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四十六

關燈
黃洽汪應辰王十朋吳芾陳良翰杜莘老 黃洽,字德潤,福州候官人。

    隆興元年,以太學生試春官第二,诏循故事,未臨軒,賜第二人及第。

    授紹興府觀察判官。

    秩滿,就铨選,不用前名例谒廟堂。

    宰相陳俊卿白于上,改宣義郎,除國子博士。

     适有旨職事官無待次,改差浙東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。

    繼為太學國子博士,樞密院編修官,通判福州。

    奉祠,召為太常丞。

    請外,孝宗方厲精求治,曰:“黃洽厚德,方任以事。

    ”不許。

    當對,奏三事:備事莫若儲才,士卒當練其心,軍政必預為謀。

    上矍然,洽徐奏:“願戒饬州郡,毋煩擾以緻寇,毋輕易以玩寇。

    寇擾而後定,傷根本多矣。

    ”繇秘書郎遷著作郎。

    上谕詞臣:“秘閣儲英俊為異時公卿用,行黃洽詞,可及之。

    ” 除右正言,首奏:“谏臣非具員,職在谏争,朝政有阙,所當盡言。

    ”上亦以為端士,許其盡言無隐。

    除侍禦史。

    會水旱頻仍,因祠祭上言:“此事全在一念,陛下夙興默想,專精在民,身雖法宮,心則壇壝,洋洋左右,理非漠然。

    幾歲荒歉之由,必有未盡契神示之心者。

    ”一日特诏:“諸路奉行荒政不虔,差官按視安集。

    ”洽亟奏:“使者一出,官吏必須知畏。

    其常平一司,所職何事?淮、浙、江東見有使,以五使分五路,尚慮不周知。

    今遣一人兼二三路,不過閱圖帳戶口多寡,地裡遼邈,安能遍曆乎?若專責常平,名正而職舉,事分而察精。

    ”又奏:“藝祖懲藩鎮偏重之失,不欲兵民之權聚于一夫之手。

    今使主兵官兼郡寄,是合兵民權為一,且屬邊徼,偏重尤甚。

    ”上皆嘉納。

    洽所論列,未嘗捃摭細故他慝以累其終身。

     除右谏議大夫。

    上方銳志肄武,洽因風谏,言:“《頤》之大象:‘君子以慎言語,節飲食。

    ’言語飲食猶謹節之,況其它乎?凡筋力喘息之間,一有過差,皆非所以養其身也。

    ”上曰:“卿言無非仁義忠孝,可為萬世臣子之法,朕常念之。

    ”洽在經筵,言:“宰相代天理物,要在為國得人。

    人主之命相,任則勿疑。

    宰相重則朝廷尊,朝廷尊則廟社安。

    宰相掄才任職,當盡公心。

    君子進則庶職舉,庶職舉則天下治。

    ”上首肯再三,乃曰:“卿如良金美玉,渾厚無瑕,天其以卿為朕弼耶?” 除禦史中丞,奏:“薦舉請托,必競于宰執、台谏之門,若宰執、台谏不為人覓舉,使士大夫鹹自率厲,以公道得之,豈不甚善。

    或果知其人,露章以薦,亦何不可。

    ”潭州奏強盜罪不至死應配者坐加役流,有旨具議。

    洽曰:“強盜異他盜,以其故為也。

    若止髡役,三年之後,圈檻一弛,豨突四出,善良受害,可勝數耶?況役時必去防閑之具,走逸結合,患尤甚焉。

    ”上深然之。

     除參知政事。

    上曰:“卿每告朕用人,今卿居用人之地,不可不勉。

    ”上因商榷除目,洽罄谒無所顧避,上大喜曰:“五十年無此差除。

    ”除知樞密院事。

    洽累章求去,許之,除資政殿大學士、知隆興府。

     光宗受禅,特诏言事,洽奏:“用人為萬世不易之論,臣前以此納忠壽皇,今複告于陛下。

    ”屢乞歸田,尋畀提舉洞霄宮。

    方未得請也,人勸之治第,洽曰:“吾書生,蒙拔擢至此,未有以報國,而先營私乎?使吾一旦罪去,猶有先人敝廬可庇風雨,夫複何憂。

    ”慶元二年緻仕。

      洽常言:“居家不欺親,仕不欺君,仰不欺天,俯不欺人,幽不欺鬼神,何用求福報哉!”六年七月,薨,年七十九。

    贈金紫光祿大夫。

    洽質直端重,有大臣體,兩朝推為名臣。

    有文集、奏議八十五卷。

     汪應辰,字聖錫,信州玉山人。

    幼凝重異常童,五歲知讀書,屬對應聲語驚人,多識奇字。

    家貧無膏油,每拾薪蘇以繼晷。

    從人借書,一經目不忘。

    十歲能詩,遊鄉校,郡博士戲之曰:“韓愈十三而能文,今子奚若?”應辰答曰:“仲尼三千而論道,惟公其然。

    ” 未冠,首貢鄉舉,試禮部,居高選。

    時趙鼎為相,延之館塾,奇之。

    紹興五年,進士第一人,年甫十八。

    禦策以吏道、民力、兵勢為問,應辰答以為治之要,以至誠為本,在人主反求而已。

    上覽其對,意其為老成之士,及唱第,乃年少子,引見者掖而前,上甚異之。

    鼎出班特謝。

    舊進士第一人賜以禦詩,及是,特書《中庸篇》以賜。

    初名洋,與姓字若有語病,特改賜應辰。

    上欲即除館職,趙鼎言:“且令曆外任,養成其材。

    ”乃授鎮東軍簽判。

    故事,殿試第一人無待次者,至是,取一年半阙以歸。

    舍人胡寅行詞曰:“屬者延見多士,問以治道,爾年未及冠,而能推明帝王躬行之本,無曲學阿世之态。

    ” 應辰少受知于喻樗,既擢第,知張九成賢,問之于樗,往從之遊,所學益進。

    初任,趙鼎為帥,幕府事悉谘焉。

    歲小旱,命應辰禱雨名山即應,越人語之曰:“此相公雨。

    ”鼎曰:“不然,乃狀元雨也。

    ”  召為秘書省正字。

    時秦桧力主和議,王倫使還,金人欲以河南地歸我。

    應辰上疏,謂:“和議不諧非所患,和議諧矣,而因循無備之可畏。

    異議不息非所患,異議息矣,而上下相蒙之可畏。

    金雖通和,疆埸之上宜各戒嚴,以備他盜。

    今方且肆赦中外,褒寵将帥,以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。

    縱忘積年之恥,獨不思異時意外之患乎?此因循無備之所以可畏也。

    方朝廷力排群議之初,大則竄逐,小則罷黜,至有一言迎合,則不次擢用。

    是以小人窺見間隙,輕躁者阿谀以希寵,畏懦者循默以備位,而忠臣正士乃無以自立于群小之間,此上下相蒙之所以可畏也。

    臣願勿以和好之可無虞,而思患預防,常若敵人之至。

    ”疏奏,秦桧大不悅,出通判建州,遂請祠以歸。

    寓居常山之永年院,蓬蒿滿徑,一室蕭然,饘粥不繼,人不堪其憂,處之裕如也,益以修身講學為事。

    自是凡三主管崇道觀,在隐約時,胸中浩然之氣凜然不可屈。

     張九成谪邵州,交遊皆絕,應辰時通問。

    及其喪父,言者猶攻之,而應辰不遠千裡往吊,人皆危之。

    通判袁州,凡所予奪,人無異詞。

    始至,或以其書生易之,已乃知吏師所不能及。

    丞相趙鼎死朱崖,扶喪過郡,應辰為文祭之曰:“惟公兩登上宰,皆直艱危之時;一斥南荒,遂為死生之别。

    事已定于蓋棺,恩特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