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四十一
關燈
小
中
大
張焘黃中孫道夫曾幾兄開勾濤李彌遜弟彌大 張焘,字子公,饒之德興人,秘閣修撰根之子也。
政和八年進士第三人,嘗為辟雍錄、秘書省正字。
靖康元年,李綱為親征行營使,辟焘入幕。
綱貶,親知坐累者十七人,焘亦貶。
建炎初,起通判湖州。
明受之變,賊矯诏俾焘撫谕江、浙,焘不受。
上既複辟,诏求言。
焘上書略曰:“人主戡定禍亂,未有不本于至誠而能有濟者。
陛下踐祚以來,号令之發未足以感人心,政事之施未足以慰人望,豈非在我之誠有未修乎?天下治亂,在君子小人用舍而已。
小人之黨日勝,則君子之類日退,将何以弭亂而圖治?”又言措置江防非計,徒費民财、損官賦,不适于用。
又言:“侍從、台谏觀望意指,毛舉細務,至國家大事,坐視不言。
”又言:“巡幸所至,營繕困民,越栖會稽,似不如是。
” 紹興二年,呂頤浩薦,除司勳員外郎,遷起居舍人。
言:“自古未有不知敵人之情而能勝者,願诏大臣、諸将,厚爵賞,募可任用者往伺敵動靜。
既審知之,則戰守進退,在我皆備,彼尚安得出不意犯吾行阙。
”诏以付都督府及沿邊諸帥。
遷中書舍人。
呂祉之撫谕淮西也,焘謂張浚曰:“祉書生,不更軍旅,何可輕付。
”浚不從,遂緻郦瓊之變。
七年,張滉特賜進士出身。
滉,浚兄也,将母至行在,上引對而命之。
焘言:“宣和以來,奸臣子弟濫得儒科。
陛下方與浚圖回大業,當以公道革前弊。
今首賜滉第,何以塞公議?”上念浚功,欲慰其母心,乃命起居郎樓照行下,照又封還。
著作郎兼起居舍人何掄曰:“賢良之子,宰相之兄,賜科第不為過。
”乃與書行。
焘不自安,與照皆求去,不許,言者論之,以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。
明年,以兵部侍郎召,诏引對,上曰:“卿去止緣張滉。
”焘曰:“臣苟有所見,不敢不言。
如内侍王鑒,陛下所親信,臣尚論列,豈有宰相親兄自賜出身,公論不與。
臣若不言,豈惟負陛下,亦負張浚。
”上因問:“朕圖治一紀,收效蔑然,其弊安在?”焘曰:“自昔有為之君,未有不先定規模而能收效者,臣紹興初首以是為言,今七年。
往者進臨大江,退守吳會,未期月而或進或卻,豈不為敵所窺乎?今陛下相與斷國論者,二三大臣而已。
一紀之間,十四命相,執政遞遷無慮二十餘。
日月逝矣,大計不容複誤,願以先定規模為急。
” 尋權吏部尚書。
徽猷閣待制黎确卒,诏贈官推恩,焘言:“确素号正人,一旦臨變,失臣節,北面邦昌之庭,且為将命止勤王之師。
今曲加贈恤,何以示天下?”诏追奪職名。
時金使至境,诏欲屈己就和,令侍從、台谏條上。
焘言:“金使之來,欲議和好,将歸我梓宮,歸我淵聖,歸我母後,歸我宗社,歸我土地人民,其意甚美,其言甚甘,廟堂以為信然,而群臣、國人未敢以為信然也。
蓋事關國體,臣請推原天意為陛下陳之。
《傳》曰:‘天将興之,誰能廢之?’臣考人事以驗天意,陛下飛龍濟州,天所命也。
敵騎屢犯行阙,不能為虞。
甲寅一戰敗敵師,丙辰再戰卻劉豫,丁巳郦瓊雖叛,實為僞齊廢滅之資,皆天所贊也。
是蓋陛下躬履艱難,側身修行,布德立正,上副天意,而天佑之之所緻也。
臣以是知上天悔禍有期,中興不遠矣。
願益自修自強,以享天心,以俟天時。
時之既至,吉無不利,則何戰不勝,何功不立。
今此和議,姑為聽之,而必無信之可恃也。
彼使已及境,勢難固拒。
使其果願和好,如前所陳,是天誘其衷,必不複強我以難行之禮。
如其初無此心,二三其說,責我以必不可行之禮,要我以必不可從之事,其包藏何所不有,便當以大義絕之。
謹邊防,厲将士,相時而動。
願斷自淵衷,毋取必于彼而取必于天而已。
乃若略國家之大恥,置宗社之深仇,躬率臣民,屈膝于金而臣事之,而凱和議之必成,非臣所敢知也。
”上覽奏,愀然變色曰:“卿言可謂忠,然朕必不至為彼所绐,方且熟議,必非詐僞而後可從,不然,當再使審虛實,拘其使人。
”焘頓首謝。
金使張通古、蕭哲至行在,朝議欲上拜金诏。
焘曰:“陛下信王倫之虛詐,發自聖斷,不複謀議,便欲行禮,群臣震懼罔措。
必已得梓宮,已得母後,已得宗族,始可議通好經久之禮。
今彼特以通好為說,意謂割地講和而已,陛下之所願欲而切于聖心者,無一言及之,其情可見,奈何遽欲屈而聽之。
一屈之後,不可複伸,廷臣莫能正救,曾魯仲連之不如,豈不獲罪于天下萬世。
” 既而監察禦史施廷臣抗章力贊和議,擢為侍禦史。
司農寺丞莫将忽賜第,擢為起居郎。
朝論大駭。
焘率吏部侍郎晏敦複上疏曰:“仰惟陛下痛梓宮未還,兩宮未複,不憚屈己與敵議和,特以衆論未同,故未敢輕屈爾。
幸小大之臣,無複異議,從容獻納,庶幾天聽為回,卒不敢屈,此宗社之福也。
彼施廷臣乃務迎合,辄敢抗章,力贊此議,姑為一身進用之資,不恤君父屈辱之恥,罪不容誅,乃由察官超擢柱史。
夫禦史府朝廷紀綱之地,而陛下耳目之司,前日勾龍如淵以附會而得中丞,衆論固已喧鄙之矣。
今廷臣又以此而跻橫榻,一台之中,長貳皆然,既同鄉曲,又同心腹,惟相朋附,變亂是非,豈不紊紀綱而蔽陛下之耳目乎?衆論沸騰,方且切齒,而莫将者又以此議由寺丞擢右史。
如淵、廷臣庸人也,初無所長,但知觀望,而将則奸人也,考其平昔無所不為,此輩烏可與之斷國論乎?望加斥逐,庶幾少杜群枉之門。
至于和議,則王倫實為謀主,彼往來敵中至再四矣,陛下恃以為心腹,信之如蓍龜,今其為言自己二三,事之端倪,蓋亦可見。
更望仰念祖宗付托之重,俯念億兆愛戴之誠,貴重此身,無輕于屈。
但務雪恥以思複仇,加禮其使,厚資遣發,谕以必得事實之意,告以國人皆曰不可之狀。
使彼悔禍,果出誠心,惟我所欲,盡歸于我,然後徐議報之之禮,亦未晚也。
如其變詐,誘我以虛詞,則包藏終不可測,便當厲将士,保疆埸,自治自強,以俟天時,何為不成?伏願陛下少忍而已。
自朝廷有屈己之議,上下解體,傥遂成屈己之事,則上下必至離心,人心既離,何以立國?伏願戒之重之。
”于是将、廷臣皆不敢拜。
焘又面折如淵曰:“達觀其所舉,君薦七人,皆北面張邦昌,今嗫嚅附會,堕敵計,他日必背君親矣。
” 焘既力诋拜诏之議,秦桧患之,焘亦自知得罪,托疾在告。
桧使樓照谕之曰:“北扉阙人,欲以公為直院。
”焘大駭曰:“果有此言,愈不敢出矣。
”桧不能奪,乃止。
和議成,範如圭請遣使朝八陵,遂命判大宗正士人褭與焘偕行,且命
政和八年進士第三人,嘗為辟雍錄、秘書省正字。
靖康元年,李綱為親征行營使,辟焘入幕。
綱貶,親知坐累者十七人,焘亦貶。
建炎初,起通判湖州。
明受之變,賊矯诏俾焘撫谕江、浙,焘不受。
上既複辟,诏求言。
焘上書略曰:“人主戡定禍亂,未有不本于至誠而能有濟者。
陛下踐祚以來,号令之發未足以感人心,政事之施未足以慰人望,豈非在我之誠有未修乎?天下治亂,在君子小人用舍而已。
小人之黨日勝,則君子之類日退,将何以弭亂而圖治?”又言措置江防非計,徒費民财、損官賦,不适于用。
又言:“侍從、台谏觀望意指,毛舉細務,至國家大事,坐視不言。
”又言:“巡幸所至,營繕困民,越栖會稽,似不如是。
” 紹興二年,呂頤浩薦,除司勳員外郎,遷起居舍人。
言:“自古未有不知敵人之情而能勝者,願诏大臣、諸将,厚爵賞,募可任用者往伺敵動靜。
既審知之,則戰守進退,在我皆備,彼尚安得出不意犯吾行阙。
”诏以付都督府及沿邊諸帥。
遷中書舍人。
呂祉之撫谕淮西也,焘謂張浚曰:“祉書生,不更軍旅,何可輕付。
”浚不從,遂緻郦瓊之變。
七年,張滉特賜進士出身。
滉,浚兄也,将母至行在,上引對而命之。
焘言:“宣和以來,奸臣子弟濫得儒科。
陛下方與浚圖回大業,當以公道革前弊。
今首賜滉第,何以塞公議?”上念浚功,欲慰其母心,乃命起居郎樓照行下,照又封還。
著作郎兼起居舍人何掄曰:“賢良之子,宰相之兄,賜科第不為過。
”乃與書行。
焘不自安,與照皆求去,不許,言者論之,以集英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。
明年,以兵部侍郎召,诏引對,上曰:“卿去止緣張滉。
”焘曰:“臣苟有所見,不敢不言。
如内侍王鑒,陛下所親信,臣尚論列,豈有宰相親兄自賜出身,公論不與。
臣若不言,豈惟負陛下,亦負張浚。
”上因問:“朕圖治一紀,收效蔑然,其弊安在?”焘曰:“自昔有為之君,未有不先定規模而能收效者,臣紹興初首以是為言,今七年。
往者進臨大江,退守吳會,未期月而或進或卻,豈不為敵所窺乎?今陛下相與斷國論者,二三大臣而已。
一紀之間,十四命相,執政遞遷無慮二十餘。
日月逝矣,大計不容複誤,願以先定規模為急。
” 尋權吏部尚書。
徽猷閣待制黎确卒,诏贈官推恩,焘言:“确素号正人,一旦臨變,失臣節,北面邦昌之庭,且為将命止勤王之師。
今曲加贈恤,何以示天下?”诏追奪職名。
時金使至境,诏欲屈己就和,令侍從、台谏條上。
焘言:“金使之來,欲議和好,将歸我梓宮,歸我淵聖,歸我母後,歸我宗社,歸我土地人民,其意甚美,其言甚甘,廟堂以為信然,而群臣、國人未敢以為信然也。
蓋事關國體,臣請推原天意為陛下陳之。
《傳》曰:‘天将興之,誰能廢之?’臣考人事以驗天意,陛下飛龍濟州,天所命也。
敵騎屢犯行阙,不能為虞。
甲寅一戰敗敵師,丙辰再戰卻劉豫,丁巳郦瓊雖叛,實為僞齊廢滅之資,皆天所贊也。
是蓋陛下躬履艱難,側身修行,布德立正,上副天意,而天佑之之所緻也。
臣以是知上天悔禍有期,中興不遠矣。
願益自修自強,以享天心,以俟天時。
時之既至,吉無不利,則何戰不勝,何功不立。
今此和議,姑為聽之,而必無信之可恃也。
彼使已及境,勢難固拒。
使其果願和好,如前所陳,是天誘其衷,必不複強我以難行之禮。
如其初無此心,二三其說,責我以必不可行之禮,要我以必不可從之事,其包藏何所不有,便當以大義絕之。
謹邊防,厲将士,相時而動。
願斷自淵衷,毋取必于彼而取必于天而已。
乃若略國家之大恥,置宗社之深仇,躬率臣民,屈膝于金而臣事之,而凱和議之必成,非臣所敢知也。
”上覽奏,愀然變色曰:“卿言可謂忠,然朕必不至為彼所绐,方且熟議,必非詐僞而後可從,不然,當再使審虛實,拘其使人。
”焘頓首謝。
金使張通古、蕭哲至行在,朝議欲上拜金诏。
焘曰:“陛下信王倫之虛詐,發自聖斷,不複謀議,便欲行禮,群臣震懼罔措。
必已得梓宮,已得母後,已得宗族,始可議通好經久之禮。
今彼特以通好為說,意謂割地講和而已,陛下之所願欲而切于聖心者,無一言及之,其情可見,奈何遽欲屈而聽之。
一屈之後,不可複伸,廷臣莫能正救,曾魯仲連之不如,豈不獲罪于天下萬世。
” 既而監察禦史施廷臣抗章力贊和議,擢為侍禦史。
司農寺丞莫将忽賜第,擢為起居郎。
朝論大駭。
焘率吏部侍郎晏敦複上疏曰:“仰惟陛下痛梓宮未還,兩宮未複,不憚屈己與敵議和,特以衆論未同,故未敢輕屈爾。
幸小大之臣,無複異議,從容獻納,庶幾天聽為回,卒不敢屈,此宗社之福也。
彼施廷臣乃務迎合,辄敢抗章,力贊此議,姑為一身進用之資,不恤君父屈辱之恥,罪不容誅,乃由察官超擢柱史。
夫禦史府朝廷紀綱之地,而陛下耳目之司,前日勾龍如淵以附會而得中丞,衆論固已喧鄙之矣。
今廷臣又以此而跻橫榻,一台之中,長貳皆然,既同鄉曲,又同心腹,惟相朋附,變亂是非,豈不紊紀綱而蔽陛下之耳目乎?衆論沸騰,方且切齒,而莫将者又以此議由寺丞擢右史。
如淵、廷臣庸人也,初無所長,但知觀望,而将則奸人也,考其平昔無所不為,此輩烏可與之斷國論乎?望加斥逐,庶幾少杜群枉之門。
至于和議,則王倫實為謀主,彼往來敵中至再四矣,陛下恃以為心腹,信之如蓍龜,今其為言自己二三,事之端倪,蓋亦可見。
更望仰念祖宗付托之重,俯念億兆愛戴之誠,貴重此身,無輕于屈。
但務雪恥以思複仇,加禮其使,厚資遣發,谕以必得事實之意,告以國人皆曰不可之狀。
使彼悔禍,果出誠心,惟我所欲,盡歸于我,然後徐議報之之禮,亦未晚也。
如其變詐,誘我以虛詞,則包藏終不可測,便當厲将士,保疆埸,自治自強,以俟天時,何為不成?伏願陛下少忍而已。
自朝廷有屈己之議,上下解體,傥遂成屈己之事,則上下必至離心,人心既離,何以立國?伏願戒之重之。
”于是将、廷臣皆不敢拜。
焘又面折如淵曰:“達觀其所舉,君薦七人,皆北面張邦昌,今嗫嚅附會,堕敵計,他日必背君親矣。
” 焘既力诋拜诏之議,秦桧患之,焘亦自知得罪,托疾在告。
桧使樓照谕之曰:“北扉阙人,欲以公為直院。
”焘大駭曰:“果有此言,愈不敢出矣。
”桧不能奪,乃止。
和議成,範如圭請遣使朝八陵,遂命判大宗正士人褭與焘偕行,且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