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二十八
關燈
小
中
大
張俊從子子蓋張宗顔劉光世王淵解元曲端
張俊,字伯英,鳳翔府成紀人。
好騎射,負才氣。
起于諸盜,年十六,為三陽弓箭手。
政和七年,從讨南蠻,轉都指揮使。
宣和初,從攻夏人仁多泉,始授承信郎。
平郓州賊李太及河朔、山東武胡群寇,功最,進武德郎。
靖康元年,以守東明縣功,轉武功大夫。
金人攻太原,城守,命制置副使種師中往援,屯榆次。
金人以數萬騎壓之。
俊時為隊将,進擊,殺傷甚衆,獲馬千匹,請乘勝要戰。
師中以日不利,急令退保。
金人諜俊計不行,悉兵合圍,攻益急。
榆次破,師中死之。
俊與所部數百人突圍而出,且行且戰,至烏河川,再與敵遇,斬五百級。
金人圍汴京,高宗時為兵馬大元帥,俊勒兵從信德守臣梁揚祖勤王。
高宗見俊英偉,擢元帥府後軍統制,累功轉榮州刺史。
建炎元年正月,從高宗至東平府。
時劇賊李昱據兖州,命俊為都統制讨之。
與數騎突圍撓戰,諸軍争奮,賊遂殲。
進桂州團練使,尋加貴州防禦使。
中書舍人張澄,自汴京繼蠟诏,命高宗以兵付副帥還京,高宗問大計,俊曰:“此金人詐謀爾。
今大王居外,此天授,豈可徒往?”因請進兵,高宗許之,遂如濟州。
開啟乾龍節,迫夜,有告高宗,欲俟元帥谒香劫以叛。
群議集諸軍屯備,俊曰:“元帥不出,奸謀自破。
”遂徙州治。
賊術窮,黎明,引軍北遁,俊勒兵追殺之。
進徐州觀察使。
高宗以俊忠勞日積,遷拱衛大夫。
既而汴京破,二帝北遷,人心皇皇,俊懇辭勸進,高宗涕泣不許。
俊曰:“大王皇帝親弟,人心所歸,當天下洶洶,不早正大位,無以稱人望。
”且白耿南仲奏之,表三上。
高宗發濟州,俊便道扈行。
至應天府,高宗始即位。
初置禦營司,以俊為禦營前軍統制,遣還京迎隆佑太後。
權秦鳳兵馬钤轄。
尋奉太後及六宮以歸,除帶禦器械。
時江、淮群盜蜂起,俊讨杜用于淮甯,趙萬、郭青于鎮江,陳通于杭州,蔣和尚等于蘭溪,皆平之。
落階官,除正任觀察使。
二年,升秦鳳路馬步軍副總管,尋破秀州賊數萬,縛徐明斬之。
進武甯軍承宣使。
帝如揚州,召諸将議恢複,俊曰:“今敵勢方張,宜且南渡,據江為險;練兵政,安人心,俟國勢定,大舉未晚。
”俊又請移左藏庫于鎮江。
既而敵掩至,已逼近甸,俊亟奏饬甲乘,從帝如臨安。
苗傅、劉正彥反,俊時屯兵吳江縣。
傅等矯诏加俊捧日、天武四廂都指揮使,以三百人赴秦鳳,命他将領餘兵。
俊知其僞,拒不受。
三軍洶洶,俊谕之曰:“當詣張侍郎求決。
”即引所部八千人至平江。
張浚語俊以傅等欲危社稷,泣數行下,俊大恸。
浚谕以決策起兵問罪,俊泣拜,且曰:“此須侍郎濟以機術,毋驚動乘輿。
呂頤浩至,俊見之,亦涕泣曰:“今日惟以一死報國。
”劉光世以所部至,俊釋舊憾。
韓世忠來自海上,俊借一軍與之俱。
世忠為前軍,俊以精兵翼之,光世次之。
戰于臨平,傅等兵敗,開城以出。
世忠、俊、光世入城,見于内殿,帝嘉勞久之,拜鎮西軍節度使、禦前右軍都統制,尋為浙東制置使。
金人分兵深入,渡江攻浙,杜充棄建康,韓世忠自鎮江退保江陰。
帝如明州,俊自越州引兵至。
兀朮攻臨安,帝禦樓船如溫州,留俊于明州以拒敵。
帝賜親劄曰:“朕非卿,則倡義誰先;卿舍朕,則前功俱廢。
宜戮力共扞敵兵,一戰成功,當封王爵。
”癸卯除夕,金兵至城下,俊使統制劉寶與戰,兵少卻,其将黨用、丘橫死之,于是統制楊沂中、田師中、統領趙密皆殊死戰。
沂中舍舟登岸力戰,殿帥李質以班直來助,守臣劉洪道率州兵射其旁,大破之,殺數千人。
金呼人至砦計事,俊令小校往。
金人與語,欲如越州請降,俊拒之。
戒将士毋驕惰,慮敵必再至,下令清野,多以輕舟伏弩,閉關自守。
四年正旦,忽西風起,金人乘之,果複攻明州。
俊與劉洪道坐城樓上,遣兵掩擊,殺傷大當。
金人奔北,死于江者無數,夜拔砦去,屯餘姚,且請濟師于兀朮。
後七日,敵再至,俊引兵趨入台州,明州居民去者十七八。
未幾,江浙群盜蜂起,授俊兩浙西路、江南東路制置使,以所部招收群盜,命後軍統制陳思恭隸之,且令兩浙宣撫使周望以兵屬俊,劉光世、韓世忠之外,諸将皆受節度。
六月,改禦前五軍為神武軍,俊即本軍為神武右軍都統制,除檢校少保、定江昭慶軍節度使。
十月,浙西群盜悉平,改江南招讨使。
紹興元年,帝至會稽。
時金人殘亂之餘,孔彥舟據武陵,張用據襄漢;李成尤悍,強據江、淮、湖湘十餘州,連兵數萬,有席卷東南意,多造符谶蠱惑中外,圍江州久未解,時方患之。
範宗尹請遣将緻讨,俊慨然請行,遂改江、淮路招讨使。
成黨馬進在筠州。
豫章介江、筠之間,俊聞命就道,急趨豫章,且曰:“我已得洪州,破賊決矣。
”乃斂兵,若無人者,金鼓不動,令将士登城者斬。
居月餘,進以大書牒來索戰,俊以細書狀報之,賊以俊為怯。
俊諜知賊怠,乃議戰。
嶽飛為先鋒,楊沂中由上流徑絕生米渡,出賊不意,追奔七十裡,至筠州。
賊背筠河而陣,俊用楊沂中計,親以步兵當其前,精騎數千授沂中及陳思恭,俾從山後夾擊,以午為期。
俊與賊鏖戰至午,精騎自山馳下,賊駭亂退走,大敗。
既複筠州、臨江軍,捷奏,帝賜禦筆,謂:“宜乘賊勢已衰,當官軍已振,驅除剿戮,速收全功。
”俊未拜親诏,已追至北奉新樓子莊。
賊黨商元據草山,挾險設伏,俊遣步兵從間道直趨山椒,殺伏奪險,乘勝追至江州。
成勢迫,絕江而遁,号俊為“張鐵山”。
複江州。
已而興國軍等處群盜聞俊兵至,皆遁去。
俊引兵渡江至黃梅縣,親與成戰。
成懲奉新失險之敗,據石矢坡,憑山以木石投人。
俊先遣遊卒進退,若争險狀以诳賊,俊親冒矢石,帥衆攻險,賊衆數萬俱潰,馬進為追兵所殺,成北走降劉豫,諸郡悉平。
拜太尉。
四年十月,金人與劉豫分道入侵。
先是諜至,舉朝震恐,或請他幸。
俊謂趙鼎曰:“避将何之?惟向前進一步,庶可脫。
當聚天下兵守平江,徐為計。
”鼎曰:“公言避非策,是也;以天下兵守一州,非也。
公但堅前議足矣。
”遂以俊為兩浙西路、江南東路宣撫使,屯建康。
既而改淮西宣撫使。
瀕江相距逾月,敵不得入。
俊遣張宗顔潛渡至六合,出其背。
敵将引去,俊繼遣王進曰:“敵既無留心,必徑渡淮去,可速及其未濟擊之。
”進往,敵果北渡,遂薄諸淮,大敗之,獲其酋程師回、張延壽以獻。
五年,劉麟入寇,俊與楊沂中合兵拒于泗州。
六年,改崇信、奉甯軍節度使。
劉麟兵十餘萬犯濠、壽,诏并以淮西屬俊,楊存中亦聽節制,與俊合兵拒敵。
俊分遣存中與張宗顔、王玮、田師中等,自定遠軍次越家坊,遇劉猊左右軍,擊走之。
俊率大軍鼓行而前,至李家灣遇猊大兵,與戰,殺獲略盡,降者萬餘人,猊僅以身免。
拜少保,加鎮洮、崇信、奉甯軍節度使。
帝曰:“卿議論持重,深達敵情;兼聞挽強之士數萬,報國如此,朕複何慮。
”又曰:“群臣謂朕待卿獨厚,
好騎射,負才氣。
起于諸盜,年十六,為三陽弓箭手。
政和七年,從讨南蠻,轉都指揮使。
宣和初,從攻夏人仁多泉,始授承信郎。
平郓州賊李太及河朔、山東武胡群寇,功最,進武德郎。
靖康元年,以守東明縣功,轉武功大夫。
金人攻太原,城守,命制置副使種師中往援,屯榆次。
金人以數萬騎壓之。
俊時為隊将,進擊,殺傷甚衆,獲馬千匹,請乘勝要戰。
師中以日不利,急令退保。
金人諜俊計不行,悉兵合圍,攻益急。
榆次破,師中死之。
俊與所部數百人突圍而出,且行且戰,至烏河川,再與敵遇,斬五百級。
金人圍汴京,高宗時為兵馬大元帥,俊勒兵從信德守臣梁揚祖勤王。
高宗見俊英偉,擢元帥府後軍統制,累功轉榮州刺史。
建炎元年正月,從高宗至東平府。
時劇賊李昱據兖州,命俊為都統制讨之。
與數騎突圍撓戰,諸軍争奮,賊遂殲。
進桂州團練使,尋加貴州防禦使。
中書舍人張澄,自汴京繼蠟诏,命高宗以兵付副帥還京,高宗問大計,俊曰:“此金人詐謀爾。
今大王居外,此天授,豈可徒往?”因請進兵,高宗許之,遂如濟州。
開啟乾龍節,迫夜,有告高宗,欲俟元帥谒香劫以叛。
群議集諸軍屯備,俊曰:“元帥不出,奸謀自破。
”遂徙州治。
賊術窮,黎明,引軍北遁,俊勒兵追殺之。
進徐州觀察使。
高宗以俊忠勞日積,遷拱衛大夫。
既而汴京破,二帝北遷,人心皇皇,俊懇辭勸進,高宗涕泣不許。
俊曰:“大王皇帝親弟,人心所歸,當天下洶洶,不早正大位,無以稱人望。
”且白耿南仲奏之,表三上。
高宗發濟州,俊便道扈行。
至應天府,高宗始即位。
初置禦營司,以俊為禦營前軍統制,遣還京迎隆佑太後。
權秦鳳兵馬钤轄。
尋奉太後及六宮以歸,除帶禦器械。
時江、淮群盜蜂起,俊讨杜用于淮甯,趙萬、郭青于鎮江,陳通于杭州,蔣和尚等于蘭溪,皆平之。
落階官,除正任觀察使。
二年,升秦鳳路馬步軍副總管,尋破秀州賊數萬,縛徐明斬之。
進武甯軍承宣使。
帝如揚州,召諸将議恢複,俊曰:“今敵勢方張,宜且南渡,據江為險;練兵政,安人心,俟國勢定,大舉未晚。
”俊又請移左藏庫于鎮江。
既而敵掩至,已逼近甸,俊亟奏饬甲乘,從帝如臨安。
苗傅、劉正彥反,俊時屯兵吳江縣。
傅等矯诏加俊捧日、天武四廂都指揮使,以三百人赴秦鳳,命他将領餘兵。
俊知其僞,拒不受。
三軍洶洶,俊谕之曰:“當詣張侍郎求決。
”即引所部八千人至平江。
張浚語俊以傅等欲危社稷,泣數行下,俊大恸。
浚谕以決策起兵問罪,俊泣拜,且曰:“此須侍郎濟以機術,毋驚動乘輿。
呂頤浩至,俊見之,亦涕泣曰:“今日惟以一死報國。
”劉光世以所部至,俊釋舊憾。
韓世忠來自海上,俊借一軍與之俱。
世忠為前軍,俊以精兵翼之,光世次之。
戰于臨平,傅等兵敗,開城以出。
世忠、俊、光世入城,見于内殿,帝嘉勞久之,拜鎮西軍節度使、禦前右軍都統制,尋為浙東制置使。
金人分兵深入,渡江攻浙,杜充棄建康,韓世忠自鎮江退保江陰。
帝如明州,俊自越州引兵至。
兀朮攻臨安,帝禦樓船如溫州,留俊于明州以拒敵。
帝賜親劄曰:“朕非卿,則倡義誰先;卿舍朕,則前功俱廢。
宜戮力共扞敵兵,一戰成功,當封王爵。
”癸卯除夕,金兵至城下,俊使統制劉寶與戰,兵少卻,其将黨用、丘橫死之,于是統制楊沂中、田師中、統領趙密皆殊死戰。
沂中舍舟登岸力戰,殿帥李質以班直來助,守臣劉洪道率州兵射其旁,大破之,殺數千人。
金呼人至砦計事,俊令小校往。
金人與語,欲如越州請降,俊拒之。
戒将士毋驕惰,慮敵必再至,下令清野,多以輕舟伏弩,閉關自守。
四年正旦,忽西風起,金人乘之,果複攻明州。
俊與劉洪道坐城樓上,遣兵掩擊,殺傷大當。
金人奔北,死于江者無數,夜拔砦去,屯餘姚,且請濟師于兀朮。
後七日,敵再至,俊引兵趨入台州,明州居民去者十七八。
未幾,江浙群盜蜂起,授俊兩浙西路、江南東路制置使,以所部招收群盜,命後軍統制陳思恭隸之,且令兩浙宣撫使周望以兵屬俊,劉光世、韓世忠之外,諸将皆受節度。
六月,改禦前五軍為神武軍,俊即本軍為神武右軍都統制,除檢校少保、定江昭慶軍節度使。
十月,浙西群盜悉平,改江南招讨使。
紹興元年,帝至會稽。
時金人殘亂之餘,孔彥舟據武陵,張用據襄漢;李成尤悍,強據江、淮、湖湘十餘州,連兵數萬,有席卷東南意,多造符谶蠱惑中外,圍江州久未解,時方患之。
範宗尹請遣将緻讨,俊慨然請行,遂改江、淮路招讨使。
成黨馬進在筠州。
豫章介江、筠之間,俊聞命就道,急趨豫章,且曰:“我已得洪州,破賊決矣。
”乃斂兵,若無人者,金鼓不動,令将士登城者斬。
居月餘,進以大書牒來索戰,俊以細書狀報之,賊以俊為怯。
俊諜知賊怠,乃議戰。
嶽飛為先鋒,楊沂中由上流徑絕生米渡,出賊不意,追奔七十裡,至筠州。
賊背筠河而陣,俊用楊沂中計,親以步兵當其前,精騎數千授沂中及陳思恭,俾從山後夾擊,以午為期。
俊與賊鏖戰至午,精騎自山馳下,賊駭亂退走,大敗。
既複筠州、臨江軍,捷奏,帝賜禦筆,謂:“宜乘賊勢已衰,當官軍已振,驅除剿戮,速收全功。
”俊未拜親诏,已追至北奉新樓子莊。
賊黨商元據草山,挾險設伏,俊遣步兵從間道直趨山椒,殺伏奪險,乘勝追至江州。
成勢迫,絕江而遁,号俊為“張鐵山”。
複江州。
已而興國軍等處群盜聞俊兵至,皆遁去。
俊引兵渡江至黃梅縣,親與成戰。
成懲奉新失險之敗,據石矢坡,憑山以木石投人。
俊先遣遊卒進退,若争險狀以诳賊,俊親冒矢石,帥衆攻險,賊衆數萬俱潰,馬進為追兵所殺,成北走降劉豫,諸郡悉平。
拜太尉。
四年十月,金人與劉豫分道入侵。
先是諜至,舉朝震恐,或請他幸。
俊謂趙鼎曰:“避将何之?惟向前進一步,庶可脫。
當聚天下兵守平江,徐為計。
”鼎曰:“公言避非策,是也;以天下兵守一州,非也。
公但堅前議足矣。
”遂以俊為兩浙西路、江南東路宣撫使,屯建康。
既而改淮西宣撫使。
瀕江相距逾月,敵不得入。
俊遣張宗顔潛渡至六合,出其背。
敵将引去,俊繼遣王進曰:“敵既無留心,必徑渡淮去,可速及其未濟擊之。
”進往,敵果北渡,遂薄諸淮,大敗之,獲其酋程師回、張延壽以獻。
五年,劉麟入寇,俊與楊沂中合兵拒于泗州。
六年,改崇信、奉甯軍節度使。
劉麟兵十餘萬犯濠、壽,诏并以淮西屬俊,楊存中亦聽節制,與俊合兵拒敵。
俊分遣存中與張宗顔、王玮、田師中等,自定遠軍次越家坊,遇劉猊左右軍,擊走之。
俊率大軍鼓行而前,至李家灣遇猊大兵,與戰,殺獲略盡,降者萬餘人,猊僅以身免。
拜少保,加鎮洮、崇信、奉甯軍節度使。
帝曰:“卿議論持重,深達敵情;兼聞挽強之士數萬,報國如此,朕複何慮。
”又曰:“群臣謂朕待卿獨厚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