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二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李顯忠楊存中郭浩楊政
李顯忠,綏德軍青澗人也。
初名世輔,南歸,賜名顯忠。
由唐以來,世襲蘇尾九族巡檢。
初,其母當産,數日不能免,有僧過門曰:“所孕乃奇男子,當以劍、矢置母旁,即生。
”已而果生顯忠,立于蓐,鹹異之。
年十七,投效用,随父永奇出入行陣。
金人犯鄜延,經略王庶命永奇募間者,得張琦;更求一人,顯忠請行。
永奇曰:“汝未涉曆,行必累琦。
”顯忠曰:“顯忠年小,膽氣不小,必不累琦,當與琦俱。
”有敵人夜宿陶穴,顯忠缒穴中,得十七人,皆殺之,取首二級,馬二匹,餘馬悉折其足。
庶大奇之,補承信郎,充隊将,由是始知名。
轉武翼郎,充副将。
金人陷延安,授顯忠父子官。
永奇聚泣曰:“我宋臣也,世襲國恩,乃為彼用邪!”會劉豫令顯忠帥馬軍赴東京,永奇密戒之曰:“汝若得乘機,即歸本朝,無以我故貳其志。
事成,我亦不朽矣。
”顯忠至東京,劉麟喜之,授南路钤轄,乃密遣其客雷燦以蠟書赴行在。
已而豫廢,兀朮以萬騎馳獵淮上,與顯忠獨立馬圍場間。
顯忠戒吳俊往探淮水可度馬處,欲執兀朮歸朝。
俊還,顯忠馳問之,為竹刺傷馬而止。
兀朮授顯忠承宣使、知同州。
顯忠至鄜省侍,永奇教顯忠曰:“同州入南山,乃金人往來驿路,汝可于此擒其酋,渡洛、渭,由商、虢歸朝。
第報我知,我當以兵取延安而歸。
”顯忠赴同州,即遣黃士成等持書由蜀至吳,報歸朝事。
元帥撒裡曷來同州,顯忠以計執之,馳出城。
至洛河,舟船後期不得渡,與追騎屢戰,皆勝。
顯忠憩高原,望追騎益多,乃與撒裡曷折箭為誓,不得殺同州人,不得害我骨肉,皆許之,遂推之下山崖,追兵争救得免。
顯忠攜老幼長驅而北,至鄜城縣,急遣人告永奇。
永奇即挈家出城,至馬G谷口,為金人所及,家屬二百口皆遇害。
是日,天昏大雪,延安人聞之皆泣下。
顯忠僅以二十六人奔夏國。
夏人問故。
顯忠泣,具言父母妻子之亡,切齒疾首,恨不即死,願得二十萬人生擒撒裡曷,取陝西五路歸于夏,顯忠亦得報不共戴天之仇。
夏主曰:“爾能為立功,則不靳借兵。
”時有酋豪号“青面夜叉”者,久為夏國患,乃令顯忠圖之。
請三千騎,晝夜疾馳,奄至其帳,擒之以歸。
夏主大悅,即出二十萬騎,以文臣王樞、武臣 ……為陝西招撫使,顯忠為延安招撫使,時紹興九年二月十四日也。
顯忠引兵至延安,總管趙惟清大呼曰:“鄜延路今複歸宋矣,已有赦書。
”顯忠與官吏觀赦書列拜,顯忠大哭,衆皆哭,百姓哭聲不絕。
乃以舊部八百餘騎往見王樞、□移訛,谕之曰:“顯忠已得延安府,見講和赦書,招撫可以本部軍歸國。
”□移訛不從,曰:“初,經略乞兵來取陝西。
今既到此,乃令我歸耶?”顯忠知勢不可,乃出刀斫□移訛,不及,擒王樞縛之。
夏人以鐵鹞子軍來。
顯忠以所部拒之,馳揮雙刀,所向披靡,夏兵大潰,殺死蹂踐無慮萬人,獲馬四萬匹。
顯忠揭榜招兵,以“紹興九年”為文書。
每得一人,予馬一匹,旬日間得萬人,皆骁勇少壯。
又擒害其父母弟侄者,皆斬于東城之内。
行至鄜州,已有馬步軍四萬餘。
撒裡曷在耀州,聞顯忠來,一夕遁去。
四川宣撫吳玠遣張振來撫谕雲:“兩國見議和好,不可生事,可量引軍赴行在。
”遂至河池縣見玠,玠撫之曰:“忠義歸朝,惟君第一。
”從行使臣崔臯等六百餘人列拜庭下,玠又撫之,犒以銀絹,詣行府受告敕、金帶,除指揮使、承宣使。
至行在,高宗撫勞再三,賜名加赉,又賜田鎮江,以崔臯輩充将佐。
兀朮犯河南,命顯忠為招撫司前軍都統制,與李貴同破靈壁縣。
兀朮犯合肥,手诏以軍與張俊會。
顯忠至孔城鎮,與敵戰,敗之。
兀朮謂韓常曰:“李世輔歸宋,不曾立功,此人敢勇,宜且避之。
”乃焚廬江而走。
顯忠欲追之與死戰,俊以奉旨監護,慮失顯忠,遂各以軍還。
太後至臨安,顯忠入觐,加保信軍節度使、浙東副總管。
顯忠熟西邊山川險易,因上恢複策,忤秦桧意。
金使言顯忠私遣人過界,遂降官奉祠,台州居住。
複甯國軍節度使,升都統制。
二十九年,金渝盟,诏顯忠以本部捍禦。
遣統制官韋永壽等以二百騎至安豐軍,與金将小韓将軍兵五千人戰于大人洲,敗之。
俄又增兵萬餘來,顯忠率騎軍出,自旦至午,氣百倍,以大刀斫敵陣,敵不能支,殺獲甚衆,掩入淮者不可計。
金主亮犯淮西,朝廷命王權拒于合肥。
權退保和州,又棄軍渡江,和州失守。
金主親統細軍駐和之雞籠山,将濟采石。
朝廷诏以顯忠代權,命虞允文趣顯忠交軍,軍中大喜,于是有采石之捷,語在《允文傳》。
顯忠退軍沙上,得楊存中報:“車駕至平江,可速進兵。
”顯忠選銳士萬人渡江,盡複淮西州郡。
軍至橫山澗,與金射鵰軍戰,統制頓遇重傷,韋永壽死之,敵兵敗走。
金主亮切責諸将不用命,諸将弒之而還。
是役也,顯忠所将一萬九千八百六人行賞有差,張振功為最。
诏賜顯忠五子
初名世輔,南歸,賜名顯忠。
由唐以來,世襲蘇尾九族巡檢。
初,其母當産,數日不能免,有僧過門曰:“所孕乃奇男子,當以劍、矢置母旁,即生。
”已而果生顯忠,立于蓐,鹹異之。
年十七,投效用,随父永奇出入行陣。
金人犯鄜延,經略王庶命永奇募間者,得張琦;更求一人,顯忠請行。
永奇曰:“汝未涉曆,行必累琦。
”顯忠曰:“顯忠年小,膽氣不小,必不累琦,當與琦俱。
”有敵人夜宿陶穴,顯忠缒穴中,得十七人,皆殺之,取首二級,馬二匹,餘馬悉折其足。
庶大奇之,補承信郎,充隊将,由是始知名。
轉武翼郎,充副将。
金人陷延安,授顯忠父子官。
永奇聚泣曰:“我宋臣也,世襲國恩,乃為彼用邪!”會劉豫令顯忠帥馬軍赴東京,永奇密戒之曰:“汝若得乘機,即歸本朝,無以我故貳其志。
事成,我亦不朽矣。
”顯忠至東京,劉麟喜之,授南路钤轄,乃密遣其客雷燦以蠟書赴行在。
已而豫廢,兀朮以萬騎馳獵淮上,與顯忠獨立馬圍場間。
顯忠戒吳俊往探淮水可度馬處,欲執兀朮歸朝。
俊還,顯忠馳問之,為竹刺傷馬而止。
兀朮授顯忠承宣使、知同州。
顯忠至鄜省侍,永奇教顯忠曰:“同州入南山,乃金人往來驿路,汝可于此擒其酋,渡洛、渭,由商、虢歸朝。
第報我知,我當以兵取延安而歸。
”顯忠赴同州,即遣黃士成等持書由蜀至吳,報歸朝事。
元帥撒裡曷來同州,顯忠以計執之,馳出城。
至洛河,舟船後期不得渡,與追騎屢戰,皆勝。
顯忠憩高原,望追騎益多,乃與撒裡曷折箭為誓,不得殺同州人,不得害我骨肉,皆許之,遂推之下山崖,追兵争救得免。
顯忠攜老幼長驅而北,至鄜城縣,急遣人告永奇。
永奇即挈家出城,至馬G谷口,為金人所及,家屬二百口皆遇害。
是日,天昏大雪,延安人聞之皆泣下。
顯忠僅以二十六人奔夏國。
夏人問故。
顯忠泣,具言父母妻子之亡,切齒疾首,恨不即死,願得二十萬人生擒撒裡曷,取陝西五路歸于夏,顯忠亦得報不共戴天之仇。
夏主曰:“爾能為立功,則不靳借兵。
”時有酋豪号“青面夜叉”者,久為夏國患,乃令顯忠圖之。
請三千騎,晝夜疾馳,奄至其帳,擒之以歸。
夏主大悅,即出二十萬騎,以文臣王樞、武臣 ……為陝西招撫使,顯忠為延安招撫使,時紹興九年二月十四日也。
顯忠引兵至延安,總管趙惟清大呼曰:“鄜延路今複歸宋矣,已有赦書。
”顯忠與官吏觀赦書列拜,顯忠大哭,衆皆哭,百姓哭聲不絕。
乃以舊部八百餘騎往見王樞、□移訛,谕之曰:“顯忠已得延安府,見講和赦書,招撫可以本部軍歸國。
”□移訛不從,曰:“初,經略乞兵來取陝西。
今既到此,乃令我歸耶?”顯忠知勢不可,乃出刀斫□移訛,不及,擒王樞縛之。
夏人以鐵鹞子軍來。
顯忠以所部拒之,馳揮雙刀,所向披靡,夏兵大潰,殺死蹂踐無慮萬人,獲馬四萬匹。
顯忠揭榜招兵,以“紹興九年”為文書。
每得一人,予馬一匹,旬日間得萬人,皆骁勇少壯。
又擒害其父母弟侄者,皆斬于東城之内。
行至鄜州,已有馬步軍四萬餘。
撒裡曷在耀州,聞顯忠來,一夕遁去。
四川宣撫吳玠遣張振來撫谕雲:“兩國見議和好,不可生事,可量引軍赴行在。
”遂至河池縣見玠,玠撫之曰:“忠義歸朝,惟君第一。
”從行使臣崔臯等六百餘人列拜庭下,玠又撫之,犒以銀絹,詣行府受告敕、金帶,除指揮使、承宣使。
至行在,高宗撫勞再三,賜名加赉,又賜田鎮江,以崔臯輩充将佐。
兀朮犯河南,命顯忠為招撫司前軍都統制,與李貴同破靈壁縣。
兀朮犯合肥,手诏以軍與張俊會。
顯忠至孔城鎮,與敵戰,敗之。
兀朮謂韓常曰:“李世輔歸宋,不曾立功,此人敢勇,宜且避之。
”乃焚廬江而走。
顯忠欲追之與死戰,俊以奉旨監護,慮失顯忠,遂各以軍還。
太後至臨安,顯忠入觐,加保信軍節度使、浙東副總管。
顯忠熟西邊山川險易,因上恢複策,忤秦桧意。
金使言顯忠私遣人過界,遂降官奉祠,台州居住。
複甯國軍節度使,升都統制。
二十九年,金渝盟,诏顯忠以本部捍禦。
遣統制官韋永壽等以二百騎至安豐軍,與金将小韓将軍兵五千人戰于大人洲,敗之。
俄又增兵萬餘來,顯忠率騎軍出,自旦至午,氣百倍,以大刀斫敵陣,敵不能支,殺獲甚衆,掩入淮者不可計。
金主亮犯淮西,朝廷命王權拒于合肥。
權退保和州,又棄軍渡江,和州失守。
金主親統細軍駐和之雞籠山,将濟采石。
朝廷诏以顯忠代權,命虞允文趣顯忠交軍,軍中大喜,于是有采石之捷,語在《允文傳》。
顯忠退軍沙上,得楊存中報:“車駕至平江,可速進兵。
”顯忠選銳士萬人渡江,盡複淮西州郡。
軍至橫山澗,與金射鵰軍戰,統制頓遇重傷,韋永壽死之,敵兵敗走。
金主亮切責諸将不用命,諸将弒之而還。
是役也,顯忠所将一萬九千八百六人行賞有差,張振功為最。
诏賜顯忠五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