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二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追至筠州。
賊骁将以衆十萬來援,夾河而營。
存中謂俊曰:“彼衆我寡,擊之當用奇,願以騎見屬,公以步兵居前。
”俊從之。
存中夜銜枚渡筠河,出西山,馳下擊賊,俊以步兵夾攻,俘八千人。
諸将夜見存中曰:“戰未休,降卒多,忽有變,奈何?非盡殲之不可。
”存中曰:“殺降吾不忍。
”諸将轉告俊,竟夜坑之。
乘勝追至九江,成遂遁去。
遷宣州觀察使。
二年春,進神武中軍統制,宰相呂頤浩袖敕以授存中。
俊奏留存中軍中,上曰:“宿衛乏帥,朕所選,為不可易也。
”存中亦固辭,且謂:“神武諸帥如韓世忠、張俊,皆貴擁旄钺,名望至重,如臣麼麼,一旦位與之抗,實不自安。
”不許,遣中使宣押,乃視事。
兼提舉宿衛親兵。
時中軍卒不滿五千,疲癃者居半。
存中請拘神武卒借出于外者歸軍中,由是軍政浸修。
三年,嚴州妖賊缪羅據白馬源,殺王官,存中讨平之。
除帶禦器械,加保信軍承宣使、權發遣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。
六年,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、密州觀察使。
先是,張浚視師,謀渡淮以圖劉豫,倚韓世忠為用。
世忠圍淮陽,從浚乞張俊将趙密為助,俊拒之。
趙鼎語浚曰:“世忠所欲者趙密爾,存中武勇,不減于密,盍令存中助之。
”浚請于朝,故有是命。
于是存中以八隊萬人,趨督府助世忠。
十月,存中與劉猊戰于藕塘,大破之。
猊之初入也,淮西宣撫使劉光世欲棄廬州,退保太平。
賊衆十萬已次濠、壽間,浚命張俊拒之,使存中往泗州與俊合。
及至泗,則光世已舍廬去。
浚遣人谕之曰:“一人渡江,即斬以徇。
”光世不得已還廬駐兵,與存中相應。
賊先犯定遠縣,存中以兵二千襲敗于越家坊。
既而與猊兵遇藕塘,賊據山列陣,矢下如雨。
存中急擊之,且使統制吳錫以勁騎五千突其陣。
陣亂,存中鼓大軍乘之,自以精騎沖其肋,大呼曰:“破賊矣!”賊錯愕駭視。
前軍統制張宗顔自泗來,乘背擊之,賊大敗。
猊以首抵謀主李愕曰:“适見髯将軍,銳不可當,果楊殿前也。
”即以數騎遁去。
餘黨萬人僵立失措,存中躍馬叱之,皆怖而降。
麟在順昌,孔彥舟方圍光州,聞之皆拔砦遁去,北方大恐。
所得賊舟數百艘,車數千兩。
捷聞,帝遣中使勞賜,謂宰執曰:“卿輩始知朕得人也。
”除保成軍節度使、殿前都虞候尋兼領馬步帥。
存中奏:“祖宗置三衙,鼎列相制,今令臣獨總,非故事也。
”不允。
七年,為淮南西路制置使,将以撫定郦瓊諸軍,不果行,語在《王德傳》。
九年,遷殿前副都指揮使。
十年,金人叛盟取河南,命存中為淮北宣撫副使,引兵至宿州,以步軍退屯于泗。
金人詭令來告敵騎數百屯柳子鎮。
存中欲即擊之,或以為不可,存中不聽。
留王滋、蕭保以千騎守宿,自将五百騎夜襲柳子鎮,黎明,不見敵而還。
金人以精兵伏歸路,存中知之,遂橫奔而潰。
參議官曹勳不知存中存亡,以聞,朝廷震恐,于是有權宜退保之命。
既而存中自壽春渡淮歸泗,人心始安。
冬,引兵還行在。
十一年,兀朮恥順昌之敗,複謀來侵。
诏大合兵于淮西以待之。
于是存中以殿司兵三萬卒戍淮,與金人戰于柘臯,敗之。
時張俊為宣撫使,存中為副使,劉锜為判官,王德為都統制,田師中、張子蓋為統制官。
金人以拐子馬翼進,存中曰:“敵恃弓矢,吾有以屈之。
”使萬人操長斧,如牆而進,諸軍鼓噪奮擊,金人大敗,退屯紫金山。
是役也,失将士九百人,金人死者以萬計,而濠圍猶未解。
俊與存中、锜先議班師。
會有雲濠路已通者,俊謂锜曰:“吾欲與楊太尉耀兵淮上,安撫濠梁之民,取宣化歸金陵,楊太尉則渡瓜洲還臨安。
”明日,命二帥行。
諜報金攻濠甚急,倉皇複回,邀锜會于黃連埠,距濠六十裡,聞城陷矣,召存中、锜謀之。
锜謂存中:“何以處此?”存中曰:“戰爾,相公與太尉在後,存中當居前。
”锜曰:“本來救濠,濠既已失,進無所依,人懷歸心,勝氣已索,此危道也。
不若退師據險,俟其去,為後圖。
”諸将皆曰:“善。
”鼎足而營,遣人俟敵,曰:“已去矣。
”俊自以為功,謂锜毋往,命存中與德偕至濠。
列陣未定,煙起城中,金人伏騎萬餘分兩翼出。
存中顧德曰:“何如?”德曰:“德小将,焉敢預事?”存中以策麾軍曰:“那回!”諸軍以為令其走也,遂散亂南奔,無複紀律,金人追殺甚衆。
後一日,韓世忠大軍至,已無及矣。
存中乃自宣化渡江歸行在。
加檢校少保、開府儀同三司兼領殿前都指揮使,蓋錄柘臯之功而掩濠梁之敗也。
十二年,徽宗梓宮攢永固陵,命存中都護。
竣事,拜少傅,以保傅為管軍自存中始。
十四年,存中請詣太學谒先聖,帝曰:“學校既興,武人亦知崇尚,如漢羽林士皆通《孝經》,況其它乎?”二十年,封恭國公。
二十八年,拜少師,恩數視樞密使。
存中以凡重地皆有統制官,獨荊、襄無之,請于朝,于是荊南、襄陽初置諸統制。
存中在殿嚴凡二十五載,權寵日盛,太常寺主簿李浩、敕令所删定官
賊骁将以衆十萬來援,夾河而營。
存中謂俊曰:“彼衆我寡,擊之當用奇,願以騎見屬,公以步兵居前。
”俊從之。
存中夜銜枚渡筠河,出西山,馳下擊賊,俊以步兵夾攻,俘八千人。
諸将夜見存中曰:“戰未休,降卒多,忽有變,奈何?非盡殲之不可。
”存中曰:“殺降吾不忍。
”諸将轉告俊,竟夜坑之。
乘勝追至九江,成遂遁去。
遷宣州觀察使。
二年春,進神武中軍統制,宰相呂頤浩袖敕以授存中。
俊奏留存中軍中,上曰:“宿衛乏帥,朕所選,為不可易也。
”存中亦固辭,且謂:“神武諸帥如韓世忠、張俊,皆貴擁旄钺,名望至重,如臣麼麼,一旦位與之抗,實不自安。
”不許,遣中使宣押,乃視事。
兼提舉宿衛親兵。
時中軍卒不滿五千,疲癃者居半。
存中請拘神武卒借出于外者歸軍中,由是軍政浸修。
三年,嚴州妖賊缪羅據白馬源,殺王官,存中讨平之。
除帶禦器械,加保信軍承宣使、權發遣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。
六年,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、密州觀察使。
先是,張浚視師,謀渡淮以圖劉豫,倚韓世忠為用。
世忠圍淮陽,從浚乞張俊将趙密為助,俊拒之。
趙鼎語浚曰:“世忠所欲者趙密爾,存中武勇,不減于密,盍令存中助之。
”浚請于朝,故有是命。
于是存中以八隊萬人,趨督府助世忠。
十月,存中與劉猊戰于藕塘,大破之。
猊之初入也,淮西宣撫使劉光世欲棄廬州,退保太平。
賊衆十萬已次濠、壽間,浚命張俊拒之,使存中往泗州與俊合。
及至泗,則光世已舍廬去。
浚遣人谕之曰:“一人渡江,即斬以徇。
”光世不得已還廬駐兵,與存中相應。
賊先犯定遠縣,存中以兵二千襲敗于越家坊。
既而與猊兵遇藕塘,賊據山列陣,矢下如雨。
存中急擊之,且使統制吳錫以勁騎五千突其陣。
陣亂,存中鼓大軍乘之,自以精騎沖其肋,大呼曰:“破賊矣!”賊錯愕駭視。
前軍統制張宗顔自泗來,乘背擊之,賊大敗。
猊以首抵謀主李愕曰:“适見髯将軍,銳不可當,果楊殿前也。
”即以數騎遁去。
餘黨萬人僵立失措,存中躍馬叱之,皆怖而降。
麟在順昌,孔彥舟方圍光州,聞之皆拔砦遁去,北方大恐。
所得賊舟數百艘,車數千兩。
捷聞,帝遣中使勞賜,謂宰執曰:“卿輩始知朕得人也。
”除保成軍節度使、殿前都虞候尋兼領馬步帥。
存中奏:“祖宗置三衙,鼎列相制,今令臣獨總,非故事也。
”不允。
七年,為淮南西路制置使,将以撫定郦瓊諸軍,不果行,語在《王德傳》。
九年,遷殿前副都指揮使。
十年,金人叛盟取河南,命存中為淮北宣撫副使,引兵至宿州,以步軍退屯于泗。
金人詭令來告敵騎數百屯柳子鎮。
存中欲即擊之,或以為不可,存中不聽。
留王滋、蕭保以千騎守宿,自将五百騎夜襲柳子鎮,黎明,不見敵而還。
金人以精兵伏歸路,存中知之,遂橫奔而潰。
參議官曹勳不知存中存亡,以聞,朝廷震恐,于是有權宜退保之命。
既而存中自壽春渡淮歸泗,人心始安。
冬,引兵還行在。
十一年,兀朮恥順昌之敗,複謀來侵。
诏大合兵于淮西以待之。
于是存中以殿司兵三萬卒戍淮,與金人戰于柘臯,敗之。
時張俊為宣撫使,存中為副使,劉锜為判官,王德為都統制,田師中、張子蓋為統制官。
金人以拐子馬翼進,存中曰:“敵恃弓矢,吾有以屈之。
”使萬人操長斧,如牆而進,諸軍鼓噪奮擊,金人大敗,退屯紫金山。
是役也,失将士九百人,金人死者以萬計,而濠圍猶未解。
俊與存中、锜先議班師。
會有雲濠路已通者,俊謂锜曰:“吾欲與楊太尉耀兵淮上,安撫濠梁之民,取宣化歸金陵,楊太尉則渡瓜洲還臨安。
”明日,命二帥行。
諜報金攻濠甚急,倉皇複回,邀锜會于黃連埠,距濠六十裡,聞城陷矣,召存中、锜謀之。
锜謂存中:“何以處此?”存中曰:“戰爾,相公與太尉在後,存中當居前。
”锜曰:“本來救濠,濠既已失,進無所依,人懷歸心,勝氣已索,此危道也。
不若退師據險,俟其去,為後圖。
”諸将皆曰:“善。
”鼎足而營,遣人俟敵,曰:“已去矣。
”俊自以為功,謂锜毋往,命存中與德偕至濠。
列陣未定,煙起城中,金人伏騎萬餘分兩翼出。
存中顧德曰:“何如?”德曰:“德小将,焉敢預事?”存中以策麾軍曰:“那回!”諸軍以為令其走也,遂散亂南奔,無複紀律,金人追殺甚衆。
後一日,韓世忠大軍至,已無及矣。
存中乃自宣化渡江歸行在。
加檢校少保、開府儀同三司兼領殿前都指揮使,蓋錄柘臯之功而掩濠梁之敗也。
十二年,徽宗梓宮攢永固陵,命存中都護。
竣事,拜少傅,以保傅為管軍自存中始。
十四年,存中請詣太學谒先聖,帝曰:“學校既興,武人亦知崇尚,如漢羽林士皆通《孝經》,況其它乎?”二十年,封恭國公。
二十八年,拜少師,恩數視樞密使。
存中以凡重地皆有統制官,獨荊、襄無之,請于朝,于是荊南、襄陽初置諸統制。
存中在殿嚴凡二十五載,權寵日盛,太常寺主簿李浩、敕令所删定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