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二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金帶。
授顯忠淮西制置使、京畿等處招讨使,擢太尉、甯國軍節度使、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,赴行在。
孝宗即位,賜田百頃,兼權池州駐劄禦前諸軍都統制,節制軍馬。
隆興元年,兼淮西招撫使。
時金主褒新立,山東、河北豪傑蜂起,耶律諸種兵數十萬據數郡之地,太行山忠義耿京、王世隆輩皆欲挈地還于朝。
金懼,亟請和。
顯忠陰結金統軍蕭琦為内應,請出師自宿、亳趨汴,由汴京以通關陝;關陝既通,則鄜延一路熟知顯忠威名,必皆響應,且欲起其舊部曲,可得數萬人,以取河東。
時張浚開都督府,四月,命顯忠渡江督戰。
乃自濠梁渡淮,至陡溝,琦背約,用拐子馬來拒,與戰,敗之。
琦複背城列陣,顯忠躬率将士鏖戰,琦敗走,遂複靈壁,入城,宣布德意,不戮一人,中原歸附者踵接。
時邵宏淵圍虹縣未下,顯忠遣靈壁降卒開谕禍福,金貴戚大周仁及蒲察徙穆皆出降。
宏淵恥功不自己出;又有降千戶訴宏淵之卒奪其佩刀,顯忠立斬之,由是二将益不相能。
六月,兵傅宿州城,金人來拒,顯忠敗之,斬其左翼都統及首虜數千人,追奔二十餘裡。
宏淵至,謂顯忠曰:“招撫真關西将軍也。
”顯忠閉營休士,為攻城計,宏淵等不從。
顯忠引麾下楊椿上城,開北門,不逾時拔其城。
宏淵等殿後,趣之,乃始渡濠登城。
城中巷戰,又斬首虜數千人,擒八十餘人,遂複宿州。
舉寄居官劉時攝州事。
捷聞,授顯忠開府儀同三司、殿前都指揮使,妻周氏封國夫人。
宏淵欲發倉庫犒士卒,顯忠不可,移軍出城,止以見錢犒士,士皆不悅。
金帥孛撒自南京率步騎十萬來,晨薄城,列大陣。
顯忠親帥軍遇于城南,戰數十合,孛撒大敗,遂退走。
統制李福、統領李保各以所部退避,皆斬以徇。
翼日,敵益兵至。
顯忠謂宏淵并力夾擊,宏淵按兵不動,顯忠獨與所部力戰百餘合,殺左翼都統及千戶、萬戶,斬首虜五千餘人。
俄增兵複來逼城,顯忠用克敵弓射卻之。
宏淵顧衆曰:“當此盛夏,搖扇于清涼猶不堪,況烈日中被甲苦戰乎?”人心遂搖,無鬥志。
至夜,中軍統制周宏鳴鼓大噪,陽謂敵兵至,與邵世雍、劉人先各以所部兵遁;繼而統制左士淵、統領李彥孚亦遁。
顯忠移軍入城,殿司前軍統制張訓通、馬司統制張師顔、池州統制荔澤、建康統制張淵各遁去。
金人乘虛複來攻城,顯忠竭力捍禦,斬首虜二千餘人,積屍與羊馬牆平。
城東北角敵兵二十餘人已上百餘步,顯忠取軍所執斧斫之,敵始退卻。
顯忠曰:“若使諸軍相與掎角,自城外掩擊,則敵兵可盡,金帥可擒,河南之地指日可複矣。
”宏淵又言:“金添生兵二十萬來,傥我軍不返,恐不測生變。
”顯忠知宏淵無固志,勢不可孤立,歎咤曰:“天未欲平中原耶?何沮撓若此!”是舉,所喪軍資器械殆盡,幸而金不複南。
顯忠以軍還,見浚,納印待罪。
責授果州團練副使,潭州安置。
後朝廷知其故,移撫州。
乾道改元,乃還會稽,複防禦使,觀察使、浙東副總管,賜銀三萬兩,絹三萬匹,綿一萬兩。
提舉台州崇道觀。
召除威武軍節度使、左金吾衛上将軍,賜第京師。
上奇其狀貌魁傑,命繪像閣下。
複太尉。
乞祠,提舉興國宮,紹興府居住,歲賜米二千石。
淳熙四年,召赴行在,提舉萬壽觀,奉朝請。
入見,給真奉,賜内庫金,再葺前所賜第賜之,七月卒,年六十九。
贈開府儀同三司,谥忠襄。
楊存中,本名沂中,字正甫,紹興間賜名存中,代州崞縣人。
祖宗闵,永興軍路總管,與唐重同守永興,金人陷城,迎戰死之。
父震,知麟州建甯砦,金人來攻,亦死于難。
存中魁梧沉鸷,少警敏,誦書數百言,力能絕人。
慨然語人曰:“大丈夫當以武功取富貴,焉用俯首為腐儒哉!”于是學孫、吳法,善射騎。
宣和末,山東、河北群盜四起,存中應募擊賊,積功至忠翊郎。
靖康元年,金人再圍汴京,諸道兵勤王,存中與張俊、田師中從信德府守臣梁揚祖以萬兵入援,後隸張俊部曲。
上問将于俊,俊以存中對。
召見,賜袍帶。
時元帥府草創,存中晝夜扈衛寝幄,不頃刻去側。
帝知其忠謹,親信之。
劇賊李昱據任城,久不克,存中以數騎入,擊殺數百人。
帝乘高望見,介冑盡赤,意其被重創。
召視之,皆污賊血,壯之,飲以酒,曰:“酌此血漢。
”存中請複往,帝止之。
存中曰:“此賊膽碎,即成擒矣。
”遂大破之,複任城,遷閣門祗候。
建炎二年,讨賊徐明于嘉興,先登。
主帥将屠城,存中力谏止之,戮其渠魁而已,郡賴以全。
遷榮州刺史。
高宗南渡,以勝捷軍從張俊守吳門;苗、劉之變,又從俊赴難。
遷貴州團練使,尋為禦前右軍統領。
金人攻明州,又從俊與田師中、趙密殊死戰,破之。
以奇功遷文州防禦使、禦前中軍統制。
紹興元年,從俊讨李成。
諸将議,多欲分道進,存中曰:“賊勢如此,兵分則力弱,又諸将位均勢敵,非招讨督之,必不相為用。
”俊然之。
整軍至豫章,存中率兵數千,首破賊于玉隆觀,
授顯忠淮西制置使、京畿等處招讨使,擢太尉、甯國軍節度使、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,赴行在。
孝宗即位,賜田百頃,兼權池州駐劄禦前諸軍都統制,節制軍馬。
隆興元年,兼淮西招撫使。
時金主褒新立,山東、河北豪傑蜂起,耶律諸種兵數十萬據數郡之地,太行山忠義耿京、王世隆輩皆欲挈地還于朝。
金懼,亟請和。
顯忠陰結金統軍蕭琦為内應,請出師自宿、亳趨汴,由汴京以通關陝;關陝既通,則鄜延一路熟知顯忠威名,必皆響應,且欲起其舊部曲,可得數萬人,以取河東。
時張浚開都督府,四月,命顯忠渡江督戰。
乃自濠梁渡淮,至陡溝,琦背約,用拐子馬來拒,與戰,敗之。
琦複背城列陣,顯忠躬率将士鏖戰,琦敗走,遂複靈壁,入城,宣布德意,不戮一人,中原歸附者踵接。
時邵宏淵圍虹縣未下,顯忠遣靈壁降卒開谕禍福,金貴戚大周仁及蒲察徙穆皆出降。
宏淵恥功不自己出;又有降千戶訴宏淵之卒奪其佩刀,顯忠立斬之,由是二将益不相能。
六月,兵傅宿州城,金人來拒,顯忠敗之,斬其左翼都統及首虜數千人,追奔二十餘裡。
宏淵至,謂顯忠曰:“招撫真關西将軍也。
”顯忠閉營休士,為攻城計,宏淵等不從。
顯忠引麾下楊椿上城,開北門,不逾時拔其城。
宏淵等殿後,趣之,乃始渡濠登城。
城中巷戰,又斬首虜數千人,擒八十餘人,遂複宿州。
舉寄居官劉時攝州事。
捷聞,授顯忠開府儀同三司、殿前都指揮使,妻周氏封國夫人。
宏淵欲發倉庫犒士卒,顯忠不可,移軍出城,止以見錢犒士,士皆不悅。
金帥孛撒自南京率步騎十萬來,晨薄城,列大陣。
顯忠親帥軍遇于城南,戰數十合,孛撒大敗,遂退走。
統制李福、統領李保各以所部退避,皆斬以徇。
翼日,敵益兵至。
顯忠謂宏淵并力夾擊,宏淵按兵不動,顯忠獨與所部力戰百餘合,殺左翼都統及千戶、萬戶,斬首虜五千餘人。
俄增兵複來逼城,顯忠用克敵弓射卻之。
宏淵顧衆曰:“當此盛夏,搖扇于清涼猶不堪,況烈日中被甲苦戰乎?”人心遂搖,無鬥志。
至夜,中軍統制周宏鳴鼓大噪,陽謂敵兵至,與邵世雍、劉人先各以所部兵遁;繼而統制左士淵、統領李彥孚亦遁。
顯忠移軍入城,殿司前軍統制張訓通、馬司統制張師顔、池州統制荔澤、建康統制張淵各遁去。
金人乘虛複來攻城,顯忠竭力捍禦,斬首虜二千餘人,積屍與羊馬牆平。
城東北角敵兵二十餘人已上百餘步,顯忠取軍所執斧斫之,敵始退卻。
顯忠曰:“若使諸軍相與掎角,自城外掩擊,則敵兵可盡,金帥可擒,河南之地指日可複矣。
”宏淵又言:“金添生兵二十萬來,傥我軍不返,恐不測生變。
”顯忠知宏淵無固志,勢不可孤立,歎咤曰:“天未欲平中原耶?何沮撓若此!”是舉,所喪軍資器械殆盡,幸而金不複南。
顯忠以軍還,見浚,納印待罪。
責授果州團練副使,潭州安置。
後朝廷知其故,移撫州。
乾道改元,乃還會稽,複防禦使,觀察使、浙東副總管,賜銀三萬兩,絹三萬匹,綿一萬兩。
提舉台州崇道觀。
召除威武軍節度使、左金吾衛上将軍,賜第京師。
上奇其狀貌魁傑,命繪像閣下。
複太尉。
乞祠,提舉興國宮,紹興府居住,歲賜米二千石。
淳熙四年,召赴行在,提舉萬壽觀,奉朝請。
入見,給真奉,賜内庫金,再葺前所賜第賜之,七月卒,年六十九。
贈開府儀同三司,谥忠襄。
楊存中,本名沂中,字正甫,紹興間賜名存中,代州崞縣人。
祖宗闵,永興軍路總管,與唐重同守永興,金人陷城,迎戰死之。
父震,知麟州建甯砦,金人來攻,亦死于難。
存中魁梧沉鸷,少警敏,誦書數百言,力能絕人。
慨然語人曰:“大丈夫當以武功取富貴,焉用俯首為腐儒哉!”于是學孫、吳法,善射騎。
宣和末,山東、河北群盜四起,存中應募擊賊,積功至忠翊郎。
靖康元年,金人再圍汴京,諸道兵勤王,存中與張俊、田師中從信德府守臣梁揚祖以萬兵入援,後隸張俊部曲。
上問将于俊,俊以存中對。
召見,賜袍帶。
時元帥府草創,存中晝夜扈衛寝幄,不頃刻去側。
帝知其忠謹,親信之。
劇賊李昱據任城,久不克,存中以數騎入,擊殺數百人。
帝乘高望見,介冑盡赤,意其被重創。
召視之,皆污賊血,壯之,飲以酒,曰:“酌此血漢。
”存中請複往,帝止之。
存中曰:“此賊膽碎,即成擒矣。
”遂大破之,複任城,遷閣門祗候。
建炎二年,讨賊徐明于嘉興,先登。
主帥将屠城,存中力谏止之,戮其渠魁而已,郡賴以全。
遷榮州刺史。
高宗南渡,以勝捷軍從張俊守吳門;苗、劉之變,又從俊赴難。
遷貴州團練使,尋為禦前右軍統領。
金人攻明州,又從俊與田師中、趙密殊死戰,破之。
以奇功遷文州防禦使、禦前中軍統制。
紹興元年,從俊讨李成。
諸将議,多欲分道進,存中曰:“賊勢如此,兵分則力弱,又諸将位均勢敵,非招讨督之,必不相為用。
”俊然之。
整軍至豫章,存中率兵數千,首破賊于玉隆觀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