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二

關燈
、朱弁三人在遣中。

    金人懼為患,猶遣人追之,七騎及淮,而皓已登舟。

     十二年七月,見于内殿,力求郡養母。

    帝曰:“卿忠貫日月,志不忘君,雖蘇武不能過,豈可舍朕去邪!”請見慈甯宮,帟人設簾,太後曰:“吾故識尚書。

    ”命撤之。

    皓自建炎己酉出使,至是還,留北中凡十五年。

    同時使者十三人,惟皓、邵、弁得生還,而忠義之聲聞于天下者,獨皓而已。

    皓既對,退見秦桧,語連日不止,曰:“張和公金人所憚,乃不得用。

    錢塘暫居,而景靈宮、太廟皆極土木之華,豈非示無中原意乎?”桧不怿,謂皓子适曰:“尊公信有忠節,得上眷。

    但官職如讀書,速則易終而無味,須如黃鐘、大呂乃可。

    ”八月,除徽猷閣直學士、提舉萬壽觀兼權直學士院。

      金人來取趙彬等三十人家屬,诏歸之。

    皓曰:“昔韓起谒環于鄭,鄭,小國也,能引義不與。

    金既限淮,官屬皆吳人,宜留不遣,蓋慮知其虛實也。

    彼方困于蒙兀,姑示強以嘗中國,若遽從之,謂秦無人,益輕我矣。

    ”桧變色曰:“公無謂秦無人。

    ”既而複上疏曰:“恐以不與之故,或緻渝盟,宜告之曰:‘俟淵聖及皇族歸,乃遣。

    ’”又言:“王倫、郭元邁以身徇國,棄之不取,緩急何以使人?”桧大怒,又因言室撚寄聲,桧怒益甚,語在《桧傳》。

    翌日,侍禦史李文會劾皓不省母,出知饒州。

      明年,大水,中官白锷宣言:“燮理乖盭,洪尚書名聞天下,胡不用?”桧聞之愈怒,系锷大理獄,尋流嶺表。

    谏官詹大方遂論皓與锷為刎頸交,更相稱譽,罷皓提舉江州太平觀。

    锷初不識皓,特以從太後北歸,在金國素知皓名爾。

     尋居母喪,他言者猶謂皓睥睨鈞衡。

    終喪,除饒州通判。

    李勤又附桧誣皓作欺世飛語,責濠州團練副使,安置英州。

    居九年,始複朝奉郎,徙袁州,至南雄州卒,年六十八。

    死後一日,桧亦死。

    帝聞皓卒,嗟惜之,複敷文閣直學士,贈四官。

    久之,複徽猷閣直學士,谥忠宣。

     皓雖久在北廷,不堪其苦,然為金人所敬,所着詩文,争鈔誦求锓梓。

    既歸,後使者至,必問皓為何官、居何地。

    性急義,當艱危中不少變。

    懿節後之戚趙伯璘隸悟室戲下,貧甚,皓赒之。

    範鎮之孫祖平為傭奴,皓言于金人而釋之。

    劉光世庶女為人豢豕,贖而嫁之。

    他貴族流落賤微者,皆力拔以出。

    惟為桧所嫉,不死于敵國,乃死于讒慝。

     皓博學強記,有文集五十卷及《帝王勇要》、《姓氏指南》、《松漠紀聞》、《金國文具錄》等書。

    子适、遵、邁。

     适字景伯,皓長子也。

    幼敏悟,日誦三千言。

    皓使朔方,适年甫十三,能任家事。

    以皓出使恩,補修職郎。

    紹興十二年,與弟遵同中博學宏詞科。

    高宗曰:“父在遠方,子能自立,此忠義報也,宜升擢。

    ”遂除敕令所删定官。

    後三年,弟邁亦中是選,由是三洪文名滿天下。

    改秘書省正字。

      甫數月,皓歸,忤秦桧,出知饒州,适亦出為台州通判。

    垂滿,皓谪英州,适複論罷,往來嶺南省侍者九載。

    桧死皓還,道卒,服阕,起知荊門軍。

    應诏上寬恤四事:輕茶額錢,它州代貢禮物,辟試闱以複舊額,蠲官田令不種者輸租。

    改知徽州,尋提舉江東路常平茶鹽,首言役法不均之弊。

     會完顔亮來侵,上親征,适觐金陵,言:“本路旱,百姓逐食于淮,複遭金兵,今各懷歸而田産為官鬻,請聽其估贖之。

    ”及亮斃,适上疏曰:“大定僭号,諸國未必服從,宜多遣密诏傳谕中原義士,各取州縣,因以畀之。

    王師但留屯淮、泗,募兵積粟,以為聲援。

    俟蜀、漢、山東之兵數道皆集,見可而進,庶幾兵力不頓,可以萬全。

    ”升尚書戶部郎中,總領淮東軍馬錢糧。

    孝宗即位,海州解圍,符離用兵,饋饷繁多,适究心調度,供億無阙。

    遷司農少卿。

     隆興二年二月,召貳太常兼權直學士院。

    上欲除諸将環衛官,诏讨論其制。

    适具唐及本朝沿革十一條上之,且言:“太祖、太宗朝,常以處諸将及降王之君臣,自後多以皇族為之,故國史以為官存而事廢。

    陛下修饬戎備,不必遠取唐制,祖宗故事蓋可法則。

    今徑行換授,恐有減奉之患,乞如閣職兼帶節度,至刺史帶上将軍,橫行遙郡帶大将軍,正使帶将軍,副使帶中郎将,又以下則帶左右郎将,其官府人吏,令有司相度以聞。

    ”除中書舍人。

    時金人再犯淮,羽檄沓至,書诏填委,盜訪酬答率稱上旨,自此有大用意。

    金既尋盟,首為賀生辰使。

    金遣同簽書樞密院事高嗣先接伴,自言其父司空有德于皓,相與甚歡,得其要領以歸。

     乾道元年五月,遷翰林學士,仍兼中書舍人。

    秦埙久廢,忽予祠,适奏曰:“李林甫死後,諸子皆流配嶺南。

    秦桧稔惡自斃,不肖之孫官職仍舊,可謂幸矣。

    宮觀雖小,埙得之,則人以除用之漸,恐桧黨牽連而進。

    ”其命遂寝。

    時巫伋複召,莫汲擢樞密院編修官,餘堯弼複龍圖閣學士,适謂其皆桧黨也,随命繳之。

     六月,除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。

    上谕參政錢端禮、虞允文曰:“三省事與洪适商量。

    ”東西府始同班奏事。

    八月,拜參知政事。

    谏議大夫林安宅以銅錢多入北境,請禁之,即蜀中取鐵錢行之淮上。

    事既行,适言其不可。

    上問之,适曰:“今每州不得千缗,一州以萬戶計之,每家才得數百,恐民間無以貿易。

    且客旅無回貨,鹽場有大利害。

    ”上以為然,乃寝前命,但于蜀中取十五萬缗,行之廬、和二州而已。

      十二月,拜尚書右仆射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。

    未幾,春霖,适引咎乞退,林安宅抗疏論适,既而台臣複合奏。

    三月,除觀文殿學士、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。

    尋起知紹興府、浙東安撫使。

    再奉祠。

    淳熙十一年薨,年六十八,谥文惠。

     适以文學聞望,遭時遇主,自兩制一月入政府,又四閱月居相位,又三月罷政,然無大建明以究其學。

    家居十有六年,兄弟鼎立,子孫森然,以著述吟詠自樂,近世備福鮮有及之。

    或謂适黨湯思退,又謂适來自淮東,言張浚妄費,浚以此罷相,子九人:槻、柲、□□、□修、灌、桴、楹、□、梠。

     遵字景嚴,皓仲子也。

    自兒時端重如成人,從師業文,不以歲時寒暑辍。

    父留沙漠,母亡,遵孺慕攀号。

    既葬,兄弟即僧舍肄詞業,夜枕不解衣。

    以父蔭補承務郎,與兄适同試博學宏詞科,中魁選,賜進士出身。

    高宗以皓遠使,擢為秘書省正字。

    中興以來,詞科中選即入館,自遵始。

    宰相秦桧子熹為官長,謦欬為人輕重,遵恬然不附麗。

    二年弗遷。

     皓南還,與朝論異,出守。

    遵遂乞外,通判常、婺、越三州。

    紹興二十五年,湯思退薦之,複入為正字。

    八月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