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四十七

關燈
周執羔王希呂陳良佑李浩陳橐胡沂唐文若李焘 周執羔字表卿,信州弋陽人。

    宣和六年舉進士,廷試,徽宗擢為第二。

    授湖州司士曹事,俄除太學博士。

     建炎初,乘輿南渡,自京師奔詣揚州,不及,遂從隆佑太後于江西,還觐會稽。

    尋以繼母劉疾,乞歸就養,調撫州宜黃縣丞。

    時四境俶擾,潰卒相挻為變,令大恐,不知所為,執羔谕以禍福,皆斂手聽命。

    既又訹其黨,執首謀者斬以徇。

    邑人德之,至繪像立祠。

     紹興五年,改秩,通判湖州。

    丁母憂,服阕,通判平江府。

    召為将作監丞。

    明年春,遷太常丞。

    會始議建明堂,大樂久廢不修,诏奉常習肄之,訪輯舊聞,庀閱工器,制作始備。

    累遷右司員外郎。

     八月,擢權禮部侍郎,充賀金生辰使。

    往歲奉使官得自辟其屬,賞典既厚,願行者多納金以請,執羔始拒絕之。

    使還,兼權吏部侍郎。

    請賜新進士聞喜宴于禮部,從之。

    軍興廢此禮,至是乃複。

    同知貢舉。

    舊例,進士試禮部下,曆十八年得免舉,又四試禮部下,始特奏名推恩。

    秦桧既以科第私其子,士論喧嘩,為減三年以悅衆。

    執羔言祖宗法不可亂,繇此忤桧,禦史劾罷之。

     又六年,起知眉州,徙阆州,又改夔州,兼夔路安撫使。

    夔部地接蠻獠,易以生事。

    或告溱、播夷叛,其豪帥請遣兵緻讨,執羔謂曰:“朝廷用爾為長,今一方繹騷,責将焉往,能盡力則贳爾,一兵不可得也。

    ”豪懼,斬叛者以獻,夷人自是皆惕息。

    三十年,知饒州,尋除敷文閣待制。

     乾道初,守婺州,召還,提舉佑神觀兼侍講。

    首進二說,以為王道在正心誠意,立國在節用愛人。

    二年四月,複為禮部侍郎。

    孝宗患人才難知,執羔曰:“今一介幹進,亦蒙賜召,口舌相高,殆成風俗,豈可使之得志哉!”上曰:“卿言是也。

    ”一日侍經筵,自言“學《易》知數,臣事陛下之日短”,已乃垂涕,上恻然。

    即拜本部尚書,升侍讀,固辭,不許。

     方士劉孝榮言《統元曆》差,命執羔厘正之。

    執羔用劉義叟法,推日月交食,考五緯赢縮,以紀氣朔寒溫之候,撰《曆議》、《曆書》、《五星測驗》各一卷上之。

     上嘗問豐财之術,執羔以為:“蠹民之本,莫甚于兵。

    古者興師十萬,日費千金。

    今尺籍之數,十倍于此,罷癃老弱者幾半,不汰之其弊益深。

    ”論:“和籴本以給軍興,豫兇災。

    蓋國家一切之政,不得已而為之。

    若邊境無事,妨于民食而務為聚斂,可乎?舊籴有常數,比年每郡增至一二十萬石。

    今諸路枯旱之餘,蟲螟大起,無以供常稅,況數外取之乎?宜視一路一郡一縣豐兇之數,輕重行之,災甚者蠲之可也。

    ”上矍然曰:“災異如此,乃無一人為朕言者!”即诏從之。

     充安恭皇後菆宮按行使,日與閹人接,卒事未嘗交一談,閹亦服其長者,不怨也。

    拜疏求去,上謂輔臣曰:“朕惜其老成,宜以經筵留之。

    ”除寶文閣學士,提舉佑神觀。

    上曰:“遂除龍圖可也。

    ”經筵二年,每勸上以辨忠邪、納谏争,上深知其忠。

     明年三月,告老,上谕曰:“祖宗時,近臣有年逾八十尚留者,卿之齒未也。

    ”命卻其章。

    閏月,複申前請。

    上度不可奪,诏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,賜茶、藥、禦書,恩禮尤渥,公卿祖帳都門外,搢紳榮之。

    時閩、粵、江西歲饑盜起,執羔陛辭以為言,诏遣太府丞馬希言使諸路振救之。

    乾道六年卒,年七十七。

     執羔有雅度,立朝無朋比。

    治郡廉恕,有循吏風。

    手不釋卷,尤通于《易》。

      王希呂字仲行,宿州人。

    渡江後自北歸南,既仕,寓居嘉興府。

    乾道五年,登進士科。

    孝宗獎用西北之士,六年,召試,授秘書省正字。

    除右正言。

    時張說以攀援戚屬擢用,再除簽書樞密院事,希呂與侍禦史李衡交章劾之。

    上疑其合黨邀名,責遠小監當,既而悔之,改授宮觀。

    方說之見用,氣勢顯赫,後省不書黃,學士院不草诏,皆相繼斥逐,而希呂複以身任怨,去國之日,屏徒禦,蹑履以行,恬不為悔。

    由是直聲聞于遠迩,雖以此黜,亦以此見知。

    出知廬州。

     淳熙二年,除吏部員外郎,尋除起居郎兼中書舍人。

    淮右擇帥,上以希呂已試有功,令知廬州兼安撫使。

    修葺城守,安集流散,兵民賴之。

    加直寶文閣、江西轉運副使。

      五年,召為起居郎,除中書舍人、給事中,轉兵部尚書,改吏部尚書,求去,乃除端明殿學士、知紹興府。

    尋以言者落職,處之晏如。

     治郡百廢俱興,尤敬禮文學端方之士。

    天性剛勁,遇利害無回護意,惟是之從。

    嘗論近習用事,語極切至,上變色欲起,希呂換禦衣曰:“非但臣能言之,侍從、台谏皆有文字來矣。

    ”佐漕江西,嘗作《拳石記》以示僚屬,一幕官舉筆塗數字,舉坐駭愕,希呂覽之,喜其不阿,薦之。

     居官廉潔,至無屋可廬,由紹興歸,有終焉之意,然猶寓僧寺。

    上聞之,賜錢造第。

    後以疾卒于家。

     陳良佑,字天與,婺州金華人。

    年十九,預鄉薦,間歲入太學。

    紹興二十四年,擢進士第。

    調興國軍司戶,未上,有薦于朝者,召除太學錄、樞密院編修官。

    中丞汪澈薦除監察禦史,累遷軍器監兼鄧王府直講。

    隆興元年,出為福建路轉運副使。

    丁父憂,服阕,乾道三年,除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,遷起居郎。

    尋除左司谏。

     首言會子之弊,願捐内帑以纾細民之急。

    上曰:“朕積财何用,能散可也。

    ”慨然發内府白金數萬兩收換會子,收銅版勿造,軍民翕然。

    未幾,戶部得請,改造五百萬。

    又奏:“陛下号令在前,不能持半歲久,以此令民,誰能信之?豈有不印交子五百萬,遂不可為國乎?”既而又欲造會子二千萬,屢争之不得,遂請以五百萬換舊會,俟通行漸收之,常使不越千萬之數。

     上銳意圖治,以唐太宗自比,良佑言:“太宗《政要》願賜省覽,擇善而從,知非而戒,使臣為良臣,勿為忠臣。

    ”上曰:“卿亦當以魏征自勉。

    ” 又言:“陛下躬行節儉,弗殖貨利。

    或者托肺腑之親,為市井之行,以公侯之貴,牟商賈之利。

    占田疇,擅山澤,甚者發舶舟,招蕃賈,貿易寶貨,麋費金錢。

    或假德壽,或托椒房,犯法冒禁,專利無厭,非所以維持紀綱,保全戚畹。

    願嚴戒敕,苟能改過,富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