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四十七

關燈
宗大悅,特旨改合入官,通判洋州。

    洋西鄉縣産茶,亘陵谷八百餘裡,山窮險,賦不盡括。

    使者韓球将增賦以市寵,園戶避苛斂轉徙,饑馑相藉,文若力争之,賦迄不增。

     再通判遂甯府。

    會大水,民多漂死,文若至城上,發庫錢募遊者,振活甚衆。

    又力請于朝,除田租二萬一千頃,免場務稅二十餘所,築長堤以捍水勢,自是無水患。

     秦桧死,上訪蜀士于魏良臣,以文若對。

    二十六年,以光祿丞召,改秘書郎,為《文思箴》以獻,其略曰:“于赫我皇,兵既休矣。

    兵休如何?莫若治兵。

    居安思危,邦乃攸甯。

    爰整其旅,文王以興。

    載舞幹羽,舜仁用成。

    向戍弭兵,《春秋》所懲。

    蕭俯去兵,禍亂乃萌。

    師則多矣,軍則強矣。

    縱弛不繩,猶曰無人。

    兵非以殘,以兵休兵。

    ”凡千五百餘言。

    自桧主和,朝論諱言兵,故文若以此風焉。

     遷起居郎。

    勸上收用西北人材以固根本,上深納之。

    将命以掌制,時有為宣和執政請恩,為司谏淩哲所彈,文若喜其直,作《禾黍詩》以美之。

    侍禦史周方崇以為譏己,劾文若狂誕,出知邵州。

    上屢為近臣言唐文若無罪,可改近郡。

     知饒州,興學宮,減田租奇耗二萬石,又請歲籴常平義倉之儲什三與民平市,農末俱利,而粟不腐,遂以着令。

    餘幹嘗有劇盜,巡尉不能制,文若遣牙兵捕而戮之。

    加直敷文閣,移知溫州。

    三十一年,召為宗正少卿。

     金人犯邊,文若求對,首建大臣節制江上之議。

    上谕大臣以文若與虞允文、杜莘老、馬骥才皆可用,複除起居郎。

    時諸将北出,捷書日聞,上下有狃志,獨文若憂之,圖上元嘉北伐故事。

    上谕文若以創業所曆艱苦及敵情反複甚悉,文若對曰:“願陛下深察大勢,趨策之長而避其短,無循前代軌轍,則大善。

    ” 未幾,諸軍退守,金主自将,圍大将王權于曆陽,權遁,淮南盡沒。

    诏百官廷議,文若畫三策,一請上親征,二乞遣大臣勞軍,三乞起張浚。

    工部侍郎許尹是其言,衆遂列奏上之,不報。

     文若尋面對,上問曰:“今計安出,卿熟張浚否?”文若曰:“浚守道笃學,天下屬望,今四十年,天不死浚嶺海,正為今日。

    ”上矍然曰:“援浚者多,非卿無以發此。

    ”數日,遣楊存中護江上軍,緩親征之期,起浚知平江府,蓋上以浚雖忠悫,喜功,将士多不附。

    文若複言浚本以孤忠得衆,尋改浚鎮建康府,将以為江、淮宣撫使,中沮之而止。

     乘輿幸江表,以起居郎兼給事中,直學士院,同群司居守。

    駕還,遷中書舍人。

    上将内禅,前數日手诏追崇皇太子所生父,文若既書黃,因過周必大誦聖德,而疑名稱未安,歸白宰相,請更黃,堂吏不可,文若執不已,宰相以聞。

    诏改稱本生親,尋又改宗室子偁,其後诏稱皇兄。

      孝宗嗣位,張浚以右府都督江、淮軍事,文若時以疾請外,除敷文閣待制,知漢州,尋改都督府參贊軍事。

    浚使行邊按守備,多所罷行者。

    未還,除知鼎州,改江州。

     明年,浚入相,都督府罷。

    其冬,金複大入,官軍悉戍淮。

    文若謂上流當嚴兵備,以定民志,奏籍鄉丁五萬,訓練有法,人倚以固。

    解嚴,和籴大起,郡之數八萬,文若以民勞,堅請得減什三。

    旋請祠,章三上未報。

     乾道元年卒,年六十。

    贈左通奉大夫。

      李焘,字仁甫,眉州丹棱人,唐宗室曹王之後也。

    父中登第,知仙井監。

    焘甫冠,憤金仇未報,着《反正議》十四篇,皆救時大務。

    紹興八年,擢進士第。

    調華陽簿,再調雅州推官。

    改秩,知雙流縣。

    仕族張氏子居喪而争産,焘曰:“若忍墜先訓乎?盍歸思之。

    ”三日複來,迄悔艾無訟。

    又有不白其母而鬻産者,焘置之理,豪強斂迹。

    于是以餘暇力學。

     焘恥讀王氏書,獨博極載籍,搜羅百氏,慨然以史自任,本朝典故尤悉力研核。

    仿司馬光《資治通鑒》例,斷自建隆,迄于靖康,為編年一書,名曰《長編》,浩大未畢,仍效光體為《百官公卿表》。

    史官以聞,诏給劄來上。

    制置王剛中辟幹辦公事。

     知榮州。

    榮因溪為隍,夏秋率苦水潦,焘築防捍之。

    除潼川府路轉運判官,入境,劾守令不職者四人。

    縣多聚斂,焘括一路财賦額,通有無,酌三年中數,定為科約,上之朝,頒之州縣。

      乾道三年,召對,首舉藝祖治身、治家、治官、治吏典故,以為恢複之法,乞增置谏官,許六察言事,請練兵,毋增兵,杜諸将私獻,核軍中虛籍。

     除兵部員外郎兼禮部郎中。

    會慶節上壽,在郊禮散齊内,議權作樂,焘言:“漢、唐祀天地,散齋四日,緻齋三日,建隆初郊亦然。

    自崇甯、大觀法《周禮》祭天地,故前十日受誓戒。

    今既合祭,宜複漢、唐及建隆舊制,庶幾兩得。

    ”诏垂拱上壽止樂,正殿為北使權用。

    正除禮部郎中,言中興祭禮未備,請以《開寶通禮》、《嘉佑因革禮》、《政和新儀》令太常寺參校同異,修成祭法。

     四年,上《續通鑒長編》,自建隆至治平,凡一百八卷。

    時《乾道新曆》成,焘言:“曆不差不改,不驗不用。

    未差無以知其失,未驗無以知其是。

    舊曆多差,不容不改,而新曆亦未有大驗,乞申饬曆官讨論。

    ”五年,遷秘書少監兼權起居舍人,尋兼實錄院檢讨官。

     子垕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谏科。

    焘素謂唐三百年不愧此科者惟劉去華,心慕之,嘗以所着《通論》五十篇見蜀帥張焘,欲應诏,不偶而止。

    其友晁公溯以書勉之,焘答以當修此學,必不從此舉。

    既不克躬試,于是命二子垕、塾習焉。

    至是,吏部尚書汪應辰薦垕文行可應诏,故有是命。

     左相陳俊卿出知福州,右相虞允文任恢複事,更張舊典。

    宰相以焘數言事,不樂,焘遂請去。

    除直顯谟閣、湖北轉運副使,陛辭,以欲速變古為戒。

     又奏:“《禹貢》九州,荊田第八,賦乃在三,人功既修,遂超五等。

    今田多荒蕪,賦虧十八。

    ”上命之條畫。

    既至,奏:“京湖之民結茅而廬,築土而坊,傭牛而犁,籴種而殖,谷苗未立,睥睨已多,有橫加科斂者。

    今宜寬侵冒之禁,依乾德诏書止輸舊稅,廣收募之術,如鹹平、元豐故事,勸課有勞者推恩。

    ”诏從之。

    總饷呂遊問入奏焘攝其事。

     歲饑,發鄂州大軍倉振之,僚屬争執不可,焘曰:“吾自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