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五

關燈
民力。

    ”又言:“國家養兵,不為不多,患在于偏聚而不同力,自用而不同心。

    今韓世忠在楚,張俊在建康,嶽飛在江州,吳玠在蜀,相去隔遠,情不相通。

    今陛下遣樞臣王庶措置邊防,宜令庶會集将帥,谕以國體,協心共議禦敵,常令諸軍相接以常山蛇勢,一意國家,無分彼此,緩急應援,皆有素定之術。

    ”诏付王庶出示諸将。

     同乞郡,除顯谟閣直學士、知湖州。

    複召,請祠,诏提舉江州太平觀。

    紹興二十年卒。

     張緻遠,字子猷,南劍州沙縣人。

    宣和三年,中進士第。

    宰相範宗尹薦其才,召對,擢為樞密院計議官。

    建寇範汝為已降,猶懷反側,而招安官謝向、陸棠受賊賂,陰與之通。

    緻遠谒告歸,知其情,還白執政,請鋤其根蘗,于是捕響、棠及制置司屬官施宜生付獄。

    诏參知政事孟庾為福州宣撫使讨賊,韓世忠副之,辟緻遠為随軍機宜文字。

    賊平,除兩浙轉運判官,改廣東轉運判官。

    招撫劇盜曾兖等,賊衆悉降。

     紹興四年,以監察禦史召。

    未至,除殿中侍禦史。

    時江西帥胡世将請增和買絹折納錢,緻遠上疏言:“折納絹錢本欲少寬民力,而比舊增半,是欲乘民之急而厚其斂也。

    ”從之。

     金人與劉豫分道入寇,宰相趙鼎勸高宗親征,朝士尚以為疑,白鼎審處。

    緻遠入對,獨贊其決。

    遷侍禦史。

    言:“聚财養兵,皆出民力,善理财者,宜固邦本。

    請罷榷福建鹽,精擇三司使、副,以常平茶鹽合為一官,令計經常,量入為出,先務省節,次及經理。

    ”诏戶部講究。

      五年,除戶部侍郎,進吏部侍郎,尋複為戶部侍郎。

    言:“陛下欲富國強兵,大有為于天下,願诏大臣力務省節,明禁僭侈,自宮禁始,自朝廷始。

    額員可減者減之,司屬可并者并之。

    使州縣無妄用,歸其餘于監司;監司無妄用,歸其餘于朝廷;朝廷無橫費,日積月聚,惟軍須是慮,中興之業可緻也。

    ”除給事中。

     尋以老母丐外,以顯谟閣待制知台州。

    朝廷以海寇鄭廣未平,改知福州。

    六年八月,廣等降,緻遠選留四百人,置營城外,餘遣還業。

    複遣廣讨他郡諸盜,數月悉平。

     八年正月,再召為給事中。

    出知廣州。

    尋以顯谟閣待制緻仕。

    十七年卒,年五十八。

     緻遠鲠亮有學識,曆台省、侍從,言論風旨皆卓然可觀。

    趙鼎嘗謂其客曰:“自鼎再相,除政府外,從官如張緻遠、常同、胡寅、張九成、潘良貴、呂本忠、魏矼皆有士望,他日所守當不渝。

    ”識者謂鼎為知人雲。

     薛徽言,字德老,溫州人。

    登進士第,為樞密院計議官。

    紹興二年,遣使分行諸路,徽言在選中,以權監察禦史宣谕湖南。

    時郴、道、桂陽旱饑,徽言請于朝,不待報即谕漕臣發衡、永米以振,而以經制銀市米償之,所刺舉二十人。

    使還,他使皆進擢,宰相呂頤浩以徽言擅易守臣,而移用經制銀,出知興國軍。

    入為郎、遷右司,擢起居舍人。

    時秦桧與金人議和,徽言與吏部侍郎晏敦複等七人同拜疏争之。

    一日,桧于上前論和,徽言直前引義固争,反複數刻。

    中寒疾而卒。

    高宗念之,赙絹百匹,特與遺表恩。

     陳淵,字知默,南劍州沙縣人也。

    紹興五年,給事中廖剛、中書舍人胡寅朱震、權戶部侍郎張緻遠言:“淵乃瓘之諸孫,有文有學,自瓘在時,器重特甚,垂老流落,負材未試。

    ”充樞密院編修官。

    會李綱以前宰相為江南西路安撫制置大使,辟為制置司機宜文字。

     七年,诏侍從舉直言極谏之士,胡安國以淵應。

    召對,改官,賜進士出身。

    九年,除監察禦史,尋遷右正言。

    入對,論:“比年以來,恩惠太濫,賞給太厚,頒赉賜予之費太過。

    所用既衆,而所入實寡,此臣所甚懼也。

    《周官》‘唯王及後、世子不會’,說者謂不得以有司之法治之,非周公作法開後世人主侈用之端也。

    臣謂冢宰以九式均節财用,有司雖不會,冢宰得以越式而論之。

    若事事以式,雖不會猶會也。

    臣願陛下凡有錫赉,法之所無而于例有疑者,三省得以共議,戶部得以執奏,則前日之弊息矣。

    ” 淵面對,因論程頤、王安石學術同異,上曰:“楊時之學能宗孔、孟,其《三經義辨》甚當理。

    ”淵曰:“楊時始宗安石,後得程颢師之,乃悟其非。

    ”上曰:“以《三經義解》觀之,具見安石穿鑿。

    ”淵曰:“穿鑿之過尚小,至于道之大原,安石無一不差。

    推行其學,遂為大害。

    ”上曰:“差者何謂?”淵曰:“聖學所傳止有《論》、《孟》、《中庸》,《論語》主仁,《中庸》主誠,《孟子》主性,安石皆暗其原。

    仁道至大,《論語》随問随答,惟樊遲問,始對曰:‘愛人。

    ’愛特仁之一端,而安石遂以愛為仁。

    其言《中庸》,則謂中庸所以接人,高明所以處己。

    《孟子》七篇,專發明性善,而安石取揚雄善惡混之言,至于無善無惡,又溺于佛,其失性遠矣。

    ” 鄭億年複資政殿學士、奉朝請,召見于内殿。

    淵言:“億年故相居中之子,雖為從官,而有從賊之醜,乞浸其職名。

    ”不報。

    億年,右仆射秦桧之親黨也,由是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