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四十八
關燈
小
中
大
,進敷文閣直學士緻仕,朝拜命,夕登舟,歸老野塘上。
椿年十五歲避地南來,貧無以為養,不得專力于學。
年三十始學《易》,其言于朝廷,措諸行事,皆《易》之用。
嶷然有守,存心每主于厚,尤惡佛老邪說。
淳熙十年,卒,年七十三。
朱熹嘗銘其墓,謂其“逆知得失,不假蓍龜”,“不阿主好,不詭時譽”雲。
劉儀鳳,字韶美,普州人。
少以文谒左丞馮澥,澥甚推許,遂知名。
紹興二年,登進士第。
抱負倜傥,不事生産,于仕進恬如也。
擢第十年,始赴調,尉遂甯府之蓬溪,監資州資陽縣酒稅,為果州、榮州掾。
紹興二十七年,有旨令侍從薦士,起居郎趙逵舉儀鳳,稱其“富有詞華,恬于進取。
”宰執上其名,上曰:“蜀人道遠,文學行義有可用者,不由論薦,何緣知之?前此蜀仕宦者例多隔絕,不得一至朝廷,殊可惜也。
”自秦桧專權,深抑蜀士,故上語及之。
尋除諸王宮大小學教授。
召試館職,辭以久離場屋,改國子監丞。
宰相以其名士,遷秘書丞、禮部員外郎。
所草箋奏,以典雅稱。
孝宗受禅,議上“光堯壽聖”尊号冊寶,有欲俟欽宗服除者,太常博士林栗謂:“唐憲宗上順宗冊寶在德宗服中,不必避,備樂而不作可也。
”儀鳳獨上議曰:“謹按上尊号事屬嘉禮,累朝必俟郊祀慶成然後舉行。
太上皇帝為欽宗備禮終制,見于诏書。
議者引憲宗故事,考之唐史,自武德以來,皆用易月之制,與本朝事體大相遠也。
乞候欽宗終制,檢舉以行,則國家盛美,主上事親情實稱矣。
”議者雖是其言,然謂事親當權宜而從厚,竟用栗議,儀鳳複争辨不已。
尋兼國史院編修官兼權秘書少監。
乾道元年,遷兵部侍郎兼侍講。
儀鳳在朝十年,每歸即匿其車騎,扃其門戶,客至,無親疏皆不得見,政府累月始一上谒,人尤其傲,奉入,半以儲書,凡萬餘卷,國史錄無遺者。
禦史張之綱論儀鳳錄四庫書本以傳私室,遂斥歸蜀。
三年十二月,輔臣進前侍從當複職者,上曰:“劉儀鳳無罪,可與複集英殿修撰。
”起知邛州,未上,改漢州、果州,罷歸。
淳熙二年十二月丙申,卒,年六十六。
儀鳳苦學,至老不倦,尤工于詩。
然頗慕晉人簡傲之風,不樂與庸輩接,故平生多蹭蹬,一跌遂不振雲。
張孝祥,字安國,曆陽烏江人。
讀書過一目不忘,下筆頃刻數千言,年十六,領鄉書,再舉冠裡選。
紹興二十四年,廷試第一。
時策問師友淵源,秦埙與曹冠皆力攻程氏專門之學,孝祥獨不攻。
考官已定埙冠多士,孝祥次之,曹冠又次之。
高宗讀埙策皆秦桧語,于是擢孝祥第一,而埙第三,授承事郎、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。
谕宰相曰:“張栻孝祥詞翰俱美。
” 先是,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,秦桧已怒,既知孝祥乃祁之子,祁與胡寅厚,桧素憾寅,且唱第後,曹泳揖孝祥于殿庭,以請婚為言,孝祥不答,泳憾之。
于是風言者誣祁有反謀,系诏獄。
會桧死,上郊祀之二日,魏良臣密奏散獄釋罪,遂以孝祥為秘書省正字。
故事,殿試第一人,次舉始召,孝祥第甫一年得召由此。
初對,首言乞總攬權綱以盡更化之美。
又言:“官吏忤故相意,并緣文緻,有司觀望鍛煉而成罪,乞令有司即改正。
”又言:“王安石作《日錄》,一時政事,美則歸己。
故相信任之專,非特安石。
臣懼其作《時政記》,亦如安石專用己意,乞取已修《日曆》詳審是正,黜私說以垂無窮。
”從之。
遷校書郎。
芝生太廟,孝祥獻文曰《原芝》,以大本未立為言,且言:“芝在仁宗、英宗之室,天意可見,乞早定大計。
”遷尚書禮部員外郎,尋為起居舍人、權中書舍人。
初,孝祥登第,出湯思退之門,思退為相,擢孝祥甚峻。
而思退素不喜汪澈,孝祥與澈同為館職,澈老成重厚,而孝祥年少氣銳,往往陵拂之。
至是澈為禦史中丞,首劾孝祥奸不在廬杞下,孝祥遂罷,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,于是湯思退之客稍稍被逐。
尋除知撫州。
年未三十,莅事精确,老于州縣者所不及。
孝宗即位,複集英殿修撰,知平江府。
事繁劇,孝祥剖決,庭無滞訟。
屬邑大姓并海囊橐為奸利,孝祥捕治,籍其家得谷粟數萬。
明年,吳中大饑,迄賴以濟。
張浚自蜀還朝,薦孝祥,召赴行在。
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,及受浚薦,思退不悅。
孝祥入對,乃陳“二相當同心戮力,以副陛下恢複之志。
且靖康以來惟和戰兩言,遺無窮禍,要先立自治之策以應之。
”複言:“用才之路太狹,乞博采度外之士以備緩急之用。
”上嘉之。
除中書舍人,尋除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。
俄兼領建康留守,以言者改除敷文閣待制,留守如舊。
會金再犯邊,孝祥陳金之勢不過欲要盟。
宣谕使劾孝祥落職,罷。
複集英殿修撰、知靜江府、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,治有聲績,複以言者罷。
俄起知潭州,為政簡易,時以威濟之,湖南遂以無事。
複待制,徙知荊南、荊湖北路安撫使。
築寸金堤,自是荊州無水患,置萬盈倉以儲諸漕之運。
請祠,以疾卒,孝宗惜之,有用才不盡之歎。
進顯谟閣直學士緻仕,年三十八。
孝祥俊逸,文章過人,尤工翰墨,嘗親書奏劄,高宗見之,曰:“必将名世。
”但渡江初,大議惟和戰,張浚主複仇,湯思退祖秦桧之說力主和,孝祥出入二人之門而兩持其說,議者惜之。
論曰:尤袤學本程頤,所謂老成典刑者,立朝抗論,與人主争是非,不允不已,而能令終完節,難矣。
謝谔、顔師魯、袁樞臨民則以治辨聞,立朝則啟沃忠谏,各舉乃職,為世師表。
李椿、劉儀鳳言論節概,着于行事。
張孝祥早負才畯,莅政揚聲,迨其兩持和戰,君子每歎息焉。
椿年十五歲避地南來,貧無以為養,不得專力于學。
年三十始學《易》,其言于朝廷,措諸行事,皆《易》之用。
嶷然有守,存心每主于厚,尤惡佛老邪說。
淳熙十年,卒,年七十三。
朱熹嘗銘其墓,謂其“逆知得失,不假蓍龜”,“不阿主好,不詭時譽”雲。
劉儀鳳,字韶美,普州人。
少以文谒左丞馮澥,澥甚推許,遂知名。
紹興二年,登進士第。
抱負倜傥,不事生産,于仕進恬如也。
擢第十年,始赴調,尉遂甯府之蓬溪,監資州資陽縣酒稅,為果州、榮州掾。
紹興二十七年,有旨令侍從薦士,起居郎趙逵舉儀鳳,稱其“富有詞華,恬于進取。
”宰執上其名,上曰:“蜀人道遠,文學行義有可用者,不由論薦,何緣知之?前此蜀仕宦者例多隔絕,不得一至朝廷,殊可惜也。
”自秦桧專權,深抑蜀士,故上語及之。
尋除諸王宮大小學教授。
召試館職,辭以久離場屋,改國子監丞。
宰相以其名士,遷秘書丞、禮部員外郎。
所草箋奏,以典雅稱。
孝宗受禅,議上“光堯壽聖”尊号冊寶,有欲俟欽宗服除者,太常博士林栗謂:“唐憲宗上順宗冊寶在德宗服中,不必避,備樂而不作可也。
”儀鳳獨上議曰:“謹按上尊号事屬嘉禮,累朝必俟郊祀慶成然後舉行。
太上皇帝為欽宗備禮終制,見于诏書。
議者引憲宗故事,考之唐史,自武德以來,皆用易月之制,與本朝事體大相遠也。
乞候欽宗終制,檢舉以行,則國家盛美,主上事親情實稱矣。
”議者雖是其言,然謂事親當權宜而從厚,竟用栗議,儀鳳複争辨不已。
尋兼國史院編修官兼權秘書少監。
乾道元年,遷兵部侍郎兼侍講。
儀鳳在朝十年,每歸即匿其車騎,扃其門戶,客至,無親疏皆不得見,政府累月始一上谒,人尤其傲,奉入,半以儲書,凡萬餘卷,國史錄無遺者。
禦史張之綱論儀鳳錄四庫書本以傳私室,遂斥歸蜀。
三年十二月,輔臣進前侍從當複職者,上曰:“劉儀鳳無罪,可與複集英殿修撰。
”起知邛州,未上,改漢州、果州,罷歸。
淳熙二年十二月丙申,卒,年六十六。
儀鳳苦學,至老不倦,尤工于詩。
然頗慕晉人簡傲之風,不樂與庸輩接,故平生多蹭蹬,一跌遂不振雲。
張孝祥,字安國,曆陽烏江人。
讀書過一目不忘,下筆頃刻數千言,年十六,領鄉書,再舉冠裡選。
紹興二十四年,廷試第一。
時策問師友淵源,秦埙與曹冠皆力攻程氏專門之學,孝祥獨不攻。
考官已定埙冠多士,孝祥次之,曹冠又次之。
高宗讀埙策皆秦桧語,于是擢孝祥第一,而埙第三,授承事郎、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。
谕宰相曰:“張栻孝祥詞翰俱美。
” 先是,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,秦桧已怒,既知孝祥乃祁之子,祁與胡寅厚,桧素憾寅,且唱第後,曹泳揖孝祥于殿庭,以請婚為言,孝祥不答,泳憾之。
于是風言者誣祁有反謀,系诏獄。
會桧死,上郊祀之二日,魏良臣密奏散獄釋罪,遂以孝祥為秘書省正字。
故事,殿試第一人,次舉始召,孝祥第甫一年得召由此。
初對,首言乞總攬權綱以盡更化之美。
又言:“官吏忤故相意,并緣文緻,有司觀望鍛煉而成罪,乞令有司即改正。
”又言:“王安石作《日錄》,一時政事,美則歸己。
故相信任之專,非特安石。
臣懼其作《時政記》,亦如安石專用己意,乞取已修《日曆》詳審是正,黜私說以垂無窮。
”從之。
遷校書郎。
芝生太廟,孝祥獻文曰《原芝》,以大本未立為言,且言:“芝在仁宗、英宗之室,天意可見,乞早定大計。
”遷尚書禮部員外郎,尋為起居舍人、權中書舍人。
初,孝祥登第,出湯思退之門,思退為相,擢孝祥甚峻。
而思退素不喜汪澈,孝祥與澈同為館職,澈老成重厚,而孝祥年少氣銳,往往陵拂之。
至是澈為禦史中丞,首劾孝祥奸不在廬杞下,孝祥遂罷,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,于是湯思退之客稍稍被逐。
尋除知撫州。
年未三十,莅事精确,老于州縣者所不及。
孝宗即位,複集英殿修撰,知平江府。
事繁劇,孝祥剖決,庭無滞訟。
屬邑大姓并海囊橐為奸利,孝祥捕治,籍其家得谷粟數萬。
明年,吳中大饑,迄賴以濟。
張浚自蜀還朝,薦孝祥,召赴行在。
孝祥既素為湯思退所知,及受浚薦,思退不悅。
孝祥入對,乃陳“二相當同心戮力,以副陛下恢複之志。
且靖康以來惟和戰兩言,遺無窮禍,要先立自治之策以應之。
”複言:“用才之路太狹,乞博采度外之士以備緩急之用。
”上嘉之。
除中書舍人,尋除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。
俄兼領建康留守,以言者改除敷文閣待制,留守如舊。
會金再犯邊,孝祥陳金之勢不過欲要盟。
宣谕使劾孝祥落職,罷。
複集英殿修撰、知靜江府、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,治有聲績,複以言者罷。
俄起知潭州,為政簡易,時以威濟之,湖南遂以無事。
複待制,徙知荊南、荊湖北路安撫使。
築寸金堤,自是荊州無水患,置萬盈倉以儲諸漕之運。
請祠,以疾卒,孝宗惜之,有用才不盡之歎。
進顯谟閣直學士緻仕,年三十八。
孝祥俊逸,文章過人,尤工翰墨,嘗親書奏劄,高宗見之,曰:“必将名世。
”但渡江初,大議惟和戰,張浚主複仇,湯思退祖秦桧之說力主和,孝祥出入二人之門而兩持其說,議者惜之。
論曰:尤袤學本程頤,所謂老成典刑者,立朝抗論,與人主争是非,不允不已,而能令終完節,難矣。
謝谔、顔師魯、袁樞臨民則以治辨聞,立朝則啟沃忠谏,各舉乃職,為世師表。
李椿、劉儀鳳言論節概,着于行事。
張孝祥早負才畯,莅政揚聲,迨其兩持和戰,君子每歎息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