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四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美名。
宗社大事,豈同戲劇。
”上意遂定。
思退陽請召允文,實欲去之也。
允文上印,猶以四州不可棄為請,乞緻仕。
诏以顯谟閣學士知平江府。
思退竟決和議,割唐、鄧。
二年,金兵複至,思退貶,上悔不用允文言。
陳俊卿亦薦允文堪大用,除端明殿學士、同簽書樞密院事。
乾道元年,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。
是秋,金遣完顔仲有所議,偃蹇不敬,允文請斬之,廷有異論,不果。
會錢端禮受李宏玉帶,事連允文,為禦史章服所論,罷政,奉祠西歸。
三年二月,召至阙,除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。
吳璘卒,議擇代,上谕允文曰:“吳璘既卒,汪應辰恐不習軍事,無以易卿。
凡事不宜效張浚迂闊,軍前事,卿一一親臨之。
”即拜資政殿大學士、四川宣撫使,尋诏依舊知樞密院事。
歸蜀一月,召至阙,不數月複使蜀。
太上賜禦書《聖主得賢臣頌》,上又為之制跋,陛辭,複以所禦雙履及甲冑賜焉。
過郢,奏築黃鷹山城。
過襄陽,奏修府城。
八月至漢中,又往沔陽。
九月,至益昌。
先被手诏戒九事,洎至蜀,悉奉而行,尤以軍政為急。
又奏閱實諸軍,第其壯怯為三,上備戰,中下備辎重,老者少者不預。
汰兵凡萬人,減缗錢四百萬。
汰去兵有勞績者,置員阙處之。
興、洋義士,民兵也,紹興初以七萬計,大散之戰,将不授甲,驅之先官軍,死亡略盡。
命利帥晁公武核實,得二萬三千九百餘人。
又得陝西弓箭手法,參紹興制為一書,俾将吏守之。
以馬政付張松,奏依舊制分茶馬為川、秦司。
初在樞府,蕭遮巴以刷軍中人為言,允文嘗奏谕三衙撫存之。
至是,金、洋、興元歸正人二萬,遮道訴系缧之苦,允文分給官田,俾鹹振業。
欲結敵将姜挺、白沂,遵禦劄募鞏人王嗣祖結外蕃以圖金人,又得蕃僧六彪者偕往,竟無成說。
時邛、蜀十四郡告饑,荒政凡六十五事,劍倅獻羨錢五萬,卻之。
五年八月,拜右仆射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。
允文多薦知名士,如洪适、汪應辰。
及為相,籍人才為三等,有所見聞即記之,号《材館錄》。
凡所舉,上皆收用,如胡铨、周必大、王十朋、趙汝愚、晁公武、李焘其尤章明者也。
上以兵冗财匮為憂,允文與陳俊卿議革三衙雜役,汰冗籍,三軍無怨言。
六年,陳俊卿以奏留龔茂良忤上意,上震怒甚,俊卿待命浙江亭,兩日不報。
允文請對,極論體貌之道,疊拜榻前,遂命判福州。
诏以範成大為祈請使,為陵寝故。
金不從,且諜報欲以三十萬騎奉遷陵寝來歸,中外洶洶,荊、襄将帥皆請增戍。
允文謂:“金方懲亮,決不輕動,不過以虛聲撼我耳。
”遂奏止之。
朝論紛然,允文屹不動,敵卒無他。
自莊文太子斃,儲位未定。
允文上疏,且屢懇陳。
七年正月,上兩宮尊号,議始定,下诏皇第三子恭王惇立為皇太子,皇子恺以雄武、保甯軍節度使判甯國府。
皇太子尋尹臨安。
侍衛馬軍司牧地舊在臨安,允文謂地狹不利刍牧,請令就牧鎮江,緩急用騎過江便。
三軍有怨語,其後言者以此為言。
胡铨以台評去,允文奏留之經筵。
铨薦朱熹,上問允文識熹否?允文謂熹不在程頤下,遂召熹,熹不至。
檢鼓院以六條抑上書人,允文力言不可,從之。
會慶節,金使烏林答天錫入見,金主婿也,驕倨甚,固請上降榻問金主起居,上不許,天錫跪不起,侍臣錯愕失措。
允文請大駕還禁中,且谕之曰:“大駕既興,難再禦殿,使人來且随班上壽。
”金使慚而退。
上以仆射名不正,改為左、右丞相。
八年二月,授允文特進、左丞相兼樞密使,梁克家為右丞相。
允文嘗舉克家自代,上不許。
是月,以病乞解機政,又薦克家靖重有宰相器,至是始同相,手诏付允文曰:“朕方欲武臣為樞密,曹勳如何?”允文謂勳人品卑凡,不可用。
既而以張說簽書樞密院事,右正言王希呂與台官交劾之。
上怒希呂甚,手诏“與遠惡監當。
”允文繳回,上益怒。
梁克家曰:“希呂論張說,台綱也,左相救希呂,國體也。
”上怒稍解,卒薄希呂之罰。
四月,禦史蕭之敏劾允文,允文上章待罪。
上過德壽宮,太上曰:“采石之功,之敏在何許?毋聽其去。
”上為出之敏,且書扇制詩以留之。
允文言之敏端方,請召歸以辟言路。
上謂其言寬厚,命曾懷書之《時政記》。
上命選谏官,允文以李彥穎、林光朝、王質對,三人皆鲠亮,又以文學推重于時,故薦之,久不報。
曾觌薦一人,賜第,擢谏議大夫。
允文、克家争之,不從。
允文力求去,授少保、武安軍節度使、四川宣撫使,進封雍國公。
陛辭,上谕以進取之方,期以某日會河南。
允文言:“異時戒内外不相應。
”上曰:“若西師出而朕遲回,即朕負卿;若朕已動而卿遲回,即卿負朕。
”上禦正衙,酌酒賦詩以遣之,且賜家廟祭器。
九年至蜀。
大軍月給米一石五鬥,不足贍其家,允文捐宣司錢三十萬易米,計口增給。
立戶馬七條,括民馬,奏選良家子以儲戰用。
初,北界有寇鄰者,擁衆數萬在商、虢間,允文秉政日納款,迨至蜀,複遣人緻書允文,不報,羁縻之而已。
既而鄰謀覺,金密遣人捕之。
葉衡奏聞,允文上疏自辨,因請納祿,不報。
上嘗謂允文曰:“丙午之恥,當與丞相共雪之。
”又曰:“朕惟功業不如唐太宗,富庶不如漢文、景。
”故允文許上以恢複。
使蜀一歲,無進兵期,上賜密诏趣之,允文言軍需未備,上不樂。
淳熙元年薨。
後四年,上幸白石大閱,見軍皆少壯,謂輔臣曰:“虞允文行沙汰之效也。
”尋诏贈太傅,賜谥忠肅。
允文姿雄偉,長六尺四寸,慷慨磊落有大志,而言動有則度,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。
早以文學緻身台閣,晚際時艱,出入将相垂二十年,孜孜忠勤無二焉。
嘗注《唐書》、《五代史》,藏于家。
有詩文十卷,《經筵春秋講義》三卷,《奏議》二十二卷,《内外志》十五卷,行于世。
子三人:公亮、公着、杭孫。
孫八人,皆好修,唯剛簡最知名,嘉定中,召不至,終利路提點刑獄。
辛次膺,字起季,萊州人。
幼孤,從母依外氏王聖美于丹徒。
俊慧力學,日誦千言。
甫冠
宗社大事,豈同戲劇。
”上意遂定。
思退陽請召允文,實欲去之也。
允文上印,猶以四州不可棄為請,乞緻仕。
诏以顯谟閣學士知平江府。
思退竟決和議,割唐、鄧。
二年,金兵複至,思退貶,上悔不用允文言。
陳俊卿亦薦允文堪大用,除端明殿學士、同簽書樞密院事。
乾道元年,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。
是秋,金遣完顔仲有所議,偃蹇不敬,允文請斬之,廷有異論,不果。
會錢端禮受李宏玉帶,事連允文,為禦史章服所論,罷政,奉祠西歸。
三年二月,召至阙,除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。
吳璘卒,議擇代,上谕允文曰:“吳璘既卒,汪應辰恐不習軍事,無以易卿。
凡事不宜效張浚迂闊,軍前事,卿一一親臨之。
”即拜資政殿大學士、四川宣撫使,尋诏依舊知樞密院事。
歸蜀一月,召至阙,不數月複使蜀。
太上賜禦書《聖主得賢臣頌》,上又為之制跋,陛辭,複以所禦雙履及甲冑賜焉。
過郢,奏築黃鷹山城。
過襄陽,奏修府城。
八月至漢中,又往沔陽。
九月,至益昌。
先被手诏戒九事,洎至蜀,悉奉而行,尤以軍政為急。
又奏閱實諸軍,第其壯怯為三,上備戰,中下備辎重,老者少者不預。
汰兵凡萬人,減缗錢四百萬。
汰去兵有勞績者,置員阙處之。
興、洋義士,民兵也,紹興初以七萬計,大散之戰,将不授甲,驅之先官軍,死亡略盡。
命利帥晁公武核實,得二萬三千九百餘人。
又得陝西弓箭手法,參紹興制為一書,俾将吏守之。
以馬政付張松,奏依舊制分茶馬為川、秦司。
初在樞府,蕭遮巴以刷軍中人為言,允文嘗奏谕三衙撫存之。
至是,金、洋、興元歸正人二萬,遮道訴系缧之苦,允文分給官田,俾鹹振業。
欲結敵将姜挺、白沂,遵禦劄募鞏人王嗣祖結外蕃以圖金人,又得蕃僧六彪者偕往,竟無成說。
時邛、蜀十四郡告饑,荒政凡六十五事,劍倅獻羨錢五萬,卻之。
五年八月,拜右仆射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。
允文多薦知名士,如洪适、汪應辰。
及為相,籍人才為三等,有所見聞即記之,号《材館錄》。
凡所舉,上皆收用,如胡铨、周必大、王十朋、趙汝愚、晁公武、李焘其尤章明者也。
上以兵冗财匮為憂,允文與陳俊卿議革三衙雜役,汰冗籍,三軍無怨言。
六年,陳俊卿以奏留龔茂良忤上意,上震怒甚,俊卿待命浙江亭,兩日不報。
允文請對,極論體貌之道,疊拜榻前,遂命判福州。
诏以範成大為祈請使,為陵寝故。
金不從,且諜報欲以三十萬騎奉遷陵寝來歸,中外洶洶,荊、襄将帥皆請增戍。
允文謂:“金方懲亮,決不輕動,不過以虛聲撼我耳。
”遂奏止之。
朝論紛然,允文屹不動,敵卒無他。
自莊文太子斃,儲位未定。
允文上疏,且屢懇陳。
七年正月,上兩宮尊号,議始定,下诏皇第三子恭王惇立為皇太子,皇子恺以雄武、保甯軍節度使判甯國府。
皇太子尋尹臨安。
侍衛馬軍司牧地舊在臨安,允文謂地狹不利刍牧,請令就牧鎮江,緩急用騎過江便。
三軍有怨語,其後言者以此為言。
胡铨以台評去,允文奏留之經筵。
铨薦朱熹,上問允文識熹否?允文謂熹不在程頤下,遂召熹,熹不至。
檢鼓院以六條抑上書人,允文力言不可,從之。
會慶節,金使烏林答天錫入見,金主婿也,驕倨甚,固請上降榻問金主起居,上不許,天錫跪不起,侍臣錯愕失措。
允文請大駕還禁中,且谕之曰:“大駕既興,難再禦殿,使人來且随班上壽。
”金使慚而退。
上以仆射名不正,改為左、右丞相。
八年二月,授允文特進、左丞相兼樞密使,梁克家為右丞相。
允文嘗舉克家自代,上不許。
是月,以病乞解機政,又薦克家靖重有宰相器,至是始同相,手诏付允文曰:“朕方欲武臣為樞密,曹勳如何?”允文謂勳人品卑凡,不可用。
既而以張說簽書樞密院事,右正言王希呂與台官交劾之。
上怒希呂甚,手诏“與遠惡監當。
”允文繳回,上益怒。
梁克家曰:“希呂論張說,台綱也,左相救希呂,國體也。
”上怒稍解,卒薄希呂之罰。
四月,禦史蕭之敏劾允文,允文上章待罪。
上過德壽宮,太上曰:“采石之功,之敏在何許?毋聽其去。
”上為出之敏,且書扇制詩以留之。
允文言之敏端方,請召歸以辟言路。
上謂其言寬厚,命曾懷書之《時政記》。
上命選谏官,允文以李彥穎、林光朝、王質對,三人皆鲠亮,又以文學推重于時,故薦之,久不報。
曾觌薦一人,賜第,擢谏議大夫。
允文、克家争之,不從。
允文力求去,授少保、武安軍節度使、四川宣撫使,進封雍國公。
陛辭,上谕以進取之方,期以某日會河南。
允文言:“異時戒内外不相應。
”上曰:“若西師出而朕遲回,即朕負卿;若朕已動而卿遲回,即卿負朕。
”上禦正衙,酌酒賦詩以遣之,且賜家廟祭器。
九年至蜀。
大軍月給米一石五鬥,不足贍其家,允文捐宣司錢三十萬易米,計口增給。
立戶馬七條,括民馬,奏選良家子以儲戰用。
初,北界有寇鄰者,擁衆數萬在商、虢間,允文秉政日納款,迨至蜀,複遣人緻書允文,不報,羁縻之而已。
既而鄰謀覺,金密遣人捕之。
葉衡奏聞,允文上疏自辨,因請納祿,不報。
上嘗謂允文曰:“丙午之恥,當與丞相共雪之。
”又曰:“朕惟功業不如唐太宗,富庶不如漢文、景。
”故允文許上以恢複。
使蜀一歲,無進兵期,上賜密诏趣之,允文言軍需未備,上不樂。
淳熙元年薨。
後四年,上幸白石大閱,見軍皆少壯,謂輔臣曰:“虞允文行沙汰之效也。
”尋诏贈太傅,賜谥忠肅。
允文姿雄偉,長六尺四寸,慷慨磊落有大志,而言動有則度,人望而知為任重之器。
早以文學緻身台閣,晚際時艱,出入将相垂二十年,孜孜忠勤無二焉。
嘗注《唐書》、《五代史》,藏于家。
有詩文十卷,《經筵春秋講義》三卷,《奏議》二十二卷,《内外志》十五卷,行于世。
子三人:公亮、公着、杭孫。
孫八人,皆好修,唯剛簡最知名,嘉定中,召不至,終利路提點刑獄。
辛次膺,字起季,萊州人。
幼孤,從母依外氏王聖美于丹徒。
俊慧力學,日誦千言。
甫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