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三
關燈
小
中
大
張九成胡铨廖剛李迨趙開
張九成,字子韶,其先開封人,徙居錢塘。
遊京師,從楊時學。
權貴托人緻币曰:“肯從吾遊,當薦之館閣。
”九成笑曰:“王良尚羞與嬖奚乘,吾可為貴遊客耶?” 紹興二年,上将策進士,诏考官,直言者置高等。
九成對策略曰:“禍亂之作,天所以開聖人也。
願陛下以剛大為心,無以憂驚自沮。
臣觀金人有必亡之勢,中國有必興之理。
夫好戰必亡,失其故俗必亡,人心不服必亡,金皆有焉。
劉豫背叛君親,委身夷狄,黠雛經營,有同兒戲,何足慮哉。
前世中興之主,大抵以剛德為尚。
去讒節欲,遠佞防奸,皆中興之本也。
今闾巷之人皆知有父兄妻子之樂,陛下貴為天子,冬不得溫,夏不得清,昏無所定,晨無所省,感時遇物,凄惋于心,可不思所以還二聖之車乎?”又言:“閹寺聞名,國之不祥也,今此曹名字稍稍有聞,臣之所憂也。
當使之安掃除之役,凡結交往來者有禁,幹預政事者必誅。
”擢置首選。
楊時遺九成書曰:“廷對自中興以來未之有,非剛大之氣,不為得喪回屈,不能為也。
” 授鎮東軍簽判,吏不能欺。
民冒鹾禁,提刑張宗臣欲逮捕數十人,九成争之。
宗臣曰:“此事左相封來。
”九成曰:“主上屢下恤刑之诏,公不體聖意而觀望宰相耶?”宗臣怒,九成即投檄歸。
從學者日衆,出其門者多為聞人。
趙鼎薦于朝,遂以太常博士召。
既至,改著作佐郎,遷著作郎,言:“我宋家法,曰仁而已。
仁之發見,尤在于刑。
陛下以省刑為急,而理官不以恤刑為念。
欲诏理官,活幾人者與減磨勘。
”從之。
除浙東提刑,力辭,乃與祠以歸。
未幾,召除宗正少卿、權禮部侍郎兼侍講,兼權刑部侍郎。
法寺以大辟成案上,九成閱始末得其情,因請覆實,囚果誣服者。
朝論欲以平反為賞,九成曰:“職在詳刑,可邀賞乎?”辭之。
金人議和,九成謂趙鼎曰:“金實厭兵,而張虛聲以撼中國。
”因言十事,彼誠能從吾所言,則與之和,使權在朝廷。
鼎既罷,秦桧誘之曰:“且成桧此事。
”九成曰:“九成胡為異議,特不可輕易以苟安耳。
”桧曰:“立朝須優遊委曲。
”九成曰:“未有枉己而能直人。
”上問以和議,九成曰:“敵情多詐,不可不察。
” 因在經筵言西漢災異事,桧甚惡之,谪守邵州。
既至,倉庫虛乏,僚屬請督酒租宿負、苗絹未輸者,九成曰:“縱未能惠民,其敢困民耶?”是歲,賦入更先他時。
中丞何鑄言其矯僞欺俗,傾附趙鼎,落職。
丁父憂,既免喪,秦桧取旨,上曰:“自古朋黨畏人主知之,此人獨無所畏,可與宮觀。
”先是,徑山僧宗杲善談禅理,從遊者衆,九成時往來其間。
桧恐其議己,令司谏詹大方論其與宗杲謗讪朝政,谪居南安軍。
在南安十四年,每執書就明,倚立庭磚,歲久雙趺隐然。
廣帥緻籯金,九成曰:“吾何敢苟取。
”悉歸之。
桧死,起知溫州。
戶部遣吏督軍糧,民苦之,九成移書痛陳其弊,戶部持之,九成即丐祠歸。
數月,病卒。
九成研思經學,多有訓解,然早與學佛者遊,故其議論多偏。
寶慶初,特贈太師,封崇國公,谥文忠。
胡铨,字邦衡,廬陵人。
建炎二年,高宗策士淮海,铨因禦題問“治道本天,天道本民”,答雲:“湯、武聽民而興,桀、纣聽天而亡。
今陛下起幹戈鋒镝間,外亂内讧,而策臣數十條,皆質之天,不聽于民。
”又謂:“今宰相非晏殊,樞密、參政非韓琦、杜衍、範仲淹。
”策萬餘言,高宗見而異之,将冠之多士,有忌其直者,移置第五。
授撫州軍事判官,未上,會隆佑太後避兵贛州,金人蹑之,铨以漕檄攝本州幕,募鄉丁助官軍捍禦,第賞轉承直郎。
丁父憂,從鄉先生蕭楚學《春秋》。
紹興五年,張浚開督府,辟湖北倉屬,不赴。
有诏赴都堂審察,兵部尚書呂祉以賢良方正薦,賜對,除樞密院編修官。
八年,宰臣秦桧決策主和,金使以“诏谕江南”為名,中外洶洶。
铨抗疏言曰: 臣謹案,王倫本一狎邪小人,市井無賴,頃緣宰相無識,遂舉以使虜。
專務詐誕,欺罔天聽,驟得美官,天下之人切齒唾罵。
今者無故誘緻虜使,以“诏谕江南”為名,是欲臣妾我也,是欲劉豫我也。
劉豫臣事醜虜,南面稱王,自以為子孫帝王萬世不拔之業,一旦豺狼改慮,捽而縛之,父子為虜。
商鑒不遠,而倫又欲陛下效之。
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,陛下所居之位,祖宗之位也。
奈何以祖宗之天下為金虜之天下,以祖宗之位為金虜藩臣之位!陛下一屈膝,則祖宗廟社之靈盡污夷狄,祖宗數百年之赤子盡為左衽,朝廷宰執盡為陪臣,天下士大夫皆當裂冠毀冕,變為胡服。
異時豺狼無厭之求,安知不加我以無禮如劉豫也哉? 夫三尺童子至無識也,指犬豕而使之拜,則怫然怒。
今醜虜則犬豕也,堂堂大國,相率而拜犬豕,曾童孺之所羞,而陛下忍為之耶?倫之議乃曰:“我一屈膝則梓宮可還,太後可複,淵聖可歸,中原可得。
”嗚呼!自變故以來,主和議者誰不以此說啖陛下哉!然而卒無一驗,則虜之情僞已可知矣。
而陛下尚不覺悟,竭民膏血而不恤,忘國大仇而不報,含垢忍恥,舉天下而臣之甘心焉。
就令虜決可和,盡如倫議,天下後世謂陛下何如主?況醜虜變詐百出,而倫又以奸邪濟之,梓宮決不可還,太後決不可複,淵聖決不可歸,中原決不可得,而此膝一屈不可複伸,國勢陵夷不可複振,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矣! 向者陛下間關海道,危如累卵,當時尚不忍北面臣虜,況今國勢稍張,諸将盡銳,士卒思奮。
隻如頃者醜虜陸梁,僞豫入寇,固嘗敗之于襄陽,敗之于淮上,敗之于渦口,敗之于淮陰,校之往時蹈海之危,固已萬萬,償不得已而至于用兵,則我豈遽出虜人下哉?今無故而反臣之,欲屈萬乘之尊,下穹廬之拜,三軍之士不戰而氣已索。
此魯仲連所以義不帝秦,非惜夫帝秦之虛名,惜天下大勢有所不可也。
今内而百官,外而軍民,萬口一談,皆欲食倫之肉。
謗議洶洶,陛下不聞,正恐一旦變作,禍且不測。
臣竊謂不斬王倫,國之存亡未可知也。
雖然,倫不足道
遊京師,從楊時學。
權貴托人緻币曰:“肯從吾遊,當薦之館閣。
”九成笑曰:“王良尚羞與嬖奚乘,吾可為貴遊客耶?” 紹興二年,上将策進士,诏考官,直言者置高等。
九成對策略曰:“禍亂之作,天所以開聖人也。
願陛下以剛大為心,無以憂驚自沮。
臣觀金人有必亡之勢,中國有必興之理。
夫好戰必亡,失其故俗必亡,人心不服必亡,金皆有焉。
劉豫背叛君親,委身夷狄,黠雛經營,有同兒戲,何足慮哉。
前世中興之主,大抵以剛德為尚。
去讒節欲,遠佞防奸,皆中興之本也。
今闾巷之人皆知有父兄妻子之樂,陛下貴為天子,冬不得溫,夏不得清,昏無所定,晨無所省,感時遇物,凄惋于心,可不思所以還二聖之車乎?”又言:“閹寺聞名,國之不祥也,今此曹名字稍稍有聞,臣之所憂也。
當使之安掃除之役,凡結交往來者有禁,幹預政事者必誅。
”擢置首選。
楊時遺九成書曰:“廷對自中興以來未之有,非剛大之氣,不為得喪回屈,不能為也。
” 授鎮東軍簽判,吏不能欺。
民冒鹾禁,提刑張宗臣欲逮捕數十人,九成争之。
宗臣曰:“此事左相封來。
”九成曰:“主上屢下恤刑之诏,公不體聖意而觀望宰相耶?”宗臣怒,九成即投檄歸。
從學者日衆,出其門者多為聞人。
趙鼎薦于朝,遂以太常博士召。
既至,改著作佐郎,遷著作郎,言:“我宋家法,曰仁而已。
仁之發見,尤在于刑。
陛下以省刑為急,而理官不以恤刑為念。
欲诏理官,活幾人者與減磨勘。
”從之。
除浙東提刑,力辭,乃與祠以歸。
未幾,召除宗正少卿、權禮部侍郎兼侍講,兼權刑部侍郎。
法寺以大辟成案上,九成閱始末得其情,因請覆實,囚果誣服者。
朝論欲以平反為賞,九成曰:“職在詳刑,可邀賞乎?”辭之。
金人議和,九成謂趙鼎曰:“金實厭兵,而張虛聲以撼中國。
”因言十事,彼誠能從吾所言,則與之和,使權在朝廷。
鼎既罷,秦桧誘之曰:“且成桧此事。
”九成曰:“九成胡為異議,特不可輕易以苟安耳。
”桧曰:“立朝須優遊委曲。
”九成曰:“未有枉己而能直人。
”上問以和議,九成曰:“敵情多詐,不可不察。
” 因在經筵言西漢災異事,桧甚惡之,谪守邵州。
既至,倉庫虛乏,僚屬請督酒租宿負、苗絹未輸者,九成曰:“縱未能惠民,其敢困民耶?”是歲,賦入更先他時。
中丞何鑄言其矯僞欺俗,傾附趙鼎,落職。
丁父憂,既免喪,秦桧取旨,上曰:“自古朋黨畏人主知之,此人獨無所畏,可與宮觀。
”先是,徑山僧宗杲善談禅理,從遊者衆,九成時往來其間。
桧恐其議己,令司谏詹大方論其與宗杲謗讪朝政,谪居南安軍。
在南安十四年,每執書就明,倚立庭磚,歲久雙趺隐然。
廣帥緻籯金,九成曰:“吾何敢苟取。
”悉歸之。
桧死,起知溫州。
戶部遣吏督軍糧,民苦之,九成移書痛陳其弊,戶部持之,九成即丐祠歸。
數月,病卒。
九成研思經學,多有訓解,然早與學佛者遊,故其議論多偏。
寶慶初,特贈太師,封崇國公,谥文忠。
胡铨,字邦衡,廬陵人。
建炎二年,高宗策士淮海,铨因禦題問“治道本天,天道本民”,答雲:“湯、武聽民而興,桀、纣聽天而亡。
今陛下起幹戈鋒镝間,外亂内讧,而策臣數十條,皆質之天,不聽于民。
”又謂:“今宰相非晏殊,樞密、參政非韓琦、杜衍、範仲淹。
”策萬餘言,高宗見而異之,将冠之多士,有忌其直者,移置第五。
授撫州軍事判官,未上,會隆佑太後避兵贛州,金人蹑之,铨以漕檄攝本州幕,募鄉丁助官軍捍禦,第賞轉承直郎。
丁父憂,從鄉先生蕭楚學《春秋》。
紹興五年,張浚開督府,辟湖北倉屬,不赴。
有诏赴都堂審察,兵部尚書呂祉以賢良方正薦,賜對,除樞密院編修官。
八年,宰臣秦桧決策主和,金使以“诏谕江南”為名,中外洶洶。
铨抗疏言曰: 臣謹案,王倫本一狎邪小人,市井無賴,頃緣宰相無識,遂舉以使虜。
專務詐誕,欺罔天聽,驟得美官,天下之人切齒唾罵。
今者無故誘緻虜使,以“诏谕江南”為名,是欲臣妾我也,是欲劉豫我也。
劉豫臣事醜虜,南面稱王,自以為子孫帝王萬世不拔之業,一旦豺狼改慮,捽而縛之,父子為虜。
商鑒不遠,而倫又欲陛下效之。
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,陛下所居之位,祖宗之位也。
奈何以祖宗之天下為金虜之天下,以祖宗之位為金虜藩臣之位!陛下一屈膝,則祖宗廟社之靈盡污夷狄,祖宗數百年之赤子盡為左衽,朝廷宰執盡為陪臣,天下士大夫皆當裂冠毀冕,變為胡服。
異時豺狼無厭之求,安知不加我以無禮如劉豫也哉? 夫三尺童子至無識也,指犬豕而使之拜,則怫然怒。
今醜虜則犬豕也,堂堂大國,相率而拜犬豕,曾童孺之所羞,而陛下忍為之耶?倫之議乃曰:“我一屈膝則梓宮可還,太後可複,淵聖可歸,中原可得。
”嗚呼!自變故以來,主和議者誰不以此說啖陛下哉!然而卒無一驗,則虜之情僞已可知矣。
而陛下尚不覺悟,竭民膏血而不恤,忘國大仇而不報,含垢忍恥,舉天下而臣之甘心焉。
就令虜決可和,盡如倫議,天下後世謂陛下何如主?況醜虜變詐百出,而倫又以奸邪濟之,梓宮決不可還,太後決不可複,淵聖決不可歸,中原決不可得,而此膝一屈不可複伸,國勢陵夷不可複振,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矣! 向者陛下間關海道,危如累卵,當時尚不忍北面臣虜,況今國勢稍張,諸将盡銳,士卒思奮。
隻如頃者醜虜陸梁,僞豫入寇,固嘗敗之于襄陽,敗之于淮上,敗之于渦口,敗之于淮陰,校之往時蹈海之危,固已萬萬,償不得已而至于用兵,則我豈遽出虜人下哉?今無故而反臣之,欲屈萬乘之尊,下穹廬之拜,三軍之士不戰而氣已索。
此魯仲連所以義不帝秦,非惜夫帝秦之虛名,惜天下大勢有所不可也。
今内而百官,外而軍民,萬口一談,皆欲食倫之肉。
謗議洶洶,陛下不聞,正恐一旦變作,禍且不測。
臣竊謂不斬王倫,國之存亡未可知也。
雖然,倫不足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