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四
關燈
小
中
大
任,張浚不可西去,與上意異,乞補外。
除禮部侍郎,不拜,上命呂頤浩至政事堂,谕以正人端士不宜輕去,守始受命。
殿中侍禦史趙鼎入對,論守無故下遷,上曰:“以其資淺。
”鼎曰:“言事官無他過,願陛下毋沮其氣。
”于是遷翰林學士、知制诰。
九月,拜端明殿學士、同簽書樞密院事。
扈從由海道至永嘉,回至會稽。
四年五月,除參知政事,守嘗薦汪伯彥,沈與求劾其短,以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。
未幾,知紹興府。
尋以内祠兼侍讀,守力辭,改知福州。
時右司員外郎張宗臣請令福建築城,守奏:“福州城于晉太康三年,僞閩增廣至六千七百餘步,國初削平已久,公私困弊,請俟他年。
”遂止。
尋以變易度牒錢百萬餘缗輸之行在,助國用。
時劉豫導金人寇淮,上次平江,諸将獻俘者相踵,守聞之,上疏曰:“今以獻俘誠皆金人,或借諸國,則戮之可也。
至如兩河、山東之民,皆陛下赤子,驅迫以來,豈得已哉?且谕以恩信,貸之使歸,願留者亦聽,則賊兵可不戰而潰。
”金人既遁,诏諸将渡江追擊,守複上疏,以敵情難測,願留劉光世控禦諸渡。
上既還臨安,又诏問守以攻戰之利、守備之宜、綏懷之略、措置之方,守言: 明诏四事,臣以為莫急于措置,措置苟當,則餘不足為陛下道矣。
臣請言措置之大略,其一措置軍旅,其二措置糧食。
神武中軍當專衛行在,而以餘軍分戍三路,一軍駐于淮東,一軍駐于淮西,一軍駐鄂、嶽或荊南,擇要害之處以處之。
使北至關輔,西抵川、陝,血脈相通,号令相聞,有唇齒輔車之勢,則自江而南可奠枕而卧也。
然今之大将皆握重兵,貴極富溢,前無祿利之望,退無誅罰之憂,故朝廷之勢日削,兵将之權日重。
而又為大将者,萬一有稱病而賜罷,或卒然不諱,則所統之衆将安屬耶?臣謂宜拔擢麾下之将,使為統制,每将不過五千人,棋布四路,朝廷号令徑達其軍,分合使令悉由朝廷,可以有為也。
何謂措置軍食?諸軍既分屯諸路,則所患者财谷轉輸也。
祖宗以來,每歲上供六百餘萬,出于東南轉輸,未嘗以為病也。
今宜舉兩浙之粟以饷淮東,江西之粟以饷淮西,荊湖之粟以饷鄂、嶽、荊南。
量所用之數,責漕臣将輸,而歸其餘于行在,錢帛亦然,恐未至于不足也。
錢糧無乏絕之患,然後戒饬諸将,不得侵擾州縣,以複業之民戶口多寡,為諸将殿最,歲核實而黜陟之。
如是措置既定,俟至防秋,複遣大臣為之統督,使諸路之兵首尾相應,綏懷之略亦在是矣。
究其本原,則在陛下内修德而外修政耳。
閩自範汝為之擾,公私赤立,守在鎮四年,撫綏凋瘵,且請于朝,蠲除福州所貸常平缗錢十五萬。
累請去郡,以提舉萬壽觀兼侍讀召還,甫兩月,複引病丐去,知平江府,力丐祠以歸。
六年十二月,召見,即日除參知政事,明日兼權樞密院事。
七年,張浚罷劉光世兵柄,而欲以呂祉往淮西撫谕諸軍,守以為不可,浚不從,守曰:“必曰改圖,亦須得聞望素高、能服諸将之心者乃可。
”浚不聽,遂有郦瓊之變。
及台谏父章論浚,禦批安置嶺表,赴鼎不即行,守力解上曰:“浚為陛下捍兩淮,罷劉光世,正以其衆烏合不為用,今其驗矣,群臣從而媒薛其短,臣恐後之繼者,必以浚為鑒,誰肯為陛下任事乎?”浚谪永州,守亦引咎請去,弗許。
八年正月,上自建康将還臨安,守言:“建康自六朝為帝王都,江流險闊,氣象雄偉,且據都會以經理中原,依險阻以捍禦強敵,可為别都以圖恢複。
”鼎持不可,守力求去,以資政殿大學士知婺州,尋改洪州,兼江南西路安撫使。
入對,時江西盜賊未息,上問以弭盜之策,守曰:“莫先德政,伺其不悛,然後加之以兵。
”因請出師屯要害。
既至部,揭榜郡邑,開谕禍福,約以期限,許之自新,不數月盜平。
後徙知紹興府。
會朝廷遣三使者括諸路财賦,所至以鞭撻立威,韓球在會稽,所斂五十餘萬缗。
守既視事,即求入觐,為上言之,诏追還三使。
時秦桧當國,不悅,守亦不自安,複奉祠。
建康謀帥,上曰:“建康重地,用大臣有德望者,惟張守可。
”至鎮數月薨。
守嘗薦秦桧于時宰張浚,及桧為樞密使,同朝。
一日,守在省閣執浚手曰:“守前者誤公矣。
今同班列,與之朝夕相處,觀其趨向,有患失之心,公宜力陳于上。
”守在江右,以郡縣供億科擾,上疏請蠲和買,罷和籴。
上欲行之,時秦桧方損度支為月進,且日憂四方财用之不至,見守疏,怒曰:“張帥何損國如是?”守聞之,歎曰:“彼謂損國,乃益國也。
”卒谥文靖。
孫抑,戶部侍郎。
富直柔,字季申,宰相弼之孫也。
以父任補官。
少敏悟,有才名。
靖康初,晁說之奇其文,薦于朝,召賜同進士出身,除秘書省正字。
建炎二年,召近臣舉所知,禮部侍郎張浚以直柔應。
诏授著作
除禮部侍郎,不拜,上命呂頤浩至政事堂,谕以正人端士不宜輕去,守始受命。
殿中侍禦史趙鼎入對,論守無故下遷,上曰:“以其資淺。
”鼎曰:“言事官無他過,願陛下毋沮其氣。
”于是遷翰林學士、知制诰。
九月,拜端明殿學士、同簽書樞密院事。
扈從由海道至永嘉,回至會稽。
四年五月,除參知政事,守嘗薦汪伯彥,沈與求劾其短,以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。
未幾,知紹興府。
尋以内祠兼侍讀,守力辭,改知福州。
時右司員外郎張宗臣請令福建築城,守奏:“福州城于晉太康三年,僞閩增廣至六千七百餘步,國初削平已久,公私困弊,請俟他年。
”遂止。
尋以變易度牒錢百萬餘缗輸之行在,助國用。
時劉豫導金人寇淮,上次平江,諸将獻俘者相踵,守聞之,上疏曰:“今以獻俘誠皆金人,或借諸國,則戮之可也。
至如兩河、山東之民,皆陛下赤子,驅迫以來,豈得已哉?且谕以恩信,貸之使歸,願留者亦聽,則賊兵可不戰而潰。
”金人既遁,诏諸将渡江追擊,守複上疏,以敵情難測,願留劉光世控禦諸渡。
上既還臨安,又诏問守以攻戰之利、守備之宜、綏懷之略、措置之方,守言: 明诏四事,臣以為莫急于措置,措置苟當,則餘不足為陛下道矣。
臣請言措置之大略,其一措置軍旅,其二措置糧食。
神武中軍當專衛行在,而以餘軍分戍三路,一軍駐于淮東,一軍駐于淮西,一軍駐鄂、嶽或荊南,擇要害之處以處之。
使北至關輔,西抵川、陝,血脈相通,号令相聞,有唇齒輔車之勢,則自江而南可奠枕而卧也。
然今之大将皆握重兵,貴極富溢,前無祿利之望,退無誅罰之憂,故朝廷之勢日削,兵将之權日重。
而又為大将者,萬一有稱病而賜罷,或卒然不諱,則所統之衆将安屬耶?臣謂宜拔擢麾下之将,使為統制,每将不過五千人,棋布四路,朝廷号令徑達其軍,分合使令悉由朝廷,可以有為也。
何謂措置軍食?諸軍既分屯諸路,則所患者财谷轉輸也。
祖宗以來,每歲上供六百餘萬,出于東南轉輸,未嘗以為病也。
今宜舉兩浙之粟以饷淮東,江西之粟以饷淮西,荊湖之粟以饷鄂、嶽、荊南。
量所用之數,責漕臣将輸,而歸其餘于行在,錢帛亦然,恐未至于不足也。
錢糧無乏絕之患,然後戒饬諸将,不得侵擾州縣,以複業之民戶口多寡,為諸将殿最,歲核實而黜陟之。
如是措置既定,俟至防秋,複遣大臣為之統督,使諸路之兵首尾相應,綏懷之略亦在是矣。
究其本原,則在陛下内修德而外修政耳。
閩自範汝為之擾,公私赤立,守在鎮四年,撫綏凋瘵,且請于朝,蠲除福州所貸常平缗錢十五萬。
累請去郡,以提舉萬壽觀兼侍讀召還,甫兩月,複引病丐去,知平江府,力丐祠以歸。
六年十二月,召見,即日除參知政事,明日兼權樞密院事。
七年,張浚罷劉光世兵柄,而欲以呂祉往淮西撫谕諸軍,守以為不可,浚不從,守曰:“必曰改圖,亦須得聞望素高、能服諸将之心者乃可。
”浚不聽,遂有郦瓊之變。
及台谏父章論浚,禦批安置嶺表,赴鼎不即行,守力解上曰:“浚為陛下捍兩淮,罷劉光世,正以其衆烏合不為用,今其驗矣,群臣從而媒薛其短,臣恐後之繼者,必以浚為鑒,誰肯為陛下任事乎?”浚谪永州,守亦引咎請去,弗許。
八年正月,上自建康将還臨安,守言:“建康自六朝為帝王都,江流險闊,氣象雄偉,且據都會以經理中原,依險阻以捍禦強敵,可為别都以圖恢複。
”鼎持不可,守力求去,以資政殿大學士知婺州,尋改洪州,兼江南西路安撫使。
入對,時江西盜賊未息,上問以弭盜之策,守曰:“莫先德政,伺其不悛,然後加之以兵。
”因請出師屯要害。
既至部,揭榜郡邑,開谕禍福,約以期限,許之自新,不數月盜平。
後徙知紹興府。
會朝廷遣三使者括諸路财賦,所至以鞭撻立威,韓球在會稽,所斂五十餘萬缗。
守既視事,即求入觐,為上言之,诏追還三使。
時秦桧當國,不悅,守亦不自安,複奉祠。
建康謀帥,上曰:“建康重地,用大臣有德望者,惟張守可。
”至鎮數月薨。
守嘗薦秦桧于時宰張浚,及桧為樞密使,同朝。
一日,守在省閣執浚手曰:“守前者誤公矣。
今同班列,與之朝夕相處,觀其趨向,有患失之心,公宜力陳于上。
”守在江右,以郡縣供億科擾,上疏請蠲和買,罷和籴。
上欲行之,時秦桧方損度支為月進,且日憂四方财用之不至,見守疏,怒曰:“張帥何損國如是?”守聞之,歎曰:“彼謂損國,乃益國也。
”卒谥文靖。
孫抑,戶部侍郎。
富直柔,字季申,宰相弼之孫也。
以父任補官。
少敏悟,有才名。
靖康初,晁說之奇其文,薦于朝,召賜同進士出身,除秘書省正字。
建炎二年,召近臣舉所知,禮部侍郎張浚以直柔應。
诏授著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