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時桑仲剽略襄、漢間,其副霍明屯兵郢上,規請于朝,就以明守郢。
張浚都督行蜀道,仲引兵窺之,為王彥所敗。
仲怒,從數百騎來谯明,明殺之,奔劉豫,以書招規,規械其使以聞。
李橫圍城,造天橋,填濠,鼓噪臨城。
規帥軍民禦之,炮傷足,神色不變,圍急糧盡,出家财勞軍,士氣益振。
橫遣人來,願得妓女罷軍,規不許。
諸将曰:“圍城七十日矣,以一婦活一城,不亦可乎。
”規竟不予。
會濠橋陷,規以六十人持火槍自西門出,焚天橋,以火牛助之,須臾皆盡,橫拔砦去。
升徽猷閣直學士,诏赴行在,改顯谟閣直學士,徙知池州、沿江安撫使。
入對,首言:“鎮撫使當罷,諸将跋扈,請用偏裨以分其勢。
”上皆納之。
遷龍圖閣直學士,改知廬州,尋又召赴行在,以疾辭,提舉江州太平觀。
複起知德安府,坐失察吏職,镌兩官。
金人歸河南地,改知順昌府,葺城壁,招流亡,立保伍。
會劉锜領兵赴京留守過郡境,規出迎,坐未定,傳金人已入京城,即告锜城中有粟數萬斛,勉同為死守計。
相與登城區畫,分命諸将守四門,且明斥候,募土人鄉導間諜。
布設粗畢,金遊騎已薄城矣。
既至,金龍虎大王者提重兵踵至,規躬擐甲冑,與锜巡城督戰,用神臂弓射之,稍引退,複以步兵邀擊,溺于河者甚衆。
規曰:“敵志屢挫,必思出奇困我,不若潛兵斫營,使彼晝夜不得休,可養吾銳也。
”锜然之,果劫中其砦,殲其兵甚衆。
金人告急于兀朮。
規大飨将士,酒半問曰:“兀朮擁精兵且至,策将安出?”諸将或謂今已累捷,宜乘勢全師而歸。
規曰:“朝廷養兵十五年,正欲為緩急用,況屢挫其鋒,軍聲稍振。
規已分一死,進亦死,退亦死,不如進為忠也。
”锜叱諸将曰:“府公文人猶誓死守,況汝曹耶!兼金營近三十裡,兀朮來援,我軍一動,金人追及,老幼先亂,必至狼狽,不獨廢前功,緻兩淮侵擾,江、浙震驚。
平生報君,反成誤國,不如背城一戰,死中求生可也。
” 已而兀朮至,親循城,責諸酋用兵之失,衆跪曰:“南兵非昔比。
”兀朮下令晨飯府庭,且折箭為誓,并兵十餘萬攻城,自将鐵浮屠軍三千遊擊。
規與锜行城,勉激諸将,流矢及衣無懼色,軍殊死鬥。
時方劇暑,規謂锜毋多出軍,第更隊易器,以逸制勞,蔑不勝矣。
每清晨辄堅壁不出,伺金兵暴烈日中,至未申,氣力疲,則城中兵争奮,斬獲無算,兀朮宵遁。
锜奏功,诏褒谕之,遷樞密直學士。
規至順昌,即廣籴粟麥實倉廪。
會計議司移粟赴河上,規請以金帛代輸,至是得其用,成锜功者,食足故也。
移知廬州兼淮西安撫,既至,疾作。
有旨修郡城,規在告,吏抱文書入卧内,規力疾起曰:“帥事,機宜董之;郡城,通判董之。
”語畢而卒,年七十。
贈右正議大夫。
有《攻守方略》傳于世。
初,規守德安時,嘗條上營屯田事宜,欲仿古屯田之制,合射士民兵,分地耕墾。
軍士所屯之田,皆相險隘立堡砦,寇至則堡聚捍禦,無事則乘時田作,射士皆分半以耕屯田。
民戶所營之田,水田畝賦粳米一鬥,陸田賦麥豆各五升。
滿三年無逋輸,給為永業。
流民自歸者以田還之。
凡屯田事,營田司兼行,營田事,府縣官兼行,皆不更置官吏,條列以聞,诏嘉獎之,仍下其法于諸鎮。
自紹興以來,文臣鎮撫使有威聲者,惟規而已。
規端毅寡言笑,然待人和易。
以忠義自許,尤好振施,家無赢财。
嘗為女求從婢,得一婦甚閑雅,怪而詢之,乃雲夢張貢士女也,亂離夫死無所托,鬻身求活,規即辍女奁嫁之,聞者感泣。
規功名與諸将等,而位不酬勞,時共惜之。
乾道八年,诏刻《規德安守城錄》頒天下為諸守将法。
立廟德安,賜額“賢守”,追封忠利侯,後加封智敏。
季陵,字延仲,處之龍泉人。
登政和二年上舍第,三遷太學博士。
論學術邪正異同,長官怒,谮之執政,谪知舒城縣。
未幾,除太常寺簿,遷比部員外郎。
高宗即位,從至揚州。
建炎二年,守尚書右司員外郎、太常少卿。
金人南侵,帝幸杭州,朝廷儀物皆委棄之,陵奉九廟神主負之以行,拜起居郎,遷中書舍人。
三年六月,淫雨,诏求直言。
陵言:“金人累歲侵轶,生靈塗炭,怨氣所積,災異之來,固不足怪。
惟先格王,正厥事,則在我者其可忽邪?臣觀廟堂無擅命之臣,惟将帥之權太盛;宮阃無女谒之私,惟宦寺之習未革。
今将帥擁兵自衛,浸成跋扈,苗、劉竊發。
勤王之師一至,淩轹官吏,莫敢誰何?此将帥之權太盛有以乾陽也。
宦寺縱橫,上下共憤,卒碎賊手,可為戒矣。
比聞複召藍珪,黨與相賀,聞者切齒,此宦寺之習未革有以乾陽也。
《洪範》休征曰,肅時雨若,謀時寒若;咎征曰‘,狂恒雨若,急恒寒若。
自古天子之出,必載廟主行,示有尊也。
前日倉卒迎奉,不能如禮。
既至錢塘,置太廟于道宮,薦享有阙;留神禦于河浒,安奉後時。
不肅之咎,臣意宗廟當之。
比年盜賊例許招安,未幾再叛,反堕其計。
忠臣之憤不雪,赤子之冤莫報,不謀之咎,臣意盜賊當之。
道路之言謂銮輿不久居此,自臣臆度,決無是事,假或有之,不幾于狂乎?軍興以來,既結保甲,又改巡社,既招弓手,又募民兵,民力竭矣,而猶誅求焉,不幾于急乎?此皆陰道太盛所緻。
”帝嘉納之。
時除梁揚祖為發運使,給事中劉甯止言其不可,乃以起居郎綦崇禮權給事中,書讀,陵封還錄黃。
又言:“防秋已迫,願陛下先定兵衛及扈從之臣,萬一敵勢猖獗,便當整駕親按營壘,召諸道兵以為援,留将相大臣,相率死守,勿效前日百官跣足奔竄,以扈跸為名,棄城池以予敵,使生靈堕塗炭,财用填溝壑。
” 時張浚為川、
張浚都督行蜀道,仲引兵窺之,為王彥所敗。
仲怒,從數百騎來谯明,明殺之,奔劉豫,以書招規,規械其使以聞。
李橫圍城,造天橋,填濠,鼓噪臨城。
規帥軍民禦之,炮傷足,神色不變,圍急糧盡,出家财勞軍,士氣益振。
橫遣人來,願得妓女罷軍,規不許。
諸将曰:“圍城七十日矣,以一婦活一城,不亦可乎。
”規竟不予。
會濠橋陷,規以六十人持火槍自西門出,焚天橋,以火牛助之,須臾皆盡,橫拔砦去。
升徽猷閣直學士,诏赴行在,改顯谟閣直學士,徙知池州、沿江安撫使。
入對,首言:“鎮撫使當罷,諸将跋扈,請用偏裨以分其勢。
”上皆納之。
遷龍圖閣直學士,改知廬州,尋又召赴行在,以疾辭,提舉江州太平觀。
複起知德安府,坐失察吏職,镌兩官。
金人歸河南地,改知順昌府,葺城壁,招流亡,立保伍。
會劉锜領兵赴京留守過郡境,規出迎,坐未定,傳金人已入京城,即告锜城中有粟數萬斛,勉同為死守計。
相與登城區畫,分命諸将守四門,且明斥候,募土人鄉導間諜。
布設粗畢,金遊騎已薄城矣。
既至,金龍虎大王者提重兵踵至,規躬擐甲冑,與锜巡城督戰,用神臂弓射之,稍引退,複以步兵邀擊,溺于河者甚衆。
規曰:“敵志屢挫,必思出奇困我,不若潛兵斫營,使彼晝夜不得休,可養吾銳也。
”锜然之,果劫中其砦,殲其兵甚衆。
金人告急于兀朮。
規大飨将士,酒半問曰:“兀朮擁精兵且至,策将安出?”諸将或謂今已累捷,宜乘勢全師而歸。
規曰:“朝廷養兵十五年,正欲為緩急用,況屢挫其鋒,軍聲稍振。
規已分一死,進亦死,退亦死,不如進為忠也。
”锜叱諸将曰:“府公文人猶誓死守,況汝曹耶!兼金營近三十裡,兀朮來援,我軍一動,金人追及,老幼先亂,必至狼狽,不獨廢前功,緻兩淮侵擾,江、浙震驚。
平生報君,反成誤國,不如背城一戰,死中求生可也。
” 已而兀朮至,親循城,責諸酋用兵之失,衆跪曰:“南兵非昔比。
”兀朮下令晨飯府庭,且折箭為誓,并兵十餘萬攻城,自将鐵浮屠軍三千遊擊。
規與锜行城,勉激諸将,流矢及衣無懼色,軍殊死鬥。
時方劇暑,規謂锜毋多出軍,第更隊易器,以逸制勞,蔑不勝矣。
每清晨辄堅壁不出,伺金兵暴烈日中,至未申,氣力疲,則城中兵争奮,斬獲無算,兀朮宵遁。
锜奏功,诏褒谕之,遷樞密直學士。
規至順昌,即廣籴粟麥實倉廪。
會計議司移粟赴河上,規請以金帛代輸,至是得其用,成锜功者,食足故也。
移知廬州兼淮西安撫,既至,疾作。
有旨修郡城,規在告,吏抱文書入卧内,規力疾起曰:“帥事,機宜董之;郡城,通判董之。
”語畢而卒,年七十。
贈右正議大夫。
有《攻守方略》傳于世。
初,規守德安時,嘗條上營屯田事宜,欲仿古屯田之制,合射士民兵,分地耕墾。
軍士所屯之田,皆相險隘立堡砦,寇至則堡聚捍禦,無事則乘時田作,射士皆分半以耕屯田。
民戶所營之田,水田畝賦粳米一鬥,陸田賦麥豆各五升。
滿三年無逋輸,給為永業。
流民自歸者以田還之。
凡屯田事,營田司兼行,營田事,府縣官兼行,皆不更置官吏,條列以聞,诏嘉獎之,仍下其法于諸鎮。
自紹興以來,文臣鎮撫使有威聲者,惟規而已。
規端毅寡言笑,然待人和易。
以忠義自許,尤好振施,家無赢财。
嘗為女求從婢,得一婦甚閑雅,怪而詢之,乃雲夢張貢士女也,亂離夫死無所托,鬻身求活,規即辍女奁嫁之,聞者感泣。
規功名與諸将等,而位不酬勞,時共惜之。
乾道八年,诏刻《規德安守城錄》頒天下為諸守将法。
立廟德安,賜額“賢守”,追封忠利侯,後加封智敏。
季陵,字延仲,處之龍泉人。
登政和二年上舍第,三遷太學博士。
論學術邪正異同,長官怒,谮之執政,谪知舒城縣。
未幾,除太常寺簿,遷比部員外郎。
高宗即位,從至揚州。
建炎二年,守尚書右司員外郎、太常少卿。
金人南侵,帝幸杭州,朝廷儀物皆委棄之,陵奉九廟神主負之以行,拜起居郎,遷中書舍人。
三年六月,淫雨,诏求直言。
陵言:“金人累歲侵轶,生靈塗炭,怨氣所積,災異之來,固不足怪。
惟先格王,正厥事,則在我者其可忽邪?臣觀廟堂無擅命之臣,惟将帥之權太盛;宮阃無女谒之私,惟宦寺之習未革。
今将帥擁兵自衛,浸成跋扈,苗、劉竊發。
勤王之師一至,淩轹官吏,莫敢誰何?此将帥之權太盛有以乾陽也。
宦寺縱橫,上下共憤,卒碎賊手,可為戒矣。
比聞複召藍珪,黨與相賀,聞者切齒,此宦寺之習未革有以乾陽也。
《洪範》休征曰,肅時雨若,謀時寒若;咎征曰‘,狂恒雨若,急恒寒若。
自古天子之出,必載廟主行,示有尊也。
前日倉卒迎奉,不能如禮。
既至錢塘,置太廟于道宮,薦享有阙;留神禦于河浒,安奉後時。
不肅之咎,臣意宗廟當之。
比年盜賊例許招安,未幾再叛,反堕其計。
忠臣之憤不雪,赤子之冤莫報,不謀之咎,臣意盜賊當之。
道路之言謂銮輿不久居此,自臣臆度,決無是事,假或有之,不幾于狂乎?軍興以來,既結保甲,又改巡社,既招弓手,又募民兵,民力竭矣,而猶誅求焉,不幾于急乎?此皆陰道太盛所緻。
”帝嘉納之。
時除梁揚祖為發運使,給事中劉甯止言其不可,乃以起居郎綦崇禮權給事中,書讀,陵封還錄黃。
又言:“防秋已迫,願陛下先定兵衛及扈從之臣,萬一敵勢猖獗,便當整駕親按營壘,召諸道兵以為援,留将相大臣,相率死守,勿效前日百官跣足奔竄,以扈跸為名,棄城池以予敵,使生靈堕塗炭,财用填溝壑。
” 時張浚為川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