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四

關燈
鄧肅李邴滕康張守富直柔馮康國 鄧肅,字志宏,南劍沙縣人。

    少警敏能文,美風儀,善談論。

    李綱見而奇之,相倡和,為忘年交。

    居父喪,哀毀逾禮,芝産其廬。

    入太學,所與遊皆天下名士。

    時東南貢花石綱,肅作詩十一章,言守令搜求擾民,用事者見之,屏出學。

     欽宗嗣位,召對便殿,補承務郎,授鴻胪寺簿。

    金人犯阙,肅被命詣敵營,留五十日而還。

    張邦昌僭位,肅義不屈,奔赴南京,擢左正言。

      先是,朝廷賜金國帛一千萬,肅在其營,密觇,均與将士之數,大約不過八萬人,至是為上言之,且言:“金人不足畏,但其信賞必罰,不假文字,故人各用命。

    朝廷則不然,有同時立功而功又相等者,或已轉數官,或尚為布衣,輕重上下,隻在吏手。

    賞既不明,誰肯自勸?欲望專立功賞一司,使凡立功者得以自陳。

    若功狀已明而賞不行,或功同而賞有輕重先後者,并置之法。

    ”上從之。

     朝臣受僞命者衆,肅請分三等定罪。

    上以肅在圍城中,知其姓名,令具奏。

    肅言:“叛臣之上者,其惡有五:諸侍從而為執政者,王時雍、徐秉哲、吳開、呂好問、莫俦、李回是也;諸庶官及宮觀而起為侍從者,胡思、朱宗、周懿文、盧襄、李擢、範宗尹是也;撰勸進文與赦書者,顔博文、王紹是也;朝臣之為事務官者,私結十友講冊立邦昌之儀者是也;因張邦昌改名者,何昌言改為善言、其弟昌辰改為知辰是也。

    乞置之嶺外。

    所謂叛臣之次者,其惡有三:諸執政、侍從、台谏稱臣于僞庭,執政馮澥、曹輔是也,侍從者已行遣,獨李會尚為中書舍人,台谏中有為金人根括而被杖,一以病得免者,其餘無不在僞楚之庭;以庶官而升擢者,不可勝數,乞委留守司按籍考之,則無有遺者;願為奉使者,黎确、李健、陳戬是也,乞于遠小處編管。

    若夫庶官在位供職不廢者,但苟祿而已,乞赦其罪而錄其名,不複用為台谏、侍從。

    ”上以為然。

     耿南仲得祠祿歸,其子延禧為郡守,肅劾:“南仲父子同惡,沮渡河之戰,遏勤王之兵,今日割三鎮,明日截兩河。

    及陛下欲進援京城,又為南仲父子所沮。

    誤國如此,乞正典刑。

    ”南仲嘗薦肅于欽宗,肅言之不恤,上嘉其直,賜五品服。

      範讷留守東京,肅言:“讷出師兩河,望風先遁,今語人曰:‘留守之說有四,戰、守、降、走而已。

    戰無卒,守無糧,不降則走。

    ’且漢得人傑,乃守關中,奔軍之将,豈宜與此。

    ”讷遂罷。

    内侍陳良弼肩輿至橫門外,開封買入内女童,肅連章論之。

    時官吏多托故而去,肅建議削其仕版,而取其祿以給禁衛,若夫先假指揮徑徙江湖者,乞追付有司以正其罪。

     因入對,言:“外夷之巧在文書簡,簡故速;中國之患在文書煩,煩故遲。

    ”上曰:“正此讨論,故并三省盡依祖宗法。

    ”及建局讨論祖宗官制,兩月不見施行,肅言:“太祖、太宗之時,法嚴而令速,事簡而官清,未嘗旁搜曲引以稽賞罰,故能以十萬精兵混一六合。

    自時厥後,群臣無可議者,今日獻一策,明日獻一言,煩冗瑣碎,惟恐不備,此文書所以益煩,而政事所以益緩也。

    今兵戈未息,豈可揖遜進退,尚循無事之時?欲乞限以旬日,期于必至,庶幾法嚴事簡,賞罰之權不至濡滞。

    ”肅在谏垣,遇事感激,不三月凡抗二十疏,言皆切至,上多采納。

     會李綱罷,肅奏曰:“綱學雖正而術疏,謀雖深而機淺,固不足以副聖意。

    惟陛下嘗顧臣曰:‘李綱真以身徇國者。

    ’今日罷之,而責詞甚嚴,此臣所以有疑也。

    且兩河百姓無所适從,綱措置不一月間,民兵稍集,今綱既去,兩河之民将如何哉?僞楚之臣紛紛在朝,李綱先乞逐逆臣邦昌,然後叛黨稍能正罪,今綱既去,叛臣将如何哉?叛臣在朝,政事乖矣,兩河無兵,外夷驕矣,李綱于此,亦不可謂無一日之長。

    ”執政怒,送肅吏部,罷歸居家。

    紹興二年,避寇福唐,以疾卒。

      李邴,字漢老,濟州任城縣人。

    中崇甯五年進士第,累官為起居舍人,試中書舍人。

    北方用兵,酬功第賞,日數十百,邴辭命無留難。

    除給事中、同修國史兼直學士院,遷翰林學士。

    嘗與禁中曲宴,徽宗命賦詩,高麗使入貢,邴為館伴,徽宗遣中使持示,使者請傳錄以歸。

    未幾,坐言者罷,提舉南京鴻慶宮。

      欽宗即位,除徽猷閣待制、知越州。

    久之,再落職,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。

    高宗即位,複徽猷閣待制。

    逾歲,召為兵部侍郎兼直學士院。

     苗傅、劉正彥迫上遜位,上顧邴草诏,邴請得禦劄而後敢作。

    朱勝非請降诏赦,邴就都堂草之。

    除翰林學士。

    初,邴見苗傅,面谕以逆順禍福之理,且密勸殿帥王元俾以禁旅擊賊,元唯唯不能用,即詣政事堂白朱勝非,适正彥及其黨王世修在焉,又以大義責之,人為之危,邴不顧也。

    時禦史中丞鄭□又抗疏言睿聖皇帝不當改号,于是邴、□為端明殿學士、同簽書樞密院事。

    邴與張守分草百官章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