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四十七

關燈
,不以累諸君。

    ”尋如數償之。

    遊問返,果劾焘專,上止令具析,不之罪也。

     八年,直寶文閣,帥潼川兼知泸州,首葺石門堡以扼夷人,奏乞戒茶馬司市叙州羁縻馬毋溢額,戒官民毋于夷、漢禁山伐木造舟,奏移鎖水于開邊舊池,皆報可。

     淳熙改元,被召,适城中火,上章自劾。

    提刑何熙志奏焚數不實,且言《長編》記魏王食肥彘,語涉誣謗,上曰:“憲臣按奏火數失實,職也,何預國史?”命成都提刑李蘩究火事,诏熙志貶二秩罷,焘止貶一秩。

     焘及都門,乞祠,除江西運副,且許臨遣。

    或勸以方被讒,無及時事,焘曰:“聖主全度如此,竭忠所以為報。

    ”遂奏:“日食、地震皆陰盛,主敵國小人,不可不慮。

    ”且申“無變古、無欲速”兩言,又上《快箴》,引太祖罷朝悔乘快決事以谏,上曰:“朕當揭之座右。

    ”進秘閣修撰、權同修國史、權實錄院同修撰。

     焘為左史時,嘗乞複行明堂禮,謂“南郊、明堂初無隆殺,合視圜壇,特免出郊浮費。

    ”至是申言之,诏集議,嬖幸沮止。

    其後周必大為禮部尚書,申其說,始克行。

    權禮部侍郎。

     七月壬戌,雷震太祖廟柱,壞鸱尾,有司旋加修繕。

    焘奏非所以畏天變,當應以實。

    上谕大臣:“焘愛朕,屢進谠言。

    ”賜金紫。

    嘗請正太祖東向之位。

     四年,駕幸太學,以執經特轉一官。

    焘論兩學釋奠:從祀孔子,當升範仲淹、歐陽修、司馬光、蘇轼,黜王安石父子;從祀武成王,當黜李績。

    衆議不葉,止黜王雱而已。

    真拜侍郎,仍兼工部。

     《徽宗實錄》置院已久,趣上奏篇,焘薦呂祖謙學識之明,召為秘書郎兼檢讨官。

    夜直宣引,奏:“近者蒙氣蔽日,厥占不肖者祿,股肱耳目宜謹厥與。

    ”賜坐。

    欲起,又留賜飲、賜茶。

    尋诏監視太史測驗天文。

      九月丁酉,日當夜食,焘為社壇祭告官,伐鼓禮廢,特舉行。

    垕既中制科,為秘書省正字,尋遷著作郎兼國史實錄院編修檢讨官。

    父子同主史事,搢紳榮之。

     焘感上知遇,論事益切,每集議,衆莫敢發言,獨條陳可否無所避。

    近臣複舉其次子塾應制科,以閣試不中程黜。

    垕偶考上舍試卷,發策問制科,為禦史所劾,語連及焘,垕罷,焘亦知常德府。

     初,政和末,澧、辰、沅、靖四州置營田刀弩手,募人開邊,範世雄等附會擾民,建炎罷之。

    乾道間,有建請複置者,焘為轉運使,嘗奏不當複,已而提刑尹機迫郡縣行之,田不能給。

    焘至是又申言之,請度田立額,且約帥臣張栻列奏,诏從之。

    境多茶園,異時禁切商賈,率至交兵,焘曰:“官捕茶賊,豈禁茶商?”聽其自如,訖無警。

     累表乞閑,提舉興國宮。

    秋,明堂大禮成,以其首議,複除敷文閣待制。

    頃之,垕垕塾繼亡,上欲以吏事纾焘憂,起知遂甯府。

      七年,《長編》全書成,上之,诏藏秘閣。

    焘自謂此書甯失之繁,無失之略,故一祖八宗之事凡九百七十八卷,卷第總目五卷。

    依熙甯修《三經》例,損益修換四千四百餘事,上謂其書無愧司馬遷。

    焘嘗舉漢石渠、白虎故事,請上稱制臨決,又請冠序,上許之,竟不克就。

      又奏:“陛下即位二十餘年,志在富強,而兵弱财匮,與‘教民七年可以即戎者’異矣。

    ”一日,召對延和殿,講臣方讀《陸贽奏議》,焘因言:“贽雖相德宗,其實不遇。

    今遇陛下,可謂千載一時。

    ”遂舉贽所言切于今可舉而行者數十事,勸上力行之。

    上有功業不足之歎,焘曰:“功業見乎變通,人事既修,天應乃至。

    ”進敷文閣直學士,提舉佑神觀兼侍講、同修國史。

    薦尤袤、劉清之十人為史官。

     十年七月,久旱,進祖宗避殿減膳求言故事,上亟施行。

    丁醜雨。

    一日宣對,焘言:“外議陛下多服藥,罕禦殿,宮嫔無時進見,浮費頗多。

    ”上曰:“卿可謂忠愛,顧朕老矣,安得此聲。

    近惟葬李婕妤用三萬缗,他無費也。

    ”遂因轉對,乞用祖宗故事召宰執赴經筵。

     太史言十一月朔,日當食心八分。

    焘複條上古今日食是月者三十四事,因奏之曰:“心,天王位,其分為宋。

    十一月于卦為複,方潛陽時,陰氣乘之,故比他食為重,非小人害政,即敵人窺中國。

    ”明日對延和殿,又及晉何曾譏武帝無經國遠圖。

     十一年春,乞緻仕,優诏不允。

    上數問其疾增損,給事中宇文價傳上旨,焘曰:“臣子戀阙,非老病,忍乞骸骨。

    ”因叩價時事,勉以忠荩。

    又聞四川乞減酒課額,猶手劄贊廟堂行之。

     病革,除敷文閣學士,緻仕。

    命下,喜曰:“事了矣。

    ”口占遺表雲:“臣年七十,死不為夭,所恨報國缺然。

    願陛下經遠以藝祖為師,用人以昭陵為則。

    ”辭氣舒徐,乃卒,年七十。

      上聞嗟悼,贈光祿大夫。

    他日謂宇文價曰:“朕嘗許焘大書‘續資治通鑒長編’七字,且用神宗賜司馬光故事,為序冠篇,不謂其止此。

    ” 焘性剛大,特立獨行。

    早著書,桧尚當路,桧死始聞于朝。

    暨在從列,每正色以訂國論。

    張栻嘗曰:“李仁甫如霜松雪柏。

    無嗜好,無姬侍,不殖産。

    平生生死文字間。

    ”《長編》一書用力四十年,葉适以為《春秋》以後才有此書。

     有《易學》五卷,《春秋學》十卷,《五學傳授》、《尚書百篇圖》、《大傳雜說》、《七十二子名籍》各一卷,《文集》五十卷,《奏議》三十卷,《四朝史稿》五十卷,《通論》十一卷,《南北攻守錄》三十卷,《七十二候圖》、《陶潛新傳》并《詩譜》各三卷,《曆代宰相年表》、《唐宰相譜》、《江左方鎮年表》、《晉司馬氏本支》、《齊梁本支》、《王謝世表》、《五代将帥年表》合為四十一卷。

     谥文簡,累贈太師、溫國公。

    子垕、J、塾、壁、□。

    垕著作郎,J夔州路提點刑獄,壁、□皆執政,别有傳。

     論曰:執羔宿德雅度,在經筵,忠忱啟沃,以口舌相高為戒。

    希呂剛直懇切,有古引裾風。

    良佑力止泛使,懼開釁端,忤旨竄斥而甘心焉。

    李浩獨不造秦熹,陳橐以呈身為恥,文若譏休兵,胡沂斥閹宦,其清風苦節,終始弗渝。

    高、孝之世,李焘恥讀王氏書,掇拾禮文殘缺之餘,粲然有則,《長編》之作,鹹稱史才,然所掇拾,或出野史,《春秋》傳疑傳信之法然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