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二十八

關燈


    拜少師,充萬壽觀使,奉朝請,封榮國公,賜甲第一區,以兵歸都督府。

    公輔又言光世雖罷,而遷少師,賞罰不明;中書舍人勾龍如淵又繳還賜第之命。

    帝曰:“光世罷兵柄,若恩禮稍加,則諸将知有後福,皆效力矣。

    ”卒賜之。

    初,光世麾下多降盜,素無紀律;至是,督府命呂祉節制其軍。

    郦瓊殺祉,驅諸軍降劉豫。

     九年,用講和恩,賜号“和衆輔國功臣”,進封雍國公、陝西宣撫使。

    弟光遠疏其短于言路,如淵時為中丞,再論光世不可遣而止。

    十年,金人圍順昌,拜太保,為三京招撫處置使,以援劉锜。

    光世請李顯忠為前軍都統,又請王德自隸。

    德不願受其節制;顯忠行至宿、泗,軍多潰。

    進至和州,秦桧主罷兵,召還。

    光世入見,為萬壽觀使,改封楊國公。

    疾革,乞免其家科役,中書舍人張廣格不下。

    卒,年五十四。

    贈太師,官其子孫、甥侄十四人,谥武僖。

    乾道八年,追封安城郡王。

    開禧元年,追封鄜王。

     光世在諸将中最先進。

    律身不嚴,馭軍無法,不肯為國任事,逋寇自資,見诋公論。

    嘗入對,言:“願竭力報國,他日史官書臣功第一。

    ”帝曰:“卿不可徒為空言,當見之行事。

    ”建炎初,結内侍康履以自固。

    又蚤解兵柄,與時浮沉,不為秦桧所忌,故能竊寵榮以終其身,方之韓、嶽遠矣。

     王淵,字幾道,熙州人,後徙環州。

    善騎射。

    應募擊夏國,屢有功,累遷熙河蘭湟路第三将部将、權知鞏州甯遠砦。

    諸羌入寇,經略司讨之,表淵總領岷山蕃兵将,興師城澤州。

    羌悉衆來争,淵奮擊,大破之,追至邈川城。

    移同總領湟州蕃兵将兼知臨宗砦,坐法免。

     宣和三年,劉延慶讨方臘,以淵為先鋒。

    賊将據錢塘,勢張甚。

    淵谕小校韓世忠曰:“賊謂我遠來,必易我。

    明日爾逆戰而僞遁,我以強弩伏數百步外,必可得志。

    ”世忠如其言,賊果追之,伏弩捽發,應弦而倒。

    逐北至淳安,賊據幫源峒,遂圍而平之。

    授閣門宣贊舍人、權京畿提舉保甲兼權提點刑獄公事。

     繼從延慶攻契丹。

    重兵壁盧溝南,遣淵等數千人護饷道,戰敗為敵所獲。

    已而逃歸,猶以出塞遷武功大夫、果州團練使。

    又從楊惟忠、辛興宗破群盜高托山等,遷拱衛大夫、甯州觀察使。

      靖康元年,為真定府總管,就遷都統制。

    吳湛據趙州叛,淵讨平之。

    金人攻汴京,河東、北宣撫使範讷統勤王兵屯雍丘,以淵為先鋒。

    尋以所部歸康王府。

     明年,張邦昌僭立,康王如濟州,命淵以三千人入衛宗廟。

    淵至汴都,以朝服見邦昌,納谒曰:“參冢宰相公。

    ”邦昌始易紫袍延之政事堂,淵恸哭宣教。

    康王即皇帝位,淵與楊惟忠、韓世忠以河北兵,劉光世以陝西兵,張俊、苗傅等以帥府及降群盜兵,皆在行朝,不相統一。

    始置禦營司,以淵為都統制,扈從累月不釋甲。

    帝如揚州,授龍、神衛四廂都指揮使,尋改捧日、天武四廂都指揮使,進保大軍承宣使。

     時群盜蜂起,以淵為制置使平杭賊,提兵四出,所向皆捷。

    平軍賊趙萬于鎮江,誅杭賊陳通于杭州,降張遇于楊子橋;期年,群盜略盡。

    遷響德軍節度使。

    惟趙萬、陳通等已招其降,而複盡誅之。

     建炎三年二月,金人攻揚州,帝倉卒渡江,淵與内侍康履從至鎮江。

    奉國軍節度使劉光世見帝泣告:“淵專管江上海船,每言緩急決不誤事。

    今臣所部數萬,二千餘騎,皆不能濟。

    ”淵忿其言,斬江北都巡檢皇甫佐以自解。

    中書侍郎朱勝非馳見淵督之,乃始經畫,已無所及,自是淵失諸将心。

     帝欲如鎮江以援江北,群臣亦固請。

    淵獨言:“鎮江止可捍一面,若金人自通州渡,先據姑蘇,将若之何?不如錢塘有重江之險。

    ”議遂決。

    命淵守姑蘇,言戎器全缺,兵匠甚少,乞括民匠營繕。

    尋自平江赴行在,拜簽書樞密院事,仍兼都統制。

    命下,諸将籍籍。

    帝聞之,乃命免奏事簽書,仍解都統制,以慰衆心。

      先是,統制官苗傅自負世将,以淵驟用,頗觖望;劉正彥嘗招巨盜丁進,亦以賞薄怨淵。

    而内侍康履頗用事,及淵入樞府,傅、正彥以其由宦官薦,愈不平。

    俟淵入朝,伏兵殺之,并殺康履,遂成明受之變。

    淵時年五十三。

     淵為将輕财好義,家無宿儲,每言:“朝廷官人以爵祿足代耕,若事錐刀,我何愛爵祿,曷若為富商大賈邪?”初,帝在南京,聞淵疾,遣中使曾澤問疾。

    澤還,言其帷幔茵褥皆不具,帝辍所禦紫茸茵以賜。

    然其平群盜多殺降,與康履深交,故及于禍。

    贈開府儀同三司,累加少保,官其子孫八人。

    紹興四年,又官二人。

    乾道六年,谥襄愍。

    子倚。

     解元,字善長,保安軍德清砦人。

    疏眉俊目,猿臂,善騎射。

    起行伍,為清澗都虞候。

    建炎三年,隸大将韓世忠麾下,擢偏将。

    世忠出下邳,聞金兵大至,士皆駭愕。

    元領二十騎擒其生口,知敵動息。

    俄逢騎數百,身自陷陣,橫刺酋長墜馬,餘皆遁去。

    授閣門宣贊舍人。

    苗傅、劉正彥之變,從世忠追至臨平與戰,賊勢既衰,擒于浦城。

     四年三月,金人攻浙西,世忠治兵京口,邀其歸路,以海艦橫截大江。

    金人出小舟數十,以長鈎扳艦。

    元在别舸躍入敵舟,以短兵擊殺數十人,擒其千戶。

    授忠州團練使,統制前軍。

    繼從讨閩寇範汝為,轉讨湖外諸盜。

    時劉忠據白面山,憑險築壘。

    世忠讨之,距賊營三十裡而陣。

    元獨跨馬涉水薄賊砦,四顧周覽。

    賊因山設望樓,從高瞰下,以兵守之,屯壯銳于四山,視其指呼而出戰。

    元既得其形勢,歸告世忠曰:“易與爾,若奪據其望樓,則技窮矣。

    ”世忠然之,遣元率兵五百,長戟居中,翼以弓矢,自下趨高,賊衆莫支。

    乃據望樓,立赤幟,四面并進,賊遂平。

    改相州觀察使。

     紹興四年,金人、僞齊合兵入侵。

    世忠自鎮江趨揚州,命元屯承州。

    金人至近郊,元度翌日必至城下,遣百人伏要路,百人伏嶽廟,自以四百人伏路隅。

    令曰:“俟金人過,我當先出掩之。

    伏要路者,視我麾旗,則立幟以待,金人必自嶽廟走,伏者背出。

    ”又決河岸遏其歸路。

    金人果走城下,伏發,金人進退無路,乃走嶽廟,元追之,獲百四十八人,止遣二人。

    時城中兵不滿三千,金萬戶黑頭虎直造城下約降。

    元匿其兵,以微服出,僞若降者。

    金人稍懈,俄伏發,擒黑頭虎。

    未幾,金兵四集,元戰卻之,追北數十裡,金人赴水死者甚衆。

    改同州觀察使。

    六年,從世忠出下邳,以數百騎破敵伏兵,授保順軍承宣使。

     十年,略地淮陽,至劉冷莊,騎才三百,當敵騎數千。

    元揮戈大呼,衆争奮,敵披靡。

    俄而救至,後部疑懼,元回顧曰:“我在此,若等無慮。

    ”衆乃安。

    轉戰自辰至午,敵退,成列而還。

    加龍、神衛四廂都指揮使。

      明年,世忠罷兵柄為樞密使,以元為鎮江府駐劄禦前諸軍都統制,以統其衆。

    又明年,進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,尋授保信軍節度使。

    卒,年五十四。

    贈檢校少保。

     曲端字正甫,鎮戎人。

    父渙,任左班殿直,戰死。

    端三歲,授三班借職。

    警敏知書,善屬文,長于兵略,曆秦鳳路隊将、泾原路通安砦兵馬臨押,權泾原路第三将。

     夏人入寇泾原,帥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