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八

關燈
直龍圖閣知虔州,蕩平餘寇,進秘閣修撰,卒。

    後廟食邵武。

     胡松年字茂老,海州懷仁人。

    幼孤貧,母粥機織,資給使學,讀書過目不忘,尤邃于《易》。

    政和二年,上舍釋褐,補濰州教授。

    八年,賜對便殿,徽宗偉其狀貌,改校書郎兼資善堂贊讀。

    為殿試參詳官,以沉晦第一,徽宗大悅曰:“朕久聞晦名,今乃得之。

    ”遷中書舍人。

     時方有事燕雲,松年累章謂邊釁一開,有不勝言者。

    咈時相意,提舉太平觀。

    建炎間,密奏中原利害,召赴行在,出知平江府。

    未入境,貪吏解印斂迹,以興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,百姓便之。

    加徽猷閣待制。

    奏防江利害:一曰立國無藩籬之固,二曰遣将無首尾之援,三曰不攻敵技之所短。

     召為中書舍人。

    言武昌、九江、建昌、京口、吳江、錢塘、明、越宜各屯水戰士三千以為備。

    唐恪追複觀文殿學士,松年繳奏曰:“靖康之禍,何□輕脫寡謀,宜為罪首。

    去年秦桧還朝,力稱其抗義守正,遂被褒贈,已大咈士論。

    今恪子琢自陳其父不獲伸迎請二帝之謀,飲藥而死。

    此事凜然,追蹤古人。

    宜诏有司詳考實狀,庶不為虛美,以示激勸。

    ” 除給事中。

    會選将帥,松年奏:“富貴者易為善,貧賤者難為功,在上之人識擢何如爾。

    願陛下親出勞軍,即行伍搜簡之,必有可為時用者。

    ”又奏:“恢複中原,必自山東始,山東歸附,必自登、萊、密始,不特三郡民俗忠義,且有通、泰飛艘往來之便。

    ”除兼侍講。

      王倫使金還,言金人欲再遣重臣來計議,以松年試工部尚書為韓肖冑副,充大金奉表通問使。

    時使命久不通,人皆疑懼,松年毅然而往。

    至汴京,劉豫令以臣禮見,肖冑未答,松年曰:“聖主萬壽。

    ”豫曰:“聖意何在?”松年曰:“主上之意,必複故疆而後已。

    ”使還,拜吏部尚書。

     嶽飛收複襄、漢,令松年籌度守禦事。

    松年奏:“乞飛班師,徐窺劉豫意向,若豫置不問,其情叵測,當饬将士謹疆場可也。

    ”又條戰艦四利:一曰張朝廷深入之軍勢,二曰固山東欲歸之民心,三曰震疊強敵,使不敢窺江、浙,四曰牽制劉豫不暇營襄、漢。

     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。

    首奏八事:立規摹以定中興之基,振紀綱以尊朝廷之勢,馭将帥使知畏,撫士卒使知勸,收予奪之柄,察毀譽之言,無以小疵棄人才,無以虛文廢實效。

    又薦張敵萬:“向在淮南誘敵深入,步騎四集,悉陷于淖,無得解者,金人至今膽落。

    乞令統率軍馬别為任使,庶幾外阃浙多名将,不獨仗倚三四人而已。

    ” 諜報劉豫于登、萊、海、密具舟楫,淮陽、順昌積刍粟,欲憑借金人侵我邊鄙。

    議者謂韓、劉、嶽各當一面,可保無虞。

    松年奏:“三人聲勢初不相屬,緩急必不相救。

    況海道闊遠,蘇、秀、明、越最為要沖,乞選精兵萬人,命一大臣往駐建康,親督世忠、光世守采石、馬家渡,以張兩軍之勢,仍以兵五千屯明州、平江,控禦江海。

    或無人可遣,臣願疾馳以赴其急。

    ”诏遣松年往江上,與諸将會議進讨,因觇賊情。

    帝決意親征,遂次平江,命松年權參知政事,專治戰艦,張浚專治軍器。

    松年曰:“議論既定,力行乃有效,若今日行,明日止,徒紛紛無益。

    ” 俄以疾提舉洞霄宮,蔔居陽羨,雖居閑不忘朝廷事,屢言和籴科斂、防秋利害,帝皆嘉納。

    十六年,病革,呼其子曰:“大化推移,有所不免。

    ”乃就枕,鼻息如雷,有頃卒,人謂不死也。

    年六十。

    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,每除官例賜金帛,以軍興費廣,一無所陳請,或勸其白于朝,曰:“弗請則已,白之是沽名也。

    ”喜賓客,奉入不足以供費,或請節用為子孫計。

    松年曰:“賢而多财,則損其志,況俸廪,主上所以養老臣也。

    ”自持囊至執政,所舉自代,皆一時聞人,所薦一以至公,權勢莫能奪。

     方秦桧秉政,天下識與不識,率以疑忌置之死地,故士大夫無不曲意阿附為自安計。

    松年獨鄙之,至死不通一書,臣以此高之。

     曹勳,字公顯,陽翟人。

    父組,宣和中,以閣門宣贊舍人為睿思殿應制,以占對開敏得幸。

    勳用恩補承信郎,特命赴進士廷試,賜甲科,為武吏如故。

     靖康初,為閣門宣贊舍人、勾當龍德宮,除武義大夫。

    從徽宗北遷,過河十餘日,謂勳曰:“不知中原之民推戴康王否?”翌日,出禦衣書領中曰:“可便即真,來救父母。

    ”并持韋賢妃、邢夫人信,命勳間行詣王。

    又谕勳:“見康王第言有清中原之策,悉舉行之,毋以我為念。

    ”又言“藝祖有誓約藏之太廟,不殺大臣及言事官,違者不祥”  勳自燕山遁歸。

    建炎元年七月,至南京,以禦衣所書進入。

    高宗泣以示輔臣。

    勳建議募死士航海入金國東京,奉徽宗由海道歸,執政難之,出勳于外,凡九年不得遷秩。

    紹興五年,除江西兵馬副都監,勳以遠次為請,改浙東,言者論其不閑武藝,專事請求,竟奪新命。

     十一年,兀朮遣使議和,授勳成州團練使,副劉光遠報之。

    及淮,遇兀朮,遣還,言當遣尊官右職持節而來,蓋欲亟和也。

    勳還,遷忠州防禦使。

    金使蕭毅等來,命勳為接伴使。

    未幾,落階官為容州觀察使,充金國報謝副使,召入内殿,帝灑泣,谕以懇請親族之意。

    及見金主,正使何鑄伏地不能言,勳反複開谕,金主首肯許還梓宮及太後。

    勳歸,金遣高居安等衛送太後至臨安,命勳充接伴使。

    遷保信軍承宣使、樞密副都承旨。

     二十九年,拜昭信軍節度使,副王綸為稱謝使。

    時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