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二十七
關燈
小
中
大
王彥,字子才,上黨人。
性豪縱,喜讀韬略。
父奇之,使詣京師,隸弓馬子弟所。
徽宗臨軒閱試,補下班祗應,為清河尉。
從泾原路經略使種師道兩入夏國,有戰功。
金人攻汴京,彥慨然棄家赴阙,求自試讨賊。
時張所為河北招撫使,異其才,擢為都統制。
使率裨将張翼、白安民、嶽飛等十一将,部七千人渡河,與金人戰。
敗之,複衛州新鄉縣,傳檄諸郡。
金人以為大軍至,率數萬衆薄彥壘,圍之數匝。
彥以衆寡不敵,潰圍出。
諸将散歸,彥獨保共城西山,遣腹心結兩河豪傑,圖再舉。
金人購求彥急,彥慮變,夜寝屢遷。
其部曲覺之,相率刺面,作“赤心報國,誓殺金賊”八字,以示無他意。
彥益感勵,撫愛士卒,與同甘苦。
未幾,兩河響應,忠義民兵首領傅選、孟德、劉澤、焦文通等皆附之,衆十餘萬,綿亘數百裡,皆受彥約束。
金人患之,召其首領,俾以大兵破彥壘。
首領跪而泣曰:“王都統砦堅如鐵石,未易圖也。
”金人乃間遣勁騎撓彥糧道,彥勒兵待之,斬獲甚衆。
益治兵,刻日大舉,告期于東京留守宗澤。
澤召彥會議,乃将兵萬餘渡河,金人以重兵襲其後而不敢擊。
既至汴京,澤大喜,令彥宿兵近甸,以衛根本。
彥即以所部兵馬付留守司,量帶親兵趨行在。
時已遣宇文虛中為祈請使議和。
彥見黃潛善、汪伯彥,力陳兩河忠義延頸以望王師,願因人心,大舉北伐。
言辭憤激,大忤時相意,遂降旨免對,以彥為武翼郎、閣門宣贊舍人,差充禦營平寇統領。
時範瓊為平寇前将軍,彥知瓊有逆節,稱疾不就,乞緻仕,許之。
知樞密院事張浚宣撫川、陝,奏彥為前軍統制。
浚與金酋婁宿相持于富平,欲大舉,初至漢中,會諸将議,彥獨以為不可,曰:“陝西兵将上下之情,皆未相通,若少不利,則五路俱失。
不若且屯利、阆、興、洋,以固根本,敵入境,則檄五路兵來援,萬一不捷,未大失也。
”浚幕府不然其言。
彥即請為利路钤轄,俄改金均房州安撫使、知金州。
時中原盜賊蜂起,加以饑馑,無所資食;惟蜀富饒,巨盜往往窺觊。
桑仲既陷淮安、襄陽,乘勢西向,均、房失守,直搗金州白土關,衆号三十萬。
仲,彥舊部曲也,以申椟請于彥曰:“仲于公無敢犯,願假道入蜀就食耳。
”彥乃遣統領官門立為先鋒擊之。
賊銳甚,立戰死。
将士失色,或請避之。
彥叱曰:“樞相張公方有事關陝,若仲越金而至梁、洋,則腹背受敵,大事去矣。
敢言避者斬!”即勒兵趨長沙平,阻水據山,設伏以待。
賊見官軍少,蟻附搏戰。
彥執幟一麾,士殊死鬥,賊敗走。
彥休士進擊,追奔至白碛,複房州。
紹興元年九月,權京西南路副總管李忠反,擾京西,遂攻金州諸關。
賊衆皆河朔人,骁果善戰,彥與戰不利,關陷。
彥退屯秦郊,令将士盡伏山谷間,焚秦郊積聚,僞若遁者。
秦郊距郡城二十裡,路坦夷,彥募敢死士易麾幟,設奇以待。
閱再宿,賊至秦郊,官軍逆戰,大敗之,追襲至秦嶺,遂複乾佑縣以歸。
忠走降劉豫。
初,桑仲既敗還襄陽,乃鸠集散亡陷鄧州,兇焰複熾。
南攻德安,西據均陽,分衆三道:一攻住口關,一出馬郎嶺,一搗洵陽,前軍去金州不三十裡。
彥曰:“仲以我寡彼衆,故分三道以離吾勢,法當先破其堅,則脆者自走。
”遣副将焦文通禦住口,自以親兵營馬郎。
相持一月,大戰六日,賊大敗,仲為其下所殺。
又有王辟、董貴、祁守中阻兵窺蜀,勢雖不及桑仲,然小者猶不減數萬,彥悉讨平之。
是冬,僞齊秦鳳經略使郭振以數千騎掠白石鎮,彥與關師古并兵禦之,賊大敗,獲振,複秦州。
張浚承制以彥節制商、虢、陝、華州軍馬。
三年正月,兀朮入侵,浚召彥與吳玠、劉子羽會于興元。
撒離曷自上津疾馳,不一日至洵陽。
統制官郭進死之,彥退保石泉縣。
金人入金、均,彥趨西鄉。
二月,金人攻饒風關,彥與吳玠禦之,不能卻,關破,彥收餘兵奔達州。
五月,彥遣兵至漢陰縣,與劉豫将周貴戰,大敗之,複金州。
浚承制進彥保康軍承宣使兼宣撫司參議,彥不受。
五年四月,差知荊南府,充歸、峽、荊門公安軍安撫使。
彥因荊南曠土措置屯田,自蜀買牛千七百頭,授官兵耕,營田八百五十頃,分給将士有差。
六年二月,知襄陽府、京西南路安撫使,彥以嶽飛嫌辭。
浚奏彥為行營前護副軍都統制、督府參謀軍事。
六月,以八字軍萬人赴行在。
至鎮江,聞母喪,上疏乞解官,不許。
诏免喪服,趣入對,遂以為浙西、淮東沿海制置副使,以所部屯通州之料角。
七年正月,彥因遣将捕亡者于解潛軍中,軍士交鬥于市,言者論其軍政不肅,貶秩二等。
彥不自安,乞終餘服。
二月,複洪州觀察使、知邵州。
彥入辭,帝撫勞甚厚,曰:“以卿能牧民,故付卿便郡,行即召矣。
”九年,卒于官,年五十。
彥稱名将,當建炎初,屢破大敵,威聲振河朔。
時方撓于和議,遽召之還,又奪其兵柄而使之治郡,士議惜之。
彥事親孝,居官廉,子弟有戰功,不與推賞。
将死,召其弟侄,以家财均給之。
魏勝,字彥威,淮陽軍宿遷縣人。
多智勇,善騎射,應募為弓箭手,徙居山陽。
紹興三十一年,金人将南侵,聚刍糧,造器械,籍諸路民為兵。
勝躍曰:“此其時也。
”聚義士三百,北渡淮,取漣水軍,宣布朝廷德意,不殺一人,漣水民翕然以聽。
遂取海州。
郡守渤海高文富聞勝起,遣兵來捕勝。
距海州南八十裡大伊,與金兵遇,勝迎擊走之,追至城下。
衆驚傳水陸悉有兵,城中大恐,文富閉門守,驅民上城禦之。
勝令城外多張旗幟,舉煙火為疑兵;又
性豪縱,喜讀韬略。
父奇之,使詣京師,隸弓馬子弟所。
徽宗臨軒閱試,補下班祗應,為清河尉。
從泾原路經略使種師道兩入夏國,有戰功。
金人攻汴京,彥慨然棄家赴阙,求自試讨賊。
時張所為河北招撫使,異其才,擢為都統制。
使率裨将張翼、白安民、嶽飛等十一将,部七千人渡河,與金人戰。
敗之,複衛州新鄉縣,傳檄諸郡。
金人以為大軍至,率數萬衆薄彥壘,圍之數匝。
彥以衆寡不敵,潰圍出。
諸将散歸,彥獨保共城西山,遣腹心結兩河豪傑,圖再舉。
金人購求彥急,彥慮變,夜寝屢遷。
其部曲覺之,相率刺面,作“赤心報國,誓殺金賊”八字,以示無他意。
彥益感勵,撫愛士卒,與同甘苦。
未幾,兩河響應,忠義民兵首領傅選、孟德、劉澤、焦文通等皆附之,衆十餘萬,綿亘數百裡,皆受彥約束。
金人患之,召其首領,俾以大兵破彥壘。
首領跪而泣曰:“王都統砦堅如鐵石,未易圖也。
”金人乃間遣勁騎撓彥糧道,彥勒兵待之,斬獲甚衆。
益治兵,刻日大舉,告期于東京留守宗澤。
澤召彥會議,乃将兵萬餘渡河,金人以重兵襲其後而不敢擊。
既至汴京,澤大喜,令彥宿兵近甸,以衛根本。
彥即以所部兵馬付留守司,量帶親兵趨行在。
時已遣宇文虛中為祈請使議和。
彥見黃潛善、汪伯彥,力陳兩河忠義延頸以望王師,願因人心,大舉北伐。
言辭憤激,大忤時相意,遂降旨免對,以彥為武翼郎、閣門宣贊舍人,差充禦營平寇統領。
時範瓊為平寇前将軍,彥知瓊有逆節,稱疾不就,乞緻仕,許之。
知樞密院事張浚宣撫川、陝,奏彥為前軍統制。
浚與金酋婁宿相持于富平,欲大舉,初至漢中,會諸将議,彥獨以為不可,曰:“陝西兵将上下之情,皆未相通,若少不利,則五路俱失。
不若且屯利、阆、興、洋,以固根本,敵入境,則檄五路兵來援,萬一不捷,未大失也。
”浚幕府不然其言。
彥即請為利路钤轄,俄改金均房州安撫使、知金州。
時中原盜賊蜂起,加以饑馑,無所資食;惟蜀富饒,巨盜往往窺觊。
桑仲既陷淮安、襄陽,乘勢西向,均、房失守,直搗金州白土關,衆号三十萬。
仲,彥舊部曲也,以申椟請于彥曰:“仲于公無敢犯,願假道入蜀就食耳。
”彥乃遣統領官門立為先鋒擊之。
賊銳甚,立戰死。
将士失色,或請避之。
彥叱曰:“樞相張公方有事關陝,若仲越金而至梁、洋,則腹背受敵,大事去矣。
敢言避者斬!”即勒兵趨長沙平,阻水據山,設伏以待。
賊見官軍少,蟻附搏戰。
彥執幟一麾,士殊死鬥,賊敗走。
彥休士進擊,追奔至白碛,複房州。
紹興元年九月,權京西南路副總管李忠反,擾京西,遂攻金州諸關。
賊衆皆河朔人,骁果善戰,彥與戰不利,關陷。
彥退屯秦郊,令将士盡伏山谷間,焚秦郊積聚,僞若遁者。
秦郊距郡城二十裡,路坦夷,彥募敢死士易麾幟,設奇以待。
閱再宿,賊至秦郊,官軍逆戰,大敗之,追襲至秦嶺,遂複乾佑縣以歸。
忠走降劉豫。
初,桑仲既敗還襄陽,乃鸠集散亡陷鄧州,兇焰複熾。
南攻德安,西據均陽,分衆三道:一攻住口關,一出馬郎嶺,一搗洵陽,前軍去金州不三十裡。
彥曰:“仲以我寡彼衆,故分三道以離吾勢,法當先破其堅,則脆者自走。
”遣副将焦文通禦住口,自以親兵營馬郎。
相持一月,大戰六日,賊大敗,仲為其下所殺。
又有王辟、董貴、祁守中阻兵窺蜀,勢雖不及桑仲,然小者猶不減數萬,彥悉讨平之。
是冬,僞齊秦鳳經略使郭振以數千騎掠白石鎮,彥與關師古并兵禦之,賊大敗,獲振,複秦州。
張浚承制以彥節制商、虢、陝、華州軍馬。
三年正月,兀朮入侵,浚召彥與吳玠、劉子羽會于興元。
撒離曷自上津疾馳,不一日至洵陽。
統制官郭進死之,彥退保石泉縣。
金人入金、均,彥趨西鄉。
二月,金人攻饒風關,彥與吳玠禦之,不能卻,關破,彥收餘兵奔達州。
五月,彥遣兵至漢陰縣,與劉豫将周貴戰,大敗之,複金州。
浚承制進彥保康軍承宣使兼宣撫司參議,彥不受。
五年四月,差知荊南府,充歸、峽、荊門公安軍安撫使。
彥因荊南曠土措置屯田,自蜀買牛千七百頭,授官兵耕,營田八百五十頃,分給将士有差。
六年二月,知襄陽府、京西南路安撫使,彥以嶽飛嫌辭。
浚奏彥為行營前護副軍都統制、督府參謀軍事。
六月,以八字軍萬人赴行在。
至鎮江,聞母喪,上疏乞解官,不許。
诏免喪服,趣入對,遂以為浙西、淮東沿海制置副使,以所部屯通州之料角。
七年正月,彥因遣将捕亡者于解潛軍中,軍士交鬥于市,言者論其軍政不肅,貶秩二等。
彥不自安,乞終餘服。
二月,複洪州觀察使、知邵州。
彥入辭,帝撫勞甚厚,曰:“以卿能牧民,故付卿便郡,行即召矣。
”九年,卒于官,年五十。
彥稱名将,當建炎初,屢破大敵,威聲振河朔。
時方撓于和議,遽召之還,又奪其兵柄而使之治郡,士議惜之。
彥事親孝,居官廉,子弟有戰功,不與推賞。
将死,召其弟侄,以家财均給之。
魏勝,字彥威,淮陽軍宿遷縣人。
多智勇,善騎射,應募為弓箭手,徙居山陽。
紹興三十一年,金人将南侵,聚刍糧,造器械,籍諸路民為兵。
勝躍曰:“此其時也。
”聚義士三百,北渡淮,取漣水軍,宣布朝廷德意,不殺一人,漣水民翕然以聽。
遂取海州。
郡守渤海高文富聞勝起,遣兵來捕勝。
距海州南八十裡大伊,與金兵遇,勝迎擊走之,追至城下。
衆驚傳水陸悉有兵,城中大恐,文富閉門守,驅民上城禦之。
勝令城外多張旗幟,舉煙火為疑兵;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