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四十
關燈
小
中
大
則終不可倚。
”帝然之。
權邦彥除簽書樞密院,瑀言邦彥五罪,疏三上,不報。
求罷,除兵部侍郎,不拜,以敷文閣待制知信州。
待禦史江公跻、左司谏方公孟卿言瑀不可去,複以為給事中。
久之,複命知信州。
胡安國、劉一止言:“瑀忠信可以備獻納,正直可以司風憲,不宜去。
”遂複留。
頤浩薦席益,既得旨,以禦批示後省官。
瑀曰:“益為人公豈不知,何必用?”頤浩曰:“給事不見禦批耶?”瑀曰:“已見矣。
公不能執奏,乃先示瑀輩,欲使不敢論駁耶?然益之來,非公福也。
”頤浩赧然,即劾益。
未幾,以言者罷,提舉亳州明道宮,尋複徽猷閣待制、知撫州,無何,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。
居父母喪,服除,知嚴州,徙宣州,複奉祠。
俄召赴行在,除兵部侍郎兼侍讀。
因論:“鄧禹嘗言‘興衰在德厚薄,初不論大小’。
光武不數年定大業,禹言如合符契。
今英俊滿朝,豈無為陛下畫至計者,願厲志而已。
”尋遷翊善。
論:“金人入侵,未嘗一大衄,有輕我心,豈可保其不背盟。
宜省費抑末,常賦外一毫不取于民,民日益厚,兵日益強,使金人不敢窺為長計。
”帝曰:“且作十年。
”瑀再拜曰:“十年之說,願陛下早夜毋忘。
”除兵部尚書。
桧既主和,瑀議論不專以和為是,桧忌之,改龍圖閣學士、知信州。
會大水,桧見瑀奏牍,謂同列曰:“堯之洪水,不至如是。
”瑀遂稱疾,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。
坐通書李光,降朝議大夫,卒,年六十六。
瑀在朝無詭随,嘗為《論語說》,至“弋不射宿”,言孔子不欲陰中人。
至“周公謂魯公”,則曰可為流涕。
洪興祖序述其意,桧以為譏己,逐興祖。
魏安行锓版京西漕司,亦奪安行官,籍其家,毀版。
桧死,瑀子孫乃免锢雲。
有奏議六卷。
張闡字大猷,永嘉人。
幼力學,博涉經史,善屬文。
将命名,夢神人大書“闡”字曰:“以是名爾。
”父異之,力勉其為學。
未冠,由舍選貢京師。
登宣和六年進士第,調嚴州兵曹掾兼治右獄。
時方臘作亂,闡倡守禦計。
有義士請身督戰,既戰,稍卻,州将怒,付闡治,将殺之,闡力争曰:“是士以義請戰,官軍卻,勢不得獨前,非首奔者,殺之何罪?”州将意解,士得免。
李回帥江西,席益帥湖南,皆辟置幕下。
群盜據洞庭,官軍多西北人,不閑水戰。
闡建策造戰艦,以大艦為營,小艦出戰,乘水涸直搗賊巢,賊勢以衰。
諸司交薦,改秩,吏部以微文沮之,闡弗辯,求嶽祠歸。
曆鄂、台二州教授。
紹興十年,诏侍從各舉所知,給事中林待聘以闡聞,召對。
時金人議和,歸關中地。
闡首言:“關中必争之地,古号天府,願固守以蔽巴蜀,圖中原。
”次言監司、郡守薦舉之弊。
又乞嚴禁遏籴,以濟江、浙水患。
召試館職,除秘書省正字,遷校書郎兼吳、益王府教授。
時諸将恃功邀爵賞,有過則姑息,又兵布于外,禁衛單寡,闡上疏極論之。
後稍進退諸将必當其實,且召諸道兵以益禁旅,皆如闡言。
十三年,遷秘書郎兼國史院檢讨官。
秦桧每薦台谏,必先谕以己意,嘗謂闡曰:“秘書久次,欲以台中相處何如?”闡謝曰:“丞相見知,得老死秘書幸矣!”桧默然,竟罷,主管台州崇道觀,曆泉、衢二州通判。
二十五年冬,帝躬攬萬機,起闡提舉兩浙路市舶,入為禦史台檢法官,升吏部員外郎。
孝宗在王邸,帝妙選宮僚,謂“莊重老成無逾闡者”,改命祠部兼建王府贊讀。
三十一年春,大雨,無麥苗,荊、浙盜起,诏侍從、台谏條陳弭災、禦盜之術。
闡上疏曰:“和議以來,歲有聘币,民不堪命,臣願陛下毋以金人困中國可乎?歸正人時有遣還之命,怨聲聞道路,臣願陛下毋使金人得以甘心可乎?州縣吏職卑地遠,漁奪之禍被于編籍,臣願陛下嚴髒吏之誅可乎?蠲租之令,已赦複征,寬大之澤例為虛文,臣願陛下申诏令之禁可乎?是數者能次第行之,則足以動天地,召和氣,災異、盜賊不足慮也。
”又言:“金主亮将入侵,宜守要害,防海道,三邊不可無良将,督視不可無大帥。
”疏奏,帝嘉納,面谕曰:“卿所言深中時病,但遣人北歸,已載約書,朕不忍渝也。
”遷将作監,進宗正少卿。
三十二年,孝宗即位,闡權工部侍郎兼侍講,入謝,言:“諸将以敗為捷,冒受爵秩,州廂禁軍因覃霈鼓噪,希厚賞,不可不正其罪。
”時悉為施行。
金主亮死,葛王褒複求和,再議遣使。
闡言:“宜嚴遣使之命,正敵國之禮,彼或不從,則有戰爾。
如是,則中國之威可以複振。
”帝曰:“使者報聘,故事也,舊約不從,朕志定矣。
”是冬,給劄侍從、台谏條具時務,闡上十事皆{髟方}切。
當時應诏數十人,惟闡與國子司業王十朋指陳時事,斥權幸,無所回隐。
明日,召兩人對内殿,帝大加稱賞,賜酒及禦書。
時進太上皇帝、太上皇後冊寶,工部例進官,闡辭。
或曰:“公轉一階,則澤可以及子孫,奈保辭?”闡笑曰:“寶冊非吾功也,吾能為子孫冒無功賞乎?” 隆興元年,真拜工部侍郎。
闡奏:“臣去冬乞守禦兩淮,陛下謂春首行之,夏秋當畢,今其時矣。
”帝曰:“江、淮事盡付張浚,朕倚浚為長城。
”會督府請受蕭琦降,诏問闡,闡請受其降。
俄報王師收複靈壁縣,闡慮大将李顯忠、邵宏淵深入無援,奏請益兵殿後。
已而王師果失利,衆論歸罪于戰。
闡曰:“陛下出師受降是也。
諸将違節度且無援而敗,當矯前失,安可遽沮銳氣。
”帝壯其言,益出禦前器甲付諸軍,手诏勞浚,軍聲複振。
時數易台谏,闡力言之,請增廣谏員。
帝曰:“台谏好名,如某人但欲得直聲而去。
”闡曰:“唐德宗疑姜公輔為賣直,陸贽切谏,願陛下深以為鑒。
”帝再三嘉獎。
金人求和,帝與闡議,闡曰:“彼欲和,畏我耶?愛我耶?直款我耳。
”力陳六害不可許。
帝曰:“朕意亦然,姑随宜應之。
”帝記“賣直”之語,謂:“胡铨亦及此。
朕非拒谏者,辨是非耳。
”闡曰:“聖度當如天,奈何與臣下争名。
”帝曰:“卿言是也。
”頃之,除工部尚書兼侍讀。
金副元帥纥石烈志甯以書谕通好,所請三事,國書、歲币之議已定,惟割唐、鄧、海、泗未決,将遣王之望、龍大淵通問,而衆言紛紛不已。
闡謂:“不與四州乃可通和,議論先定乃可遣使,今彼為客,我為主,我以仁義撫天下,彼以殘酷虐吾民,觀金勢已衰,何必先示以弱。
”朝論韪之。
帝用真宗故事,命經筵官二員遞宿學士院,以備顧問,闡入對尤數。
屢引疾乞骸骨,帝不忍其去。
二年,闡請益力,乃除顯谟直學士、提舉太平興國宮。
陛辭,帝問所欲言,闡奏:“
”帝然之。
權邦彥除簽書樞密院,瑀言邦彥五罪,疏三上,不報。
求罷,除兵部侍郎,不拜,以敷文閣待制知信州。
待禦史江公跻、左司谏方公孟卿言瑀不可去,複以為給事中。
久之,複命知信州。
胡安國、劉一止言:“瑀忠信可以備獻納,正直可以司風憲,不宜去。
”遂複留。
頤浩薦席益,既得旨,以禦批示後省官。
瑀曰:“益為人公豈不知,何必用?”頤浩曰:“給事不見禦批耶?”瑀曰:“已見矣。
公不能執奏,乃先示瑀輩,欲使不敢論駁耶?然益之來,非公福也。
”頤浩赧然,即劾益。
未幾,以言者罷,提舉亳州明道宮,尋複徽猷閣待制、知撫州,無何,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。
居父母喪,服除,知嚴州,徙宣州,複奉祠。
俄召赴行在,除兵部侍郎兼侍讀。
因論:“鄧禹嘗言‘興衰在德厚薄,初不論大小’。
光武不數年定大業,禹言如合符契。
今英俊滿朝,豈無為陛下畫至計者,願厲志而已。
”尋遷翊善。
論:“金人入侵,未嘗一大衄,有輕我心,豈可保其不背盟。
宜省費抑末,常賦外一毫不取于民,民日益厚,兵日益強,使金人不敢窺為長計。
”帝曰:“且作十年。
”瑀再拜曰:“十年之說,願陛下早夜毋忘。
”除兵部尚書。
桧既主和,瑀議論不專以和為是,桧忌之,改龍圖閣學士、知信州。
會大水,桧見瑀奏牍,謂同列曰:“堯之洪水,不至如是。
”瑀遂稱疾,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。
坐通書李光,降朝議大夫,卒,年六十六。
瑀在朝無詭随,嘗為《論語說》,至“弋不射宿”,言孔子不欲陰中人。
至“周公謂魯公”,則曰可為流涕。
洪興祖序述其意,桧以為譏己,逐興祖。
魏安行锓版京西漕司,亦奪安行官,籍其家,毀版。
桧死,瑀子孫乃免锢雲。
有奏議六卷。
張闡字大猷,永嘉人。
幼力學,博涉經史,善屬文。
将命名,夢神人大書“闡”字曰:“以是名爾。
”父異之,力勉其為學。
未冠,由舍選貢京師。
登宣和六年進士第,調嚴州兵曹掾兼治右獄。
時方臘作亂,闡倡守禦計。
有義士請身督戰,既戰,稍卻,州将怒,付闡治,将殺之,闡力争曰:“是士以義請戰,官軍卻,勢不得獨前,非首奔者,殺之何罪?”州将意解,士得免。
李回帥江西,席益帥湖南,皆辟置幕下。
群盜據洞庭,官軍多西北人,不閑水戰。
闡建策造戰艦,以大艦為營,小艦出戰,乘水涸直搗賊巢,賊勢以衰。
諸司交薦,改秩,吏部以微文沮之,闡弗辯,求嶽祠歸。
曆鄂、台二州教授。
紹興十年,诏侍從各舉所知,給事中林待聘以闡聞,召對。
時金人議和,歸關中地。
闡首言:“關中必争之地,古号天府,願固守以蔽巴蜀,圖中原。
”次言監司、郡守薦舉之弊。
又乞嚴禁遏籴,以濟江、浙水患。
召試館職,除秘書省正字,遷校書郎兼吳、益王府教授。
時諸将恃功邀爵賞,有過則姑息,又兵布于外,禁衛單寡,闡上疏極論之。
後稍進退諸将必當其實,且召諸道兵以益禁旅,皆如闡言。
十三年,遷秘書郎兼國史院檢讨官。
秦桧每薦台谏,必先谕以己意,嘗謂闡曰:“秘書久次,欲以台中相處何如?”闡謝曰:“丞相見知,得老死秘書幸矣!”桧默然,竟罷,主管台州崇道觀,曆泉、衢二州通判。
二十五年冬,帝躬攬萬機,起闡提舉兩浙路市舶,入為禦史台檢法官,升吏部員外郎。
孝宗在王邸,帝妙選宮僚,謂“莊重老成無逾闡者”,改命祠部兼建王府贊讀。
三十一年春,大雨,無麥苗,荊、浙盜起,诏侍從、台谏條陳弭災、禦盜之術。
闡上疏曰:“和議以來,歲有聘币,民不堪命,臣願陛下毋以金人困中國可乎?歸正人時有遣還之命,怨聲聞道路,臣願陛下毋使金人得以甘心可乎?州縣吏職卑地遠,漁奪之禍被于編籍,臣願陛下嚴髒吏之誅可乎?蠲租之令,已赦複征,寬大之澤例為虛文,臣願陛下申诏令之禁可乎?是數者能次第行之,則足以動天地,召和氣,災異、盜賊不足慮也。
”又言:“金主亮将入侵,宜守要害,防海道,三邊不可無良将,督視不可無大帥。
”疏奏,帝嘉納,面谕曰:“卿所言深中時病,但遣人北歸,已載約書,朕不忍渝也。
”遷将作監,進宗正少卿。
三十二年,孝宗即位,闡權工部侍郎兼侍講,入謝,言:“諸将以敗為捷,冒受爵秩,州廂禁軍因覃霈鼓噪,希厚賞,不可不正其罪。
”時悉為施行。
金主亮死,葛王褒複求和,再議遣使。
闡言:“宜嚴遣使之命,正敵國之禮,彼或不從,則有戰爾。
如是,則中國之威可以複振。
”帝曰:“使者報聘,故事也,舊約不從,朕志定矣。
”是冬,給劄侍從、台谏條具時務,闡上十事皆{髟方}切。
當時應诏數十人,惟闡與國子司業王十朋指陳時事,斥權幸,無所回隐。
明日,召兩人對内殿,帝大加稱賞,賜酒及禦書。
時進太上皇帝、太上皇後冊寶,工部例進官,闡辭。
或曰:“公轉一階,則澤可以及子孫,奈保辭?”闡笑曰:“寶冊非吾功也,吾能為子孫冒無功賞乎?” 隆興元年,真拜工部侍郎。
闡奏:“臣去冬乞守禦兩淮,陛下謂春首行之,夏秋當畢,今其時矣。
”帝曰:“江、淮事盡付張浚,朕倚浚為長城。
”會督府請受蕭琦降,诏問闡,闡請受其降。
俄報王師收複靈壁縣,闡慮大将李顯忠、邵宏淵深入無援,奏請益兵殿後。
已而王師果失利,衆論歸罪于戰。
闡曰:“陛下出師受降是也。
諸将違節度且無援而敗,當矯前失,安可遽沮銳氣。
”帝壯其言,益出禦前器甲付諸軍,手诏勞浚,軍聲複振。
時數易台谏,闡力言之,請增廣谏員。
帝曰:“台谏好名,如某人但欲得直聲而去。
”闡曰:“唐德宗疑姜公輔為賣直,陸贽切谏,願陛下深以為鑒。
”帝再三嘉獎。
金人求和,帝與闡議,闡曰:“彼欲和,畏我耶?愛我耶?直款我耳。
”力陳六害不可許。
帝曰:“朕意亦然,姑随宜應之。
”帝記“賣直”之語,謂:“胡铨亦及此。
朕非拒谏者,辨是非耳。
”闡曰:“聖度當如天,奈何與臣下争名。
”帝曰:“卿言是也。
”頃之,除工部尚書兼侍讀。
金副元帥纥石烈志甯以書谕通好,所請三事,國書、歲币之議已定,惟割唐、鄧、海、泗未決,将遣王之望、龍大淵通問,而衆言紛紛不已。
闡謂:“不與四州乃可通和,議論先定乃可遣使,今彼為客,我為主,我以仁義撫天下,彼以殘酷虐吾民,觀金勢已衰,何必先示以弱。
”朝論韪之。
帝用真宗故事,命經筵官二員遞宿學士院,以備顧問,闡入對尤數。
屢引疾乞骸骨,帝不忍其去。
二年,闡請益力,乃除顯谟直學士、提舉太平興國宮。
陛辭,帝問所欲言,闡奏: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