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七
關燈
小
中
大
以後、九月以前,第存守關正兵,餘悉就糧他州,如此則守關者水運可給,分戍者陸運可免。
”帝命學士院述交修意,诏玠行之。
議徽宗配享功臣,交修奏:“韓忠彥建中靖國初為相,賢譽翕然,時号‘小元佑’。
”從之,人大允服。
八年夏,以親老,除寶文閣學士、知信州。
入辭,上欲留侍經筵,力言母老,願奉祠裡中以便養。
帝曰:“卿去,行複召矣。
”改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。
九年六月召還,除兵部尚書、翰林學士兼侍講。
時河南新複,交修奏;“京西、陝右取士之法,乞如祖宗時設諸科之目,以待西北之士;别為号于南宮,以收五路之才。
”诏令禮部讨論。
逾年,複請補外,除端明殿學士、知合州。
卻私請,免上供以萬計,領州數月卒。
交修簡重寡言,進止有度,為文不事琢雕,坦然明白,在詞苑号為稱職。
自其從祖宿、從父宗愈至交修、世将,皆在禁林。
中興以後,學士三入者自交修始。
交修裒次為書,号《四世絲綸集》,以侈一門之遇。
至于事繼母以孝聞,撫二弟極其友愛,遇恩以次補官,若交修者,其文行之兼副者欤! 綦崇禮,字叔厚,高密人,後徙濰之北海。
祖及父皆中明經進士科。
崇禮幼穎邁,十歲能作邑人墓銘,父見大驚曰:“吾家積善之報,其在茲乎!” 初入太學,諸生溺于王氏新說,少能詞藝者。
徽宗幸太學,崇禮出二表,祭酒與同列大稱其工。
登重和元年上舍第,調淄縣主簿,為太學正,遷博士,改宣教郎、秘書省正字,除工部員外郎,尋為起居郎、攝給事中。
召試政事堂,為制诰三篇,不淹晷而就,辭翰奇偉。
拜中書舍人,賜三品服,進用之速,近世所未有,高宗猶以為得之晚。
車駕如平江,有旨鄒浩追複龍圖閣待制,崇禮當行詞,推帝所以褒恤遺直之意,有曰:“處心不欺,養氣至大。
言期寤意,引裾嘗犯于雷霆;計不顧身,去國再遷于嶺徼。
群臣動色,志士傾心。
”又曰:“英爽不忘,想生氣之猶在;奸谀已死,知朽骨之尚寒。
”同列推重,除試尚書吏部侍郎,時從官惟崇禮與汪藻,尋兼直學士院。
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,其俗悍強,号難治,屬有巨寇起建州,聲撼鄰境,人心動搖,崇禮牧民禦衆,一如常日,訖盜息,環城内外按堵如故。
徙知明州,召為吏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。
時有诏侍從官日輪一員,具前代及本朝事關治體者一二事進入,崇禮言:“祖宗以來選用儒臣,以奉講讀。
若令從官一例獻其所聞,既非舊典,且又越職,望令講讀官三五日一進。
”乃命學士與兩省官如前诏。
又言:“駐跸臨安,以浙西為根本,宜固江、淮之守,然後可以圖興複。
蜀在萬裡外,當召用其士夫,慰安遠人之心。
”時兵革後,省曹簿書殘毀幾盡,崇禮再執铨法,熟于典故,讨論沿革,援據該審,吏不得容其私。
後有诏重刊七司條敕,崇禮所建明,悉着為令。
移兵部侍郎,仍進直學士院。
禦筆處分召至都堂,令條具進讨固守利害。
崇禮奏:“諜傳金人并兵趣川、陝,蓋以向來江左用兵非敵之便,故二三歲來悉力窺蜀。
其意以謂蜀若不守,江、浙自搖,故必圖之,非特報前日吳玠一敗而已。
今日利害,在蜀兵之勝負。
”又奏:“君之有臣,所以濟治。
臣效實用,則君享其功;臣竊虛名,則君受其弊。
實用之利在國,虛名之美在身。
忠于國者,不計一己之毀譽,惟天下之治亂是憂;潔其身者,不顧天下之治亂,惟一己之毀譽是恤。
然效力于國,其實甚難,世未必貴;竊名于己,其為則易,且以得譽。
二者有關于風俗甚大,是不可不察也。
” 九月,禦筆除翰林學士,自靖康後,從官以禦筆除拜自此始。
楊惟忠、邢煥以節度使緻仕,告由舍人院出,崇禮言:“祖宗時,凡節钺臣僚得謝,不以文武,并納節别除一官緻仕。
熙甯間,富弼以元勳始令特帶節钺緻仕,其後繼者曾公亮、文彥博,他人豈可援以為例。
”诏自今如祖宗故典。
進兼侍讀兼史館修撰。
時有旨重修神宗、哲宗《正史》。
兵火之後,典籍散亡,崇禮奏:“《神宗實錄》墨本,元佑所修已是成書,朱本出蔡卞手,多所附會,乞将朱墨本參照修定。
《哲宗實錄》,崇甯間蔡京提舉編修,增飾語言,變亂是非,難以便據舊錄修定,欲乞訪求故臣之家文獻事迹參照。
”又奏:“知湖州汪藻編類元符庚辰至建炎己酉三十年事迹,乞下藻以已成文字赴本所。
”并從之。
先是,藻奉诏訪求甚備,未及修纂,崇禮取而專之。
嘗進唐太宗錄刺史姓名于屏風故事,曰:“連千裡之封得一良守,則千裡之民安;環百裡之境得一良令,則百裡之民說。
牧民之吏鹹得其良,則治功成矣。
苟能效當時之事,以守令姓名詳列于屏,簡在帝心,則人知盡心職業。
”再入翰林凡五年,所撰诏命數百篇,文簡意明,不私美,不寄怨,深得代言之體。
以寶文閣直學士知紹興府。
劉豫導金人入侵,揚、楚震擾,高宗躬禦戎衣次吳會。
崇禮以近臣承甯方面,謂:“浙東一道為行都肘腋之地,備禦不可不謹。
”密疏于朝,得便宜從事。
于是繕城郭,厲甲兵,輸錢帛以犒王師,簡舟艦以扼海道,疚心夙夜,殆廢食寝。
及春,帝還,七州晏然不知羽檄之遽。
斯年,上印绶,退居台州。
卒年六十,贈左朝議大夫。
崇禮妙齡秀發,聰敏絕人,不為崖岸斬絕之行。
廉儉寡欲,獨覃心辭章,洞曉音律,酒酣氣振,長歌慷慨,議論風生,亦一時之英也。
中年頓剉場屋,晚方登第,以縣主簿驟升華要,極潤色論思之選。
端方亮直,不憚強禦,秦桧罷政,崇禮草詞顯著其惡無所隐,桧深憾之。
及再相,矯诏下台州就崇禮家索其稿,自于帝前納之,且将修怨。
會崇禮已沒,故身後所得恩澤,其家畏懼不敢陳,士大夫亦無敢為其任保。
樓鑰嘗叙其文,以為氣格渾然天成,一旦當書命之任,明白洞達,雖武夫遠人曉然知上意所在雲。
論曰:建炎、紹興之際,網羅俊彥,布于庶職,如衛膚敏以下七人者,其論議時政,指陳阙失,雖或好惡多不同,亦皆一時之表表者,矧一止、甯止兄弟之忠清,交修、崇禮之祠翰,又有助于治化者焉。
”帝命學士院述交修意,诏玠行之。
議徽宗配享功臣,交修奏:“韓忠彥建中靖國初為相,賢譽翕然,時号‘小元佑’。
”從之,人大允服。
八年夏,以親老,除寶文閣學士、知信州。
入辭,上欲留侍經筵,力言母老,願奉祠裡中以便養。
帝曰:“卿去,行複召矣。
”改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。
九年六月召還,除兵部尚書、翰林學士兼侍講。
時河南新複,交修奏;“京西、陝右取士之法,乞如祖宗時設諸科之目,以待西北之士;别為号于南宮,以收五路之才。
”诏令禮部讨論。
逾年,複請補外,除端明殿學士、知合州。
卻私請,免上供以萬計,領州數月卒。
交修簡重寡言,進止有度,為文不事琢雕,坦然明白,在詞苑号為稱職。
自其從祖宿、從父宗愈至交修、世将,皆在禁林。
中興以後,學士三入者自交修始。
交修裒次為書,号《四世絲綸集》,以侈一門之遇。
至于事繼母以孝聞,撫二弟極其友愛,遇恩以次補官,若交修者,其文行之兼副者欤! 綦崇禮,字叔厚,高密人,後徙濰之北海。
祖及父皆中明經進士科。
崇禮幼穎邁,十歲能作邑人墓銘,父見大驚曰:“吾家積善之報,其在茲乎!” 初入太學,諸生溺于王氏新說,少能詞藝者。
徽宗幸太學,崇禮出二表,祭酒與同列大稱其工。
登重和元年上舍第,調淄縣主簿,為太學正,遷博士,改宣教郎、秘書省正字,除工部員外郎,尋為起居郎、攝給事中。
召試政事堂,為制诰三篇,不淹晷而就,辭翰奇偉。
拜中書舍人,賜三品服,進用之速,近世所未有,高宗猶以為得之晚。
車駕如平江,有旨鄒浩追複龍圖閣待制,崇禮當行詞,推帝所以褒恤遺直之意,有曰:“處心不欺,養氣至大。
言期寤意,引裾嘗犯于雷霆;計不顧身,去國再遷于嶺徼。
群臣動色,志士傾心。
”又曰:“英爽不忘,想生氣之猶在;奸谀已死,知朽骨之尚寒。
”同列推重,除試尚書吏部侍郎,時從官惟崇禮與汪藻,尋兼直學士院。
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漳州,其俗悍強,号難治,屬有巨寇起建州,聲撼鄰境,人心動搖,崇禮牧民禦衆,一如常日,訖盜息,環城内外按堵如故。
徙知明州,召為吏部侍郎兼權直學士院。
時有诏侍從官日輪一員,具前代及本朝事關治體者一二事進入,崇禮言:“祖宗以來選用儒臣,以奉講讀。
若令從官一例獻其所聞,既非舊典,且又越職,望令講讀官三五日一進。
”乃命學士與兩省官如前诏。
又言:“駐跸臨安,以浙西為根本,宜固江、淮之守,然後可以圖興複。
蜀在萬裡外,當召用其士夫,慰安遠人之心。
”時兵革後,省曹簿書殘毀幾盡,崇禮再執铨法,熟于典故,讨論沿革,援據該審,吏不得容其私。
後有诏重刊七司條敕,崇禮所建明,悉着為令。
移兵部侍郎,仍進直學士院。
禦筆處分召至都堂,令條具進讨固守利害。
崇禮奏:“諜傳金人并兵趣川、陝,蓋以向來江左用兵非敵之便,故二三歲來悉力窺蜀。
其意以謂蜀若不守,江、浙自搖,故必圖之,非特報前日吳玠一敗而已。
今日利害,在蜀兵之勝負。
”又奏:“君之有臣,所以濟治。
臣效實用,則君享其功;臣竊虛名,則君受其弊。
實用之利在國,虛名之美在身。
忠于國者,不計一己之毀譽,惟天下之治亂是憂;潔其身者,不顧天下之治亂,惟一己之毀譽是恤。
然效力于國,其實甚難,世未必貴;竊名于己,其為則易,且以得譽。
二者有關于風俗甚大,是不可不察也。
” 九月,禦筆除翰林學士,自靖康後,從官以禦筆除拜自此始。
楊惟忠、邢煥以節度使緻仕,告由舍人院出,崇禮言:“祖宗時,凡節钺臣僚得謝,不以文武,并納節别除一官緻仕。
熙甯間,富弼以元勳始令特帶節钺緻仕,其後繼者曾公亮、文彥博,他人豈可援以為例。
”诏自今如祖宗故典。
進兼侍讀兼史館修撰。
時有旨重修神宗、哲宗《正史》。
兵火之後,典籍散亡,崇禮奏:“《神宗實錄》墨本,元佑所修已是成書,朱本出蔡卞手,多所附會,乞将朱墨本參照修定。
《哲宗實錄》,崇甯間蔡京提舉編修,增飾語言,變亂是非,難以便據舊錄修定,欲乞訪求故臣之家文獻事迹參照。
”又奏:“知湖州汪藻編類元符庚辰至建炎己酉三十年事迹,乞下藻以已成文字赴本所。
”并從之。
先是,藻奉诏訪求甚備,未及修纂,崇禮取而專之。
嘗進唐太宗錄刺史姓名于屏風故事,曰:“連千裡之封得一良守,則千裡之民安;環百裡之境得一良令,則百裡之民說。
牧民之吏鹹得其良,則治功成矣。
苟能效當時之事,以守令姓名詳列于屏,簡在帝心,則人知盡心職業。
”再入翰林凡五年,所撰诏命數百篇,文簡意明,不私美,不寄怨,深得代言之體。
以寶文閣直學士知紹興府。
劉豫導金人入侵,揚、楚震擾,高宗躬禦戎衣次吳會。
崇禮以近臣承甯方面,謂:“浙東一道為行都肘腋之地,備禦不可不謹。
”密疏于朝,得便宜從事。
于是繕城郭,厲甲兵,輸錢帛以犒王師,簡舟艦以扼海道,疚心夙夜,殆廢食寝。
及春,帝還,七州晏然不知羽檄之遽。
斯年,上印绶,退居台州。
卒年六十,贈左朝議大夫。
崇禮妙齡秀發,聰敏絕人,不為崖岸斬絕之行。
廉儉寡欲,獨覃心辭章,洞曉音律,酒酣氣振,長歌慷慨,議論風生,亦一時之英也。
中年頓剉場屋,晚方登第,以縣主簿驟升華要,極潤色論思之選。
端方亮直,不憚強禦,秦桧罷政,崇禮草詞顯著其惡無所隐,桧深憾之。
及再相,矯诏下台州就崇禮家索其稿,自于帝前納之,且将修怨。
會崇禮已沒,故身後所得恩澤,其家畏懼不敢陳,士大夫亦無敢為其任保。
樓鑰嘗叙其文,以為氣格渾然天成,一旦當書命之任,明白洞達,雖武夫遠人曉然知上意所在雲。
論曰:建炎、紹興之際,網羅俊彥,布于庶職,如衛膚敏以下七人者,其論議時政,指陳阙失,雖或好惡多不同,亦皆一時之表表者,矧一止、甯止兄弟之忠清,交修、崇禮之祠翰,又有助于治化者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