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九
關燈
小
中
大
則以淮南為屏蔽,權都建康,漸圖恢複。
力未可以保淮南,則因長江為險阻,權都吳會,以養國力。
”于是移跸臨安。
擢右司郎中。
時铨曹患員多阙少,自倅貳以下多添差。
照言:“光武并省吏員,今縱未能損其所素有,安可置其所本無乎?” 紹興二年,秦桧罷相,照亦以言者論去。
六年,召為左司員外郎,尋遷殿中侍禦史。
明年,遷起居郎。
言:“今暴師日久,财用匮乏。
考唐故事,以宰相領鹽鐵轉運使,或判戶部,或兼度支。
今宰相之事難行,若參仿唐制,使戶部長貳兼領諸路漕權,何不可之有?内則可以總大計之出入,外則可以制諸道之盈虛,如劉晏自按租庸,以知州縣錢谷利病。
”诏三省相度措置,卒施行之。
又言:“監司、郡守,系民甚切。
乞令侍從官各舉通判資序或嘗任監察禦史以上可任監司、郡守者一二人。
”诏從之,命中書、門下置籍。
七年,宰相張浚之兄滉賜出身與郡,中書舍人張焘封還,乃命照行,照又封還,而竟為權起居舍人何掄書黃行下,于是焘與照皆請補外,以秘閣修撰知溫州。
未幾,除中書舍人,與勾龍如淵并命。
如淵入對,帝謂之曰:“卿與樓照皆朕所親擢。
”尋遷給事中兼直學士院。
九年,以金人來和傳敕,照草其文,曰:“乃上穹開悔禍之期,而大金報許和之約。
割河南之境土,歸我輿圖;戢宇内之幹戈,用全民命。
”尋兼侍讀,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。
繼命往陝西宣谕德意。
照奏:“京城統制吳革、知環州田敢、成忠郎盧大受皆以節義,革為範瓊所害,敢、大受為劉豫所殺,乞賜褒恤。
”又奏:“陝西諸路陷劉豫,郡縣有不從僞之人,所籍赀産,并令勘驗給還。
”照至東京,檢視宮室,尋詣永安軍谒陵寝,遂至長安。
會李世輔自夏國欲歸朝,照以書招之,世輔以二千人赴行在。
尋至鳳翔,以便宜命郭浩帥鄜延,楊政帥熙河蘭鞏,吳璘帥鳳翔。
照欲盡移川口諸軍于陝西,璘曰:“金人反複難信,今移軍陝右,則蜀口空虛。
金若自南山搗蜀,要我陝右軍,則我不戰自屈。
當依山為屯,控守要害。
”于是璘、政二軍獨屯内地。
照又會諸路監司于鳳翔,皆言蜀邊屯駐大軍之久,坐困四川民力,乃下其議,語在《胡世将傳》。
照還朝,以親老求歸省于明州,許之,命給假迎侍,仍賜以金帶。
十四年,以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,過阙入見,除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。
尋為李文會、詹大方所劾,與祠。
久之,除知宣州,徙廣州,未行而卒,年七十三。
後谥襄靖。
照早附蔡京改秩,為台谏所論。
其後立朝至位二府,皆與秦桧同時。
其宣谕陝西,妄自尊大,或者論其好貨失将士心雲。
勾龍如淵,字行父,永康軍導江人。
勾姓本出古勾芒,高宗即位,避禦名,更勾龍氏。
政和八年,登上舍第。
沉浮州縣二十年,以張浚薦,召試館職。
紹興六年,除秘書省校書郎。
曆著作佐郎、祠部員外兼禮部、起居舍人。
嘗進所為文三十篇,帝曰:“卿文極高古,更令平易盡善。
”後因進對,帝複言:“文章平易者多淺近,淵深者多艱澀,惟用意淵深而造語平易,此最難者。
” 八年,兼給事中、同知貢舉,除中書舍人兼侍讀,兼直學士院。
面命草趙鼎罷相制,如淵言:“陛下既罷鼎,則用人才須聳動四方,當速召君子,顯黜小人。
”帝曰:“君子謂誰?”曰:“孫近、李光。
”“小人謂誰?”曰:“呂本中。
”先是,祠臣曾開以老病辭不草國書,帝欲用如淵代之,而趙鼎薦本中,故如淵憾之。
又言:“臣觀朝廷事,非君臣情通,未易能濟。
大臣于事稍有過差,陛下訓饬之可也。
陛下所欲為,勢有未可,大臣亦當明白辯論。
然必陛下先與大臣言及此意,若不先言,即大臣論一事不從,尚未之覺,至再至三,遂以為陛下疏之,或疑他人有以間之。
既以懷疑,即不能盡誠,陛下察其不誠,又從而疑之,安有君臣之間,動相疑間而能久于其位者?願陛下明谕之。
”帝曰:“前此未常有以此告朕者,卿見秦桧亦宜語此。
”時桧方得君,如淵猶恐委桧未專,故及之。
除禦史中丞。
先是,桧力主和,執政、侍從及内外諸臣皆以為非是,多上書谏止者,桧患之。
如淵為桧謀曰:“相公為天下大計,而邪說橫起,盍不擇人為台谏,使盡擊去,則相公之事遂矣。
”桧大喜,即擢如淵中司。
如淵言:“凡事必有初,及其初而為之則易,無其端而發之則難。
陛下即位,一初也;渡江,二初也;移跸建康,三初也;自建康複還臨安,四初也。
自趙鼎相,劉大中、王庶相繼去,今複獨任一相,召一二名士,凡事有當行而弊有當去者,又一初也,臣願以正紀綱、辨邪正、明賞罰、謹名器、審用度、厚風俗、去文具七者為獻。
” 又言:“孟庾召節在途,士論不與。
”帝曰:“朕欲遣令使金國,在廷莫更有小人否?”對曰:“如趙鼎為相,盡隳紀綱,乃竊賢相之名而去。
王庶在樞府,盡用奸計,乃以和議不合,賣直而去。
劉大中以不孝得罪,乃竊朝廷美職而去。
”帝曰:“卿胡不論?”對曰:“目今士論見孟庾之召,王庶之去,已有‘一解不如一解’之語。
願陛下不惜孟庾一人,以正今日公論,其它容臣一一為陛下别白之。
”于是出庾知嚴州。
又連論庶、大中,皆罷之。
金國遣二使來議和,許歸河南地。
使者踞甚,議受書之禮不決,外議洶洶。
如淵建議取其書納禁中。
于是同谏長請對,又呼台吏問:“朝廷有大議論,許台谏見宰執商議乎?”吏曰:“有。
”遂赴都堂與宰執議取書事,宰執皆以為然。
力未可以保淮南,則因長江為險阻,權都吳會,以養國力。
”于是移跸臨安。
擢右司郎中。
時铨曹患員多阙少,自倅貳以下多添差。
照言:“光武并省吏員,今縱未能損其所素有,安可置其所本無乎?” 紹興二年,秦桧罷相,照亦以言者論去。
六年,召為左司員外郎,尋遷殿中侍禦史。
明年,遷起居郎。
言:“今暴師日久,财用匮乏。
考唐故事,以宰相領鹽鐵轉運使,或判戶部,或兼度支。
今宰相之事難行,若參仿唐制,使戶部長貳兼領諸路漕權,何不可之有?内則可以總大計之出入,外則可以制諸道之盈虛,如劉晏自按租庸,以知州縣錢谷利病。
”诏三省相度措置,卒施行之。
又言:“監司、郡守,系民甚切。
乞令侍從官各舉通判資序或嘗任監察禦史以上可任監司、郡守者一二人。
”诏從之,命中書、門下置籍。
七年,宰相張浚之兄滉賜出身與郡,中書舍人張焘封還,乃命照行,照又封還,而竟為權起居舍人何掄書黃行下,于是焘與照皆請補外,以秘閣修撰知溫州。
未幾,除中書舍人,與勾龍如淵并命。
如淵入對,帝謂之曰:“卿與樓照皆朕所親擢。
”尋遷給事中兼直學士院。
九年,以金人來和傳敕,照草其文,曰:“乃上穹開悔禍之期,而大金報許和之約。
割河南之境土,歸我輿圖;戢宇内之幹戈,用全民命。
”尋兼侍讀,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。
繼命往陝西宣谕德意。
照奏:“京城統制吳革、知環州田敢、成忠郎盧大受皆以節義,革為範瓊所害,敢、大受為劉豫所殺,乞賜褒恤。
”又奏:“陝西諸路陷劉豫,郡縣有不從僞之人,所籍赀産,并令勘驗給還。
”照至東京,檢視宮室,尋詣永安軍谒陵寝,遂至長安。
會李世輔自夏國欲歸朝,照以書招之,世輔以二千人赴行在。
尋至鳳翔,以便宜命郭浩帥鄜延,楊政帥熙河蘭鞏,吳璘帥鳳翔。
照欲盡移川口諸軍于陝西,璘曰:“金人反複難信,今移軍陝右,則蜀口空虛。
金若自南山搗蜀,要我陝右軍,則我不戰自屈。
當依山為屯,控守要害。
”于是璘、政二軍獨屯内地。
照又會諸路監司于鳳翔,皆言蜀邊屯駐大軍之久,坐困四川民力,乃下其議,語在《胡世将傳》。
照還朝,以親老求歸省于明州,許之,命給假迎侍,仍賜以金帶。
十四年,以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,過阙入見,除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。
尋為李文會、詹大方所劾,與祠。
久之,除知宣州,徙廣州,未行而卒,年七十三。
後谥襄靖。
照早附蔡京改秩,為台谏所論。
其後立朝至位二府,皆與秦桧同時。
其宣谕陝西,妄自尊大,或者論其好貨失将士心雲。
勾龍如淵,字行父,永康軍導江人。
勾姓本出古勾芒,高宗即位,避禦名,更勾龍氏。
政和八年,登上舍第。
沉浮州縣二十年,以張浚薦,召試館職。
紹興六年,除秘書省校書郎。
曆著作佐郎、祠部員外兼禮部、起居舍人。
嘗進所為文三十篇,帝曰:“卿文極高古,更令平易盡善。
”後因進對,帝複言:“文章平易者多淺近,淵深者多艱澀,惟用意淵深而造語平易,此最難者。
” 八年,兼給事中、同知貢舉,除中書舍人兼侍讀,兼直學士院。
面命草趙鼎罷相制,如淵言:“陛下既罷鼎,則用人才須聳動四方,當速召君子,顯黜小人。
”帝曰:“君子謂誰?”曰:“孫近、李光。
”“小人謂誰?”曰:“呂本中。
”先是,祠臣曾開以老病辭不草國書,帝欲用如淵代之,而趙鼎薦本中,故如淵憾之。
又言:“臣觀朝廷事,非君臣情通,未易能濟。
大臣于事稍有過差,陛下訓饬之可也。
陛下所欲為,勢有未可,大臣亦當明白辯論。
然必陛下先與大臣言及此意,若不先言,即大臣論一事不從,尚未之覺,至再至三,遂以為陛下疏之,或疑他人有以間之。
既以懷疑,即不能盡誠,陛下察其不誠,又從而疑之,安有君臣之間,動相疑間而能久于其位者?願陛下明谕之。
”帝曰:“前此未常有以此告朕者,卿見秦桧亦宜語此。
”時桧方得君,如淵猶恐委桧未專,故及之。
除禦史中丞。
先是,桧力主和,執政、侍從及内外諸臣皆以為非是,多上書谏止者,桧患之。
如淵為桧謀曰:“相公為天下大計,而邪說橫起,盍不擇人為台谏,使盡擊去,則相公之事遂矣。
”桧大喜,即擢如淵中司。
如淵言:“凡事必有初,及其初而為之則易,無其端而發之則難。
陛下即位,一初也;渡江,二初也;移跸建康,三初也;自建康複還臨安,四初也。
自趙鼎相,劉大中、王庶相繼去,今複獨任一相,召一二名士,凡事有當行而弊有當去者,又一初也,臣願以正紀綱、辨邪正、明賞罰、謹名器、審用度、厚風俗、去文具七者為獻。
” 又言:“孟庾召節在途,士論不與。
”帝曰:“朕欲遣令使金國,在廷莫更有小人否?”對曰:“如趙鼎為相,盡隳紀綱,乃竊賢相之名而去。
王庶在樞府,盡用奸計,乃以和議不合,賣直而去。
劉大中以不孝得罪,乃竊朝廷美職而去。
”帝曰:“卿胡不論?”對曰:“目今士論見孟庾之召,王庶之去,已有‘一解不如一解’之語。
願陛下不惜孟庾一人,以正今日公論,其它容臣一一為陛下别白之。
”于是出庾知嚴州。
又連論庶、大中,皆罷之。
金國遣二使來議和,許歸河南地。
使者踞甚,議受書之禮不決,外議洶洶。
如淵建議取其書納禁中。
于是同谏長請對,又呼台吏問:“朝廷有大議論,許台谏見宰執商議乎?”吏曰:“有。
”遂赴都堂與宰執議取書事,宰執皆以為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