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三十一
關燈
小
中
大
。
中書舍人程俱言:“俯以前任省郎遽除谏議,自元豐更制以來未之有。
考之古今,非陽城、種放,則未嘗不循序而進,願姑以所應者命之。
昔元稹在長慶間,擢知制诰,真不忝矣。
緣其為荊南判司,命從中出,召為省郎,便知制诰,遂喧朝論,時謂荊南監軍崔潭峻實引之。
近亦傳俯與宦寺倡酬,稱其警策,恐或者不知陛下得俯之由。
”不報,俱遂罷。
紹興二年,賜進士出身,兼侍讀。
三年,遷翰林學士,俄擢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。
四年,兼權參知政事。
宰相朱勝非言:“襄陽上流,所當先取。
”帝曰:“盍就委嶽飛?”參政趙鼎曰:“知上流利害,無如飛者。
”俯獨持不可,帝不聽。
會劉光世乞入奏,鼎言:“方議出師,大将不宜離軍。
”俯欲許之,鼎固争,俯乃求去,提舉洞霄宮。
九年,知信州。
中丞王次翁論其不理郡事,予祠。
明年,卒。
俯才俊,與曾幾、呂本中遊,有詩集六卷。
沉與求,字必先,湖州德清人。
登政和五年進士第,累遷至明州通判。
以禦史張守薦,召對,除監察禦史。
上疏論執政,遷兵部員外郎,自劾以為言苟不當,不應得遷。
上乃行其言,除殿中侍禦史。
上在會稽,或勸幸饒、信,有急則入閩。
與求以為今日根本正在江、浙,宜進都建康,以圖恢複。
論範宗尹年少為相,恐誤國事。
上不悅,以直龍圖閣知台州。
宗尹罷,召還,再除侍禦史。
時軍儲窘乏,措置諸鎮屯田,與求取古今屯田利害,為《集議》二卷上之,诏付戶部看詳。
江西安撫、知江州朱勝非未至,而馬進寇江州陷之,與求論九江之陷,由勝非赴鎮太緩,勝非罷去。
時方多事,百司稽違,與求援元豐舊制,請許台谏官彈奏,上從之。
與求再居言路,或疑凡範宗尹所引用者,将悉論出之。
與求曰:“近世朋黨成風,人才不問賢否,皆視宰相出處為進退。
今當别人才邪正而言之,豈可謂一時所用皆不賢哉?”人服其言。
呂頤浩再相,禦營統制辛永宗、樞密富直柔、右司谏韓璜屢言其短。
與求劾直柔附會永宗兄弟,為緻身之資。
上遂出永宗,而璜、直柔亦相繼罷黜。
遷禦史中丞。
時禁衛寡弱,諸将各擁重兵,與求言:“漢有南北軍,唐用府兵,彼此相維,使無偏重之勢。
今兵權不在朝廷,雖有樞密院及三省兵房、尚書兵部,但行文字而已。
願诏大臣益修兵政,助成中興之勢。
”浙西安撫劉光世來朝,以缯帛、方物為獻,上已分乞六宮,與求奏:“今為何時而有此。
”時已暮,疏入,上命追取斥還。
内侍馮益請别置禦馬院,自領其事,又擅穿皇城便門。
與求劾益專恣,請治其罪。
諜報劉豫在淮陽造舟,議者多欲于明州向頭設備。
與求言:“使賊舟至此,則入吾腹心之地。
臣聞海舟自京東入浙,必由泰州石港、通州料角崇明鎮等處,次至平江南北洋,次至秀州金山,次至向頭。
又聞料角水勢湍險,必得沙上水手方能轉運。
宜于石港、料角等處拘收水手,優給錢糧而存養之,以備緩急。
” 兩浙轉運副使徐康國自溫州進發宣和間所制間金、銷金屏障什物,與求奏曰:“陛下儉侔大禹,今康國欲以微物累盛德,乞斥而焚之,仍顯黜康國。
”從之。
與求曆禦史三院,知無不言,前後幾四百奏,其言切直,自敵己已下有不能堪者。
上時有所訓敕,每曰:“汝不識沉中丞邪?”移吏部尚書兼權翰林學士兼侍讀,遂出為荊湖南路安撫使、知潭州。
引疾丐祠許之。
四年,出知鎮江府兼兩浙西路安撫使。
複以吏部尚書召,除參知政事。
金人将入寇,上谕輔臣曰:“朕當親總六軍。
”與求贊之曰:“今日親征,皆由聖斷。
”上意決親征,書《車攻詩》以賜。
上曰:“朕以二聖在遠,屈己通和。
今豫逆亂如此,安可複忍?”與求曰:“和親乃金人屢試之策,不足信也。
”因奏:“諸将分屯江岸,而敵人往來淮甸,當遣嶽飛自上流取間道乘虛擊之,彼必有反顧之憂。
”上曰:“當如此措置。
” 五年,兼權知樞密院事。
時張浚視師江上,以行府為名,言知泰州邵彪及具營田利害事,乞送尚書省。
有旨從之。
與求不能平,曰:“三省、樞密院乃奉行行府文書邪?”六年,張浚複欲出視師,不告之同列。
及得旨,乃退而歎曰:“此大事也,吾不與聞,何以居位?”遂丐祠,罷,出知明州。
七年,上
中書舍人程俱言:“俯以前任省郎遽除谏議,自元豐更制以來未之有。
考之古今,非陽城、種放,則未嘗不循序而進,願姑以所應者命之。
昔元稹在長慶間,擢知制诰,真不忝矣。
緣其為荊南判司,命從中出,召為省郎,便知制诰,遂喧朝論,時謂荊南監軍崔潭峻實引之。
近亦傳俯與宦寺倡酬,稱其警策,恐或者不知陛下得俯之由。
”不報,俱遂罷。
紹興二年,賜進士出身,兼侍讀。
三年,遷翰林學士,俄擢端明殿學士、簽書樞密院事。
四年,兼權參知政事。
宰相朱勝非言:“襄陽上流,所當先取。
”帝曰:“盍就委嶽飛?”參政趙鼎曰:“知上流利害,無如飛者。
”俯獨持不可,帝不聽。
會劉光世乞入奏,鼎言:“方議出師,大将不宜離軍。
”俯欲許之,鼎固争,俯乃求去,提舉洞霄宮。
九年,知信州。
中丞王次翁論其不理郡事,予祠。
明年,卒。
俯才俊,與曾幾、呂本中遊,有詩集六卷。
沉與求,字必先,湖州德清人。
登政和五年進士第,累遷至明州通判。
以禦史張守薦,召對,除監察禦史。
上疏論執政,遷兵部員外郎,自劾以為言苟不當,不應得遷。
上乃行其言,除殿中侍禦史。
上在會稽,或勸幸饒、信,有急則入閩。
與求以為今日根本正在江、浙,宜進都建康,以圖恢複。
論範宗尹年少為相,恐誤國事。
上不悅,以直龍圖閣知台州。
宗尹罷,召還,再除侍禦史。
時軍儲窘乏,措置諸鎮屯田,與求取古今屯田利害,為《集議》二卷上之,诏付戶部看詳。
江西安撫、知江州朱勝非未至,而馬進寇江州陷之,與求論九江之陷,由勝非赴鎮太緩,勝非罷去。
時方多事,百司稽違,與求援元豐舊制,請許台谏官彈奏,上從之。
與求再居言路,或疑凡範宗尹所引用者,将悉論出之。
與求曰:“近世朋黨成風,人才不問賢否,皆視宰相出處為進退。
今當别人才邪正而言之,豈可謂一時所用皆不賢哉?”人服其言。
呂頤浩再相,禦營統制辛永宗、樞密富直柔、右司谏韓璜屢言其短。
與求劾直柔附會永宗兄弟,為緻身之資。
上遂出永宗,而璜、直柔亦相繼罷黜。
遷禦史中丞。
時禁衛寡弱,諸将各擁重兵,與求言:“漢有南北軍,唐用府兵,彼此相維,使無偏重之勢。
今兵權不在朝廷,雖有樞密院及三省兵房、尚書兵部,但行文字而已。
願诏大臣益修兵政,助成中興之勢。
”浙西安撫劉光世來朝,以缯帛、方物為獻,上已分乞六宮,與求奏:“今為何時而有此。
”時已暮,疏入,上命追取斥還。
内侍馮益請别置禦馬院,自領其事,又擅穿皇城便門。
與求劾益專恣,請治其罪。
諜報劉豫在淮陽造舟,議者多欲于明州向頭設備。
與求言:“使賊舟至此,則入吾腹心之地。
臣聞海舟自京東入浙,必由泰州石港、通州料角崇明鎮等處,次至平江南北洋,次至秀州金山,次至向頭。
又聞料角水勢湍險,必得沙上水手方能轉運。
宜于石港、料角等處拘收水手,優給錢糧而存養之,以備緩急。
” 兩浙轉運副使徐康國自溫州進發宣和間所制間金、銷金屏障什物,與求奏曰:“陛下儉侔大禹,今康國欲以微物累盛德,乞斥而焚之,仍顯黜康國。
”從之。
與求曆禦史三院,知無不言,前後幾四百奏,其言切直,自敵己已下有不能堪者。
上時有所訓敕,每曰:“汝不識沉中丞邪?”移吏部尚書兼權翰林學士兼侍讀,遂出為荊湖南路安撫使、知潭州。
引疾丐祠許之。
四年,出知鎮江府兼兩浙西路安撫使。
複以吏部尚書召,除參知政事。
金人将入寇,上谕輔臣曰:“朕當親總六軍。
”與求贊之曰:“今日親征,皆由聖斷。
”上意決親征,書《車攻詩》以賜。
上曰:“朕以二聖在遠,屈己通和。
今豫逆亂如此,安可複忍?”與求曰:“和親乃金人屢試之策,不足信也。
”因奏:“諸将分屯江岸,而敵人往來淮甸,當遣嶽飛自上流取間道乘虛擊之,彼必有反顧之憂。
”上曰:“當如此措置。
” 五年,兼權知樞密院事。
時張浚視師江上,以行府為名,言知泰州邵彪及具營田利害事,乞送尚書省。
有旨從之。
與求不能平,曰:“三省、樞密院乃奉行行府文書邪?”六年,張浚複欲出視師,不告之同列。
及得旨,乃退而歎曰:“此大事也,吾不與聞,何以居位?”遂丐祠,罷,出知明州。
七年,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