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五
關燈
小
中
大
怒之。
除秘書少監兼崇政殿說書,以祖名辭。
改宗正少卿,以何鑄論罷。
主管台州崇道觀。
十五年,卒。
魏矼,字邦達,和州曆陽人,唐丞相知古後也。
少穎悟。
時方尚王氏新說,矼獨守所學。
宣和三年,上舍及第。
建炎四年,召赴阙,诏改宣教郎,除詳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。
紹興元年,遷樞密院計議官,遷考功郎。
會星變,矼因轉對,言:“治平間,彗出東方,英宗問輔臣所以消弭之道,韓琦以明賞罰為對。
比年以來,賞之所加,有未參選而官已升朝者,有未經任而辄為正郎者,罰之所加,有未到任而例被沖替者,有罪犯同而罰有輕重者。
”力言大臣黜陟不公,所以緻異。
上識其忠,擢監察禦史,遷殿中侍禦史。
臨安火,延燒數千家,獻谀者謂非災異。
矼言:“《春秋》定、哀間數言火災,說者謂孔子有德而魯不能用,季孫有惡而不能去,故天降之咎。
今朝廷之上有奸慝邪佞之人未逐乎?百執事之間有朋附奔競之徒未汰乎?搢紳有公忠宿望及抱道懷藝、有猷有守之士未用乎?在位之人,畏人軋己,方且蔽賢,未聞推誠盡公,旁招俊乂。
宜鑒定、哀之失,甄别邪正,亟加進用。
” 内侍李暠飲韓世忠家,刃傷弓匠,事下廷尉。
矼言:“内侍出入宮禁,而狠戾發于杯酒,乃至如此,豈得不過為之慮?建炎诏令禁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預朝政,違者處以軍法。
乞申嚴其禁,以謹履霜之戒。
”于是廙杖脊配瓊州。
遷侍禦史,賜矼五品服。
時朱勝非獨相,矼論:“勝非無所建明,惟知今日進呈一二細故,明日啟拟一二故人,而機務不決,軍政不修,除授挾私,賢士解體。
”又疏其五罪,诏令勝非持餘服。
又言:“國家命令之出,必先錄黃。
其過兩省,則給舍得以封駁;其下所屬,則台谏得以論列。
此萬世良法也。
竊聞近時三省、樞密院,間有不用錄黃而直降指揮者,亦有雖畫黃而不下六部者,望并依舊制。
” 劉豫挾金人入寇,宰相趙鼎決親征之議,矼請扈從,因命督江上諸軍。
時劉光世、韓世忠、張俊三大将權均勢敵,又懷私隙,莫肯協心。
矼首至光世軍中,谕之曰:“賊衆我寡,合力猶懼不支,況軍自為心,将何以戰?為諸公計,當思為國雪恥,釋去私隙,不獨有利于國,亦将有利其身。
”光世許之,遂勸其贻書二帥,示以無他,二帥複書交歡。
光世以書聞,由此衆戰屢捷,軍聲大振。
上至平江,魏良臣、王繪使金回,約再遣使,且有恐迫語。
矼請罷“講和”二字,饬厲諸将,力圖攻取。
會金屢敗遁去,使亦不遣。
遷秘書少監。
矼在職七閱月,論事凡百二十餘章。
尋乞補外,除直龍圖閣、知泉州,以親老辭,知建州。
尋召還,丐祠,不允,除權吏部侍郎。
八年,金使入境,命矼充館伴使,矼言:“頃任禦史,嘗論和議之非,今難以專論。
”秦桧召矼至都堂,問其所以不主和之意,矼具陳敵情難保,桧谕之曰:“公以智料敵,桧以誠待敵。
”矼曰:“相公固以誠待敵,第恐敵人不以誠待相公耳。
”桧不能屈,乃改命吳表臣。
诏金使入境,欲屈己就和,令侍從、台谏條奏來上。
矼言:“臣素不熟敵情,不知使人所需者何禮,陛下所以屈己者何事。
賊豫為金人所立,為之北面,陛下承祖宗基業,天命所歸,何藉于金國乎?傳聞奉使之歸,謂金人悉從我所欲,必無難行之禮,以重困我,陛下何過自取侮乎?如或不可從之事,傥輕許之,他時反為所制,号令廢置将出其手,一有不從,便生兵隙。
予奪在彼,失信在我,非計之得也。
雖使還我空地,如之何而可保?雖欲寝兵,如之何而可寝?雖欲息民,如之何而可息?非計之得也。
陛下既欲為親少屈,更願審思天下治亂之機,酌之群情,擇其經久可行者行之,其不可從者,以國人之意拒之,庶無後悔。
所謂國人者,不過萬民、三軍爾。
搢紳與萬民一體,大将與三軍一體,今陛下詢于搢紳,民情大可見矣。
欲望速召大将,各帶近上統制官數人同來,詳加訪問,以塞他日意外之憂。
大将以為不可,則其氣益堅,何憂此敵。
” 未幾,丁父憂。
免喪,除集英殿修撰、知宣州,不就。
改提舉太平興國宮,自是奉祠,凡四任。
丁内艱以卒。
潘良貴,字子賤,婺州金華人。
以上舍釋褐為辟雍博士,遷秘書郎。
時宰相蔡京與其子攸方以爵祿鈎知名士,良貴屹然特立,親故數為京緻願交意,良貴正色謝絕。
除主客郎中,尋提舉淮南東路常平。
靖康元年,召還。
賜對,欽宗問孰可秉鈞軸者,良貴極言:“何□、唐恪等四人不可用,他日必誤社稷。
陛下若欲扶危持颠之相,非博詢于下僚,明揚于微陋,未見其可。
”語徹于外,當國者指為狂率,黜監信州汭口排岸。
高宗即位,召為左司谏。
既見,請誅僞黨,使叛命者受刃國門,即敵人不敢輕議宋鼎。
又乞封宗室賢者于山東、河北,以壯國體,巡幸維揚,養兵威以圖恢複。
黃潛善、汪伯彥惡其言,改除工部。
良貴以不得其言,求去,主管明道宮。
越數年,
除秘書少監兼崇政殿說書,以祖名辭。
改宗正少卿,以何鑄論罷。
主管台州崇道觀。
十五年,卒。
魏矼,字邦達,和州曆陽人,唐丞相知古後也。
少穎悟。
時方尚王氏新說,矼獨守所學。
宣和三年,上舍及第。
建炎四年,召赴阙,诏改宣教郎,除詳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。
紹興元年,遷樞密院計議官,遷考功郎。
會星變,矼因轉對,言:“治平間,彗出東方,英宗問輔臣所以消弭之道,韓琦以明賞罰為對。
比年以來,賞之所加,有未參選而官已升朝者,有未經任而辄為正郎者,罰之所加,有未到任而例被沖替者,有罪犯同而罰有輕重者。
”力言大臣黜陟不公,所以緻異。
上識其忠,擢監察禦史,遷殿中侍禦史。
臨安火,延燒數千家,獻谀者謂非災異。
矼言:“《春秋》定、哀間數言火災,說者謂孔子有德而魯不能用,季孫有惡而不能去,故天降之咎。
今朝廷之上有奸慝邪佞之人未逐乎?百執事之間有朋附奔競之徒未汰乎?搢紳有公忠宿望及抱道懷藝、有猷有守之士未用乎?在位之人,畏人軋己,方且蔽賢,未聞推誠盡公,旁招俊乂。
宜鑒定、哀之失,甄别邪正,亟加進用。
” 内侍李暠飲韓世忠家,刃傷弓匠,事下廷尉。
矼言:“内侍出入宮禁,而狠戾發于杯酒,乃至如此,豈得不過為之慮?建炎诏令禁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預朝政,違者處以軍法。
乞申嚴其禁,以謹履霜之戒。
”于是廙杖脊配瓊州。
遷侍禦史,賜矼五品服。
時朱勝非獨相,矼論:“勝非無所建明,惟知今日進呈一二細故,明日啟拟一二故人,而機務不決,軍政不修,除授挾私,賢士解體。
”又疏其五罪,诏令勝非持餘服。
又言:“國家命令之出,必先錄黃。
其過兩省,則給舍得以封駁;其下所屬,則台谏得以論列。
此萬世良法也。
竊聞近時三省、樞密院,間有不用錄黃而直降指揮者,亦有雖畫黃而不下六部者,望并依舊制。
” 劉豫挾金人入寇,宰相趙鼎決親征之議,矼請扈從,因命督江上諸軍。
時劉光世、韓世忠、張俊三大将權均勢敵,又懷私隙,莫肯協心。
矼首至光世軍中,谕之曰:“賊衆我寡,合力猶懼不支,況軍自為心,将何以戰?為諸公計,當思為國雪恥,釋去私隙,不獨有利于國,亦将有利其身。
”光世許之,遂勸其贻書二帥,示以無他,二帥複書交歡。
光世以書聞,由此衆戰屢捷,軍聲大振。
上至平江,魏良臣、王繪使金回,約再遣使,且有恐迫語。
矼請罷“講和”二字,饬厲諸将,力圖攻取。
會金屢敗遁去,使亦不遣。
遷秘書少監。
矼在職七閱月,論事凡百二十餘章。
尋乞補外,除直龍圖閣、知泉州,以親老辭,知建州。
尋召還,丐祠,不允,除權吏部侍郎。
八年,金使入境,命矼充館伴使,矼言:“頃任禦史,嘗論和議之非,今難以專論。
”秦桧召矼至都堂,問其所以不主和之意,矼具陳敵情難保,桧谕之曰:“公以智料敵,桧以誠待敵。
”矼曰:“相公固以誠待敵,第恐敵人不以誠待相公耳。
”桧不能屈,乃改命吳表臣。
诏金使入境,欲屈己就和,令侍從、台谏條奏來上。
矼言:“臣素不熟敵情,不知使人所需者何禮,陛下所以屈己者何事。
賊豫為金人所立,為之北面,陛下承祖宗基業,天命所歸,何藉于金國乎?傳聞奉使之歸,謂金人悉從我所欲,必無難行之禮,以重困我,陛下何過自取侮乎?如或不可從之事,傥輕許之,他時反為所制,号令廢置将出其手,一有不從,便生兵隙。
予奪在彼,失信在我,非計之得也。
雖使還我空地,如之何而可保?雖欲寝兵,如之何而可寝?雖欲息民,如之何而可息?非計之得也。
陛下既欲為親少屈,更願審思天下治亂之機,酌之群情,擇其經久可行者行之,其不可從者,以國人之意拒之,庶無後悔。
所謂國人者,不過萬民、三軍爾。
搢紳與萬民一體,大将與三軍一體,今陛下詢于搢紳,民情大可見矣。
欲望速召大将,各帶近上統制官數人同來,詳加訪問,以塞他日意外之憂。
大将以為不可,則其氣益堅,何憂此敵。
” 未幾,丁父憂。
免喪,除集英殿修撰、知宣州,不就。
改提舉太平興國宮,自是奉祠,凡四任。
丁内艱以卒。
潘良貴,字子賤,婺州金華人。
以上舍釋褐為辟雍博士,遷秘書郎。
時宰相蔡京與其子攸方以爵祿鈎知名士,良貴屹然特立,親故數為京緻願交意,良貴正色謝絕。
除主客郎中,尋提舉淮南東路常平。
靖康元年,召還。
賜對,欽宗問孰可秉鈞軸者,良貴極言:“何□、唐恪等四人不可用,他日必誤社稷。
陛下若欲扶危持颠之相,非博詢于下僚,明揚于微陋,未見其可。
”語徹于外,當國者指為狂率,黜監信州汭口排岸。
高宗即位,召為左司谏。
既見,請誅僞黨,使叛命者受刃國門,即敵人不敢輕議宋鼎。
又乞封宗室賢者于山東、河北,以壯國體,巡幸維揚,養兵威以圖恢複。
黃潛善、汪伯彥惡其言,改除工部。
良貴以不得其言,求去,主管明道宮。
越數年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