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四十九

關燈
李衡王自中家願張綱張大經蔡洸莫蒙周淙劉章沉作賓  李衡,字彥平,江都人。

    高祖昭素仕至侍禦史。

    衡幼善博誦,為文操筆立就。

    登進士第,授吳江主簿。

    有部使者怙勢作威,侵刻下民,衡不忍以敲撲迎合,投劾于府,拂衣而歸。

    後知溧陽縣,專以誠意化民,民莫不敬。

    夏秋二稅,以期日榜縣門,鄉無府吏迹,而輸送先他邑辦。

    因任曆四年,獄戶未嘗系一重囚。

      隆興二年,金犯淮堧,人相驚曰:“寇深矣!”官沿江者多送其孥,衡獨自浙右移家入縣,民心大安。

    盜猬起旁境,而溧陽靖晏自如。

    帥汪澈、轉運使韓元吉等列上治狀,诏進一秩,尋召入為監察禦史。

    曆司封郎中、樞密院檢詳,出知溫、婺、台三州,惟婺嘗莅其治。

    加直秘閣,而衡引年乞身,懇懇不休,上累卻其奏,除秘閣修撰緻仕。

    上思其仆忠,旋召落緻仕,除侍禦史,以老固辭,不獲命。

    差同知貢舉。

    會外戚張說以節度使掌兵柄,衡力疏其事,謂“不當以母後肺腑為人擇官”,廷争移時。

    改除起居郎,衡曰:“與其進而負于君,孰若退而合于道。

    ”章五上,請老愈力,上知不可奪,仍以秘撰緻仕。

    時給事中莫濟不書敕,翰林周必大不草制,右正言王希呂亦與衡相繼論奏,同時去國,士為《四賢詩》以紀之。

    衡後定居昆山,結茅别墅,杖屦徜徉,左右惟二蒼頭,聚書逾萬卷,号曰“樂庵”,卒,年七十九。

     衡自宣和間入辟雍,同舍有趙孝孫者,洛人也,其父實師程頤,家學有源,勸衡讀《論語》曰:“學非記誦辭章之謂,所以學聖賢也,不可有絲毫僞實處,方可以言學。

    ”衡心佩其訓,雖博通群書而以《論語》為根本。

    臨沒,沐浴冠栉,翛然而逝。

    周必大聞之曰:“世謂潛心釋氏,乃能達死生,衡非逃儒入釋者,而臨終超然如此,殆幾孔門所謂聞道者欤。

    ” 王自中,字道甫,溫州平陽人。

    少負奇氣,自立崖岸,繇是忤世。

    乾道四年,議遣歸正人,自中伏麗正門争論,且言:“今内空無賢,外空無兵,當搜羅豪俊,廣募忠力,以圖中原。

    ”坐斥徽州,放還。

    淳熙中,登進士第,主舒州懷甯簿。

    嚴州分水令。

      樞密使王蔺薦,召對,帝壯其言,将改秩為籍田令,又俾舉所知,且響用矣,以谏疏罷。

    自中本韓彥古客,王蔺既薦之,上大喜。

    韓彥直、彥質輩恐其為彥古報仇,力請交結于自中;而密達意近習,謂“自中受彥古賂,伏阙上書薦彥古為相。

    ”上遣人物色其事,中書舍人王信恒懼自中入台将不利于王淮,知彥直輩谮已行,亟請對,探上意;退即走白右正言蔣繼周。

    繼周方敢劾奏,讀至“受賂伏阙”處,上曰:“卿可謂中其膏肓。

    ”繼周奏:“臣非不知孤蹤忤王蔺,但不敢曠職。

    ”蓋欲并中蔺以媚淮,上但喜繼周善論事,不知曲折如此。

     通判郢州,道除知光化軍,改信州,丁内艱,服阕,還朝。

    光宗即位,迎謂曰:“朕得卿名于壽皇,留為郎可乎?”言者不置。

    主管沖佑觀,起知邵州、興化軍,命下而自中已病,慶元五年八月,卒,年六十。

      家願,字處厚,眉山人。

    父勤國,慶曆、嘉佑間與從兄安國、定國同從劉巨遊,與蘇轼兄弟為同門友。

    王安石久廢《春秋》學,勤國憤之,着《春秋新義》。

    熙甯、元豐諸人紛更,而元佑諸賢矯枉過正,勤國憂之,為築室,作《室喻》,二蘇讀之敬歎。

     願弱冠遊京師,以廣文館進士登第,時紹聖元年也。

    廷策進士,中書侍郎李清臣拟進策問,力诋元佑之政,願答策惟以守九年之所已行者為言。

    時門下侍郎蘇轍嘗上疏辨策問,舉漢武帝事,觸上怒待罪,願未及知也,因見轍,誦所對,驚喜曰:“故人子道同志合,猶若是也。

    ”楊畏覆考,專主熙甯、元豐,取畢漸為第一,願遂居下第。

    轍尋出守汝,而國論大變矣。

      元符三年,以日食求言,願時為普州樂至令,應诏上言,極論時政凡萬言,其大要有十:一曰謹始以正本,二曰敬德以格天,三曰謹好惡以防小人,四曰審信任以辨君子,五曰開言路以來直谏,六曰詳聽言以觀事實,七曰破黨議以存至公,八曰登碩德以服天下,九曰從寬厚以盡人才,十曰崇名節以厚士風。

    疏上不報。

    崇甯元年,诏籍元佑、元符上書人姓名,願以選人籍入邪下等,谪監華州西嶽廟。

    時當改京秩,迄不改,禁锢不調凡十年。

    大觀四年,孛星出,降赦,黨禁解,始改秩,調知雙流縣。

    通判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