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七
關燈
小
中
大
明皇皆親受父命,未嘗再行冊禮,肅宗即位于靈武,故明皇遣韋見素就冊之,宣政授傳國玺,群臣上尊号,至德宗踵行之,後世以為非。
”議遂寝。
除中書舍人。
陳十開端之戒曰:“陛下即位罷禦筆,止營繕,登俊乂,诎虛誕,戢内侍之權,開言者之路,命令既當,未嘗數改,任用既公,率皆稱職,賞必視功,政必核實,此天下所以指日而徯太平也。
比者内降數出,三省罕有可否,此禦筆之開端也。
教子弟既有其所,又徹而新之,長入祗候之班,勢若可緩,亟而成之,此營繕之開端也。
河陽付之庸才,泾原委之貪吏,此任用失當之開端也。
花石等濫賞,既治複止,馬忠統兵,累行累召,此命令數易之開端也。
三省、密院議論各有所見,啟拟各舉所知,持不同不比之說,忘同寅協恭之議,此大臣不和之開端也。
内路之帥擅作聖旨指揮,行郡之守稱為外任監當,此臣下誕謾之開端也。
董局務者廣辟官屬,侍帷幄者分争殿廬,此内侍恣橫之開端也。
兩省繳奏多命以次行下,或戒以不得再繳,台谏言事失當,率責為遠小監當,此言路壅塞之開端也。
恤民之诏累下,未可行者多,是為空文無實德,此政事失信之開端也。
随龍第賞,冠帶之工亦推恩,金兵扣阙,禮房之吏亦進秩,此爵賞僭濫之開端也。
是十者雖未若前日之甚,其端已見,杜而止之,可以馴緻治平,因而循之,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。
” 詹度都堂禀議,中書舍人安扶持不可,改命珏書行,珏言:“伐燕之役,度以書贊童貫大舉,去秋蔡靖屢以金人點集為言,度獨謂不應有此,遂不設備,請竄度嶺表。
”诏予宮祠。
李綱以觀文殿學士知揚州,安扶又持不可,珏言:“韓琦好水之敗,韓绛西州之敗,皆不免黜責。
綱勇于報國,銳于用兵,聽用不審,數有敗衄,宜降黜以示懲戒。
”綱改宮祠。
吏部侍郎馮澥言珏持兩端,為綱遊說,提舉亳州明道宮。
建炎元年,複召為中書舍人,至泗州,上書言:“金人尚有屯河北者,萬一猖獗而南,六飛豈能無警,乞早賜行幸。
西兵骁勇,宜留以為衛。
西京舟船。
恐金人藉以為用,并令東下。
”時李綱已議營南陽,珏未知也。
既至,極言南陽兵弱财單,乘輿無所取給,乞駐跸金陵以待敵。
汪伯彥、黃潛善皆主幸東南,帝遂如揚州。
潛善兄潛厚除戶部尚書,珏言兄弟不可同居一省,帝遣張悫谕旨,珏論如初。
诏潛厚提舉醴泉觀。
遷給事中,論内降、營繕二事曰:“陛下以前朝房院而建承慶院,議者以為營造浸廣,以隆佑太後時有禦筆,議者以為内降數出。
蓋除授不歸中書,工役領之内侍,此人言所以籍籍也。
營繕悉歸有司,中旨皆許執奏,則衆論息矣。
”孟忠厚除顯谟閣直學士,邢煥徽猷閣待制,珏封還,言舊制外戚未有為兩禁官者,诏煥換武階。
帝曰:“忠厚乃隆佑太後族,宜體朕優奉太後之意。
”珏持益堅,忠厚尋亦換武階。
遷吏部侍郎,同修國史,言:“淮甸備敵,兵食為先,今以降卒為見兵,以籴本為見糧,無一可恃,維揚城池未修,軍旅多阙,卒有不虞,何以待之?”已而金人果乘虛大入,帝亟如臨安,以珏為龍圖閣直學士、知宣州。
俄複為吏部侍郎。
以久雨诏求言,珏疏論消天變、收人心數事,詞極激切,并陳荊、陝、江、淮守禦之略:“願申诏大臣,悉屏細務,唯謀守禦。
自京及荊、淮之郡,置大帥,屯勁兵。
命沿江之守,各上措畫之方,明斥堠,設險阻,節大府之出,廣大農之入,檢察戰艦而習之,則守禦詳盡,人心安,天意回,大業昌矣。
”遷吏部尚書。
隆佑太後奉神主如江西,诏珏為端明殿學士、權同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。
時诏元佑黨籍及上書廢锢人,追複故官,錄用子孫,施行未盡者,珏悉奏行之。
又言常安民、張克公嘗論蔡京罪,乞厚加恩。
至洪州,疏言修治巡幸道路之役,略曰:“陛下遭時艱難,躬履儉約,前冬幸淮甸,供帳弊舊,道路險狹,未嘗介意。
今聞衢、信以來,除治道路,科率民丁,急如星火,廣市羊豕,備造服用,使農夫不得獲,齊民不得休,非陛下儉以避難之意也。
乞降诏悉罷。
”金人攻吉州,分兵追太後,舟至太和縣,衛兵皆潰,珏奉太後退保虔州。
監察禦史張延壽論珏罪,珏亦上書自劾,逾嶺俟命,落職,提舉江州太平觀。
延壽論不已,責授秘書少監,貶衡州。
紹興元年,許自便。
明年,以朝散大夫分司西京。
卒于梧州,年五十五。
官其二子。
八年,追複龍圖閣學士。
有《吳興集》二十卷、《集議》五卷、《兩漢蒙求》十卷。
胡舜陟,字汝明,徽州績溪人。
登大觀三年進士第,曆州縣官,為監察禦史。
奏:“禦史以言為職,故自唐至本朝皆論時事,擊官邪,與殿中侍禦史同。
崇甯間,大臣欲便己,遂變祖宗成憲,南台禦史始有不言事者。
多事之時,以開言路為急。
乞下本台,增入監察禦史言事之文,以複祖宗之制。
”以内艱去。
服阕,再為監察禦史。
奏:“河北金兵已遁,備禦尤不可不講。
”欽宗即位,又言:“今結成邊患,幾傾社稷,自歸明官趙良嗣始,請戮之以快天下。
”遂誅良嗣。
又奏:“今邊境備禦之計,兵可練,粟可積,獨将為難得,請诏内外之臣,并舉文武官才堪将帥者。
”又奏:“上殿班先台後谏,祖宗法也,今台臣在谏臣下,乞今後台谏同日上殿,以台谏雜壓為先後。
” 遷侍禦中。
奏:“向者晁說之乞皇太子講《孝經》,讀《論語》,間日讀《爾雅》而廢《孟子》。
夫孔子之後深知聖人之道者,孟子而已。
願诏東宮官遵舊制,先讀《論語》,次讀《孟子》。
”又奏:“涪陵谯定受《易》于郭雍,究極像數,逆知人事,洞曉諸葛亮八陣法,宜厚禮招之。
” 高宗即位,舜陟論宰相李綱之罪,帝不聽。
言者論其嘗事僞廷,除集英殿修撰、知廬州。
時淮西盜賊充斥,廬人震恐,日具舟楫為南渡計。
舜陟至,修城治戰具,人心始安。
冀州雲騎卒孫琪聚兵為盜,号“一海蝦”,至廬,舜陟乘城拒守。
琪邀資糧,舜陟不與,其衆請以粟遺之,舜陟曰:“吾非有所愛,顧賊心無厭,與之則示弱,彼無能為也。
”乃時出兵擊其抄掠者,琪宵遁,舜陟伏兵邀
”議遂寝。
除中書舍人。
陳十開端之戒曰:“陛下即位罷禦筆,止營繕,登俊乂,诎虛誕,戢内侍之權,開言者之路,命令既當,未嘗數改,任用既公,率皆稱職,賞必視功,政必核實,此天下所以指日而徯太平也。
比者内降數出,三省罕有可否,此禦筆之開端也。
教子弟既有其所,又徹而新之,長入祗候之班,勢若可緩,亟而成之,此營繕之開端也。
河陽付之庸才,泾原委之貪吏,此任用失當之開端也。
花石等濫賞,既治複止,馬忠統兵,累行累召,此命令數易之開端也。
三省、密院議論各有所見,啟拟各舉所知,持不同不比之說,忘同寅協恭之議,此大臣不和之開端也。
内路之帥擅作聖旨指揮,行郡之守稱為外任監當,此臣下誕謾之開端也。
董局務者廣辟官屬,侍帷幄者分争殿廬,此内侍恣橫之開端也。
兩省繳奏多命以次行下,或戒以不得再繳,台谏言事失當,率責為遠小監當,此言路壅塞之開端也。
恤民之诏累下,未可行者多,是為空文無實德,此政事失信之開端也。
随龍第賞,冠帶之工亦推恩,金兵扣阙,禮房之吏亦進秩,此爵賞僭濫之開端也。
是十者雖未若前日之甚,其端已見,杜而止之,可以馴緻治平,因而循之,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。
” 詹度都堂禀議,中書舍人安扶持不可,改命珏書行,珏言:“伐燕之役,度以書贊童貫大舉,去秋蔡靖屢以金人點集為言,度獨謂不應有此,遂不設備,請竄度嶺表。
”诏予宮祠。
李綱以觀文殿學士知揚州,安扶又持不可,珏言:“韓琦好水之敗,韓绛西州之敗,皆不免黜責。
綱勇于報國,銳于用兵,聽用不審,數有敗衄,宜降黜以示懲戒。
”綱改宮祠。
吏部侍郎馮澥言珏持兩端,為綱遊說,提舉亳州明道宮。
建炎元年,複召為中書舍人,至泗州,上書言:“金人尚有屯河北者,萬一猖獗而南,六飛豈能無警,乞早賜行幸。
西兵骁勇,宜留以為衛。
西京舟船。
恐金人藉以為用,并令東下。
”時李綱已議營南陽,珏未知也。
既至,極言南陽兵弱财單,乘輿無所取給,乞駐跸金陵以待敵。
汪伯彥、黃潛善皆主幸東南,帝遂如揚州。
潛善兄潛厚除戶部尚書,珏言兄弟不可同居一省,帝遣張悫谕旨,珏論如初。
诏潛厚提舉醴泉觀。
遷給事中,論内降、營繕二事曰:“陛下以前朝房院而建承慶院,議者以為營造浸廣,以隆佑太後時有禦筆,議者以為内降數出。
蓋除授不歸中書,工役領之内侍,此人言所以籍籍也。
營繕悉歸有司,中旨皆許執奏,則衆論息矣。
”孟忠厚除顯谟閣直學士,邢煥徽猷閣待制,珏封還,言舊制外戚未有為兩禁官者,诏煥換武階。
帝曰:“忠厚乃隆佑太後族,宜體朕優奉太後之意。
”珏持益堅,忠厚尋亦換武階。
遷吏部侍郎,同修國史,言:“淮甸備敵,兵食為先,今以降卒為見兵,以籴本為見糧,無一可恃,維揚城池未修,軍旅多阙,卒有不虞,何以待之?”已而金人果乘虛大入,帝亟如臨安,以珏為龍圖閣直學士、知宣州。
俄複為吏部侍郎。
以久雨诏求言,珏疏論消天變、收人心數事,詞極激切,并陳荊、陝、江、淮守禦之略:“願申诏大臣,悉屏細務,唯謀守禦。
自京及荊、淮之郡,置大帥,屯勁兵。
命沿江之守,各上措畫之方,明斥堠,設險阻,節大府之出,廣大農之入,檢察戰艦而習之,則守禦詳盡,人心安,天意回,大業昌矣。
”遷吏部尚書。
隆佑太後奉神主如江西,诏珏為端明殿學士、權同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。
時诏元佑黨籍及上書廢锢人,追複故官,錄用子孫,施行未盡者,珏悉奏行之。
又言常安民、張克公嘗論蔡京罪,乞厚加恩。
至洪州,疏言修治巡幸道路之役,略曰:“陛下遭時艱難,躬履儉約,前冬幸淮甸,供帳弊舊,道路險狹,未嘗介意。
今聞衢、信以來,除治道路,科率民丁,急如星火,廣市羊豕,備造服用,使農夫不得獲,齊民不得休,非陛下儉以避難之意也。
乞降诏悉罷。
”金人攻吉州,分兵追太後,舟至太和縣,衛兵皆潰,珏奉太後退保虔州。
監察禦史張延壽論珏罪,珏亦上書自劾,逾嶺俟命,落職,提舉江州太平觀。
延壽論不已,責授秘書少監,貶衡州。
紹興元年,許自便。
明年,以朝散大夫分司西京。
卒于梧州,年五十五。
官其二子。
八年,追複龍圖閣學士。
有《吳興集》二十卷、《集議》五卷、《兩漢蒙求》十卷。
胡舜陟,字汝明,徽州績溪人。
登大觀三年進士第,曆州縣官,為監察禦史。
奏:“禦史以言為職,故自唐至本朝皆論時事,擊官邪,與殿中侍禦史同。
崇甯間,大臣欲便己,遂變祖宗成憲,南台禦史始有不言事者。
多事之時,以開言路為急。
乞下本台,增入監察禦史言事之文,以複祖宗之制。
”以内艱去。
服阕,再為監察禦史。
奏:“河北金兵已遁,備禦尤不可不講。
”欽宗即位,又言:“今結成邊患,幾傾社稷,自歸明官趙良嗣始,請戮之以快天下。
”遂誅良嗣。
又奏:“今邊境備禦之計,兵可練,粟可積,獨将為難得,請诏内外之臣,并舉文武官才堪将帥者。
”又奏:“上殿班先台後谏,祖宗法也,今台臣在谏臣下,乞今後台谏同日上殿,以台谏雜壓為先後。
” 遷侍禦中。
奏:“向者晁說之乞皇太子講《孝經》,讀《論語》,間日讀《爾雅》而廢《孟子》。
夫孔子之後深知聖人之道者,孟子而已。
願诏東宮官遵舊制,先讀《論語》,次讀《孟子》。
”又奏:“涪陵谯定受《易》于郭雍,究極像數,逆知人事,洞曉諸葛亮八陣法,宜厚禮招之。
” 高宗即位,舜陟論宰相李綱之罪,帝不聽。
言者論其嘗事僞廷,除集英殿修撰、知廬州。
時淮西盜賊充斥,廬人震恐,日具舟楫為南渡計。
舜陟至,修城治戰具,人心始安。
冀州雲騎卒孫琪聚兵為盜,号“一海蝦”,至廬,舜陟乘城拒守。
琪邀資糧,舜陟不與,其衆請以粟遺之,舜陟曰:“吾非有所愛,顧賊心無厭,與之則示弱,彼無能為也。
”乃時出兵擊其抄掠者,琪宵遁,舜陟伏兵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