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五十
關燈
小
中
大
。
留正,字仲至,泉州永春人。
六世祖從效,事太祖,為清遠軍節度使,封鄂國公。
紹興十三年,第進士,授南恩州陽江尉、清海軍節度判官。
龔茂良守番禺,正言:“在法:劫盜髒滿五貫死,海盜加等。
小民餌利,率身陷重辟。
請镂梓海上,使戶知之。
”民始知避。
用茂良薦,赴都堂審察。
宰相虞允文奇之,薦于上。
得對,正言:“國家右文而略武備,祖宗以天下全力用于西夏,承平日久,邊不為備,至敵人長驅而不能支。
今當改轍,使文武并用。
”孝宗嘉歎,書劄中要語下三省施行。
知循州,陛辭,言:“士大夫名節不立,國家緩急無所倚仗。
靖康金人犯阙,死義者少,因亂謀利者多。
今欲恢複,當崇尚名節。
”上益喜,明日谕輔臣:“留正奏事,議論耿耿,可與職事官。
”除軍器監簿,曆官考功郎官。
太常谥葉義問“恭簡”,正覆谥,言:“義問将兵出疆,不知敵人情僞,及金犯邊,督視寡謀,幾至敗事。
”下太常更議,時論韪之。
擢起居舍人,尋權中書舍人。
光宗自東宮朝,顧見正,謂左右曰:“修整如此,其人可知。
”乃請于上,兼太子左谕德。
正言:“記注進禦,非設官本意。
乞自今免奏禦。
”诏從之。
為中書舍人兼侍講,兼權兵部侍郎,除給事中。
張說子薦往視鎮江戰艦,挾勢遊觀,沉舟溺卒,除知閣門事、樞密副承旨,正封對還詞頭。
洪邦直除禦史,正言:“邦直為邑人所訟,不宜任風憲。
” 兼權吏部尚書,言:“用人莫先論相。
陛下志在恢複,而相位不能任輔贊。
望精選人才,與圖大計。
”時相益不樂,以顯谟閣直學士出知紹興府。
侍禦史範仲芑劾前帥髒六十萬,有诏核責。
正明其非辜,禦史怒,并劾正,降顯谟合待制、提舉玉隆萬壽宮。
尋複職。
知贛州,奏減上供米,不報。
及為相,蠲一萬八千石。
知隆興府。
進龍圖閣直學士、四川制置使,兼知成都府。
平四蜀折租價,歲減酒課三十八萬。
乾道初,羌酋奴兒結越大渡河,據安靜砦,侵漢地幾百裡。
正密授諸将方略,擒奴兒結以歸,盡俘其黨,羌平。
進敷文閣學士,尋诏赴行在。
正在蜀以簡素化民,歸裝僅書數簏,人服其清。
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,參知政事,同知樞密院事。
孝宗密谕内禅意,拜右丞相。
一日奏事,皇太子參決侍立,上顧謂太子曰:“留正純誠可托。
” 光宗受禅,主管左右春坊姜特立随龍恩擢知閣門事,聲勢浸盛。
正列其招權預政狀,乞斥逐,上意猶未決。
會副參阙,特立谒正曰:“上以丞相在位久,欲遷左相,葉翥、張枃當擇一人執政,未知孰先?”正奏之,上大怒,诏特立提舉興國宮。
孝宗聞之,曰:“真宰相也。
” 紹熙元年,進左丞相。
正謹法度,惜名器,豪發不可幹以私。
引趙汝愚首從班,卒與之共政。
用黃裳為皇子嘉王翊善,世号得人。
嘉王感疾,正言:“陛下隻有一子,隔在宮牆外非便,乃令蚤正元良之位,入居東宮,則朝夕相見甚順。
”又奏:“太子,天下本。
《傳》曰:‘豫建太子,所以重宗廟社稷’。
漢文帝即位,即建太子。
本朝皇子居冢嫡,有未出閣而正儲位者。
皇子嘉王既居冢嫡,出合已久,宜早正儲位,以定天下本。
”再月不報。
檢《漢文帝紀》及本朝真宗立仁宗典故,并呂誨、張方平兩奏,節其要語繳奏。
上不豫,外議洶洶,正與同列間至福甯殿奏事,處分得宜,人情以安。
進封申國公。
上疾浸平,正乞歸政,不許。
初,正帥蜀,慮吳氏世将,謀去之。
至是,朝廷議更蜀帥,正言:“西邊三将,惟吳氏世襲兵柄,号為‘吳家軍’,不知有朝廷。
”遂以戶部侍郎丘崈行。
及吳挺死,韓侂胄為吳氏地,使吳曦世襲。
正力請留曦環衛,遣張诏代挺。
後數歲,曦入蜀,卒稔變。
壽皇聖政成,進少保,封衛國公。
李端友以椒房親,手诏除郎,正繳還,上不納,複執奏曰:“昔館陶公主為子求郎,明帝不許。
今端友依憑内援,恐累聖德。
”姜特立除浙東副總管,尋召赴行在,正引唐憲宗召吐突承璀事,乞罷相。
上批:“成命已行,朕無反汗,卿宜自處。
”正待罪六和塔,奏言:“陛下近年,不知何人獻把定之說,遂至每事堅執,斷不可回。
天下至大,機務至煩,事出于是,則人無異詞,可以固執;事出于非,則衆論紛起,必須惟是之從。
臣恐自此以往,事無是非,陛下壹持把定之說,言路遂塞。
”因繳進前後錫赍及告敕,待罪範村,乞歸田裡,不許。
壽聖太後将以冬至上尊号冊寶,以正為禮儀使,攝太傅。
于是上遣左司徐誼谕旨,正複入都堂視事。
是行也,待罪凡一百四十日。
冊寶禮成,拜不傅,封魯國公。
正力辭。
五年正月,孝宗疾革,正數
留正,字仲至,泉州永春人。
六世祖從效,事太祖,為清遠軍節度使,封鄂國公。
紹興十三年,第進士,授南恩州陽江尉、清海軍節度判官。
龔茂良守番禺,正言:“在法:劫盜髒滿五貫死,海盜加等。
小民餌利,率身陷重辟。
請镂梓海上,使戶知之。
”民始知避。
用茂良薦,赴都堂審察。
宰相虞允文奇之,薦于上。
得對,正言:“國家右文而略武備,祖宗以天下全力用于西夏,承平日久,邊不為備,至敵人長驅而不能支。
今當改轍,使文武并用。
”孝宗嘉歎,書劄中要語下三省施行。
知循州,陛辭,言:“士大夫名節不立,國家緩急無所倚仗。
靖康金人犯阙,死義者少,因亂謀利者多。
今欲恢複,當崇尚名節。
”上益喜,明日谕輔臣:“留正奏事,議論耿耿,可與職事官。
”除軍器監簿,曆官考功郎官。
太常谥葉義問“恭簡”,正覆谥,言:“義問将兵出疆,不知敵人情僞,及金犯邊,督視寡謀,幾至敗事。
”下太常更議,時論韪之。
擢起居舍人,尋權中書舍人。
光宗自東宮朝,顧見正,謂左右曰:“修整如此,其人可知。
”乃請于上,兼太子左谕德。
正言:“記注進禦,非設官本意。
乞自今免奏禦。
”诏從之。
為中書舍人兼侍講,兼權兵部侍郎,除給事中。
張說子薦往視鎮江戰艦,挾勢遊觀,沉舟溺卒,除知閣門事、樞密副承旨,正封對還詞頭。
洪邦直除禦史,正言:“邦直為邑人所訟,不宜任風憲。
” 兼權吏部尚書,言:“用人莫先論相。
陛下志在恢複,而相位不能任輔贊。
望精選人才,與圖大計。
”時相益不樂,以顯谟閣直學士出知紹興府。
侍禦史範仲芑劾前帥髒六十萬,有诏核責。
正明其非辜,禦史怒,并劾正,降顯谟合待制、提舉玉隆萬壽宮。
尋複職。
知贛州,奏減上供米,不報。
及為相,蠲一萬八千石。
知隆興府。
進龍圖閣直學士、四川制置使,兼知成都府。
平四蜀折租價,歲減酒課三十八萬。
乾道初,羌酋奴兒結越大渡河,據安靜砦,侵漢地幾百裡。
正密授諸将方略,擒奴兒結以歸,盡俘其黨,羌平。
進敷文閣學士,尋诏赴行在。
正在蜀以簡素化民,歸裝僅書數簏,人服其清。
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,參知政事,同知樞密院事。
孝宗密谕内禅意,拜右丞相。
一日奏事,皇太子參決侍立,上顧謂太子曰:“留正純誠可托。
” 光宗受禅,主管左右春坊姜特立随龍恩擢知閣門事,聲勢浸盛。
正列其招權預政狀,乞斥逐,上意猶未決。
會副參阙,特立谒正曰:“上以丞相在位久,欲遷左相,葉翥、張枃當擇一人執政,未知孰先?”正奏之,上大怒,诏特立提舉興國宮。
孝宗聞之,曰:“真宰相也。
” 紹熙元年,進左丞相。
正謹法度,惜名器,豪發不可幹以私。
引趙汝愚首從班,卒與之共政。
用黃裳為皇子嘉王翊善,世号得人。
嘉王感疾,正言:“陛下隻有一子,隔在宮牆外非便,乃令蚤正元良之位,入居東宮,則朝夕相見甚順。
”又奏:“太子,天下本。
《傳》曰:‘豫建太子,所以重宗廟社稷’。
漢文帝即位,即建太子。
本朝皇子居冢嫡,有未出閣而正儲位者。
皇子嘉王既居冢嫡,出合已久,宜早正儲位,以定天下本。
”再月不報。
檢《漢文帝紀》及本朝真宗立仁宗典故,并呂誨、張方平兩奏,節其要語繳奏。
上不豫,外議洶洶,正與同列間至福甯殿奏事,處分得宜,人情以安。
進封申國公。
上疾浸平,正乞歸政,不許。
初,正帥蜀,慮吳氏世将,謀去之。
至是,朝廷議更蜀帥,正言:“西邊三将,惟吳氏世襲兵柄,号為‘吳家軍’,不知有朝廷。
”遂以戶部侍郎丘崈行。
及吳挺死,韓侂胄為吳氏地,使吳曦世襲。
正力請留曦環衛,遣張诏代挺。
後數歲,曦入蜀,卒稔變。
壽皇聖政成,進少保,封衛國公。
李端友以椒房親,手诏除郎,正繳還,上不納,複執奏曰:“昔館陶公主為子求郎,明帝不許。
今端友依憑内援,恐累聖德。
”姜特立除浙東副總管,尋召赴行在,正引唐憲宗召吐突承璀事,乞罷相。
上批:“成命已行,朕無反汗,卿宜自處。
”正待罪六和塔,奏言:“陛下近年,不知何人獻把定之說,遂至每事堅執,斷不可回。
天下至大,機務至煩,事出于是,則人無異詞,可以固執;事出于非,則衆論紛起,必須惟是之從。
臣恐自此以往,事無是非,陛下壹持把定之說,言路遂塞。
”因繳進前後錫赍及告敕,待罪範村,乞歸田裡,不許。
壽聖太後将以冬至上尊号冊寶,以正為禮儀使,攝太傅。
于是上遣左司徐誼谕旨,正複入都堂視事。
是行也,待罪凡一百四十日。
冊寶禮成,拜不傅,封魯國公。
正力辭。
五年正月,孝宗疾革,正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