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八

關燈
郡,人以為榮。

     陳公輔,字國佐,台州臨海人。

    政和三年,上舍及第,調平江府教授。

    朱勉方嬖幸,當官者奴事之,公輔絕不與交。

    勉有兄喪,諸生欲往吊,公輔不予告。

    勉不悅,諷權要移公輔越州。

    累遷權應天府少尹,除秘書郎。

     靖康初,二府多宣和舊人,公輔言:“蔡京、王黼用事二十餘年,台谏皆緣以進,唐重、師骥為太宰李邦彥引用,謝克家、孫觌為纂修蔡攸引用,及邦彥作相,又附麗以進。

    此四人者,處台谏之任,臣知其決不能言宰相大臣之過。

    願擇人臣中樸茂純直,能安貧守節、不附權幸、慷慨論事者,列之台谏,則所任得人,禮義廉恥稍稍振起,敵國聞之,豈不畏服哉!”時吳敏、李綱不協,公輔奏:“陛下初臨萬機,正賴其同心合謀,而二臣不和,已有其迹,願谕以聖訓,俾務一心以安國家。

    ” 徽宗渡江未還,人情疑懼,公輔力陳父子之義,宜遣大臣迎奉。

    欽宗嘉之,擢為右司谏。

    孟夏享景靈宮,遂幸陽德、佑神觀。

    公輔谏不當如平時事宴遊,論:“蔡京父子懷奸誤國,終未行遣。

    今朝廷公卿百執事半出其門,必有庇之者。

    ”诏谪京崇信軍節度副使,德安府安置。

    又奏:“朱勉罪惡,都城之民皆謂已族滅其家,乞勿許其子姓随上皇入京。

    ” 時有指公輔為李綱之黨,鼓唱士庶伏阙者。

    公輔自列,因辭位,後陳三事:其一言李綱書生,不知軍旅,遣援太原,乃為大臣所陷,必敗事。

    其二言餘應求不當以言遠谪。

    其三言方複祖宗法度,馮澥不宜更論熙甯、元豐之政。

    語觸時宰,遂與應求、程瑀、李光俱得罪,斥監合州稅。

      高宗即位,召還,除尚書左司員外郎。

    明年,始達維揚。

    初,李綱得政,公輔自外除郎,未至而綱罷,改南劍州,尋予宮觀。

      紹興六年,召為吏部員外郎。

    疏言:“今日之禍,實由公卿大夫無氣節忠義,不能維持天下國家,平時既無忠言直道,緩急讵肯伏節死義,豈非王安石學術壞之邪?議者尚謂安石政事雖不善,學術尚可取。

    臣謂安石學術之不善,尤甚于政事,政事害人才,學術害人心,《三經》、《字說》诋誣聖人,破碎大道,非一端也。

    《春秋》正名分,定褒貶,俾亂臣賊子懼,安石使學者不治《春秋》;《史》、《漢》載成敗安危、存亡理亂,為聖君賢相、忠臣義士之龜鑒,安石使學者不讀《史》、《漢》。

    王莽之篡,揚雄不能死,又仕之,更為《劇秦美新》之文。

    安石乃曰:‘雄之仕,合于孔子無可無不可之義。

    ’五季之亂,馮道事四姓八君,安石乃曰:‘道在五代時最善避難以存身。

    ’使公卿大夫皆師安石之言,宜其無氣節忠義也。

    ”複授左司谏,言:“中興之治在得天得人,以孝感天,以誠得民。

    ”帝善其深得谏臣體,賜三品服,令尚書省寫圖進入,以便觀覽。

     公輔感帝知遇,益罄忠鲠,言:“正心在務學,治國在用人,朝廷之禍在朋黨。

    ”仍乞增輪對官,令審計、官告、糧料、榷貨、監倉及茶場等官,有己見,許面對。

    時有诏将駐跸建康,公輔上疏陳攻守之策,且乞選大臣鎮淮西,增兵将守要害,使西連鄂、嶽,東接楚、泗,皆有掎角之形。

     徽宗訃至,公輔請宮中行三年之喪,視朝服淡黃,群臣未可純吉服,明堂未當以徽宗配,宜罷臨軒策士。

    又乞權罷講筵,事不行。

     遷尚書禮部侍郎。

    會趙鼎言進退人才乃其職分,疏稍侵公輔,因力請祠。

    除集英殿修撰、提舉江州太平觀,尋知處州。

    升徽猷閣待制,乃提舉太平觀。

    卒,年六十六,贈太中大夫。

    有《文集》二十卷,《奏議》十二卷,行于世。

    公輔論事剀切,疾惡如仇,惟不右程頤之學,士論惜之。

     張PE,字柔直,福州人。

    舉進士,為小官,不與世詭随。

    時蔡京當國,求善訓子弟者,PE适到部,京族子應之以PE薦,PE再三辭,不獲,遂即館,京亦未暇與之接。

    PE嚴毅聳拔,意度凝然,異于他師,諸生已不能堪,忽謂之曰:“汝曹曾學走乎?”諸生駭而問曰:“嘗聞先生教令讀書徐行,未聞教以走也。

    ”PE曰:“天下被而翁破壞至此,旦夕賊來,先至而家,汝曹惟有善走,庶可逃死爾。

    ”諸子大驚,亟以所聞告京,曰:“先生心恙。

    ”京矍然曰:“此非汝所知也。

    ”即見PE深語,PE慷慨言曰:“宗廟社稷,危在旦夕。

    ”京斂容問計,PE曰:“宜亟引耆德老成置諸左右,以開道上心。

    羅天下忠義之士,分布内外,為第一義爾。

    ”京因扣其所知,遂以楊時薦,于是召時。

      PE後守南劍州,遷福建路轉運判官。

    未行,會範汝為陷建州,遣葉徹擁衆寇南劍。

    時統制官任士安駐軍城西,不肯力戰,PE獨率州兵與之戰,分為數隊,令城中殺羊牛豕作肉串,仍多具飯。

    将戰,則食第一隊人,既飽,遣之入陣,便食第二隊人,度所遣兵力将困,即遣第三隊人往代,第四至五六隊亦如之。

    更疊交戰,士卒飽而力不乏。

    徹中流矢死,衆敗走。

    PE知士安懼無功,即函徹首與之,州兵皆憤,PE曰:“賊必再至,非與大軍合力不能破也。

    ”士安得之大喜,遂馳報諸司,謂已斬徹。

    未幾,徹二子果引衆聲言複父仇,缟素來攻。

    于是士安與州兵夾攻,大敗之,城賴以全。

      再知處州,嘗欲造大舟,幕僚不能計其直,PE教以造一小舟,量其尺寸,而十倍算之。

    又有欲築紹興園神廟垣,召匠計之,雲費八萬缗,PE教之自築一丈長,約算之可直二萬,即以二萬與匠者。

    董役内官無所得,乃奏紹興空乏難濟,太後遂自出錢,費三十二萬缗。

    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