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五

關燈
常同張緻遠薛徽言陳淵魏矼潘良貴呂本中 常同,字子正,邛州臨邛人,紹聖禦史安民之子也。

    登政和八年進士第。

    靖康初,除大理司直,以敵難不赴,辟元帥府主管機宜文字,尋除太常博士。

     高宗南渡,辟浙帥機幕。

    建炎四年,诏:“故監察禦史常安民、左司谏江公望,抗節剛直,觸怒權臣,擯斥至死。

    今其子孫不能自振,朕甚憫之。

    ”召同至行在,至則為大宗丞。

     紹興元年,乞郡,得柳州。

    三年,召還,首論朋黨之禍:“自元豐新法之行,始分黨與,邪正相攻五十年。

    章惇唱于紹聖之初,蔡京和于崇甯之後,元佑臣僚,竄逐貶死,上下蔽蒙,豢成夷虜之禍。

    今國步艱難,而分朋締交、背公死黨者,固自若也。

    恩歸私門,不知朝廷之尊;重報私怨,甯複公議之顧。

    臣以為欲破朋黨,先明是非,欲明是非,先辨邪正,則公道開而奸邪息矣。

    ”上曰:“朋黨亦難破。

    ”同對:“朋黨之結,蓋緣邪正不分,但觀其言行之實,察其朋附之私,則邪正分而朋黨破矣。

    ”上曰:“君子小人皆有黨。

    ”同又對曰:“君子之黨,協心濟國;小人之黨,挾私害公。

    為黨則同,而所以為黨則異。

    且如元佑臣僚,中遭讒謗,竄殛流死,而後禍亂成。

    今在朝之士,猶謂元佑之政不可行,元佑子孫不可用。

    ”上曰:“聞有此論。

    ”同對以:“禍亂未成,元佑臣僚固不能以自明。

    今可謂是非定矣,尚猶如此,蓋今日士大夫猶宗京、黼等傾邪不正之論。

    朋黨如此,公論何自而出?願陛下始終主張善類,勿為小人所惑。

    ” 又奏:“自古禁旅所寄,必參錯相制。

    漢有南北軍,周勃用南軍入北軍以安劉氏,唐李晟亦用神策軍以複京師,是其效也。

    今國家所仗,惟劉光世、韓世忠、張俊三将之兵耳。

    陛下且無心腹禁旅,可備緩急,頃者苗、劉之變,亦可鑒矣。

    ”除殿中侍禦史。

     時韓世忠屯鎮江,劉光世屯建康,以私忿欲交兵。

    同奏:“光世等不思待遇之恩,而驕狠尚氣,無所忌憚,一旦有急,其能相為唇齒乎?望分是非,正國典。

    昔漢諸侯王有過,猶責師傅,今兩軍幕屬贊畫無狀,乞先黜責。

    ”上以章示兩軍。

     呂頤浩再相,同論其十事,且曰:“陛下未欲遽罷頤浩者,豈非以其有複辟之功乎?臣謂功出衆人,非一頤浩之力。

    縱使有功,宰相代天理物,張九齡所謂不以賞功者也。

    ”頤浩罷相。

    論知樞密院宣撫川陝張浚喪師失地,遂诏浚福州居住。

    同與辛炳在台同好惡,上皆重之。

     金使李永壽等入見,同言:“先振國威,則和戰常在我;若一意議和,則和戰常在彼。

    ”上因語及武備曰:“今養兵已二十萬。

    ”同奏:“未聞二十萬兵而畏人者也。

    ” 僞齊宿遷令張澤以二千人自拔來歸,泗州守徐宗誠納之,韓世忠以聞。

    朝論令世忠卻澤等,而械宗誠赴行在。

    同奏:“敵雖議和,而兩界人往來未嘗有禁,僞齊尚能置歸受館,立賞以招吾民,今乃卻澤,人心自此離矣。

    況宗誠起土豪,不用縣官财賦,募兵自養,為國障捍,今因受澤而械之,以沮士氣,非策也。

    ”诏處來歸者于淮南,釋宗誠罪。

     四年,除起居郎、中書舍人、史館修撰。

    先是,同嘗上疏論神、哲二史曰:“章惇、蔡京、蔡卞之徒積惡造謗,痛加誣诋,是非颠倒,循緻亂危。

    在紹聖時,則章惇取王安石《日錄》私書改修《神宗實錄》;在崇甯後,則蔡京盡焚毀《時政記》、《日曆》,以私意修定《哲宗實錄》。

    其間所載,悉出一時奸人之論,不可信于後世。

    恭惟宣仁保佑之德,豈容異辭,而蔡确貪天之功,以為己力,厚誣聖後,收恩私門。

    陛下即位之初,嘗下诏明宣仁安社稷大功,令國史院摭實刊修,又複悠悠。

    望精擇史官,先修《哲宗實錄》,候書成,取《神宗朱墨史》考證修定,庶毀譽是非皆得其實。

    ”上深嘉納。

    至是,命同修撰,且谕之曰:“是除以卿家世傳聞多得事實故也。

    ”一日奏事,上愀然曰:“向昭慈嘗言,宣仁有保佑大功,哲宗自能言之,正為宮中有不得志于宣仁者,因生誣謗。

    欲辨白其事,須重修《實錄》,具以保立勞效,昭示來世,此朕選卿意也。

    ”同乞以所得聖語宣付史館,仍記于《實錄》卷末。

     張俊乞複其田産稅役,令一卒持書瑞昌,而淩悖其令郭彥參,彥參系之獄。

    後訴于朝,命罷彥參,同并封還二命。

    俄除集英殿修撰、知衢州,以疾辭,除徽猷閣待制、提舉江州太平觀。

     七年秋,以禮部侍郎召還。

    未數日,除禦史中丞。

    車駕自建康回臨安,同奏:“旋跸之初,去淮益遠,宜遣重臣出按兩淮,詢人情利病,察官吏侵擾,縱民耕墾,勿收租稅。

    數年之後,田野加辟,百姓足而國亦足矣。

    ”乃遣樞密使王庶視師,同乞以此奏付庶,詢究罷行。

    又言:“江浙困于月樁錢,民不聊生。

    ”上為減數千缗。

    又言:“吳  玠屯師興、利,而西川人力已困。

    玠頃年嘗講屯田,願聞其積谷幾何,減饋運幾何,趙開、李迨相繼為都漕,先後饋運各幾何,令制、漕、帥司條具以聞,然後按實講究,以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