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三
關燈
小
中
大
,若與虜和,自此中國必多事矣。
”旦殊不以為然。
既而遂和,海内幹耗,旦始悔不用文靖之言。
此可吊者一也。
中原讴吟思歸之人,日夜引領望陛下拯溺救焚,不啻赤子之望慈父母,一與虜和,則中原絕望,後悔何及。
此可吊者二也。
海、泗今日之藩籬咽喉也,彼得海、泗,且決吾藩籬以瞰吾室,扼吾咽喉以制吾命,則兩淮決不可保。
兩淮不保,則大江決不可守,大江不守,則江、浙決不可安。
此可吊者三也。
紹興戊午,和議即成,桧建議遣二三大臣如路允迪等,分往南京等州交割歸地。
一旦叛盟,劫執允迪等,遂下親征之诏,虜複請和。
其反複變詐如此,桧猶不悟,奉之如初,事之愈謹,賂之愈厚,卒有逆亮之變,驚動辇毂。
太上謀欲入海,行朝居民一空,覆轍不遠,忽而不戒,臣恐後車又将覆也。
此可吊者四也。
紹興之和,首議決不與歸正人,口血未幹,盡變前議。
凡歸正之人一切遣還,如程師回、趙良嗣等聚族數百,幾為蕭牆憂。
今必盡索歸正之人,與之則反側生變,不與則虜決不肯但已。
夫反側則肘腋之變深,虜決不肯但已,則必别起釁端,猝有逆亮之謀,不知何以待之。
此可吊者五也。
自桧當國二十年間,竭民膏血以餌犬羊,迄今府庫無旬月之儲,千村萬落生理蕭然,重以蝗蟲水潦。
自此複和,則蠹國害民,殆有甚焉者矣。
此可吊者六也。
今日之患,兵費已廣,養兵之外又增歲币,且少以十年計之,其費無慮數千億。
而歲币之外,又有私觌之費;私觌之外,又有賀正、生辰之使;賀正、生辰之外,又有泛使。
一使未去,一使複來,生民疲于奔命,帑廪涸于将迎,瘠中國以肥虜,陛下何憚而為之。
此其可吊者七也。
側聞虜人嫚書,欲書禦名,欲去國号“大”字,欲用再拜。
議者以為繁文小節不必計較,臣切以為議者可斬也。
夫四郊多壘,卿大夫之辱;楚子問鼎,義士之所深恥;“獻納”二字,富弼以死争之。
今醜虜橫行與多壘孰辱?國号大小與鼎輕重孰多?“獻納”二字與再拜孰重?臣子欲君父屈己以從之,則是多壘不足辱,問鼎不必恥,“獻納”不必争。
此其可吊者八也。
臣恐再拜不已必至稱臣,稱臣不已必至請降,請降不已必至納土,納土不已必至銜壁,銜壁不已必至輿榇,輿榇不已必至如晉帝青衣行酒然後為快。
此其可吊者九也。
事至于此,求為匹夫尚可得乎?此其可吊者十也。
竊觀今日之勢,和決不成,傥幹剛獨斷,追回使者魏杞、康湑等,絕請和之議以鼓戰士,下哀痛之诏以收民心,天下庶乎其可為矣。
如此則有可賀者亦十:省數千億之歲币,一也;專意武備,足食足兵,二也;無書名之恥,三也;無去“大”之辱,四也;無再拜之屈,五也;無稱臣之忿,六也;無請降之禍,七也;無納土之悲,八也;無銜璧、輿榇之酷,九也;無青衣行酒之冤,十也。
去十吊而就十賀,利害較然,雖三尺童稚亦知之,而陛下不悟。
《春秋左氏》謂無勇者為婦人,今日舉朝之士皆婦人也。
如以臣言為不然,乞賜流放竄殛,以為臣子出位犯分之戒。
自符離之敗,朝論急于和戎,棄唐、鄧、海、泗四州與虜矣。
金又欲得商、秦地,邀歲币,留使者魏杞,分兵攻淮。
以本職措置浙西、淮東海道。
時金使仆散忠義、纥石烈志甯之兵号八十萬,劉寶棄楚州,王彥棄昭關,濠、滁皆陷。
惟高郵守臣陳敏拒敵射陽湖,而大将李寶預求密诏為自安計,擁兵不救。
铨劾奏之,曰:“臣受诏令範榮備淮,李寶備江,緩急相援。
今寶視敏弗救,若射陽失守,大事去矣。
”寶懼,始出師掎角。
時大雪,河冰皆合,铨先持鐵錘錘冰,士皆用命,金人遂退。
久之,提舉太平興國宮。
乾道初,以集英殿修撰知漳州,改泉州。
趣奏事,留為工部侍郎。
入對,言:“少康以一旅複禹績,今陛下富有四海,非特一旅,而即位九年,複禹之效尚未赫然。
”又言:“四方多水旱,左右不以告,謀國者之過也,宜令有司速為先備。
”乞緻仕。
七年,除寶文閣待制,留經筵。
求去,以敷文閣直學士與外祠。
陛辭,猶以歸陵寝、複故疆為言,上曰:“朕志也。
”且問今何歸,铨曰:“歸廬陵,臣向在嶺海嘗訓傳諸經,欲成此書。
”特賜通天犀帶以寵之。
铨歸,上所着《易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周禮》、《禮記解》,诏藏秘書省。
尋複元官,升龍圖閣學士、提舉太平興國宮,轉提舉玉隆萬壽宮,進端明殿學士。
六年,召歸經筵,铨引疾力辭。
七年,以資政殿學士緻仕。
薨,谥忠簡。
有《澹庵集》一百卷行于世。
孫槻、矩,皆至尚書。
廖剛,字用中,南劍州順昌人。
少從陳瓘、楊時學。
登崇甯五年進士第。
宣和初,自漳州司錄除國子錄,擢監察禦史。
時蔡京當國,剛論奏無所避。
以親老求補外,出知興化軍。
欽宗即位,以右正言召。
丁父憂,服阕,除工部員外郎,以母疾辭。
紹興元年,盜起旁郡,官吏悉逃去,順昌民以剛為命。
剛谕從盜者使反業,既而他盜入順昌,部使者檄剛撫定。
剛遣長子遲谕賊,賊知剛父子有信義,亦散去。
除本路提點刑獄。
尋召為吏部員外郎,言:“古者天子必有親兵自将,所以備不虞而強主威,漢北軍、唐神策之類也。
祖宗軍制尤嚴。
願稽舊制,選精銳為親兵,居則以為衛,動則以為中軍,此強幹弱枝之道。
”又言:“國家艱難已極,今方圖新,若會稽誠非久駐之地。
請經營建康,親擁六師往為固守計,以杜金人窺伺之意。
”遷起居舍人、權吏部侍郎兼侍講,除給事中。
丁母憂,服阕,複拜給事中。
剛言:“國不可一日無兵,兵不可一日無食。
今諸将之兵備江、淮,不知幾萬,初無儲蓄,日待哺于東南之轉饷,浙民已困,欲救此患莫若屯田。
”因獻三說,将校有能射耕,當加優賞,每耕田一頃,與轉一資;百姓願耕,假以糧種,複以租賦。
上令都督府措置。
時朝廷推究章惇、蔡卞誤國之罪,追貶其身,仍诏子孫毋得官中朝。
至是章傑自崇道觀知婺州,章僅自太府丞提舉江東茶鹽事。
剛封還诏書,謂即如此,何以示懲,乃
”旦殊不以為然。
既而遂和,海内幹耗,旦始悔不用文靖之言。
此可吊者一也。
中原讴吟思歸之人,日夜引領望陛下拯溺救焚,不啻赤子之望慈父母,一與虜和,則中原絕望,後悔何及。
此可吊者二也。
海、泗今日之藩籬咽喉也,彼得海、泗,且決吾藩籬以瞰吾室,扼吾咽喉以制吾命,則兩淮決不可保。
兩淮不保,則大江決不可守,大江不守,則江、浙決不可安。
此可吊者三也。
紹興戊午,和議即成,桧建議遣二三大臣如路允迪等,分往南京等州交割歸地。
一旦叛盟,劫執允迪等,遂下親征之诏,虜複請和。
其反複變詐如此,桧猶不悟,奉之如初,事之愈謹,賂之愈厚,卒有逆亮之變,驚動辇毂。
太上謀欲入海,行朝居民一空,覆轍不遠,忽而不戒,臣恐後車又将覆也。
此可吊者四也。
紹興之和,首議決不與歸正人,口血未幹,盡變前議。
凡歸正之人一切遣還,如程師回、趙良嗣等聚族數百,幾為蕭牆憂。
今必盡索歸正之人,與之則反側生變,不與則虜決不肯但已。
夫反側則肘腋之變深,虜決不肯但已,則必别起釁端,猝有逆亮之謀,不知何以待之。
此可吊者五也。
自桧當國二十年間,竭民膏血以餌犬羊,迄今府庫無旬月之儲,千村萬落生理蕭然,重以蝗蟲水潦。
自此複和,則蠹國害民,殆有甚焉者矣。
此可吊者六也。
今日之患,兵費已廣,養兵之外又增歲币,且少以十年計之,其費無慮數千億。
而歲币之外,又有私觌之費;私觌之外,又有賀正、生辰之使;賀正、生辰之外,又有泛使。
一使未去,一使複來,生民疲于奔命,帑廪涸于将迎,瘠中國以肥虜,陛下何憚而為之。
此其可吊者七也。
側聞虜人嫚書,欲書禦名,欲去國号“大”字,欲用再拜。
議者以為繁文小節不必計較,臣切以為議者可斬也。
夫四郊多壘,卿大夫之辱;楚子問鼎,義士之所深恥;“獻納”二字,富弼以死争之。
今醜虜橫行與多壘孰辱?國号大小與鼎輕重孰多?“獻納”二字與再拜孰重?臣子欲君父屈己以從之,則是多壘不足辱,問鼎不必恥,“獻納”不必争。
此其可吊者八也。
臣恐再拜不已必至稱臣,稱臣不已必至請降,請降不已必至納土,納土不已必至銜壁,銜壁不已必至輿榇,輿榇不已必至如晉帝青衣行酒然後為快。
此其可吊者九也。
事至于此,求為匹夫尚可得乎?此其可吊者十也。
竊觀今日之勢,和決不成,傥幹剛獨斷,追回使者魏杞、康湑等,絕請和之議以鼓戰士,下哀痛之诏以收民心,天下庶乎其可為矣。
如此則有可賀者亦十:省數千億之歲币,一也;專意武備,足食足兵,二也;無書名之恥,三也;無去“大”之辱,四也;無再拜之屈,五也;無稱臣之忿,六也;無請降之禍,七也;無納土之悲,八也;無銜璧、輿榇之酷,九也;無青衣行酒之冤,十也。
去十吊而就十賀,利害較然,雖三尺童稚亦知之,而陛下不悟。
《春秋左氏》謂無勇者為婦人,今日舉朝之士皆婦人也。
如以臣言為不然,乞賜流放竄殛,以為臣子出位犯分之戒。
自符離之敗,朝論急于和戎,棄唐、鄧、海、泗四州與虜矣。
金又欲得商、秦地,邀歲币,留使者魏杞,分兵攻淮。
以本職措置浙西、淮東海道。
時金使仆散忠義、纥石烈志甯之兵号八十萬,劉寶棄楚州,王彥棄昭關,濠、滁皆陷。
惟高郵守臣陳敏拒敵射陽湖,而大将李寶預求密诏為自安計,擁兵不救。
铨劾奏之,曰:“臣受诏令範榮備淮,李寶備江,緩急相援。
今寶視敏弗救,若射陽失守,大事去矣。
”寶懼,始出師掎角。
時大雪,河冰皆合,铨先持鐵錘錘冰,士皆用命,金人遂退。
久之,提舉太平興國宮。
乾道初,以集英殿修撰知漳州,改泉州。
趣奏事,留為工部侍郎。
入對,言:“少康以一旅複禹績,今陛下富有四海,非特一旅,而即位九年,複禹之效尚未赫然。
”又言:“四方多水旱,左右不以告,謀國者之過也,宜令有司速為先備。
”乞緻仕。
七年,除寶文閣待制,留經筵。
求去,以敷文閣直學士與外祠。
陛辭,猶以歸陵寝、複故疆為言,上曰:“朕志也。
”且問今何歸,铨曰:“歸廬陵,臣向在嶺海嘗訓傳諸經,欲成此書。
”特賜通天犀帶以寵之。
铨歸,上所着《易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周禮》、《禮記解》,诏藏秘書省。
尋複元官,升龍圖閣學士、提舉太平興國宮,轉提舉玉隆萬壽宮,進端明殿學士。
六年,召歸經筵,铨引疾力辭。
七年,以資政殿學士緻仕。
薨,谥忠簡。
有《澹庵集》一百卷行于世。
孫槻、矩,皆至尚書。
廖剛,字用中,南劍州順昌人。
少從陳瓘、楊時學。
登崇甯五年進士第。
宣和初,自漳州司錄除國子錄,擢監察禦史。
時蔡京當國,剛論奏無所避。
以親老求補外,出知興化軍。
欽宗即位,以右正言召。
丁父憂,服阕,除工部員外郎,以母疾辭。
紹興元年,盜起旁郡,官吏悉逃去,順昌民以剛為命。
剛谕從盜者使反業,既而他盜入順昌,部使者檄剛撫定。
剛遣長子遲谕賊,賊知剛父子有信義,亦散去。
除本路提點刑獄。
尋召為吏部員外郎,言:“古者天子必有親兵自将,所以備不虞而強主威,漢北軍、唐神策之類也。
祖宗軍制尤嚴。
願稽舊制,選精銳為親兵,居則以為衛,動則以為中軍,此強幹弱枝之道。
”又言:“國家艱難已極,今方圖新,若會稽誠非久駐之地。
請經營建康,親擁六師往為固守計,以杜金人窺伺之意。
”遷起居舍人、權吏部侍郎兼侍講,除給事中。
丁母憂,服阕,複拜給事中。
剛言:“國不可一日無兵,兵不可一日無食。
今諸将之兵備江、淮,不知幾萬,初無儲蓄,日待哺于東南之轉饷,浙民已困,欲救此患莫若屯田。
”因獻三說,将校有能射耕,當加優賞,每耕田一頃,與轉一資;百姓願耕,假以糧種,複以租賦。
上令都督府措置。
時朝廷推究章惇、蔡卞誤國之罪,追貶其身,仍诏子孫毋得官中朝。
至是章傑自崇道觀知婺州,章僅自太府丞提舉江東茶鹽事。
剛封還诏書,謂即如此,何以示懲,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