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二十八
關燈
小
中
大
其仰體眷懷,益思勉勵。
” 七年,改淮南西路宣撫使,置司盱眙。
俊與韓世忠入見,議移屯。
秦桧奏:“臣嘗語世忠、俊,陛下倚此二大将,譬如兩虎,固當各守藩籬,使寇不敢近。
”帝曰:“正如左右手,豈可一手不盡力邪?”命俊自盱眙屯廬州。
八年,金人請寝兵,許之。
賜俊“安民靖難功臣”,拜少傅。
九年冬,金複渝盟,再破河南,圖順昌府,命俊策應劉锜。
俊督軍渡江,金人引退。
繼而金人三路都統自東、南兩京分道來侵,抵亳州北渡河,俊收宿、亳諸軍擊之,盡複衛真、鹿邑等地,師還。
十年,郦瓊在亳州,俊以大軍至城父,都統制王德下符離,乘勝趨亳與俊合。
俊引軍入城,金人棄城遁,父老列香花迎俊,遂複亳州,留統制宋超守之。
俊引軍還壽春,進少師,封濟國公。
十一年二月,兀朮入合肥,漸攻曆陽,江東制置大使葉夢得見俊,請速出軍。
俊遣兵渡江,谕諸将曰:“先得和州者勝。
”王德願為諸軍先,士鼓噪而行。
敵已據之,德率衆渡采石先登,俊宿中流。
德抵城下,金人退屯昭關。
後三日,覆敗金将韓常于含山。
命關師古複巢縣,遂複昭關。
使左軍統制趙密偃兵篁竹,出六丈河以分金勢。
張守忠以五百騎敗金人于全椒。
未幾,敵斷石梁以拒俊,俊疾作,力疾引衆涉流登岸,追擊之。
王德與楊存中、劉锜會兵,敗金人于柘臯。
拜樞密使。
俊知朝廷欲罷兵,首請納所統兵。
議賞宿、亳功,俊部将王德、田師中、劉寶、李橫、馬立、張澥六人同日首受上賞。
俊力贊和議,與秦桧意合,言無不從。
薦士大夫監司、郡守者甚衆,雖劉子羽自谪籍起家,亦俊力也。
加太傅,封廣國公,尋進益國公。
十二年十一月,以殿中侍禦史江邈論之,罷為鎮洮、甯武、奉甯軍節度使,充醴泉觀使。
初,桧以俊助和議,德之,故盡罷諸将,以兵權付俊。
歲餘,俊無去意,故桧使邈攻之。
尋進封清河郡王,奉朝請。
十三年,敕修甲第,遣中使就第賜宴,侑以教坊樂部。
十六年,改鎮靜江、甯武、靜海軍。
二十一年冬,帝幸其第,拜太師,以其侄清海軍承宣使子蓋為安德軍節度使,其它子弟遷秩者十三人。
南渡後,俊握兵最早,屢立戰功,與韓世忠、劉锜、嶽飛并為名将,世稱張、韓、劉、嶽。
然濠、壽之役,俊與锜有隙,獨以楊沂中為腹心,故有濠梁之劫。
嶽飛冤獄,韓世忠救之,俊獨助桧成其事,心術之殊也,遠哉!帝于諸将中眷俊特厚,然警敕之者不絕口。
自淮西入見,則教其讀《郭子儀傳》;召入禁中,戒以毋與民争利,毋興土木。
二十四年六月薨,年六十九。
辍視朝三日,斂以一品服,帝臨奠哭之恸。
追封循王。
子五人:子琦、子厚、子顔、子正、正子仁。
子蓋字德高。
父宏,應募從俊軍河上。
金人破開德府,宏戰死。
子蓋初從韓世忠讨苗傅,補承信郎,累功遷武功郎。
紹興六年,劉猊大舉入寇,過定遠縣,将趨宣化窺淮,诏遣俊會劉光世軍剿之。
子蓋從俊擊猊于藕塘,授閣門宣贊舍人。
明年,改昌州刺史、江南東路馬步軍都總管。
十年,金人再取河南,以興複宿、亳功,遷登州防禦使兼宣撫司衙兵副統制。
十一年二月,兀朮入廬州,攻含山縣,漸攻曆陽。
俊遣兵渡江,子蓋從王德馳入和州,金人退屯昭關。
會劉锜自東關引兵出清溪邀擊金人,俊遣子蓋與锜會,大戰于柘臯,敗之,軍勢赫張。
兀朮複攻濠州,子蓋又敗之于周梁橋,除興甯軍承宣使。
和議成,改建康府駐劄禦前諸軍都統制。
十三年,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、兩浙西路馬步軍都總管。
帝幸俊第,授子蓋安德軍節度使。
三十二年春,金人攻海州急,以子蓋為鎮江府都統往援之,即日渡江,馳至楚州。
淮東漕臣龔濤謂之曰:“敵衆十倍,兵力不支,宜張虛聲攻淮陽,使之必救,則海州可解。
”子蓋曰:“彼若不救,将如之何?”乃亟趨漣水,取便道以進。
次石湫堰,金人陳萬騎于河東,子蓋率精銳數千騎擊之,謂麾下曰:“彼衆我寡,利在速戰。
”遣統制張□略陣,□中流矢,子蓋曰:“事急矣!”奮臂大呼,馳入陣,諸将繼之殊死戰。
賊大敗,擁溺石湫河死者半,圍遂解。
金人複整軍來戰,子蓋再率精銳擊之,獲其車馬、铠仗萬計,退屯泗州。
孝宗即位,召對,賜鞍馬、铠甲、束帶,且令招集勇敢,相時而動。
子蓋受命還,招金大将蕭鹧巴、耶律造哩将其衆來降。
尋以疾還鎮江,授檢校少保、淮東招撫使,未上,卒,年五十一。
贈太尉,谥恭壯。
子蓋從俊征讨藕塘、柘臯,雖多奏功,未能出諸将右,惟海州一捷可稱雲。
張宗顔,字希賢,延安人。
父吉,為泾原将,解宣威城圍,死之。
宗顔以父恩補三班借職,監阌鄉酒稅,積官至泾原副将、權殿前司統轄。
禦營軍統制張俊選為統領,從俊讨浙西寇。
秀州軍校徐明以城叛,宗顔夜襲其城,明遁。
轉忠州刺史,遷禦前中軍統制。
金人攻明州,宗顔破其前軍。
盜楊勍破松溪,命宗顔及李捧、陳思恭讨之。
宗顔次浦城不進,勍又掠建州。
宗顔趨南劍州,與勍遇,遂歸。
盜猶未平,謬言已擊退。
侍禦史沈與求劾宗顔三将并出,不能平數千之潰卒,何以示敵。
貶二秩。
從俊讨李成,與成将馬進戰玉隆觀,敗之。
遷環慶路馬步軍副總管、神武右軍統制,改麟州觀察使。
僞齊挾金人攻宣化鎮,俊遣宗顔潛渡江,出其後襲之,不勝。
俊庇之,以捷聞,遂加沂州防禦使。
繼以兵襲擊淮北,複遷崇信軍承宣使、宣撫司前軍統制。
僞齊入寇,诏張俊解淮西急。
督府張浚遣楊沂中與俊合,檄宗顔自泗州為後繼。
與猊遇于李家灣,大破之,橫屍滿野,猊僅以身遁。
擢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、武信軍承宣使。
八年,知廬州,總帥事。
敵數百騎抵城下,宗顔以騎百餘禦之,敵退。
有至自淮北者,傳金人言曰:“此張鐵山弟也。
”紹興九年卒,年四十四。
贈保靜軍節度使,谥壯敏。
劉光世,字平叔,保安軍人,延慶次子。
初以蔭補三班奉職,累升鄜延路兵馬都監、蕲州防禦使。
方臘反,延慶為宣撫司都統,遣光世自将一軍趨衢、婺,出其不意破之。
賊平,授耀州觀察使,升鄜延路兵馬钤轄。
時有事燕洑,光世從延慶取易州,授奉國軍承宣使。
金将郭藥師降,除威武、奉甯軍承宣使。
延慶遣諸将搗虛趨燕,以光世為後繼。
光世不至,諸将失援而潰,降三官。
河北賊張迪掠浚州境,诏光世讨之。
光世曰:“賊烏合,非有紀律,佯北以邀之,其亂可取也。
”即麾騎退。
賊競進,光世引騎貫其中,賊大潰。
複承宣使,充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。
靖康元年,金兵攻汴京,夏人乘間寇杏子堡。
堡有兩山對峙,地險厄,光世據之,敵至敗去。
擢侍衛馬軍都虞候。
金再攻汴京,光世入援,聞範緻虛傳檄諸路,議引兵會之。
會有诏止勤王兵,光世以為宜速進,不可以诏示衆。
既而潰兵至,具言京城事。
衆懼,光世矯以蕃官來自汴京,謂二帝決圍南去,衆稍安,進屯陝府。
緻虛欲合五路兵進與金戰,光世難之,别道趨虢,遂至濟州
” 七年,改淮南西路宣撫使,置司盱眙。
俊與韓世忠入見,議移屯。
秦桧奏:“臣嘗語世忠、俊,陛下倚此二大将,譬如兩虎,固當各守藩籬,使寇不敢近。
”帝曰:“正如左右手,豈可一手不盡力邪?”命俊自盱眙屯廬州。
八年,金人請寝兵,許之。
賜俊“安民靖難功臣”,拜少傅。
九年冬,金複渝盟,再破河南,圖順昌府,命俊策應劉锜。
俊督軍渡江,金人引退。
繼而金人三路都統自東、南兩京分道來侵,抵亳州北渡河,俊收宿、亳諸軍擊之,盡複衛真、鹿邑等地,師還。
十年,郦瓊在亳州,俊以大軍至城父,都統制王德下符離,乘勝趨亳與俊合。
俊引軍入城,金人棄城遁,父老列香花迎俊,遂複亳州,留統制宋超守之。
俊引軍還壽春,進少師,封濟國公。
十一年二月,兀朮入合肥,漸攻曆陽,江東制置大使葉夢得見俊,請速出軍。
俊遣兵渡江,谕諸将曰:“先得和州者勝。
”王德願為諸軍先,士鼓噪而行。
敵已據之,德率衆渡采石先登,俊宿中流。
德抵城下,金人退屯昭關。
後三日,覆敗金将韓常于含山。
命關師古複巢縣,遂複昭關。
使左軍統制趙密偃兵篁竹,出六丈河以分金勢。
張守忠以五百騎敗金人于全椒。
未幾,敵斷石梁以拒俊,俊疾作,力疾引衆涉流登岸,追擊之。
王德與楊存中、劉锜會兵,敗金人于柘臯。
拜樞密使。
俊知朝廷欲罷兵,首請納所統兵。
議賞宿、亳功,俊部将王德、田師中、劉寶、李橫、馬立、張澥六人同日首受上賞。
俊力贊和議,與秦桧意合,言無不從。
薦士大夫監司、郡守者甚衆,雖劉子羽自谪籍起家,亦俊力也。
加太傅,封廣國公,尋進益國公。
十二年十一月,以殿中侍禦史江邈論之,罷為鎮洮、甯武、奉甯軍節度使,充醴泉觀使。
初,桧以俊助和議,德之,故盡罷諸将,以兵權付俊。
歲餘,俊無去意,故桧使邈攻之。
尋進封清河郡王,奉朝請。
十三年,敕修甲第,遣中使就第賜宴,侑以教坊樂部。
十六年,改鎮靜江、甯武、靜海軍。
二十一年冬,帝幸其第,拜太師,以其侄清海軍承宣使子蓋為安德軍節度使,其它子弟遷秩者十三人。
南渡後,俊握兵最早,屢立戰功,與韓世忠、劉锜、嶽飛并為名将,世稱張、韓、劉、嶽。
然濠、壽之役,俊與锜有隙,獨以楊沂中為腹心,故有濠梁之劫。
嶽飛冤獄,韓世忠救之,俊獨助桧成其事,心術之殊也,遠哉!帝于諸将中眷俊特厚,然警敕之者不絕口。
自淮西入見,則教其讀《郭子儀傳》;召入禁中,戒以毋與民争利,毋興土木。
二十四年六月薨,年六十九。
辍視朝三日,斂以一品服,帝臨奠哭之恸。
追封循王。
子五人:子琦、子厚、子顔、子正、正子仁。
子蓋字德高。
父宏,應募從俊軍河上。
金人破開德府,宏戰死。
子蓋初從韓世忠讨苗傅,補承信郎,累功遷武功郎。
紹興六年,劉猊大舉入寇,過定遠縣,将趨宣化窺淮,诏遣俊會劉光世軍剿之。
子蓋從俊擊猊于藕塘,授閣門宣贊舍人。
明年,改昌州刺史、江南東路馬步軍都總管。
十年,金人再取河南,以興複宿、亳功,遷登州防禦使兼宣撫司衙兵副統制。
十一年二月,兀朮入廬州,攻含山縣,漸攻曆陽。
俊遣兵渡江,子蓋從王德馳入和州,金人退屯昭關。
會劉锜自東關引兵出清溪邀擊金人,俊遣子蓋與锜會,大戰于柘臯,敗之,軍勢赫張。
兀朮複攻濠州,子蓋又敗之于周梁橋,除興甯軍承宣使。
和議成,改建康府駐劄禦前諸軍都統制。
十三年,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、兩浙西路馬步軍都總管。
帝幸俊第,授子蓋安德軍節度使。
三十二年春,金人攻海州急,以子蓋為鎮江府都統往援之,即日渡江,馳至楚州。
淮東漕臣龔濤謂之曰:“敵衆十倍,兵力不支,宜張虛聲攻淮陽,使之必救,則海州可解。
”子蓋曰:“彼若不救,将如之何?”乃亟趨漣水,取便道以進。
次石湫堰,金人陳萬騎于河東,子蓋率精銳數千騎擊之,謂麾下曰:“彼衆我寡,利在速戰。
”遣統制張□略陣,□中流矢,子蓋曰:“事急矣!”奮臂大呼,馳入陣,諸将繼之殊死戰。
賊大敗,擁溺石湫河死者半,圍遂解。
金人複整軍來戰,子蓋再率精銳擊之,獲其車馬、铠仗萬計,退屯泗州。
孝宗即位,召對,賜鞍馬、铠甲、束帶,且令招集勇敢,相時而動。
子蓋受命還,招金大将蕭鹧巴、耶律造哩将其衆來降。
尋以疾還鎮江,授檢校少保、淮東招撫使,未上,卒,年五十一。
贈太尉,谥恭壯。
子蓋從俊征讨藕塘、柘臯,雖多奏功,未能出諸将右,惟海州一捷可稱雲。
張宗顔,字希賢,延安人。
父吉,為泾原将,解宣威城圍,死之。
宗顔以父恩補三班借職,監阌鄉酒稅,積官至泾原副将、權殿前司統轄。
禦營軍統制張俊選為統領,從俊讨浙西寇。
秀州軍校徐明以城叛,宗顔夜襲其城,明遁。
轉忠州刺史,遷禦前中軍統制。
金人攻明州,宗顔破其前軍。
盜楊勍破松溪,命宗顔及李捧、陳思恭讨之。
宗顔次浦城不進,勍又掠建州。
宗顔趨南劍州,與勍遇,遂歸。
盜猶未平,謬言已擊退。
侍禦史沈與求劾宗顔三将并出,不能平數千之潰卒,何以示敵。
貶二秩。
從俊讨李成,與成将馬進戰玉隆觀,敗之。
遷環慶路馬步軍副總管、神武右軍統制,改麟州觀察使。
僞齊挾金人攻宣化鎮,俊遣宗顔潛渡江,出其後襲之,不勝。
俊庇之,以捷聞,遂加沂州防禦使。
繼以兵襲擊淮北,複遷崇信軍承宣使、宣撫司前軍統制。
僞齊入寇,诏張俊解淮西急。
督府張浚遣楊沂中與俊合,檄宗顔自泗州為後繼。
與猊遇于李家灣,大破之,橫屍滿野,猊僅以身遁。
擢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、武信軍承宣使。
八年,知廬州,總帥事。
敵數百騎抵城下,宗顔以騎百餘禦之,敵退。
有至自淮北者,傳金人言曰:“此張鐵山弟也。
”紹興九年卒,年四十四。
贈保靜軍節度使,谥壯敏。
劉光世,字平叔,保安軍人,延慶次子。
初以蔭補三班奉職,累升鄜延路兵馬都監、蕲州防禦使。
方臘反,延慶為宣撫司都統,遣光世自将一軍趨衢、婺,出其不意破之。
賊平,授耀州觀察使,升鄜延路兵馬钤轄。
時有事燕洑,光世從延慶取易州,授奉國軍承宣使。
金将郭藥師降,除威武、奉甯軍承宣使。
延慶遣諸将搗虛趨燕,以光世為後繼。
光世不至,諸将失援而潰,降三官。
河北賊張迪掠浚州境,诏光世讨之。
光世曰:“賊烏合,非有紀律,佯北以邀之,其亂可取也。
”即麾騎退。
賊競進,光世引騎貫其中,賊大潰。
複承宣使,充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。
靖康元年,金兵攻汴京,夏人乘間寇杏子堡。
堡有兩山對峙,地險厄,光世據之,敵至敗去。
擢侍衛馬軍都虞候。
金再攻汴京,光世入援,聞範緻虛傳檄諸路,議引兵會之。
會有诏止勤王兵,光世以為宜速進,不可以诏示衆。
既而潰兵至,具言京城事。
衆懼,光世矯以蕃官來自汴京,謂二帝決圍南去,衆稍安,進屯陝府。
緻虛欲合五路兵進與金戰,光世難之,别道趨虢,遂至濟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