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二十九

關燈
死之。

    瓊遂率全軍四萬人渡淮降劉豫,擁祉次三塔,距淮三十裡。

    祉下馬曰:“劉豫逆臣,我豈可見之?”衆逼祉上馬,祉罵曰:“死則死于此!”又語其衆曰:“劉豫逆臣,爾軍中豈無英雄,乃随郦瓊去乎?”衆頗感動,凡千餘人環立不行。

    瓊恐搖動衆心,急策馬先渡,祉遇害。

     時有得祉括發之帛歸吳中者,其妻吳氏持帛自缢以徇葬,聞者哀之。

    慶元間,诏立廟賜額,以旌其忠雲。

     胡世将,字承公,常州晉陵人,宿之曾孫。

    登崇甯五年進士第。

    範汝為寇閩,以世将為監察禦史、福建路撫谕使。

    入境,韓世忠已平賊。

    遷尚書右司員外郎,又遷起居郎,遷中書舍人,賜三品服,兼修政局。

    坐言者落職奉祠。

    未幾,除徽猷閣待制、知鎮江府,入為禮部侍郎,改刑部,出知洪州,兼江西安撫、制置使。

    屬建昌兵變,殺守卒,嬰城以叛,世将以便宜發兵讨平之。

    除兵部侍郎,複知鎮江。

     未幾,召為給事中兼侍講,直學士院,複遷兵部侍郎。

    尋以樞密直學士出為四川安撫制置使,兼知成都府。

    宣撫吳玠以軍無糧,奏請踵至。

    世将既被命入境,約玠會議。

    蜀之饷運,溯嘉陵江千餘裡,半年始達。

    于是奏用轉般折運之法,軍儲稍充,公私便之。

     紹興九年,玠卒,以世将為寶文閣學士、宣撫川、陝。

    時關陝初複,朝廷分軍移屯熙、秦、鄜延諸道。

    明年夏,金人陷同州,入長安,諸路皆震。

    蜀兵既分,聲援幾絕,乃遣大将吳璘、田晟出鳳翔,郭浩出奉天,楊政由赤谷歸河池。

    不數日,璘捷于石壁及扶風,金人逡巡不敢度隴,分屯之軍得全師而還。

    诏除端明殿學士。

     十一年秋,朝廷複用兵。

    會母喪,命起複。

    遂複隴州,破岐下諸屯,又取華、虢,兵威稍振。

    未幾,瘍發于首。

    除資政殿學士緻仕,恩數視簽書樞密院事。

    卒,年五十八,命有司給葬事。

     鄭剛中,字亨仲,婺州金華人。

    登進士甲科,累官為監察禦史,遷殿中侍禦史。

    剛中由秦桧薦于朝,桧主和議,剛中不敢言。

    移宗正少卿,請去,不許,改秘書少監。

     金歸侵疆,桧遣剛中為宣谕司參謀官;及還,除禮部侍郎。

    複遣剛中為川、陝宣谕使,谕諸将罷兵,尋充陝西分畫地界使。

    金使烏陵贊谟入境,欲盡取階、成、岷、鳳、秦、商六州,剛中力争不從;又欲姑取商、秦,于大散關立界,剛中又堅不從。

    繼除川、陝宣撫副使。

     兀朮遣人力求和尚原,剛中恐敗和好,以和尚原自紹興四年後不系吳地分,于是割秦、商之半,棄和尚原以與金。

    朝廷命剛中去“陝”字,為四川宣撫副使。

    剛中治蜀,頗有方略。

    宣撫司舊在綿、阆間,及胡世将代吳玠,就居河池,饋饷不繼。

    剛中奏:利州在潭毒關内,與興、洋諸關聲援相接,乞移司利州。

    自是省費百萬。

    剛中始至,即欲移屯一軍,大将楊政不從,呼政語之曰:“剛中雖書生,不畏死!”聲色俱厲,政即聽命。

     都統每入谒,必庭參然後就坐。

    吳璘升檢校少師來謝,語阍吏,乞講鈞敵之禮。

    剛中曰:“少師雖尊,猶都統制耳,傥變常禮,是廢軍容。

    ”行禮如故。

     奏蠲四川雜征,又請減成都府路對籴及宣撫司激賞錢。

    時剛中于階、成二州營田,抵秦州界,凡三千餘頃,歲收十八萬斛。

    先是,川口屯兵十萬,分隸三大将:吳璘屯興州,楊政屯興元府,郭浩屯金州,皆建帥節;而統制官知成州王彥、知階州姚仲、知西和州程俊、知鳳州楊從儀亦領沿邊安撫。

    剛中請分利州為東、西路,以興元府、利阆洋巴劍州、大安軍七郡為東路,治興元,命政為安撫;以興、階、成、西和、文、隴、鳳七州為西路,治興州,命璘為安撫;而命浩為金、房、開、達州安撫;諸裨将領安撫者皆罷。

    從之。

    弛夔路酒禁,複利州錢監為紹興監。

    時軍已罷,移屯内郡,剛中言逐路各有漕司,都漕宜罷。

    從之。

     秦桧怒剛中在蜀專擅,令侍禦史汪勃奏置四川财賦總領官,以趙不棄為之,不隸宣撫司。

    不棄牒宣撫司,剛中怒,由是有隙。

    不棄頗求剛中陰事言于桧,桧陽召不棄歸,因召剛中。

    剛中語人曰:“孤危之迹,獨賴上知之耳。

    ”桧聞愈怒,遂罷,責桂陽軍居住;再責濠州團練副使,複州安置;再徙封州,卒。

     論曰:自紹興和議成,材武善謀之士,無所用其力。

    若王友直之矯制起兵,李寶之立功膠西,成闵、趙密皆足以斬将搴旗,劉子羽轉戰屢勝,呂祉不從劉豫,胡世将、鄭剛中威震巴蜀。

    皆中道以殁,是以知宋不克興複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