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四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地,索将相大臣議事。
于是召三衙大将趙密等議舉兵,侍從、台谏集議。
宰臣陳康伯傳上旨:“今日更不問和與守,直問戰當如何。
”遣成闵為京、湖制置使,将禁衛五萬禦襄、漢上流。
允文曰:“兵來不除道,敵為虛聲以分我兵,成其出淮奸謀爾。
”不聽,卒遣闵。
七月,金主亮徙汴,允文複語康伯:“闵軍約程在江、池,宜令到池者駐池,到江者駐江。
若敵兵出上流,則荊湖之軍捍于前,江、池之軍援于後;若出淮西,則池之軍出巢縣,江州軍出無為,可為淮西援,是一軍而兩用之。
”康伯然其說,而闵軍竟屯武昌。
九月,金主命李通為大都督,造浮梁于淮水上。
金主自将,兵号百萬,氈帳相望,钲鼓之聲不絕。
十月,自渦口渡淮。
先是,劉锜措置淮東,王權措置淮西。
至是,權首棄廬州,锜亦回揚州,中外震恐。
上欲航海,陳康伯力贊親征。
是月戊午,樞臣葉義問督江、淮軍,允文參謀軍事。
權又自和州遁歸,锜回鎮江,盡失兩淮矣。
十一月壬申,金主率大軍臨采石,而别以兵争瓜洲。
朝命成闵代锜、李顯忠代權,锜、權皆召。
義問被旨,命允文往蕪湖趣顯忠交權軍,且犒師采石,時權軍猶在采石。
丙子,允文至采石,權已去,顯忠未來,敵騎充斥。
我師三五星散,解鞍束甲坐道旁,皆權敗兵也。
允文謂坐待顯忠則誤國事,遂立招諸将,勉以忠義,曰:“金帛、告命皆在此,待有功。
”衆曰:“今既有主,請死戰。
”或曰:“公受命犒師,不受命督戰,他人壞之,公任其咎乎?”允文叱之曰:“危及社稷,吾将安避?” 至江濱,見江北已築高台,對植绛旗二、繡旗二,中建黃屋,亮踞坐其下。
諜者言,前一日刑白黑馬祭天,與衆盟,以明日濟江,晨炊玉麟堂,先濟者予黃金一兩。
時敵兵實四十萬,馬倍之,宋軍才一萬八千。
允文乃命諸将列大陣不動,分戈船為五,其二并東西岸而行,其一駐中流,藏精兵待戰,其二藏小港,備不測。
部分甫畢,敵已大呼,亮操小紅旗麾數百艘絕江而來,瞬息,抵南岸者七十艘,直薄宋軍,軍小卻。
允文入陣中,撫時俊之背曰:“汝膽略聞四方,立陣後則兒女子爾。
”俊即揮雙刀出,士殊死戰。
中流官軍亦以海鳅船沖敵,舟皆平沉,敵半死半戰,日暮未退。
會有潰軍自光州至,允文授以旗鼓,從山後轉出,敵疑援兵至,始遁。
又命勁弓尾擊追射,大敗之,殭屍凡四千餘,殺萬戶二人,俘千戶五人及生女真五百餘人。
敵兵不死于江者,亮悉敲殺之,怒其不出江也。
以捷聞,犒将士,謂之曰:“敵今敗,明必複來。
”夜半,部分諸将,分海舟缒上流,别遣兵截楊林口。
丁醜,果至,因夾擊之,複大戰,焚其舟三百,始遁去,再以捷聞。
既而敵遣僞诏來谕王權,似有宿約。
允文曰:“此反間也。
”仍複書言:“權已置典憲,新将李世輔也,願一戰以決雌雄。
”亮得書大怒,遂焚龍鳳車,斬梁漢臣及造舟者二人,乃趨瓜洲。
漢臣,教亮濟江者也。
顯忠至自蕪湖,允文語之曰:“敵入揚州,必與瓜洲兵合,京口無備,我當往,公能分兵相助乎?”顯忠分李捧軍萬六千往京口,葉義問亦命楊存中将所部來會。
允文還建康,即上疏言:“敵敗于采石,将徼幸于瓜洲。
今我精兵聚京口,持重待之,可一戰而勝。
乞少緩六飛之發。
” 甲申,至京口。
敵屯重兵滁河,造三閘儲水,深數尺,塞瓜洲口。
時楊存中、成闵、邵宏淵諸軍皆聚京口,不下二十萬,惟海鳅船不滿百,戈船半之。
允文謂遇風則使戰船,無風則使戰艦,數少恐不足用。
遂聚材治鐵,改修馬船為戰艦,且借之平江,命張深守滁河口,扼大江之沖,以苗定駐下蜀為援。
庚寅,亮至瓜洲,允文與存中臨江按試,命戰士踏車船中流上下,三周金山,回轉如飛,敵持滿以待,相顧駭愕。
亮笑曰:“紙船耳。
”一将跪奏:南軍有備,未可輕,願駐揚州,徐圖進取。
亮怒,欲斬之,哀謝良久,杖之五十。
乙未,亮為其下所殺。
初,亮在瓜洲,聞李寶由海道入膠西,成闵諸軍方順流而下,亮愈怒。
還揚州,召諸将約三日濟江,否則盡殺之。
諸将謀曰:“進有渰殺之禍,退有敲殺之憂,奈何?”有萬戴者曰:“殺郎主,與南宋通和歸鄉則生矣。
”衆曰:“諾。
”亮有紫茸細軍,不臨陣,恒以自衛,衆患之,有蕭遮巴者绐之曰:“淮東子女玉帛皆聚海陵。
”且嗾使往,細軍去而亮死。
丙申,敵人退屯三十裡,遣使議和。
己亥,奏聞。
召入對,上慰藉嘉歎,謂陳俊卿曰:“虞允文公忠出天性,朕之裴度也。
”诏免扈從,往兩淮措置。
允文至鎮江,奏收兩淮三策,不報。
明年正月,上至建康。
尋議回銮,诏以楊存中充江淮、荊襄路宣撫使,允文副之。
給、舍繳存中除命,于是允文充川陝宣谕使。
陛辭,言:“金亮既誅,新主初立,彼國方亂,天相我恢複也。
和則海内氣沮,戰則海内氣伸。
”上以為然。
允文至蜀,與大将吳璘議經略中原,璘進取鳳翔,複鞏州。
金治兵争陝西新複州郡,蜀士欲棄之,允文持不可。
孝宗受禅,朝臣有言西事者,謂官軍進讨,東不可過寶雞,北不可過德順,且欲用忠義人守新複州郡,官軍退守蜀口。
允文争之不得,吳璘遂歸河池,蓋用參知政事史浩議,欲盡棄陝西,台谏袁季、任古附和其說。
允文再上疏,大略言:“恢複莫先于陝西,陝西五路新複州縣又系于德順之存亡,一旦棄之,則窺蜀之路愈多,西和、階、成,利害至重。
”前後凡十五疏,且移書陳康伯,康伯牽于同列,不能回也。
上将召允文問陝西事,執政忌其來,以顯谟閣直學士知夔州,尋又命奏事。
隆興元年入對,史浩既素主棄地,及拜相,亟行之,且親為诏,有曰:“棄雞肋之無多,免锒心之未已。
”允文入對言:“今日有八可戰。
”上問及棄地,允文以笏畫地,陳其利害。
上曰:“此史浩誤朕。
”以敷文閣待制知太平州,尋除兵部尚書、湖北京西宣撫使,改制置使。
時朝廷遣盧仲賢使金議和,湯思退又欲棄唐、鄧、海、泗,手诏謂唐、鄧非險要,可置度外,允文五上疏力争。
思退怒,即奏曰:“此皆以利害不切于己,大言誤國,以邀
于是召三衙大将趙密等議舉兵,侍從、台谏集議。
宰臣陳康伯傳上旨:“今日更不問和與守,直問戰當如何。
”遣成闵為京、湖制置使,将禁衛五萬禦襄、漢上流。
允文曰:“兵來不除道,敵為虛聲以分我兵,成其出淮奸謀爾。
”不聽,卒遣闵。
七月,金主亮徙汴,允文複語康伯:“闵軍約程在江、池,宜令到池者駐池,到江者駐江。
若敵兵出上流,則荊湖之軍捍于前,江、池之軍援于後;若出淮西,則池之軍出巢縣,江州軍出無為,可為淮西援,是一軍而兩用之。
”康伯然其說,而闵軍竟屯武昌。
九月,金主命李通為大都督,造浮梁于淮水上。
金主自将,兵号百萬,氈帳相望,钲鼓之聲不絕。
十月,自渦口渡淮。
先是,劉锜措置淮東,王權措置淮西。
至是,權首棄廬州,锜亦回揚州,中外震恐。
上欲航海,陳康伯力贊親征。
是月戊午,樞臣葉義問督江、淮軍,允文參謀軍事。
權又自和州遁歸,锜回鎮江,盡失兩淮矣。
十一月壬申,金主率大軍臨采石,而别以兵争瓜洲。
朝命成闵代锜、李顯忠代權,锜、權皆召。
義問被旨,命允文往蕪湖趣顯忠交權軍,且犒師采石,時權軍猶在采石。
丙子,允文至采石,權已去,顯忠未來,敵騎充斥。
我師三五星散,解鞍束甲坐道旁,皆權敗兵也。
允文謂坐待顯忠則誤國事,遂立招諸将,勉以忠義,曰:“金帛、告命皆在此,待有功。
”衆曰:“今既有主,請死戰。
”或曰:“公受命犒師,不受命督戰,他人壞之,公任其咎乎?”允文叱之曰:“危及社稷,吾将安避?” 至江濱,見江北已築高台,對植绛旗二、繡旗二,中建黃屋,亮踞坐其下。
諜者言,前一日刑白黑馬祭天,與衆盟,以明日濟江,晨炊玉麟堂,先濟者予黃金一兩。
時敵兵實四十萬,馬倍之,宋軍才一萬八千。
允文乃命諸将列大陣不動,分戈船為五,其二并東西岸而行,其一駐中流,藏精兵待戰,其二藏小港,備不測。
部分甫畢,敵已大呼,亮操小紅旗麾數百艘絕江而來,瞬息,抵南岸者七十艘,直薄宋軍,軍小卻。
允文入陣中,撫時俊之背曰:“汝膽略聞四方,立陣後則兒女子爾。
”俊即揮雙刀出,士殊死戰。
中流官軍亦以海鳅船沖敵,舟皆平沉,敵半死半戰,日暮未退。
會有潰軍自光州至,允文授以旗鼓,從山後轉出,敵疑援兵至,始遁。
又命勁弓尾擊追射,大敗之,殭屍凡四千餘,殺萬戶二人,俘千戶五人及生女真五百餘人。
敵兵不死于江者,亮悉敲殺之,怒其不出江也。
以捷聞,犒将士,謂之曰:“敵今敗,明必複來。
”夜半,部分諸将,分海舟缒上流,别遣兵截楊林口。
丁醜,果至,因夾擊之,複大戰,焚其舟三百,始遁去,再以捷聞。
既而敵遣僞诏來谕王權,似有宿約。
允文曰:“此反間也。
”仍複書言:“權已置典憲,新将李世輔也,願一戰以決雌雄。
”亮得書大怒,遂焚龍鳳車,斬梁漢臣及造舟者二人,乃趨瓜洲。
漢臣,教亮濟江者也。
顯忠至自蕪湖,允文語之曰:“敵入揚州,必與瓜洲兵合,京口無備,我當往,公能分兵相助乎?”顯忠分李捧軍萬六千往京口,葉義問亦命楊存中将所部來會。
允文還建康,即上疏言:“敵敗于采石,将徼幸于瓜洲。
今我精兵聚京口,持重待之,可一戰而勝。
乞少緩六飛之發。
” 甲申,至京口。
敵屯重兵滁河,造三閘儲水,深數尺,塞瓜洲口。
時楊存中、成闵、邵宏淵諸軍皆聚京口,不下二十萬,惟海鳅船不滿百,戈船半之。
允文謂遇風則使戰船,無風則使戰艦,數少恐不足用。
遂聚材治鐵,改修馬船為戰艦,且借之平江,命張深守滁河口,扼大江之沖,以苗定駐下蜀為援。
庚寅,亮至瓜洲,允文與存中臨江按試,命戰士踏車船中流上下,三周金山,回轉如飛,敵持滿以待,相顧駭愕。
亮笑曰:“紙船耳。
”一将跪奏:南軍有備,未可輕,願駐揚州,徐圖進取。
亮怒,欲斬之,哀謝良久,杖之五十。
乙未,亮為其下所殺。
初,亮在瓜洲,聞李寶由海道入膠西,成闵諸軍方順流而下,亮愈怒。
還揚州,召諸将約三日濟江,否則盡殺之。
諸将謀曰:“進有渰殺之禍,退有敲殺之憂,奈何?”有萬戴者曰:“殺郎主,與南宋通和歸鄉則生矣。
”衆曰:“諾。
”亮有紫茸細軍,不臨陣,恒以自衛,衆患之,有蕭遮巴者绐之曰:“淮東子女玉帛皆聚海陵。
”且嗾使往,細軍去而亮死。
丙申,敵人退屯三十裡,遣使議和。
己亥,奏聞。
召入對,上慰藉嘉歎,謂陳俊卿曰:“虞允文公忠出天性,朕之裴度也。
”诏免扈從,往兩淮措置。
允文至鎮江,奏收兩淮三策,不報。
明年正月,上至建康。
尋議回銮,诏以楊存中充江淮、荊襄路宣撫使,允文副之。
給、舍繳存中除命,于是允文充川陝宣谕使。
陛辭,言:“金亮既誅,新主初立,彼國方亂,天相我恢複也。
和則海内氣沮,戰則海内氣伸。
”上以為然。
允文至蜀,與大将吳璘議經略中原,璘進取鳳翔,複鞏州。
金治兵争陝西新複州郡,蜀士欲棄之,允文持不可。
孝宗受禅,朝臣有言西事者,謂官軍進讨,東不可過寶雞,北不可過德順,且欲用忠義人守新複州郡,官軍退守蜀口。
允文争之不得,吳璘遂歸河池,蓋用參知政事史浩議,欲盡棄陝西,台谏袁季、任古附和其說。
允文再上疏,大略言:“恢複莫先于陝西,陝西五路新複州縣又系于德順之存亡,一旦棄之,則窺蜀之路愈多,西和、階、成,利害至重。
”前後凡十五疏,且移書陳康伯,康伯牽于同列,不能回也。
上将召允文問陝西事,執政忌其來,以顯谟閣直學士知夔州,尋又命奏事。
隆興元年入對,史浩既素主棄地,及拜相,亟行之,且親為诏,有曰:“棄雞肋之無多,免锒心之未已。
”允文入對言:“今日有八可戰。
”上問及棄地,允文以笏畫地,陳其利害。
上曰:“此史浩誤朕。
”以敷文閣待制知太平州,尋除兵部尚書、湖北京西宣撫使,改制置使。
時朝廷遣盧仲賢使金議和,湯思退又欲棄唐、鄧、海、泗,手诏謂唐、鄧非險要,可置度外,允文五上疏力争。
思退怒,即奏曰:“此皆以利害不切于己,大言誤國,以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