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二

關燈
兼權直學士院。

    湯鵬舉副台端,密薦為禦史。

    方賜對而父訃聞。

    二十八年,免喪,召對,極陳父冤,曰:“先臣與龔□同出疆,□仕于劉豫,以妄殺兵官為豫所誅,而秦桧贈以節旄,擢用其子。

    先臣拒金人之命,留十五歲乃得歸,顧南竄嶺外,臣兄弟屏迹在外。

    桧不分忠逆如此。

    ”高宗悉為道謗語所起,且曰:“卿再登三館,嘗典書命,今以修注處卿。

    ”遂拜起居舍人。

      奏乞以經筵官除罷及封章進對、宴會錫予、講讀問答等事,萃為一書,名之曰《迩英記注》。

    其後乾道間又有《祥曦殿記注》,實自遵始。

    又因面對,論鑄錢利害,帝嘉納之。

    遷起居郎兼權樞密院都承旨。

    舊制,修注官、經筵官許留身奏事,而近例無有。

    遵奏請複舊制,且言起居注未修者十五年,請除見修月進外,每月帶修,皆從之。

     二十九年,拜中書舍人。

    殿前裨将輔逵轉防禦使,王綱轉團練使,遵言:“近制管軍官十年始一遷,今兩人不滿歲,安得爾?”時勳臣子孫多躐居台省,遵極言乞明有所止。

    高宗曰:“正立法,自今功臣子孫序遷至侍從,并令久任在京宮觀。

    ”遵曰:“侍從,朝廷高選,非如磨勘階官,安有遷序之制?”退而上奏言:“今内外将家無慮二十人,若以序遷,不出十年,西清次對皆可坐緻。

    太祖開國功臣子孫不過諸司,惟曹彬之子琮、玮以功名自奮,遂為節度,初不聞有遞遷侍從之例。

    今旨一出,使穆清之地類皆将種,非所以示天下。

    望收還前诏。

    ”又言:“瑞昌、興國之間茶商失業,聚為盜賊。

    望揭榜開谕,許其自新,願充軍者填刺,願為農者放還。

    ”上皆可其奏。

     論者欲複鄱陽永平、永豐兩監鼓鑄,诏給、舍議,遵曰:“唐有鼓鑄使,國朝或以漕臣兼領,或分道置使,厘為三司。

    自中興來,置都大提點,官屬太多,動為州縣之害。

    間者亟行廢罷,又無一定之論,初委運使,又委提刑,又委郡守、貳,号令不一,鼓鑄益少。

    竊以為複置便。

    ” 三十年正月,試吏部侍郎。

    異時選人詣曹改秩,吏倚為市,亳毛不中節,必巧生沮閡,須賂饷滿欲乃止。

    遵明與約,苟于大體無害,先行後審,薦員有定限,而舉者周遮重複,或同時一章而巧為兩牍,或當薦五員而辄逾十數,或當舉職官而詭為京狀,或身系常調而妄稱職司,或東西分曹而交錯攙補,或已予複奪而指雲事故,件析枚數,請凡如是者得通劾之。

    舊制,緻仕任子,随所在審敕牒即請行。

    是時,從議者請,必令于元州判奏。

    遵言:“士大夫或遊宦粵、蜀,數千裡外,不幸以死。

    臨終謝事,其家獲歸故裡已為至難,今複因此龃龉,反複稽延,是明與惡吏為地也。

    ”乃止仍舊貫。

     平江、湖、秀三州水,無以輸秋苗,有司抑令輸麥。

    遵言:“麥價珠不在米下,民困如是,奈何指夏以為秋,衍一以為二,使擠溝壑乎?願量取其半,而被水害者悉免之。

    ”金人來索绛陽郭小的、安化劉孝恭二百家,遵以蜀之李特可為至戒,願以根集未足為解,淹引日月報之。

    遷翰林學士兼吏部尚書。

    汪澈論湯思退罷相,遵行制無貶詞,澈以為言。

    遂丐去,以徽猷閣直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。

     三十一年,金主完顔亮命其尚書蘇保衡由海道窺二浙,朝廷以浙西副總管李寶禦之。

    寶駐兵平江,守臣朱翌素與寶異,朝議以遵嘗薦寶,乃命遵知平江。

    及寶以舟師搗膠西,凡資糧、器械、舟楫皆遵供億,寶成功而歸,遵之助為多。

    車駕幸金陵,禁衛士丐索無藝,它郡随與不厭。

    至吳,乃相告曰:“内翰在此,汝毋複然。

    ”先是,朝廷慮商舶為賊得,悉拘入官,既而不返,并海縣團萃巨艦及募水手、民兵,皆絷留未得去。

    遵因對論之,以船還商,而聽水手自便,吳人德之。

     孝宗即位,拜翰林學士承旨兼侍讀。

    诏問宰執、侍從、台谏曰:“敵人來索舊禮,從之則不忍屈,不從則邊患未已。

    中原歸正人源源不絕,納之則東南力不能給,否則絕向化之心。

    宜指陳定論以聞。

    ”遵與給事中金安節、中書舍人唐文若、起居郎周必大共為一議,其略謂:“不宜直情徑行,亦未可遽為之屈,謂宜遺金缯如前日之數,或許稍歸侵地如海、泗之類,則彼亦可借口而來議矣。

    ” 知隆興元年貢舉,拜同知樞密院事。

    壽康殿産金芝十二,同列議表賀,遵引李文靖奏災異故事風止之。

    薦眉山李焘、永嘉鄭伯熊及林光朝,未及用,會湯思退為左相,而次相張浚罷,禦史周璪策遵且超遷,上章緻劾,上亟徙置他官。

    遵不能安位,連章乞免,訖與禦史俱去。

    是年七月,以端明殿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。

     乾道六年,起知信州。

    徙知太平州。

    前守周璪以嘗論遵,聞遵來,不俟合符馳去。

    遵追餞至十裡,勞苦如平時,曰:“君當官而行,我何怨?”聞者以為盛德。

    圩田壞,民失業,遵鸠民築圩凡萬數。

    方冬盛寒,遵躬履其間,載酒食親饷馌,恩意傾盡,人忘其勞。

    運使張松忌功,妄奏圩未嘗決,民未嘗轉徙,必責圩戶自阏築,且裁省募工錢米之半。

    遵連疏争,至酒遣朝臣覆按。

    于是将作少監馬希言、監察禦史陳舉善狎至,黜松言,圩遂成,合四百五十有五。

    松無所洩其忿,則别治溧水永豐圩,來調丁、米、木,數甚廣。

    遵曰:“郡當歲儉,方振恤流移,勸分乞籴,如自刲其股以充喉,不暇食,況能飽他人腹哉。

    ”執不從。

     楚地旱,旁縣振贍者慮不早,施置失後先,或得米而亡以炊,或阖戶莩藉而廪不至。

    遵簡賓佐,随遠近壯老以差賦給,蠲租至十九,又告籴于江西,得活者不啻萬計。

    戍兵乘時盜利,曹伍剽于野,盡執拘以歸其軍。

    故當大劄瘥而邑落晏然。

    徙知建康府、江東安撫使兼行宮留守。

    孝宗谕當制舍人範成大,褒其治績,且許入觐。

      時虞允文當國,有北征志。

    先調侍衛馬軍出屯,其在府者五軍,悉送其孥,謀築營砦,無慮萬竈。

    張松用不能罷,特敕遵同宰執赴選德殿奏事。

    遵奏外臣不敢尾二府後,願需班退别引,上弗許。

    進資政殿學士以行。

    至則揭榜,民苗米唯輸正不輸耗,聽民自持斛概,庾人不能輕重其手。

    遍行郊野蔔砦地,求不妨民居、不夷冢墓者,逾年始得之。

    營卒醉,妄言搖衆,斬之,磔于市,三軍無敢嘩。

    有晝入旗亭挺刃椎垆者,械付獄,驿上奏未下,統帥懼得譴,請自治之。

    孝宗怒,罷統帥,遵亦坐貶兩秩。

    未幾,五營成,複元官,仍拜資政殿學士。

    淳熙元年,提舉洞霄宮。

    十一月,薨,年五十有五。

    谥文安。

     邁字景盧,皓季子也。

    幼讀書日數千言,一過目辄不忘,博極載籍,雖稗官虞初,釋老傍行,靡不涉獵。

    從二兄試博學宏詞科,邁獨被黜。

    紹興十五年始中第,授兩浙轉運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