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二十八

關燈
谒康王,命為五軍都提舉。

     王即皇帝位,命為省視陵寝使,尋為提舉禦營使司一行事務、行在都巡檢使。

    斬山東賊李昱,遷奉國軍節度使。

    平鎮江叛兵,改滁濠太平州、無為軍、江甯府制置使。

    讨張遇于池州,遇望其陣曰:“官軍不整,可破也。

    ”時湖水涸,賊越湖出官軍後,官軍亂,光世幾被執,王德救之得免。

    遇循江而上,光世整兵追至江州,斷其後軍破之。

    遇複東下,又追擊于江甯。

      二年,以功加檢校少保,命讨李成。

    光世以王德為先鋒,與成遇于上蔡驿口橋,敗之。

    成收散卒再戰,光世以儒服臨軍,成遙見白袍青蓋,并兵圍之,德潰圍拔光世以出。

    下令得成者以其官爵與之。

    士争奮,再戰皆捷,成遁,執其謀主陶子思。

    加檢校少傅。

     帝在揚州,金騎掩至天長,光世迎敵,未至而軍潰。

    帝倉卒渡江,命光世為行在五軍制置使,屯鎮江府,控扼江口。

    尋加檢校太保、殿前都指揮使。

     苗、劉為亂,素憚光世,遷光世為太尉、淮南制置使。

    張浚在平江,馳書谕以勤王,光世不從;呂頤浩遣使至鎮江說之,乃引兵會于丹陽。

    兵進,光世以選卒為遊擊,仍分軍殿後,遇苗翊、馬柔吉軍于臨平,與韓世忠等破之。

    至行在,遷太尉、禦營副使。

    光世遣王德助喬仲福追傅至崇安縣,盡降其衆,傅僅以身免。

    逆将範瓊被執,張浚使光世撫定其衆,又招賊靳賽降之。

    命光世為江東宣撫使,守太平及池州,受杜充節制。

    光世言受充節制有不可者六,帝怒,诏毋入光世殿門,光世始受命。

      隆佑太後在南昌,議者謂金人自蕲、黃渡江,陸行二百裡可至,命光世移屯江州為屏蔽。

    光世既至,日置酒高會。

    金人自黃州渡江,凡三日,無知之者。

    比金人至,遂遁,太後退保虔州。

    馮楫贻書光世,言:“賊深入,最兵家之忌。

    進則距山,退則背江,百無一利,而敢如此橫行者,以前無抗拒,後無襲逐也。

    太尉傥選精兵自将來洪,而開一路令歸,伏兵掩之,可使匹馬不還。

    ”光世不能用,自信州引兵至南康。

    郦瓊圍固始縣,光世遣人招降之,又遣王德擒妖賊王念經于信州。

     時光世部曲無所隸,号“太尉兵”,侍禦史沈與求論其非宜。

    會禦營司廢,乃以“巡衛”名其軍,命充禦前巡衛軍都統制。

    召赴行在,授浙西安撫大使、知鎮江府。

    光世言:“安撫控制一路,若但守鎮江,則他郡有警,不可離任。

    望别除守臣,光世專充安撫使,從便置司。

    ”時光世慮金人必過江,故預擇便地,帝覺之,止許增辟通判。

    右谏議大夫黎确疏其擇便求佚,中外所憤,帝釋不問,加甯武軍節度使、開府儀同三司以遣之。

    光世乞便宜行事,不許。

    時韓世忠、張俊兼領浙西制置使,光世複言本路兵火之餘,不任三處需求,遂罷世忠、俊兼領。

     時金兵留淮東,光世頗畏其鋒,楚州被圍已百日,帝手劄趣光世援楚者五,竟不行;但遣王德、郦瓊将輕兵以出,時奏殺獲而已。

    楚州破,命光世節制諸鎮,力守通、泰。

    完顔昌屯承、楚,光世知其衆思歸,欲攜貳之。

    乃鑄金銀銅錢,文曰“招納信寶”。

    獲敵不殺,令持錢文示其徒,有欲歸者,扣江執錢為信。

    歸者不絕,因創“奇兵”、“赤心”兩軍,昌遂拔砦去。

     紹興元年,金人渡淮,真、揚州皆阙守,命光世兼淮南、京東路宣撫使,置司揚州,措置屯田,迄不行。

    張俊讨李成,又命光世分兵往舒、蕲搗其巢穴,光世以江北盜未平為辭。

    命兼淮南宣撫使,領真揚通承楚州、漣水軍。

    郭仲威謀據淮南以通劉豫,光世遣王德擒之,并其衆。

    範宗尹言:“光世軍多冗費,請汰其罷軟者。

    ”帝曰:“俟作手書與之,如家人禮,庶幾不疑。

    ” 光世以枯稭生穗為瑞,聞于朝。

    帝曰:“歲豐人不乏食,朝得賢輔佐,軍有十萬鐵騎,乃可為瑞,此外不足信。

    ”淮北人多歸附者,命光世兼海、泗宣撫使以安輯之。

    五湖捕魚人夏甯聚衆千餘,掠人為食,郭仲威餘黨出沒淮南,邵青據通州,光世皆招降之。

    光世請鑄淮東宣撫使印,給錢糧,增将吏,皆從其請。

    仍給鎮江府、常州、江陰軍苗米三十七萬斛,為軍中一歲費。

     二年,複命移屯揚州,時至鎮江視師。

    光世不奉诏,入朝言:鄰寇有疑,或緻生事,願仍領浙西為根本計。

    右司谏方孟卿劾之,乞召宰執與議,使之必往,光世猶以乏糧為辭。

    光世之來,以缯帛、方物為獻,帝命分賜六宮,中丞沉與求以為不可,命還之。

     呂頤浩與光世有故怨,頤浩将出視師,首言光世兵冗不練,乞移其軍還阙。

    帝曰:“光世軍糧不足,若驟移,必潰,先犒軍而後料簡可也。

    ”頤浩至鎮江,光世軍果告乏,頤浩奏光世軍月費二千萬缗,乞差官考核。

    诏禦史江跻、度支胡蒙至軍點校,終不得實。

    帝方倚其成功,尋诏兩漕臣措置鎮江酒稅務,助其軍費;又罷織禦服羅,省七百萬缗以助之。

    加甯武、甯國軍節度使。

    光世奏部将喬仲福、靳賽防江有勞,诏進一官,許回授。

     光世固乞轉行,給事中程瑀持不可,又言光世兵未渡江,金人或渡淮,江、浙必震。

    光世方遣人按行宜興湖洑之間,以備退保。

    诏以章示之,光世遷延如故。

      三年,命光世與韓世忠易鎮,同召赴阙,授檢校太傅、江東宣撫使。

    世忠既至鎮江城下,奸人入城焚府庫,光世擒之,皆雲世忠所遣。

    世忠屯登雲門,光世引兵出,懼其扼己,改途趨白鹭店。

    世忠遣兵襲其後,光世以聞。

    帝遣使和解,仍書《賈複》、《寇恂傳》賜之。

    命為江東、淮西宣撫使,置司池州,賜錢十萬缗。

     劉豫将王彥先揚兵淮上,有渡江意。

    光世扼馬家渡,遣郦瓊屯無為軍,為濠、廬援,賊乃退。

    光世奏鄜延李佾充閣門祗候,言者論其涉私,罷之。

    金人、劉豫入侵,時光世、張俊、韓世忠權相敵,且持私隙,帝遣侍禦史魏矼至軍中,谕以滅怨報國。

    光世乃移書二帥,二帥皆複書緻情。

    光世始移軍太平州以援世忠。

    金兵退,光世入觐,遷少保。

    帝曰:“卿與世忠以少嫌不釋,然烈士當以氣義相許,先國家而後私仇。

    ”複谕以光武分寇恂、賈複之事。

    光世泣謝,請以所置淮東田易淮西田,給事中晏敦複言其擾民而止;又請并封其三妾為孺人,南渡後,諸大将封妾自此始。

    會改神武軍為行營護軍,以光世所部稱左護軍。

    劉豫築劉龍城以窺淮西,光世遣王師晟破之,加保靜軍節度使,遂領三鎮。

     張浚撫淮上諸屯,劉豫挾金人分道入侵,命光世屯廬州以招北軍,與韓世忠、張俊鼎立,楊沂中将精卒為後距。

    劉猊驅鄉民僞為金兵,布淮境。

    光世奏廬難守,密幹趙鼎,欲還太平州。

    浚命呂祉馳往軍中督師,光世已舍廬州退,浚遣人厲其衆曰:“若有一人渡江,即斬以徇。

    ”光世不得已,駐兵與沂中相應,遣王德、郦瓊領兵自安豐出謝步,遇金将三戰,皆敗之。

    張浚入對,言光世驕惰不戰,不可為大将,請罷之。

    帝命與趙鼎議,鼎曰:“光世将家子孫,将卒多出其門,罷之恐拂人心。

    ”遂遷護國、鎮安、保靜軍節度使。

     右司谏陳公輔劾其不守廬州,張浚言其沉酣酒色,不恤國事,語以恢複,意氣怫然,乞賜罷斥。

    光世引疾請罷軍政,又獻所餘金谷于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