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四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,登政和二年進士第,曆官為單父丞。
值山東亂,舉室南渡。
屬閩寇範汝為陷建州,宰相呂頤浩以次膺宰浦城,遏賊沖。
比至,寇黨熊志甯已焚其邑。
于是披荊棘,坐瓦礫中,安輯吏民,料丁壯,治器械,厄險阻,号令不煩,邑民便之。
數月,韓世忠破賊,複建州,除審計司。
餘黨範黑龍破鄰邑,閩帥張守檄次膺,俟賊平而後行。
乃募鄉兵習強弩,賊至,與之夾水而陣,矢齊發,賊奔潰,生緻首領五人,餘悉宥之。
用參政孟庾薦,召對,奏用人貴于務實,施令在于必行。
遷駕部。
願敕郡邑省耕薄征,務農抑末。
又奏:“中原之人,棄墳墓生業,從巡江左,饑寒殒仆。
願加存拊,可以堅中原徯後之心。
”遷吏部郎、湖北運判,中途召還,見高宗于建康行宮,首言救世之弊,上稱善,敕以所奏榜朝堂。
擢右正言。
奏:“願閱兵将,親簡拔,攬恩威之柄,使人人知朝廷之尊。
左右近習,久則幹政,願杜其漸。
兵連不解,十年于茲。
一歲用錢三十萬、米四百萬石,諸路常賦僅足支其半,餘悉取諸民。
乞罷不急之務,節姑息之澤,省冗官,汰心耎兵。
” 韓世忠男直秘閣,次膺奏曰:“攻城野戰,世忠功也,其子何與?石渠、東觀,圖書府也,武功何與?幸門一啟,援例者衆。
”又奏:“今主議者見小利忽大計,偏師偶勝,遽思進讨,便謂攻為有餘;警奏稍聞,首陳退舍,便謂守為不足。
願嚴紀律,謹烽燧,明間探。
”上皆信納。
聞韓世忠将自楚州移軍鎮江,複陳可慮者五。
王倫使北請和,次膺言:“宣和海上之約,靖康城下之盟,口血未幹,兵随其後。
今日之事當識其詐。
” 時秦桧在政府,為其妻兄王仲薿叙兩官。
次膺劾仲薿奴事朱勉,投拜金酋,罪在不赦。
又劾知撫州王喚違法佃官田,不輸租。
其父仲山,先知撫州,屈膝金人,喚繼其後,何顔見吏民?喚,桧之妻兄也。
章留中。
次膺再論之曰:“近臣奏二人,繼聞追寝除命,是皆桧容私營救,陛下曲從其欲,國之紀綱,臣之責任,一切廢格。
借使貴連宮掖,親如肺附,寵任非宜,臣亦得論之,而大臣之姻娅,乃不得繩之耶?望陛下奮幹剛之威,戒蒙蔽之漸。
” 求去,除直秘閣、湖南提刑。
先是,湖南賊龍淵、李朝擁衆數萬,據衡之茶陵,桧匿不奏,乃以見阙處次膺。
陛辭,上曰:“卿以将母為請,朕不得留。
湖湘風物甚佳,且無盜賊,職名異恩,卒歲當召。
”既抵長沙,賊勢方張,戍将抽回,始悟桧欲陷之。
即單車趨茶陵,擒賊骁将戮之,募賊黨毛義、龍麟等,繼榜谕以朝廷抽回戍将,務欲招安,宜亟降,待以不死。
龍淵、李朝相繼降,仍請料精銳,可得禁旅萬餘。
次鷹笑曰:“是皆吾民,正當棄兵甲,持鋤櫌,趣令複業。
”奏茶陵為軍。
金好成,赦書至衡陽,次膺極陳其詐,略曰:“臣昨在谏列,嘗數論金人變詐無常,願陛下為宗社生靈深慮。
近觀邸報,樞密院編修官胡铨妄議和好,曆诋大臣,除名遠竄。
已而得铨書槁,乃知朝廷遽欲屈己稱藩,臣未知其可。
大臣懷奸固位,不恤國計,媕婀趨和,謬以為便,臣不知天下之人以為便乎?‘父之仇不與共戴天,兄弟之仇不反兵’。
棄仇釋怨,盡除前事,降萬乘之尊,以求說于敵,天下之人,果能遂亡怨痛以從陛下之志乎?”書奏,不報。
金陷三京。
次膺罷,奉祠。
秦桧以其負重名,欲先移書,當稍收用,次膺笑而不答。
閱十六年,貧益甚,亡毫發求于人。
桧死,起知婺州,三日被召。
至國門,以足疾求去。
加秘閣修撰,還郡。
再召見,曆言仇怨當國,老母幾委溝壑,因奏國本未立,上改容曰:“誰可?”次膺曰:“知子莫若父。
”上稱善。
擢權給事中。
蔣璨權戶部侍郎,次膺駁璨不守正,事交結,出璨知平江。
禦史中丞湯鵬舉劾次膺假權報怨,除待制、宮觀。
起知泉州,移福建帥。
丁母憂,乞納祿。
孝宗即位,手诏趣召。
既至,奏:“陛下用賢必考核事功,勿以一人譽用之,一人毀去之,出令要無反汗,納善要知轉圜。
練兵恤民,經理兩淮,使敵不能乘虛而入。
”是日,除禦史中丞。
朝德壽宮,高宗一見,謂“惜間卿于強健時。
” 上将以春飨迎高宗詣延祥觀,幸玉津園。
次膺奏:“欽宗服未終,方停策士,且金人嫚書甫至,意在交兵,矧原野間禁衛稀少,當過為之慮,兼一出費十數萬缗,曷若以資兵食。
”時兩淮盡為荒野,次膺奏:“乞集遺甿歸業,借種牛,或令在屯兵從便耕種,此足兵良法。
”至若成闵之貪饕,湯思退之朋附,葉義問之奸罔,皆以次論劾。
每章疏一出,天下韪之。
上方厲精政事,次膺每以名實為言,多所裨益,呼其官不名。
隆興改元三月,同知樞密院事。
符離之師,捷奏日聞,次膺手疏千言,乞持重。
未幾,軍果潰。
及見,上顔色不樂,奏言:“師潰而歸,張浚彈壓必無他,此上天大儆戒于陛下。
”上歎其先見。
拜參知政事,以疾力祈免。
且奏曰:“王十朋除侍史,雖上親擢,天下皆知臣嘗薦其賢。
湯思退召将至,亦知臣嘗疏其奸。
臣不引避,人其謂何?”除資政殿學士、提舉洞霄宮。
陛辭,賜茶,甚惜其去。
次膺奏:“臣與思退,理難同列。
”上曰:“有謂湯思退可用者。
”次膺奏:“今日之事,恐非思退能辨。
思退固不足道,竊恐誤國家事。
”乾道六年閏五月卒,年七十九。
次膺孝友清介,立朝謇谔。
仕宦五十年,無絲毫挂吏議。
為政貴清靜,先德化,所至人稱其不煩。
善屬文,尤工于詩。
論曰:孝宗志恢複,特任張浚,俊卿斥奸黨,明公道,以為之佐。
洎居中書,知無不為,言無不盡,蓋其立志一以先哲為法,非他相可拟也。
允文許國之忠,炳如丹青。
金庶人亮之南侵,其鋒甚銳,中外倚劉锜為長城,锜以病不克進師。
允文儒臣,奮勇督戰,一舉而挫之,亮乃自斃。
昔赤壁一勝而三國勢成,淮淝一勝而南北勢定。
允文采石之功,宋事轉危為安,實系乎此。
及其罷相鎮蜀,受命興複,克期而往,志雖未就,其能慷慨任重,豈易得哉?次膺力排群邪,無負言責,莅政不煩,居約有守。
晚再立朝,謇谔尤着,南渡直言之臣,宜為首稱焉。
值山東亂,舉室南渡。
屬閩寇範汝為陷建州,宰相呂頤浩以次膺宰浦城,遏賊沖。
比至,寇黨熊志甯已焚其邑。
于是披荊棘,坐瓦礫中,安輯吏民,料丁壯,治器械,厄險阻,号令不煩,邑民便之。
數月,韓世忠破賊,複建州,除審計司。
餘黨範黑龍破鄰邑,閩帥張守檄次膺,俟賊平而後行。
乃募鄉兵習強弩,賊至,與之夾水而陣,矢齊發,賊奔潰,生緻首領五人,餘悉宥之。
用參政孟庾薦,召對,奏用人貴于務實,施令在于必行。
遷駕部。
願敕郡邑省耕薄征,務農抑末。
又奏:“中原之人,棄墳墓生業,從巡江左,饑寒殒仆。
願加存拊,可以堅中原徯後之心。
”遷吏部郎、湖北運判,中途召還,見高宗于建康行宮,首言救世之弊,上稱善,敕以所奏榜朝堂。
擢右正言。
奏:“願閱兵将,親簡拔,攬恩威之柄,使人人知朝廷之尊。
左右近習,久則幹政,願杜其漸。
兵連不解,十年于茲。
一歲用錢三十萬、米四百萬石,諸路常賦僅足支其半,餘悉取諸民。
乞罷不急之務,節姑息之澤,省冗官,汰心耎兵。
” 韓世忠男直秘閣,次膺奏曰:“攻城野戰,世忠功也,其子何與?石渠、東觀,圖書府也,武功何與?幸門一啟,援例者衆。
”又奏:“今主議者見小利忽大計,偏師偶勝,遽思進讨,便謂攻為有餘;警奏稍聞,首陳退舍,便謂守為不足。
願嚴紀律,謹烽燧,明間探。
”上皆信納。
聞韓世忠将自楚州移軍鎮江,複陳可慮者五。
王倫使北請和,次膺言:“宣和海上之約,靖康城下之盟,口血未幹,兵随其後。
今日之事當識其詐。
” 時秦桧在政府,為其妻兄王仲薿叙兩官。
次膺劾仲薿奴事朱勉,投拜金酋,罪在不赦。
又劾知撫州王喚違法佃官田,不輸租。
其父仲山,先知撫州,屈膝金人,喚繼其後,何顔見吏民?喚,桧之妻兄也。
章留中。
次膺再論之曰:“近臣奏二人,繼聞追寝除命,是皆桧容私營救,陛下曲從其欲,國之紀綱,臣之責任,一切廢格。
借使貴連宮掖,親如肺附,寵任非宜,臣亦得論之,而大臣之姻娅,乃不得繩之耶?望陛下奮幹剛之威,戒蒙蔽之漸。
” 求去,除直秘閣、湖南提刑。
先是,湖南賊龍淵、李朝擁衆數萬,據衡之茶陵,桧匿不奏,乃以見阙處次膺。
陛辭,上曰:“卿以将母為請,朕不得留。
湖湘風物甚佳,且無盜賊,職名異恩,卒歲當召。
”既抵長沙,賊勢方張,戍将抽回,始悟桧欲陷之。
即單車趨茶陵,擒賊骁将戮之,募賊黨毛義、龍麟等,繼榜谕以朝廷抽回戍将,務欲招安,宜亟降,待以不死。
龍淵、李朝相繼降,仍請料精銳,可得禁旅萬餘。
次鷹笑曰:“是皆吾民,正當棄兵甲,持鋤櫌,趣令複業。
”奏茶陵為軍。
金好成,赦書至衡陽,次膺極陳其詐,略曰:“臣昨在谏列,嘗數論金人變詐無常,願陛下為宗社生靈深慮。
近觀邸報,樞密院編修官胡铨妄議和好,曆诋大臣,除名遠竄。
已而得铨書槁,乃知朝廷遽欲屈己稱藩,臣未知其可。
大臣懷奸固位,不恤國計,媕婀趨和,謬以為便,臣不知天下之人以為便乎?‘父之仇不與共戴天,兄弟之仇不反兵’。
棄仇釋怨,盡除前事,降萬乘之尊,以求說于敵,天下之人,果能遂亡怨痛以從陛下之志乎?”書奏,不報。
金陷三京。
次膺罷,奉祠。
秦桧以其負重名,欲先移書,當稍收用,次膺笑而不答。
閱十六年,貧益甚,亡毫發求于人。
桧死,起知婺州,三日被召。
至國門,以足疾求去。
加秘閣修撰,還郡。
再召見,曆言仇怨當國,老母幾委溝壑,因奏國本未立,上改容曰:“誰可?”次膺曰:“知子莫若父。
”上稱善。
擢權給事中。
蔣璨權戶部侍郎,次膺駁璨不守正,事交結,出璨知平江。
禦史中丞湯鵬舉劾次膺假權報怨,除待制、宮觀。
起知泉州,移福建帥。
丁母憂,乞納祿。
孝宗即位,手诏趣召。
既至,奏:“陛下用賢必考核事功,勿以一人譽用之,一人毀去之,出令要無反汗,納善要知轉圜。
練兵恤民,經理兩淮,使敵不能乘虛而入。
”是日,除禦史中丞。
朝德壽宮,高宗一見,謂“惜間卿于強健時。
” 上将以春飨迎高宗詣延祥觀,幸玉津園。
次膺奏:“欽宗服未終,方停策士,且金人嫚書甫至,意在交兵,矧原野間禁衛稀少,當過為之慮,兼一出費十數萬缗,曷若以資兵食。
”時兩淮盡為荒野,次膺奏:“乞集遺甿歸業,借種牛,或令在屯兵從便耕種,此足兵良法。
”至若成闵之貪饕,湯思退之朋附,葉義問之奸罔,皆以次論劾。
每章疏一出,天下韪之。
上方厲精政事,次膺每以名實為言,多所裨益,呼其官不名。
隆興改元三月,同知樞密院事。
符離之師,捷奏日聞,次膺手疏千言,乞持重。
未幾,軍果潰。
及見,上顔色不樂,奏言:“師潰而歸,張浚彈壓必無他,此上天大儆戒于陛下。
”上歎其先見。
拜參知政事,以疾力祈免。
且奏曰:“王十朋除侍史,雖上親擢,天下皆知臣嘗薦其賢。
湯思退召将至,亦知臣嘗疏其奸。
臣不引避,人其謂何?”除資政殿學士、提舉洞霄宮。
陛辭,賜茶,甚惜其去。
次膺奏:“臣與思退,理難同列。
”上曰:“有謂湯思退可用者。
”次膺奏:“今日之事,恐非思退能辨。
思退固不足道,竊恐誤國家事。
”乾道六年閏五月卒,年七十九。
次膺孝友清介,立朝謇谔。
仕宦五十年,無絲毫挂吏議。
為政貴清靜,先德化,所至人稱其不煩。
善屬文,尤工于詩。
論曰:孝宗志恢複,特任張浚,俊卿斥奸黨,明公道,以為之佐。
洎居中書,知無不為,言無不盡,蓋其立志一以先哲為法,非他相可拟也。
允文許國之忠,炳如丹青。
金庶人亮之南侵,其鋒甚銳,中外倚劉锜為長城,锜以病不克進師。
允文儒臣,奮勇督戰,一舉而挫之,亮乃自斃。
昔赤壁一勝而三國勢成,淮淝一勝而南北勢定。
允文采石之功,宋事轉危為安,實系乎此。
及其罷相鎮蜀,受命興複,克期而往,志雖未就,其能慷慨任重,豈易得哉?次膺力排群邪,無負言責,莅政不煩,居約有守。
晚再立朝,謇谔尤着,南渡直言之臣,宜為首稱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