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四十一
關燈
小
中
大
修奉,令荊湖帥臣嶽飛濟其役。
焘與士人褭道武昌,出蔡、穎,河南百姓歡迎夾道,以喜以泣曰:“久隔王化,不圖今日複為宋民。
”九年五月,至永安諸陵,朝谒如禮。
陵前石澗水久涸,二使垂至忽湧溢,父老驚歎,以為中興之兆。
焘等入柏城,披鉏荊棘,随所葺治,留二日而還,自鄭州曆汴、宋、宿、泗、淮南以歸。
即奏疏曰:“金人之禍,上及山陵,雖殄滅之,未足以雪此恥、複此仇也。
陛下聖孝天至,豈勝痛憤,顧以梓宮、兩宮之故,方且與和,未可遽言兵也。
祖宗在天之靈,震怒既久,豈容但已,異時恭行天罰,得無望于陛下乎?自古戡定禍亂,非武不可,狼子野心不可保恃久矣;伏望修武備,俟釁隙起而應之,電掃風驅,盡俘醜類以告諸陵。
夫如是然後盡天子之孝,而為人子孫之責塞矣。
”上問諸陵寝如何?焘不對,唯言“萬世不可忘此賊。
”上黯然。
焘因請永固陵不用金玉,大略謂:“金玉珍寶,聚而藏之,固足以動人耳目,又其為物,自當流布于世,理必發露,無足怪者。
”上覽疏,謂秦桧曰:“前世厚葬之禍,如循一軌。
朕斷不用金玉,庶先帝神靈有萬世之安。
”焘又言:“頃劉豫初廢,人情恟恟,我斥候不明,坐失機會。
今又聞敵于淮陽作筏、造繩索,不知安用?諸将朝廷戒勿得遣間探,遂不複遣,我之動息,敵無不知,敵之情狀,我則不聞。
又見黃河船盡拘北岸,悉為敵用,往來自若,無一人敢北渡者。
願饬邊吏廣耳目,先事而防。
”又言:“郦瓊部伍皆西陲勁兵,今在河南,尚可收用。
新疆租賦已蠲,而使命絡繹,推恩費用猶循兵興時例,願加裁損,非甚不得已勿遣使,以寬民力。
”又論:“陝西諸帥不相下,動辄喧争,請置一大帥統之,庶首尾相應,緩急可恃。
”焘所言皆切中時病,秦桧方主和,惟恐少忤敵意,悉置不問。
成都謀帥,上谕桧曰:“張焘可,第道遠,恐其憚行。
”桧以谕焘,焘曰:“君命也,焉敢辭。
”十月,以寶文閣學士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,付以便宜,雖安撫一路,而四川賦斂無藝者,悉得蠲減。
陛辭,奏曰:“蜀民困矣,官吏從而誅剝之,去朝廷遠,無所赴愬。
俟臣至所部,首宣德意,但一路鹹沾惠澤。
”上曰:“豈惟一路,四川恤民事悉委卿。
”焘因言官吏害民者,請先罷後劾,上許之。
又言:“軍興十餘年,日不暇給。
今和議甫定,願汲汲以政刑為先務。
”上曰:“當書之座右。
”十年三月,至成都。
在蜀四年,戢貪吏,薄租賦;撫雅州蕃部,西邊不驚;歲旱則發粟,民得不饑;暇則修學校,與諸生講論。
會有诏令宣撫司納契丹降人,焘為宣撫使胡世将言:“蜀地狹不能容,前朝常勝軍可為戒。
”世将奏寝其事。
焘乞祠,以李璆代之。
焘自蜀歸,卧家凡十有三年。
二十五年冬,桧死,舊人在者皆起,焘除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。
金陵積歲負内庫錢帛钜萬,悉為奏免。
池有義子與父争訟,守昏謬,系父,連年不決,焘移大理,斥其守。
居二年,進端明殿學士。
二十九年,提舉萬壽觀兼侍讀,以衰疾力辭,不許。
除吏部尚書。
初,上知普安郡王賢,欲建為嗣,顯仁皇後意未欲,遲回久之。
顯仁崩,上問焘方今大計,焘曰:“儲貳者,國之本也,天下大計,無逾于此。
”上曰:“朕懷此久矣,卿言契朕心,開春當議典禮。
”又勸上省賜予,罷土木,減冗吏,止北貨。
上嘉獎之。
金使施宜生來,焘奉诏館客。
宜生本閩人,素聞焘名,一見顧副使曰:“是南朝不拜诏者。
”焘以“首丘桑梓”動之,宜生于是漏敵情,焘密奏早為備。
先是,禦前置甲庫,凡乘輿所需圖畫什物,有司不能供者悉聚焉。
日費不赀。
禁中既有内酒庫,釀殊勝,酤賣其餘,頗侵大農。
焘因對,言甲庫萃工巧以蕩上心,酒庫酤良醞以奪官課。
且乞罷減教坊樂工人數。
上曰:“卿言可謂責難于君。
”明日悉诏罷之。
屢以衰疾乞骸。
三十年,以資政殿學士緻仕,尋遷太中大夫,給真奉。
三十一年八月,落緻仕,複知建康府。
時金人窺江,建業民驚徙過半,聞焘至,人情稍安。
尋诏沿江帥臣條上恢複事宜,焘首陳十事,大率欲預備不虞,持重養威,觀釁而動,期于必勝。
孝宗受禅,除同知樞密院,遣子埏入辭。
诏肩輿至宮,給扶上殿,首問為治之要,言内治乃可外攘。
又乞命百執條弊事,诏從之,令侍從、台谏集都堂給劄以聞。
隆興元年,遷參知政事,以老病不拜,台谏交章留之,除資政殿大學士、提舉萬壽觀兼侍讀。
谒告将理,許之。
及家,固求緻仕。
後二年卒,年七十五,谥忠定。
焘外和内剛,帥蜀有惠政,民祠之不忘。
始論和議,歸之于天,士論歉然。
洎繳駁施廷臣之奏,朝野複一辭歸重焉。
黃中,字通老,邵武人。
幼受書,一再辄成誦。
初以族祖蔭補官。
紹興五年廷試,言孝弟動上心,擢進士第二人,授保甯軍節度推官。
二十餘年,秦桧死,乃召為校書郎,曆遷普安、恩平府教授。
中在王府時,龍大淵已親幸,中未嘗與之狎,見則揖而退,後他教授多蒙其力,中獨不徙官。
遷司封員外郎兼國子司業。
芝草生武成廟,官吏請以聞,中不答,官吏陰畫圖以獻。
宰相謂祭酒周绾與中曰:“治世之瑞,抑而不奏,何耶?”绾未對,中曰:“治世何用此為?”绾退,謂人曰:“黃司業之言精切簡當,惜不為谏官。
” 充賀金生辰使,還,為秘書少監,尋除起居郎,累遷權禮部侍郎。
中使金回,言其治汴宮,必徙居見迫,宜早為計。
上矍然。
宰相顧謂中曰:“沉介歸,殊不聞此,何耶?”居數日,中白宰相,請以妄言待罪。
湯思退怒,語侵中。
已乃除介吏部侍郎,徙中以補其處。
中猶以備邊為言,又不聽,遂請補外,上不許,曰:“黃中恬退有守。
”除左史,且錫鞍馬。
金使賀天申節,遽以欽宗訃聞,朝論俟使去發喪,中馳白宰相:“此國家大事,臣子至痛,一有失禮,謂天下後世何!”竟得如禮。
中自使還,每進;見辄言邊事,又獨陳禦備方略,高宗稱善。
不數月,金亮已擁衆渡淮。
中因入謝,論淮西将士不用命,請擇大臣督師。
既而以殿帥楊存中為禦營使,中率同列力論不可遣。
敵既臨江,朝臣争遣家逃匿,中獨晏然。
比敵退,唯中與陳康伯家屬在城中,衆慚服。
天申節上壽,議者以欽宗服除當舉樂。
中言:“《春秋》君弒賊不讨,雖葬不書,以明臣子之罪,況欽宗實未葬而可遽作樂乎?”事竟寝。
兼給事中。
内侍遷官不應法,谏官劉度坐論近習龍大淵忤旨補郡,已複罷之,中皆不書讀。
群小相與媒薛,中罷去。
焘與士人褭道武昌,出蔡、穎,河南百姓歡迎夾道,以喜以泣曰:“久隔王化,不圖今日複為宋民。
”九年五月,至永安諸陵,朝谒如禮。
陵前石澗水久涸,二使垂至忽湧溢,父老驚歎,以為中興之兆。
焘等入柏城,披鉏荊棘,随所葺治,留二日而還,自鄭州曆汴、宋、宿、泗、淮南以歸。
即奏疏曰:“金人之禍,上及山陵,雖殄滅之,未足以雪此恥、複此仇也。
陛下聖孝天至,豈勝痛憤,顧以梓宮、兩宮之故,方且與和,未可遽言兵也。
祖宗在天之靈,震怒既久,豈容但已,異時恭行天罰,得無望于陛下乎?自古戡定禍亂,非武不可,狼子野心不可保恃久矣;伏望修武備,俟釁隙起而應之,電掃風驅,盡俘醜類以告諸陵。
夫如是然後盡天子之孝,而為人子孫之責塞矣。
”上問諸陵寝如何?焘不對,唯言“萬世不可忘此賊。
”上黯然。
焘因請永固陵不用金玉,大略謂:“金玉珍寶,聚而藏之,固足以動人耳目,又其為物,自當流布于世,理必發露,無足怪者。
”上覽疏,謂秦桧曰:“前世厚葬之禍,如循一軌。
朕斷不用金玉,庶先帝神靈有萬世之安。
”焘又言:“頃劉豫初廢,人情恟恟,我斥候不明,坐失機會。
今又聞敵于淮陽作筏、造繩索,不知安用?諸将朝廷戒勿得遣間探,遂不複遣,我之動息,敵無不知,敵之情狀,我則不聞。
又見黃河船盡拘北岸,悉為敵用,往來自若,無一人敢北渡者。
願饬邊吏廣耳目,先事而防。
”又言:“郦瓊部伍皆西陲勁兵,今在河南,尚可收用。
新疆租賦已蠲,而使命絡繹,推恩費用猶循兵興時例,願加裁損,非甚不得已勿遣使,以寬民力。
”又論:“陝西諸帥不相下,動辄喧争,請置一大帥統之,庶首尾相應,緩急可恃。
”焘所言皆切中時病,秦桧方主和,惟恐少忤敵意,悉置不問。
成都謀帥,上谕桧曰:“張焘可,第道遠,恐其憚行。
”桧以谕焘,焘曰:“君命也,焉敢辭。
”十月,以寶文閣學士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,付以便宜,雖安撫一路,而四川賦斂無藝者,悉得蠲減。
陛辭,奏曰:“蜀民困矣,官吏從而誅剝之,去朝廷遠,無所赴愬。
俟臣至所部,首宣德意,但一路鹹沾惠澤。
”上曰:“豈惟一路,四川恤民事悉委卿。
”焘因言官吏害民者,請先罷後劾,上許之。
又言:“軍興十餘年,日不暇給。
今和議甫定,願汲汲以政刑為先務。
”上曰:“當書之座右。
”十年三月,至成都。
在蜀四年,戢貪吏,薄租賦;撫雅州蕃部,西邊不驚;歲旱則發粟,民得不饑;暇則修學校,與諸生講論。
會有诏令宣撫司納契丹降人,焘為宣撫使胡世将言:“蜀地狹不能容,前朝常勝軍可為戒。
”世将奏寝其事。
焘乞祠,以李璆代之。
焘自蜀歸,卧家凡十有三年。
二十五年冬,桧死,舊人在者皆起,焘除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。
金陵積歲負内庫錢帛钜萬,悉為奏免。
池有義子與父争訟,守昏謬,系父,連年不決,焘移大理,斥其守。
居二年,進端明殿學士。
二十九年,提舉萬壽觀兼侍讀,以衰疾力辭,不許。
除吏部尚書。
初,上知普安郡王賢,欲建為嗣,顯仁皇後意未欲,遲回久之。
顯仁崩,上問焘方今大計,焘曰:“儲貳者,國之本也,天下大計,無逾于此。
”上曰:“朕懷此久矣,卿言契朕心,開春當議典禮。
”又勸上省賜予,罷土木,減冗吏,止北貨。
上嘉獎之。
金使施宜生來,焘奉诏館客。
宜生本閩人,素聞焘名,一見顧副使曰:“是南朝不拜诏者。
”焘以“首丘桑梓”動之,宜生于是漏敵情,焘密奏早為備。
先是,禦前置甲庫,凡乘輿所需圖畫什物,有司不能供者悉聚焉。
日費不赀。
禁中既有内酒庫,釀殊勝,酤賣其餘,頗侵大農。
焘因對,言甲庫萃工巧以蕩上心,酒庫酤良醞以奪官課。
且乞罷減教坊樂工人數。
上曰:“卿言可謂責難于君。
”明日悉诏罷之。
屢以衰疾乞骸。
三十年,以資政殿學士緻仕,尋遷太中大夫,給真奉。
三十一年八月,落緻仕,複知建康府。
時金人窺江,建業民驚徙過半,聞焘至,人情稍安。
尋诏沿江帥臣條上恢複事宜,焘首陳十事,大率欲預備不虞,持重養威,觀釁而動,期于必勝。
孝宗受禅,除同知樞密院,遣子埏入辭。
诏肩輿至宮,給扶上殿,首問為治之要,言内治乃可外攘。
又乞命百執條弊事,诏從之,令侍從、台谏集都堂給劄以聞。
隆興元年,遷參知政事,以老病不拜,台谏交章留之,除資政殿大學士、提舉萬壽觀兼侍讀。
谒告将理,許之。
及家,固求緻仕。
後二年卒,年七十五,谥忠定。
焘外和内剛,帥蜀有惠政,民祠之不忘。
始論和議,歸之于天,士論歉然。
洎繳駁施廷臣之奏,朝野複一辭歸重焉。
黃中,字通老,邵武人。
幼受書,一再辄成誦。
初以族祖蔭補官。
紹興五年廷試,言孝弟動上心,擢進士第二人,授保甯軍節度推官。
二十餘年,秦桧死,乃召為校書郎,曆遷普安、恩平府教授。
中在王府時,龍大淵已親幸,中未嘗與之狎,見則揖而退,後他教授多蒙其力,中獨不徙官。
遷司封員外郎兼國子司業。
芝草生武成廟,官吏請以聞,中不答,官吏陰畫圖以獻。
宰相謂祭酒周绾與中曰:“治世之瑞,抑而不奏,何耶?”绾未對,中曰:“治世何用此為?”绾退,謂人曰:“黃司業之言精切簡當,惜不為谏官。
” 充賀金生辰使,還,為秘書少監,尋除起居郎,累遷權禮部侍郎。
中使金回,言其治汴宮,必徙居見迫,宜早為計。
上矍然。
宰相顧謂中曰:“沉介歸,殊不聞此,何耶?”居數日,中白宰相,請以妄言待罪。
湯思退怒,語侵中。
已乃除介吏部侍郎,徙中以補其處。
中猶以備邊為言,又不聽,遂請補外,上不許,曰:“黃中恬退有守。
”除左史,且錫鞍馬。
金使賀天申節,遽以欽宗訃聞,朝論俟使去發喪,中馳白宰相:“此國家大事,臣子至痛,一有失禮,謂天下後世何!”竟得如禮。
中自使還,每進;見辄言邊事,又獨陳禦備方略,高宗稱善。
不數月,金亮已擁衆渡淮。
中因入謝,論淮西将士不用命,請擇大臣督師。
既而以殿帥楊存中為禦營使,中率同列力論不可遣。
敵既臨江,朝臣争遣家逃匿,中獨晏然。
比敵退,唯中與陳康伯家屬在城中,衆慚服。
天申節上壽,議者以欽宗服除當舉樂。
中言:“《春秋》君弒賊不讨,雖葬不書,以明臣子之罪,況欽宗實未葬而可遽作樂乎?”事竟寝。
兼給事中。
内侍遷官不應法,谏官劉度坐論近習龍大淵忤旨補郡,已複罷之,中皆不書讀。
群小相與媒薛,中罷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