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二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陸遊、司封員外郎王十朋、殿中侍禦史陳俊卿相繼以為言。
三十一年,罷為太傅、醴泉觀使,進封同安郡王,賜玉帶,朝朔望。
時金主亮有南侵意,存中上備敵十策。
步帥趙密謀奪存中權,因指為喜功生事。
存中聞之,上章乞免,密竟代之。
未幾,邊聲日急,九月,诏存中為禦營宿衛使。
劉汜戰敗于瓜洲,命存中往京口,為守江計。
虞允文自采石來會,存中與之協力拒敵。
敵不能濟。
金主亮死,與允文輕舟渡江以伺敵。
及金人請和,存中奏俟彼得新主之命,無遽許之。
帝如建康,诏存中扈跸,因語宰相曰:“楊存中唯命東西,忠無與二,朕之郭子儀也。
”金使複請和,存中請拘之江口,移書審問,若能歸我族屬,還舊壤,損歲币,複白溝之界,以通兄弟之好,如是則和議可從;不然,請斬其使,亟圖恢複。
會駕還,以存中為江、淮、荊、襄路宣撫使,給、舍不書黃,命遂寝。
未幾,仍奉祠。
隆興元年,王師潰于符離,複起存中為禦營使。
二年,金人再入關,議割蜀之和尚原以畀之。
存中入對,曰:“和尚原,隴右之藩要也。
敵得之,則可以睥睨漢川;我得之,則可以下兵秦雍。
曩議予金人,吳璘力争不從。
今璘在遠,不及知。
臣若不言,非特負陛下,亦有愧于璘。
近者,王師盡銳而後得,願毋棄。
” 未幾,金人複攻淮甸,诏存中同都督江、淮事。
湯思退罷,升都督,陛辭,賜坐,賜玉鞍勒。
時諸軍各守分地,不相統一,存中集諸将調護之。
于是始更相為援。
帝親劄賜之曰:“諸帥協和,互相策應,卿之力也。
”會金兵已深入,朝議欲舍淮保江,存中持不可,乃已。
金兵在揚州,或勸存中擊之。
存中不敢渡,獨臨江固壘以老之。
金人尋請盟。
乾道元年班師,加昭慶軍節度使,複奉祠。
時興屯田,存中獻私田在楚州者三萬九千畝。
二年,卒,年六十五。
以太師緻仕,追封和王,谥武恭。
高宗追念舊臣,為之出涕,赙錢十萬。
高宗假借諸将,眷存中尤深,嘗曰:“朕于存中,撫綏之過于子弟。
”濠、廬之役,親筆戒之曰:“若不便進,當行軍法。
”趙密代領殿帥,則舉唐崔佑甫奪王駕鶴兵權事,豫戒大臣。
及竣事,又曰:“楊存中之罷,朕不安寝者三夕。
” 存中天資忠孝敢勇,大小二百餘戰,身被五十餘創。
宿衛出入四十年,最寡過。
孝宗以為舊臣,尤禮異之,常呼郡王而不名。
父、祖及母皆死難,存中既顯,請于朝,宗闵谥忠介,震谥忠毅,賜廟曰顯忠,曰報忠。
又以家廟、祭器為請,遂許祭五世,前所無也。
祖母劉流落蜀、隴,存中日夜禱祠訪問,間關數千裡,卒迎以歸。
禦軍寬而有紀,所用将士,專以才勇選,不私部曲之舊。
李顯忠以罪斥,存中奏為統制官,後為名将。
嘗以克敵弓雖勁而蹶張難,遂以意創馬皇弩,思巧制工,發易中遠,人服其精。
嘗營居鳳山,十年而就,極山川之勝,後獻于朝廷,更築室焉。
又葺園亭于湖山之間,高宗為書“水月”二字。
所居建閣以藏禦書,孝宗題曰“風雲慶會之閣”。
子,偰工部侍郎;倓簽書樞密院事、昭慶軍節度使。
郭浩,字充道,德順軍隴幹人。
父任三班奉職。
徽宗時,充環慶路第五将部将,嘗率百騎抵靈州城下,夏人以千騎追之,浩手斬二騎,以首還。
充渭州兵馬都監。
從種師道進築葺平砦,敵據塞水源,以渴我師,浩率精騎數百奪之。
敵攻石尖山,浩冒陣而前,流矢中左肋,怒不拔,奮力大呼,得賊乃已;諸軍從之,敵遁去,由是知名。
累遷中州刺史。
欽宗即位,進安州團練使。
以種師道薦,召對,奏言:“金人暴露,日久思歸。
乞給輕兵間道馳滑台,時其半度,可擊也。
”會和戰異議,不能用。
帝問西事,浩曰:“臣在任已聞警,慮夏人必乘間盜邊,願選将設備。
”已而果攻泾原路,取西安州、懷德軍。
紹聖開拓之地,複盡失之。
種師中制置河東,辟以自随。
建炎元年,知原州。
二年,金人取長安,泾州守臣夏大節棄城遁,郡人亦降。
浩适夜半至郡,所将财二百人,得金人不殺,使之還,曰:“為語汝将曰,我郭浩也,欲戰即來決戰。
”金人遂引去。
升本路兵馬钤轄、知泾州、權主管鄜延路經略安撫。
時二敵交侵,鄜延之東皆金人,西北即夏境,其屬朝廷者惟保安一軍、德靜一砦。
浩間道之德靜,置司招收散亡,與敵對壘,一年,敵不能犯。
再除泾原路兵馬钤轄、知泾州。
浩去,夏人複來,權帥耿友諒僅以身免,一路盡陷。
張浚為宣撫處置使,以浩為秦鳳路提點刑獄、權經略使、知秦州。
時浚經略陝西,有言敵可讨者,浚意向之。
諸帥恥于不武,莫敢出言。
浚檄五路帥悉所部兵會于富平,浩獨謂敵鋒方銳,且當分守其地,掎角相援,俟釁而動。
浚不聽,師出果敗,五路俱陷,帥府皆徙置他所。
浚複以浩舊官移知鳳翔府,寓治寶雞縣,又退保和尚原。
金人抵原下,浩與吳玠随方捍禦,蜀以安全。
第功,遷正任防禦使。
紹興元年,金人破饒風嶺,盜梁、洋,入鳳州,攻和尚原。
浩與吳璘往援,斬
三十一年,罷為太傅、醴泉觀使,進封同安郡王,賜玉帶,朝朔望。
時金主亮有南侵意,存中上備敵十策。
步帥趙密謀奪存中權,因指為喜功生事。
存中聞之,上章乞免,密竟代之。
未幾,邊聲日急,九月,诏存中為禦營宿衛使。
劉汜戰敗于瓜洲,命存中往京口,為守江計。
虞允文自采石來會,存中與之協力拒敵。
敵不能濟。
金主亮死,與允文輕舟渡江以伺敵。
及金人請和,存中奏俟彼得新主之命,無遽許之。
帝如建康,诏存中扈跸,因語宰相曰:“楊存中唯命東西,忠無與二,朕之郭子儀也。
”金使複請和,存中請拘之江口,移書審問,若能歸我族屬,還舊壤,損歲币,複白溝之界,以通兄弟之好,如是則和議可從;不然,請斬其使,亟圖恢複。
會駕還,以存中為江、淮、荊、襄路宣撫使,給、舍不書黃,命遂寝。
未幾,仍奉祠。
隆興元年,王師潰于符離,複起存中為禦營使。
二年,金人再入關,議割蜀之和尚原以畀之。
存中入對,曰:“和尚原,隴右之藩要也。
敵得之,則可以睥睨漢川;我得之,則可以下兵秦雍。
曩議予金人,吳璘力争不從。
今璘在遠,不及知。
臣若不言,非特負陛下,亦有愧于璘。
近者,王師盡銳而後得,願毋棄。
” 未幾,金人複攻淮甸,诏存中同都督江、淮事。
湯思退罷,升都督,陛辭,賜坐,賜玉鞍勒。
時諸軍各守分地,不相統一,存中集諸将調護之。
于是始更相為援。
帝親劄賜之曰:“諸帥協和,互相策應,卿之力也。
”會金兵已深入,朝議欲舍淮保江,存中持不可,乃已。
金兵在揚州,或勸存中擊之。
存中不敢渡,獨臨江固壘以老之。
金人尋請盟。
乾道元年班師,加昭慶軍節度使,複奉祠。
時興屯田,存中獻私田在楚州者三萬九千畝。
二年,卒,年六十五。
以太師緻仕,追封和王,谥武恭。
高宗追念舊臣,為之出涕,赙錢十萬。
高宗假借諸将,眷存中尤深,嘗曰:“朕于存中,撫綏之過于子弟。
”濠、廬之役,親筆戒之曰:“若不便進,當行軍法。
”趙密代領殿帥,則舉唐崔佑甫奪王駕鶴兵權事,豫戒大臣。
及竣事,又曰:“楊存中之罷,朕不安寝者三夕。
” 存中天資忠孝敢勇,大小二百餘戰,身被五十餘創。
宿衛出入四十年,最寡過。
孝宗以為舊臣,尤禮異之,常呼郡王而不名。
父、祖及母皆死難,存中既顯,請于朝,宗闵谥忠介,震谥忠毅,賜廟曰顯忠,曰報忠。
又以家廟、祭器為請,遂許祭五世,前所無也。
祖母劉流落蜀、隴,存中日夜禱祠訪問,間關數千裡,卒迎以歸。
禦軍寬而有紀,所用将士,專以才勇選,不私部曲之舊。
李顯忠以罪斥,存中奏為統制官,後為名将。
嘗以克敵弓雖勁而蹶張難,遂以意創馬皇弩,思巧制工,發易中遠,人服其精。
嘗營居鳳山,十年而就,極山川之勝,後獻于朝廷,更築室焉。
又葺園亭于湖山之間,高宗為書“水月”二字。
所居建閣以藏禦書,孝宗題曰“風雲慶會之閣”。
子,偰工部侍郎;倓簽書樞密院事、昭慶軍節度使。
郭浩,字充道,德順軍隴幹人。
父任三班奉職。
徽宗時,充環慶路第五将部将,嘗率百騎抵靈州城下,夏人以千騎追之,浩手斬二騎,以首還。
充渭州兵馬都監。
從種師道進築葺平砦,敵據塞水源,以渴我師,浩率精騎數百奪之。
敵攻石尖山,浩冒陣而前,流矢中左肋,怒不拔,奮力大呼,得賊乃已;諸軍從之,敵遁去,由是知名。
累遷中州刺史。
欽宗即位,進安州團練使。
以種師道薦,召對,奏言:“金人暴露,日久思歸。
乞給輕兵間道馳滑台,時其半度,可擊也。
”會和戰異議,不能用。
帝問西事,浩曰:“臣在任已聞警,慮夏人必乘間盜邊,願選将設備。
”已而果攻泾原路,取西安州、懷德軍。
紹聖開拓之地,複盡失之。
種師中制置河東,辟以自随。
建炎元年,知原州。
二年,金人取長安,泾州守臣夏大節棄城遁,郡人亦降。
浩适夜半至郡,所将财二百人,得金人不殺,使之還,曰:“為語汝将曰,我郭浩也,欲戰即來決戰。
”金人遂引去。
升本路兵馬钤轄、知泾州、權主管鄜延路經略安撫。
時二敵交侵,鄜延之東皆金人,西北即夏境,其屬朝廷者惟保安一軍、德靜一砦。
浩間道之德靜,置司招收散亡,與敵對壘,一年,敵不能犯。
再除泾原路兵馬钤轄、知泾州。
浩去,夏人複來,權帥耿友諒僅以身免,一路盡陷。
張浚為宣撫處置使,以浩為秦鳳路提點刑獄、權經略使、知秦州。
時浚經略陝西,有言敵可讨者,浚意向之。
諸帥恥于不武,莫敢出言。
浚檄五路帥悉所部兵會于富平,浩獨謂敵鋒方銳,且當分守其地,掎角相援,俟釁而動。
浚不聽,師出果敗,五路俱陷,帥府皆徙置他所。
浚複以浩舊官移知鳳翔府,寓治寶雞縣,又退保和尚原。
金人抵原下,浩與吳玠随方捍禦,蜀以安全。
第功,遷正任防禦使。
紹興元年,金人破饒風嶺,盜梁、洋,入鳳州,攻和尚原。
浩與吳璘往援,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