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四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以一衄為群議所搖,然異論紛紛,浚既待罪,臣其可尚居風憲之職!乞賜竄殛。
”因言:“臣聞近日欲遣龍大淵撫谕淮南,信否?”上曰:“無之。
”又言:“聞欲以楊存中充禦營使。
”上嘿然。
改除吏部侍郎,力辭,出知饒州。
饒并湖,盜出沒其間,聞十朋至,一夕遁去。
丞相洪适請故學基益其圃,十朋曰:“先聖所居,十朋何敢予人。
”移知夔州,饒民走諸司乞留不得,至斷其橋,乃以車從間道去,衆葺斷橋,以“王公”名之。
移知湖州,召對,劉珙請留之,上曰:“朕豈不知王十朋,顧湖州被水,非十朋莫能鎮撫。
”至郡,戶部責虛逋三十四萬,命吏持券往辨,不聽,即請祠去。
起知泉州,十朋前在湖割奉錢創貢闱,又為泉建之,尤宏壯。
凡曆四郡,布上恩,恤民隐,士之賢者詣門,以禮緻之。
朔望會諸生學宮,講經詢政,僚屬間有不善,反複告戒,俾之自新。
民輸租俾自概量,聞者相告,宿逋亦願償。
訟至庭,溫詞曉以理義,多退聽者。
所至人繪而祠之,去之日,老稚攀留涕泣,越境以送,思之如父母。
饒久旱,入境雨至;湖積霖,入境即霁。
凡禱必應,其至誠不獨感人,而亦動天地鬼神。
東宮建,除太子詹事,力辭,诏州郡禮緻,遂力疾造朝,以足疾不能趨,诏給扶減拜。
谒東宮,太子以其舊學,待遇有加。
又诏免朝參,遣中使以告及襲衣、金帶就其家賜之。
疾革,累章告老,以龍圖閣學士緻仕,命下而卒,年六十。
紹熙三年,谥曰忠文。
十朋事親孝,終喪不處内,友愛二弟,郊恩先奏其名,沒而二子猶布衣。
書室扁曰“不欺”,每以諸葛亮、顔真卿、寇準、範仲淹、韓琦、唐介自比,朱熹、張栻雅敬之。
子聞詩、聞禮,皆笃學自立。
聞詩知光州、提點江東刑獄;聞禮知常州、江東轉運判官,為治能守家法,人亦思慕之。
吳芾,字明可,台州仙居人。
舉進士第,遷秘書正字。
與秦桧舊故,至是桧已專政,芾退然如未嘗識。
公坐旅進,揖而退,桧疑之,風言者論罷。
通判處、婺、越三郡。
知處州。
處舊苦丁絹重,芾損之,以新丁補其額。
何溥薦芾材中禦史,除監察禦史。
時金将敗盟,芾勸高宗:“專務修德,痛自悔咎,延見群臣,俾陳阙失,求合乎天地,無愧乎祖宗,則人心悅服,天亦助順矣。
”上韪其言。
遷殿中侍禦史。
兩淮戰不利,廷臣争陳退避計,芾言:“今日之事,有進無退,進為上策,退為無策。
”既而金主亮斃,上疏勸親征。
車駕至建康,芾請遂駐跸,以系中原之望,高宗納其說。
會有密啟還東者,下侍從、台谏議,芾言:“今欲控帶襄、漢,引輸湖、廣,則臨安不如建康便;經理淮甸,應接梁、宋,則臨安不如建康近。
議者徒悅一時扈從思歸之人,非為國計。
臣恐回鑿之後,西師之聲援不接,北土之讴吟絕望矣。
”又言:“去歲兩淮諸城望風奔潰,無一城能拒守者,此秦桧壅塞言路、挫折士氣之餘毒也。
能反其道,則士氣日振,而見危授命者有人矣。
” 知婺州。
孝宗初即位,陛辭,陳裴□對唐憲宗“為治先正其心”,以為臨禦之初,出治大原,無越于此。
上嘉納。
至郡,勸民義役。
金華長仙鄉民十有一家,自以甲乙第其産,相次執役,幾二十年。
芾輿緻十一人者,與合宴,更其鄉曰“循理”,裡曰“信義”,以褒異之。
知紹興府。
會稽賦重而折色尤甚,芾以攢宮在,奏免支移折變。
鑒湖久廢,會歲大饑,出常平米募饑民浚治。
芾去,大姓利于田,湖複廢。
權刑部侍郎,遷給事中,改吏部侍郎。
以敷文閣直學士知臨安府。
内侍家僮毆傷酒家保,芾捕治之,徇于市,權豪側目。
執政議以芾使金,複除吏部侍郎,且議以龍大淵為副,芾曰:“是可與言行事者邪?”語聞,得罷不行。
下遷禮部侍郎,力求去,提舉太平興國宮。
時芾與陳俊卿俱以剛直見忌,未幾,俊卿亦引去。
中書舍人閻安中為孝宗言二臣之去,非國之福。
起知太平州。
造舟以梁姑溪。
曆陽築者久役潰歸,聲言欲趨郡境,芾呼至城下,厚犒遣之,而密捕倡亂者系獄以聞,诏褒谕。
知隆興府。
芾前後守六郡,各因其俗為寬猛,吏莫容奸,民懷惠利。
再奉太平祠,屢告老,以龍圖閣直學士緻仕。
後十年卒,年八十。
嘗曰:“視官物當如己物,視公事當如私事。
與其得罪于百姓,甯得罪于上官。
”立朝不偶,晚退閑者十有四年,自号湖山居士。
為文豪健俊整,有表奏五卷、詩文三十卷。
陳良翰,字邦彥,台州臨海人。
蚤孤,事母孝。
資莊重,為文恢博有氣。
中紹興五年進士第。
知溫州瑞安縣。
俗号強梗,吏治尚嚴,良翰獨撫以寬,催租不下文符,但揭示名物,民競樂輸,聽訟鹹得其情。
或問何術,良翰曰:“無術,第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。
”殿中侍禦史吳芾薦為檢法官,遷監察禦史。
孝宗初元,金主褒新立,求和,而中原舊人多求歸,诏問何以處此,良翰言:“議和,複納降,皆非是。
必定計自治,而和不和,任之乃可。
”張浚軍淮、泗以規進取,而議者争獻防江策,良翰言:“當固藩籬,專委任。
今舍淮防江,卻地奪便,朝廷過聽,使督府不得專阃外事,誤矣。
”除右正言。
金再移書求故疆,良翰言:“中原皆吾故土,況唐、鄧、海、泗又金渝盟後以兵取之,安得以故疆為言而歸之?”湯思退主遣小使盧仲賢、李栻,良翰言:“仲賢輕儇無恥,栻自北來難信。
”又言:“廟堂督府論議不同,邊奏上聞,皆陽唯諾而陰沮敗之。
萬一失事機,督府安得獨任其責?”上矍然稱善。
朝廷遣史正志至建康,與張浚議事乖牾,良翰劾之,上曰:“正志亦無罪。
”良翰言:“陛下使浚守淮,則任浚為重,一郎官為輕,且正志居中,浚必為去就。
”上悟,出正志為福建漕運。
楊存中為禦營使,總殿前軍,良翰言:“存中久擅兵柄,太上皇罷就第,奈何複假使名?宜慎履霜之戒。
”疏三上,存中竟罷。
李栻不敢涉淮,良翰奏奪其官。
仲賢至汴,辄許金人以疆土、歲币而還,上大怒,下仲賢吏,欲誅之,宰相叩頭懇請得免。
複遣王之望、龍大淵,良翰言:“前遣使已辱命
”因言:“臣聞近日欲遣龍大淵撫谕淮南,信否?”上曰:“無之。
”又言:“聞欲以楊存中充禦營使。
”上嘿然。
改除吏部侍郎,力辭,出知饒州。
饒并湖,盜出沒其間,聞十朋至,一夕遁去。
丞相洪适請故學基益其圃,十朋曰:“先聖所居,十朋何敢予人。
”移知夔州,饒民走諸司乞留不得,至斷其橋,乃以車從間道去,衆葺斷橋,以“王公”名之。
移知湖州,召對,劉珙請留之,上曰:“朕豈不知王十朋,顧湖州被水,非十朋莫能鎮撫。
”至郡,戶部責虛逋三十四萬,命吏持券往辨,不聽,即請祠去。
起知泉州,十朋前在湖割奉錢創貢闱,又為泉建之,尤宏壯。
凡曆四郡,布上恩,恤民隐,士之賢者詣門,以禮緻之。
朔望會諸生學宮,講經詢政,僚屬間有不善,反複告戒,俾之自新。
民輸租俾自概量,聞者相告,宿逋亦願償。
訟至庭,溫詞曉以理義,多退聽者。
所至人繪而祠之,去之日,老稚攀留涕泣,越境以送,思之如父母。
饒久旱,入境雨至;湖積霖,入境即霁。
凡禱必應,其至誠不獨感人,而亦動天地鬼神。
東宮建,除太子詹事,力辭,诏州郡禮緻,遂力疾造朝,以足疾不能趨,诏給扶減拜。
谒東宮,太子以其舊學,待遇有加。
又诏免朝參,遣中使以告及襲衣、金帶就其家賜之。
疾革,累章告老,以龍圖閣學士緻仕,命下而卒,年六十。
紹熙三年,谥曰忠文。
十朋事親孝,終喪不處内,友愛二弟,郊恩先奏其名,沒而二子猶布衣。
書室扁曰“不欺”,每以諸葛亮、顔真卿、寇準、範仲淹、韓琦、唐介自比,朱熹、張栻雅敬之。
子聞詩、聞禮,皆笃學自立。
聞詩知光州、提點江東刑獄;聞禮知常州、江東轉運判官,為治能守家法,人亦思慕之。
吳芾,字明可,台州仙居人。
舉進士第,遷秘書正字。
與秦桧舊故,至是桧已專政,芾退然如未嘗識。
公坐旅進,揖而退,桧疑之,風言者論罷。
通判處、婺、越三郡。
知處州。
處舊苦丁絹重,芾損之,以新丁補其額。
何溥薦芾材中禦史,除監察禦史。
時金将敗盟,芾勸高宗:“專務修德,痛自悔咎,延見群臣,俾陳阙失,求合乎天地,無愧乎祖宗,則人心悅服,天亦助順矣。
”上韪其言。
遷殿中侍禦史。
兩淮戰不利,廷臣争陳退避計,芾言:“今日之事,有進無退,進為上策,退為無策。
”既而金主亮斃,上疏勸親征。
車駕至建康,芾請遂駐跸,以系中原之望,高宗納其說。
會有密啟還東者,下侍從、台谏議,芾言:“今欲控帶襄、漢,引輸湖、廣,則臨安不如建康便;經理淮甸,應接梁、宋,則臨安不如建康近。
議者徒悅一時扈從思歸之人,非為國計。
臣恐回鑿之後,西師之聲援不接,北土之讴吟絕望矣。
”又言:“去歲兩淮諸城望風奔潰,無一城能拒守者,此秦桧壅塞言路、挫折士氣之餘毒也。
能反其道,則士氣日振,而見危授命者有人矣。
” 知婺州。
孝宗初即位,陛辭,陳裴□對唐憲宗“為治先正其心”,以為臨禦之初,出治大原,無越于此。
上嘉納。
至郡,勸民義役。
金華長仙鄉民十有一家,自以甲乙第其産,相次執役,幾二十年。
芾輿緻十一人者,與合宴,更其鄉曰“循理”,裡曰“信義”,以褒異之。
知紹興府。
會稽賦重而折色尤甚,芾以攢宮在,奏免支移折變。
鑒湖久廢,會歲大饑,出常平米募饑民浚治。
芾去,大姓利于田,湖複廢。
權刑部侍郎,遷給事中,改吏部侍郎。
以敷文閣直學士知臨安府。
内侍家僮毆傷酒家保,芾捕治之,徇于市,權豪側目。
執政議以芾使金,複除吏部侍郎,且議以龍大淵為副,芾曰:“是可與言行事者邪?”語聞,得罷不行。
下遷禮部侍郎,力求去,提舉太平興國宮。
時芾與陳俊卿俱以剛直見忌,未幾,俊卿亦引去。
中書舍人閻安中為孝宗言二臣之去,非國之福。
起知太平州。
造舟以梁姑溪。
曆陽築者久役潰歸,聲言欲趨郡境,芾呼至城下,厚犒遣之,而密捕倡亂者系獄以聞,诏褒谕。
知隆興府。
芾前後守六郡,各因其俗為寬猛,吏莫容奸,民懷惠利。
再奉太平祠,屢告老,以龍圖閣直學士緻仕。
後十年卒,年八十。
嘗曰:“視官物當如己物,視公事當如私事。
與其得罪于百姓,甯得罪于上官。
”立朝不偶,晚退閑者十有四年,自号湖山居士。
為文豪健俊整,有表奏五卷、詩文三十卷。
陳良翰,字邦彥,台州臨海人。
蚤孤,事母孝。
資莊重,為文恢博有氣。
中紹興五年進士第。
知溫州瑞安縣。
俗号強梗,吏治尚嚴,良翰獨撫以寬,催租不下文符,但揭示名物,民競樂輸,聽訟鹹得其情。
或問何術,良翰曰:“無術,第公此心如虛堂懸鏡耳。
”殿中侍禦史吳芾薦為檢法官,遷監察禦史。
孝宗初元,金主褒新立,求和,而中原舊人多求歸,诏問何以處此,良翰言:“議和,複納降,皆非是。
必定計自治,而和不和,任之乃可。
”張浚軍淮、泗以規進取,而議者争獻防江策,良翰言:“當固藩籬,專委任。
今舍淮防江,卻地奪便,朝廷過聽,使督府不得專阃外事,誤矣。
”除右正言。
金再移書求故疆,良翰言:“中原皆吾故土,況唐、鄧、海、泗又金渝盟後以兵取之,安得以故疆為言而歸之?”湯思退主遣小使盧仲賢、李栻,良翰言:“仲賢輕儇無恥,栻自北來難信。
”又言:“廟堂督府論議不同,邊奏上聞,皆陽唯諾而陰沮敗之。
萬一失事機,督府安得獨任其責?”上矍然稱善。
朝廷遣史正志至建康,與張浚議事乖牾,良翰劾之,上曰:“正志亦無罪。
”良翰言:“陛下使浚守淮,則任浚為重,一郎官為輕,且正志居中,浚必為去就。
”上悟,出正志為福建漕運。
楊存中為禦營使,總殿前軍,良翰言:“存中久擅兵柄,太上皇罷就第,奈何複假使名?宜慎履霜之戒。
”疏三上,存中竟罷。
李栻不敢涉淮,良翰奏奪其官。
仲賢至汴,辄許金人以疆土、歲币而還,上大怒,下仲賢吏,欲誅之,宰相叩頭懇請得免。
複遣王之望、龍大淵,良翰言:“前遣使已辱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