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九

關燈
色。

    繩以漢法,當伏不道之誅;責以《春秋》,當坐誅意之罰。

    雖再行貶責,然朝奉大夫視中大夫品秩不相遼,漳州比興化尤為善地,以此示罰,人将玩刑。

    ”再移潮州安置。

     次翁除參知政事。

    兩浙轉運司牒試,主司觀望,桧與次翁子侄預選者數人,士論大駭。

    金人敗于柘臯,帝曰:“将帥成不戰劫敵之功,乃輔弼奇謀指縱之力。

    ”除一子職名。

     桧召三大将論功行賞,嶽飛未至。

    桧與次翁謀,以明日率世忠、俊置酒湖上,欲出,則語直省官曰:“姑待嶽少保來。

    ”益令堂廚豐其燕具,如此展期以待者六七日。

    飛既至,皆除樞密使,罷兵柄。

    次翁歸語其子伯庠曰:“吾與秦相謀之久矣。

    ” 太後回銮,次翁為奉迎扈從禮儀使。

    初,太後貸金于金使以犒從者,至境,金使責償乃入。

    次翁以未得桧命,且懼桧疑其私相結納,欲攘其位,堅不肯償,相持境上凡三日,中外憂慮,副使王□奂裒金與之。

    太後歸,泣訴于帝曰:“王次翁大臣,不顧國家利害,萬一有變,則我子母不相見矣。

    ”帝震怒,欲暴其罪誅之。

    次翁先白桧謂所以然者,以未嘗禀命,故不敢專。

    桧大喜,力為營救,奏為報謝使以避帝怒。

     使還,帝立中宮,奏為冊寶副使,帝終惡之。

    桧谕次翁辭位,遂以資政殿學士奉祠,引年歸,居明州。

    桧憐之,饋問不絕。

    十九年,卒,年七十一,贈宣奉大夫,諸子婿親戚族人添差浙東者又數人,皆桧為開陳也。

    桧擅國十九年,凡居政府者,莫不以微忤出去,終始不二者,惟次翁爾。

      範同,字擇善,建康人。

    登政和五年第,再中宏詞科,累官至吏部員外郎。

    與秦桧力主和議。

    紹興八年,假太常少卿接伴金使蕭哲、張通古入境,同北向再拜,問金主起居,軍民見者多流涕。

    除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,權吏部侍郎兼實錄院修撰,遷給事中。

     十一年,桧再主和議,患諸将難制,同獻計于桧,請皆除樞府,罷其兵權。

    桧喜,乃密奏以柘臯之捷,召三大将赴行在,論功行賞。

    同入對,帝命與林待聘分草三制,世忠、俊樞密使,飛副使,并宣押赴樞府治事。

    張俊與桧意合,且覺朝廷欲罷兵權,即首納所統兵。

    帝召同入對,複以同為翰林學士,俄拜參知政事兼修實錄。

     同始贊和議,為桧所引,及在政府,或自奏事,桧忌之。

    萬俟契因論:“同貳政之初,首為遷葬之議,自建康至信州,調夫治道,怨嗟籍籍。

    近朝廷收天下兵柄,歸之宥密,同辄于稠人中貪天功以為己有。

    ”遂罷與祠。

    桧意未已,契再論,責授左朝奉郎、秘書少監,谪居筠州。

     十四年,複朝奉大夫,提舉江州太平觀,移池州。

    十八年,複太中大夫、知太平州。

    卒,年五十二。

      楊願,字原仲。

    宣和末,補太學錄。

    二帝北遷,金人聞願名,索之,願匿民間。

    上書執政,請迎複元佑皇後。

    又奔濟州元帥府勸進,辟為屬。

      高宗即位,以元帥府結局恩,授修職郎,禦營司辟機宜文字。

    曆新昌縣丞、越州判官。

    秦桧薦之,召改樞密院編修官。

    登紹興二年進士第,遷計議官。

    召試館職,罷。

    主管崇道觀,複除秘書郎。

    議者謂外任未終,故通判明州。

     桧既專政,召為秘書丞。

    未幾,拜監察禦史。

    台長言願資淺,當先曆郎官,改司封員外郎,遷右司,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。

    初修玉牒,特以命願,願言:“玉牒當載靖康推戴趙氏事,以秦桧建議本末書之。

    ” 十三年,權直學士院,充金國賀正旦接伴使。

    金使完顔晔入境,猶欲據主席,中使傳宣,晔不迎拜,願以禮折之,皆聽服。

    及還,就充送伴使。

    十四年,為禦史中丞。

    逾月,升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,仍兼修玉牒。

     十五年罷,提舉太平觀。

    初,願與張擴并居西掖,一時書命,藉擴潤色。

    擴詠《二毫筆詩》,願以為诮己,訴于桧,訹禦史李文會劾之。

    高闶侍經筵,帝問張九成安否,翌日,又問桧,桧曰:“九成以唱異惑衆,為台臣所論,予郡,乃力乞祠。

    觀其意,終不為陛下用。

    ”帝曰:“九成清貧,不可無祿。

    ”桧疑闶薦之,以語願,願又嗾文會攻闶去。

    藤州守臣言遷客李光作詩諷刺時政,願在中司,傅會其說,謂:“光縱橫傾險,子弟賓客往來吳、越,誘人上書,動搖國是。

    ”光再移谪瓊海。

    文會既升西府,願觇桧意稍厭,即數其害政,罷之。

    後二日,願遂補其處。

    帝與桧論事,因曰:“朕謂進用士大夫,一相之責也。

    一相既賢,則所薦皆賢。

    ”願曰:“陛下任相如此,蓋得治道之要。

    ”又論史事,桧曰:“靖康圍城中,失節者相與作私史,公肆擠排。

    ”帝曰:“卿不推異姓,宜其不容。

    ”願曰:“桧非獨是時不肯雷同,宣和間耿延禧為學官,以其父在東宮,勢傾一時,士皆靡然從之,以徼後福,獨桧守正不易。

    ”蓋自桧再居相位,每薦執政,必選世無名譽、柔佞易制者。

    願希桧意迎合,附下罔上,至是斥去,天下快之。

     又三年,起知宣州。

    玉牒書成,加資政殿學士,移建康府。

    二十二年,卒,年五十二。

     初,願守宣城,表弟王炎調蕲水令,過之,醉中謂願曰:“嘗于呂丞相處得公頃歲所通書,其間頗及秦丞相之短,尚記憶否?”願聞之,色如死灰,遂留炎不聽去。

    會願移守金陵,宴監司,大合樂,守卒皆怠,炎即青溪得客舟以行,願憂撓而卒。

     樓照,字仲晖,婺州永康人。

    登政和五年進士第,調大名府戶曹,改西京國子博士、辟雍錄、淮甯府司儀曹事,改尚書考功員外郎。

     帝在建康,照謂:“今日之計,當思古人量力之言,察兵家知己之計。

    力可以保淮南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