一旦龍飛,延問無虛日。
不三數月間,或死或斥,賴龜年一人尚留,今又去之,四方謂其以盡言得罪,恐傷政體。
且一去一留,恩意不侔。
去者日遠,不複侍左右。
留者内祠,則召見無時。
請留龜年經筵,而命侂胄以外任,則事體适平,人無可言者。
”有旨:“龜年已為優異,侂胄本無過尤,可并書行。
”大中複同奏:“龜年除職與郡以為優異,則侂胄之轉承宣使非優異乎?若謂侂胄本無過尤,則龜年論事實出于愛君之忱,豈得為過?龜年既以決去,侂胄難于獨留,宜畀外任或外祠,以慰公議。
”不聽。
太府寺丞呂祖儉以上書攻侂胄,谪置韶州,大中捄之。
汪義端頃為禦史,以論趙汝愚去,至是侂胄引為右史,大中駁之。
改吏部侍郎,不拜,以煥章閣待制知慶元府。
城南民田,潮溢不可種,大中捐公帑治石築之,民不知役而蒙其利。
郡訛言夜有妖,大中謂此必黠賊所為,立捕黥之,人情遂安。
丐祠,得請。
給事中許及之繳駁,遂削職。
後提舉沖佑觀。
乞休緻,複元職。
監宗禦史林采論列,再落職,尋複之。
大中罷歸,屏居十二年,未嘗以得喪關其心,作園龜潭之上,客至,撷杞菊,取溪魚,觞酒賦詩,時事一不以挂口。
客或勸大中通侂胄書,大中曰:“吾為夕郎時,一言承意,豈閑居至今日耶?”客曰:“縱不求福,盍亦免禍。
”大中曰:“福不可求而得,禍可懼而免耶?”侂胄既召兵畔,大中謂:“今日欲安民,非息兵不可;欲息兵,非去侂胄不可。
” 及侂胄誅,即召見,落緻仕,試吏部尚書,言:“呂祖儉以言侂胄得罪,死于瘴鄉,雖贈官畀職,而公議未厭。
彭龜年面奏侂胄過尤,朱熹論侂胄竊弄威柄,皆為中傷,降官镌職,卒以老死,宜優加旌表。
其他因譏切侂胄以得罪者,
俄知婺州,坐不發覺縣令張元弼髒罪,降罷。
自是紀綱一變,大權盡出侂胄,而黨論起矣。
然侂胄素嚴憚度,不敢加害。
起知泉州,辭,乃進寶文閣,奉祠如故。
侂胄誅,天子思而召之,除太常少卿,尋兼國史院編修官、實錄院檢讨官。
朝論欲函侂胄首以泗州五千人還金,度以為辱國非之。
權吏部侍郎兼修玉牒、同修國史、實錄院同修撰,屢移疾,以集英殿修撰知福州,遷寶谟閣待制。
始至,訟牒日千餘,度随事裁決,日未中而畢。
進龍圖閣,知建康府兼江、淮制置使,賜金帶以行。
至金陵,罷科籴輸送之擾,活饑民百萬口,除見稅二十餘萬,擊降盜卞整,斬盜胡海首以獻,招歸業者九萬家。
侂胄嘗募雄淮軍,已收刺者十餘萬人,别屯數千人未有所屬,度憂其為患,人給錢四萬,複其役遣之。
遷寶谟閣直學士。
度以人物為己任,推挽不休,每曰:“無以報國,惟有此耳。
”十上引年之請,不許,為禮部尚書兼侍讀。
趣入觐,論藝祖垂萬世之統,一曰純用儒生,二曰務惜民力。
上納其言。
謝病丐去,遂以煥章閣學士知隆興府。
歸越,提舉萬壽宮。
嘉定六年十月卒,進龍圖閣學士,贈通奉大夫。
度志在經世,而以學為本。
作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周禮說》。
著《史通》,抑僭竊,存大分,别為編年,不用前史法。
至于天文、地理、井田、兵法,即近驗遠,可以據依,無迂陋牽合之病。
又有《藝祖憲監》、《仁皇從谏錄》、《屯田便宜》、《曆代邊防》行于世。
婿周南。
周南字南仲,平江人。
年十六,遊學吳下,視時人業科舉,心陋之。
從葉适講學,頓悟捷得。
為文詞,雅麗精切,而皆達于時用,每以世道興廢為己任。
登紹熙元年進士第,為池州教授。
會度以言忤當路,禦史劾度,并南罷之。
度與南俱入僞學黨。
開禧三年,召試館職。
南對策诋權要,言者劾南,罷之,卒于家。
南端行拱立,尺寸有程準。
自賜第授文林郎,終身不進官,兩為館職,數月止。
既絕意當世,弊衣惡食,挾書忘晝夜,曰:“此所以遺吾老,俟吾死也。
” 林大中,字和叔,婺州永康人。
入太學,登紹興三十年進士第,知撫州金谿縣。
郡督輸賦急,大中請寬其期,不聽,納告敕投劾而歸。
已而主太常寺簿。
光宗受禅,除監察禦史。
大中謂:“國之大事在祀,沿襲不正,非所以嚴典禮,妥神明。
”上疏言:“臣昨簿正奉常,實陪廟祀,見其祝于神者,或舛于文;稱于神者,或訛其字;所宜厚者,或簡不虔;所宜先者,或廢不用;更制器服,或歲月太疏;夙興行事,或時刻太早:是皆禮意所未順,人情所未安也。
”一日,禦劄示大中,謂言事覺察,宜遵舊例。
大中曰:“台臣不當逾分守,固如聖訓,然必抗直敢言,乃為稱職。
” 遷殿中侍禦史。
奏言:“進退人才,當觀其趣向之大體,不當責其行事之小節。
趣向果正,雖小節可責,不失為君子;趣向不正,雖小節可喜,不失為小人。
”又論:“今日之事,莫大于仇恥未複。
此事未就,則此念不可忘。
此念存于心,于以來天下之才,作天下之氣,倡天下之義。
此義既明,則事之條目可得而言,治功可得而成矣。
”陳賈以靜江守臣入奏,大中極論其“庸回亡識,嘗表裹王淮,創為道學之目,陰廢正人。
傥許入奏,必再留中,善類聞之,紛然引去,非所以靖國。
”命遂寝。
紹熙二年春,雷電交作,有旨訪時政阙失。
大中以事多中出,乃上疏曰:“仲春雷電,大雪繼作,以類求之,則陰勝陽之明驗也。
蓋男為陽,而女為陰,君子為陽,而小人為陰。
當辨邪正,毋使小人得以間君子。
當思正始之道,毋使女谒之得行。
” 司谏鄧驲以言事移将作監,大中言:“台谏以論事不合而遷,臣恐天下以陛下為不能容。
”守侍禦史兼侍講。
知潭州趙善俊得旨奏事,大中上疏劾善俊,而言宗室汝愚之賢當召。
上用其言,召汝愚而出善俊與郡。
時江、淮、荊、襄為國巨屏,而權任頗輕。
大中言:“宜選行實材略之人,付以江、淮、荊、襄經理之任。
舊制河北、陝西分為四路,以文臣為大帥,武臣副之。
中興初,沿江置制置使。
自秦桧罷三大将兵權,專歸武臣,而江東、荊、襄帥臣不複領制置之職。
宜仍舊制置,而以諸将為副,久其任,重其權,則邊防立而國勢張矣。
” 江、浙四路民苦折帛和買重輸,大中曰:“有産則有稅,于稅絹而科折帛,猶可言也,如和買折帛則重為民害。
蓋自鹹平馬元方建言于春預支本錢濟其乏絕,至夏秋使之輸納,則是先支錢而後輸絹。
其後則錢鹽分給,又其後則直取于民,今又令納折帛錢,以兩缣折一缣之直,大失立法初意。
”朝廷以其言為減所輸者三歲。
馬大同為戶部,大中劾其用法峻。
上欲易置他部,大中曰:“是嘗為刑部,固以深刻稱。
”章三上不報。
又論大理少卿宋之瑞,章四上,又不報。
大中以言不行,求去,改吏部侍郎,辭不拜,乃除大中直寶谟閣,而大同、之瑞俱與郡。
初,占星者謂朱熹曰:“某星示變,正人當之,其在林和叔耶?”至是,熹贻書朝士曰:“聞林和叔入台,無一事不中的,去國一節,風義凜然,當于古人中求之。
”給事中尤袤、中書舍人樓鑰上疏雲:“大中言官,當與被論者有别。
”尋命知甯國府,又移贛州。
甯宗即位,召還,試中書舍人,遷給事中,尋兼侍講。
知閣門事韓侂胄來谒,大中救之,無他語,陰請内交,大中笑而卻之,侂胄怨由此始。
會吏部侍郎彭龜年抗論侂胄,侂胄轉一官與内祠,龜年除煥章閣待制與郡。
大中同中書舍人樓鑰繳奏曰:“陛下眷禮僚舊,一旦龍飛,延問無虛日。
不三數月間,或死或斥,賴龜年一人尚留,今又去之,四方謂其以盡言得罪,恐傷政體。
且一去一留,恩意不侔。
去者日遠,不複侍左右。
留者内祠,則召見無時。
請留龜年經筵,而命侂胄以外任,則事體适平,人無可言者。
”有旨:“龜年已為優異,侂胄本無過尤,可并書行。
”大中複同奏:“龜年除職與郡以為優異,則侂胄之轉承宣使非優異乎?若謂侂胄本無過尤,則龜年論事實出于愛君之忱,豈得為過?龜年既以決去,侂胄難于獨留,宜畀外任或外祠,以慰公議。
”不聽。
太府寺丞呂祖儉以上書攻侂胄,谪置韶州,大中捄之。
汪義端頃為禦史,以論趙汝愚去,至是侂胄引為右史,大中駁之。
改吏部侍郎,不拜,以煥章閣待制知慶元府。
城南民田,潮溢不可種,大中捐公帑治石築之,民不知役而蒙其利。
郡訛言夜有妖,大中謂此必黠賊所為,立捕黥之,人情遂安。
丐祠,得請。
給事中許及之繳駁,遂削職。
後提舉沖佑觀。
乞休緻,複元職。
監宗禦史林采論列,再落職,尋複之。
大中罷歸,屏居十二年,未嘗以得喪關其心,作園龜潭之上,客至,撷杞菊,取溪魚,觞酒賦詩,時事一不以挂口。
客或勸大中通侂胄書,大中曰:“吾為夕郎時,一言承意,豈閑居至今日耶?”客曰:“縱不求福,盍亦免禍。
”大中曰:“福不可求而得,禍可懼而免耶?”侂胄既召兵畔,大中謂:“今日欲安民,非息兵不可;欲息兵,非去侂胄不可。
” 及侂胄誅,即召見,落緻仕,試吏部尚書,言:“呂祖儉以言侂胄得罪,死于瘴鄉,雖贈官畀職,而公議未厭。
彭龜年面奏侂胄過尤,朱熹論侂胄竊弄威柄,皆為中傷,降官镌職,卒以老死,宜優加旌表。
其他因譏切侂胄以得罪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