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六

關燈
欺。

    坐王黼累,罷為顯谟閣待制。

     紹興元年,提舉臨安洞霄宮。

    張浚承制起知夔州,尋為龍圖閣學士、川陝等路宣撫處置副使,進端明殿學士、川陝宣撫副使。

     金人攻關輔,叛将史斌陷興州,諸郡多應者。

    法原命諸将堅壁,言戰者斬,衆以為怯。

    未幾,河東經制使王□燮以乏食班師,法原開關納之,與□燮同破斌,複興州。

    方巨盜充斥,秦、隴叛兵欲窺蜀,法原極意拊循,嚴為備禦,傳檄諸路,人心稍安。

    視山川險阻分地置将:自洮、岷至階、成,關師古主之,屯通川;文、龍至威、茂,劉锜主之,屯巴西。

    前後屢捷,上所倚重。

     會兀朮攻關為吳玠所敗。

    法原素與玠不睦,玠因奏功訟法原不濟師,不饋糧,不铨錄立功将士。

    帝手诏诘問,法原自辯甚力,上頗不直之,憂恚,卒于軍。

     始,法原為川、陝宣撫使,上從容謂知原曰:“朕方以川、陝付法原。

    ”蓋兄弟皆以材見稱于世,故并用之也。

     陳桷,字季壬,溫州平陽人。

    以上舍貢辟雍。

    政和二年,廷對第三,授文林郎、冀州兵曹參軍,累遷尚書虞部員外郎。

     宣和七年,提點福建路刑獄。

    福州調發防秋兵,資糧不滿望,殺帥臣,變生倉卒,吏民奔潰,阖城震駭。

    桷入亂兵中,谕以禍福,賊氣沮,邀桷奏帥臣自斃,桷詭從其請,間道馳奏,以前奏不實待罪,朝廷以桷知變,釋之。

    叛兵既調行,乃道追殺首惡二十餘人,一方以安。

    建炎四年五月,複除福建路提刑,尋以疾乞祠,主管江州太平觀。

     紹興三年,召為金部員外郎,升郎中。

    時言事者率毛舉細務,略大利害。

    桷抗言:“今當專講治道之本,修政事以攘敵國,不當以細故勤聖慮如平時也。

    ”又言:“刺史縣令滿天下,不能皆得人,乞選監司,重其權,久其任。

    ”除太常少卿。

    又陳攻守二策,在于得人心,修軍政。

     五年,除直龍圖閣、知泉州。

    明年,改兩浙西路提刑。

    乞置鄉縣三老以厚風俗,凡宮室、車馬、衣服、器械定為差等,重侈靡之禁。

    八年,遷福建路轉運副使。

     十年,複召為太常少卿。

    适編類徽宗禦書成,诏藏敷文閣,桷以為:“舊制自龍圖至徽猷皆設學士、待制,雜壓着令,龍圖在朝請大夫之上,至徽猷在承議郎之上,每閣相去稍遠,議者疑其不倫。

    直敷文閣者綴徽猷則與諸閣小異,除之則班列太卑,欲參酌取中,并為一列,不必相遠,庶幾名位有倫,仰稱陛下嚴奉祖宗谟訓之意。

    ”又言:“祫祭用太牢,此祀典之常。

    駐跸之初,未能備禮,止用一羊,乞檢會紹興六年诏旨,複用太牢。

    ” 十一年,除權禮部侍郎,賜三品服。

    普安郡王出閣,奉诏與吏部、太常寺讨論典故。

    桷等議以國本未立,宜厚其禮以系天下望,乃以《皇子出閣禮例》上之,或以為太重。

    诏以不詳具典故,專任己意,懷奸附麗,與吏部尚書吳表臣、禮部尚書蘇符、郎官方雲翼丁仲甯、太常屬王普蘇籍并罷。

    尋以桷提舉江州太平觀。

     十五年,知襄陽府,充京西南路安撫使。

    襄、漢兵火之餘,民物凋瘵,桷請于朝,以今之戶數視承平時才二十之一,而賦須尚多,乞重行蠲減。

    明年,金、戶兵叛,桷遣将平之而後以聞。

    漢水決溢,漂蕩廬舍,躬率兵民捍築堤岸,賴以無虞。

    以疾乞祠,除秘閣修撰、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。

    二十四年,改知廣州,充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,未至而卒,年六十四。

     桷寬洪醞籍,以誠接物,而恬于榮利。

    當秦桧用事,以永嘉為寓裡,士之夤緣攀附者,無不躐登顯要。

    桷以立螭之舊,為人主所知,出入頓挫,晚由奉常少卿擢權小宗伯,複以議禮不阿忤意,遽罷,其節有足稱。

    自号“無相居士”。

    有文集十六卷。

    子汝楫、汝賢、汝諧。

    孫岘,以詞學擢第,官中書舍人、直學士院。

     李璆,字西美,汴人。

    登政和進士第,調陳州教授,入為國子博士,出知房州。

    時既榷官茶,複強民輸舊額,貧無所出,被系者數百人,璆至,即日盡釋之。

      宣和三年,廷議将取燕,璆聞之,曰:“百辟卿士,一倡共和,國家安危,其幾在是。

    ”上疏切谏,大略謂:“太祖以聖武得天下,将士皆百戰之餘,以是而取燕雲,宜易為力。

    然趙普輩無敢贊其決者,蓋識天下大勢,且重民命故也。

    今承太平之業,父老幸不識兵,雖不得燕雲地,何阙于漢。

    ”疏奏不省。

    及燕既平,責監英州清溪鎮。

      明年,赦還為郎,尋試中書舍人。

    建言元佑名臣子孫,久被廢锢,宜少寬之。

    宦官譚稹出師河北,以無功廢,将複進用,璆不肯書行。

    會山東盜起,州縣不能制,至河北無見糧,軍士洶洶。

    璆條奏十事,忤大臣意,罷。

    紹興四年,以集英殿修撰知吉州。

    江西兵素剽悍,璆始視事,有相挺為亂者,亟捕誅首謀者,撫循其餘,大布恩信,境内遂安。

      累遷徽猷閣直學士、四川安撫制置使。

    成都舊城多毀圮,璆至,首命修築。

    俄水大至,民賴以安。

    三江有堰,可以下灌眉田百萬頃,久廢弗修,田萊以荒。

    璆率部刺史合力修複,竟受其利,眉人感之,繪像祠于堰所。

    間遭歲饑,民徙,發倉振活,無慮百萬家,治蜀之政多可紀。

    有《清溪集》二十卷。

     李樸,字先之,虔之興國人。

    登紹聖元年進士第,調臨江軍司法參軍,移西京國子監教授,程頤獨器許之。

    移虔州教授。

    以嘗言隆佑太後不當廢處瑤華宮事,有诏推鞫。

    忌者欲擠之死,使人危言動之,樸泰然無懼色。

    旋追官勒停,會赦,注汀州司戶。

     徽宗即位,翰林承旨範純禮自言待罪四十六日,不聞玉音,謂樸曰:“某事豈便于國乎?某事豈便于民乎?”樸曰:“承旨知而不言,無父風也。

    ”純禮泣下。

     右司谏陳瓘薦樸,有旨召對,樸首言:“熙甯、元豐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