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二十一
關燈
小
中
大
”先是,徽宗将内禅,诏解黨禁,除新法,盡複祖宗之故。
而蔡京黨戚根據中外,害其事,莫肯行。
好問言:“時之利害,政之阙失,太上皇□旨備矣。
雖使直言之士抗疏論列,無以過此,願一一施行之而已。
”又言:“陛下宵衣旰食,有求治之意;發号施令,有求治之言。
逮今半載,治效逾邈,良田左右前後,不能推廣德意,而陛下過于容養。
臣恐淳厚之德,變為頹靡,且今不盡革京、貫等所為,太平無由可緻。
”欽宗鄉納。
好問疏蔡京過惡,乞役海外,黜朋附之尤者以厲其餘。
又建白削王安石王爵,正神宗配飨,褒表江公望,張庭堅、任伯雨、龔□等,除青苗之令,湔元符上書獲譴者,章前後疏十上。
每奏對,帝雖當食,辄使畢其說。
時金人既退,大臣不複顧慮,武備益弛。
好問言:“金人得志,益輕中國,秋冬必傾國複來,禦敵之備,當速講求。
今邊事經畫旬月,不見施設,臣僚奏請皆不行下,此臣所深懼也。
”及邊警急,大臣不知所出,遣使講解。
金人佯許而攻略自如,諸将以和議故,皆閉壁不出。
好問言:“彼名和而實攻,朝廷不謀進兵遣将,何也?請亟集滄、滑、邢、相之戍,以遏奔沖,而列勤王之師于畿邑,以衛京城。
”疏上不省。
金人陷真定,攻中山,上下震駭,廷臣狐疑相顧,猶以和議為辭。
好問率台屬劾大臣畏懦誤國,出好問知袁州。
欽宗憫其忠,下遷吏部侍郎。
既而金人薄都城,欽宗思好問言,進兵部尚書。
都城失守,召好問入禁中,軍民數萬斧左掖門求見天子,好問從帝禦樓谕遣之。
衛士長蔣宣帥其徒數百,欲邀乘輿犯圍而出,左右奔竄,獨好問與孫傅、梅執禮侍,宣抗聲曰:“國事至此,皆宰相信任奸臣,不用直言所緻。
”傅呵之。
宣以語侵傅,好問曉之曰:“若屬忘家族,欲冒重圍衛上以出,誠忠義。
然乘輿将駕,必甲乘無阙而後動,讵可輕邪?”宣诎服曰:“尚書真知軍情。
”麾其徒退。
帝再幸金營,好問實從,帝既留,遣好問還,尉拊都城。
已而金人立張邦昌,以好問為事務官。
邦昌入居都省,好問曰:“相公真欲立邪,抑姑塞敵意而徐為之圖爾?”邦昌曰:“是何言也?”好問曰:“相公知中國人情所向乎?特畏女真兵威耳。
女真既去,能保如今日乎?大元帥在外,元佑皇太後在内,此殆天意,盍亟還政,可轉禍為福。
且省中非人臣所處,宜寓直殿廬,毋令衛士俠陛。
敵所遺袍帶,非戎人在旁,弛勿服。
車駕未還,所下文書,不當稱聖旨。
”以好問攝門下省。
好問既系銜,仍行舊職。
時邦昌雖不改元,而百司文移,必去年号,獨好問所行文書,稱“靖康二年”。
吳幵、莫俦請邦昌見金使于紫宸、垂拱殿,好問曰:“宮省故吏驟見禦正衛,必将憤駭,變且不測,奈何?”邦昌矍然止。
王時雍議肆赦,好問曰:“四壁之外,皆非我有,将誰赦?”乃先赦城中。
始,金人謀以五千騎取康王,好問聞,即遣人以書白王,言:“大王之兵,度能擊則邀擊之,不然,即宜遠避。
”且言:“大王若不自立,恐有不當立而立者。
”既,又語邦昌曰:“天命人心,皆歸大元帥,相公先遣人推戴,則功無在相公右者。
若撫機不發,他人聲義緻讨,悔可追邪?”于是邦昌謀遣謝克家奉傳國寶往大元帥府,須金人退乃發。
金将将還,議留兵以衛邦昌。
好問曰:“南北異宜,恐北兵不習風土,必不相安。
”金人曰:“留一勃堇統之可也。
”好問曰:“勃堇貴人,有如觸發緻疾,則負罪益深。
”乃不複留兵。
金人既行,好問趣遣使詣大元帥府勸進,請元佑太後垂簾,邦昌易服歸太宰位。
太後自延福宮入聽政。
高宗即位,太後遣好問奉手書詣行在所,高宗勞之曰:“宗廟獲全,卿之力也。
”除尚書右丞。
丞相李綱以群臣在圍城中不能執節,欲悉按其罪。
好問曰:“王業艱難,政宜含垢,繩以峻法,懼者衆矣。
”侍禦史王賓論好問嘗污僞命,不可以立新朝。
高宗曰:“邦昌僭号之初,好問募人繼白書,具道京師内外之事。
金人甫退,又遣人勸進。
考其心迹,非他人比。
”好問自慚,力求去,且言:“邦昌僭号之時,臣若閉門潔身,實不為難。
徒以世被國恩,所以受賢者之責,冒圍繼書于陛下。
”疏入,除資政殿學士、知宣州、提舉洞霄宮,以恩封東萊郡侯。
避地,卒于桂州。
子本中、揆中、弸中、用中、忱中。
孫祖謙、祖儉。
本中、祖謙、祖儉别有傳。
論曰:朱勝非、呂頤浩處苗、劉之變,或巽用其智,或震奮其威,其于複辟讨賊之功,固有可言矣。
然李綱、趙鼎當世之所謂賢者,而勝非、頤浩視之若冰炭然,其中之所存,果何如哉。
範宗尹忍于污張邦昌之僞命,而誣李綱以震主之威,何其缪于是非也。
範緻虛佞附權臣,大誼已失,其總勤王之師,輕而寡謀,以底于敗,宜哉。
若呂好問處艱難之際,其迹與宗尹同,而屈己就事,以規興複,亦若勝非之處苗、劉,其心有足亮雲。
而蔡京黨戚根據中外,害其事,莫肯行。
好問言:“時之利害,政之阙失,太上皇□旨備矣。
雖使直言之士抗疏論列,無以過此,願一一施行之而已。
”又言:“陛下宵衣旰食,有求治之意;發号施令,有求治之言。
逮今半載,治效逾邈,良田左右前後,不能推廣德意,而陛下過于容養。
臣恐淳厚之德,變為頹靡,且今不盡革京、貫等所為,太平無由可緻。
”欽宗鄉納。
好問疏蔡京過惡,乞役海外,黜朋附之尤者以厲其餘。
又建白削王安石王爵,正神宗配飨,褒表江公望,張庭堅、任伯雨、龔□等,除青苗之令,湔元符上書獲譴者,章前後疏十上。
每奏對,帝雖當食,辄使畢其說。
時金人既退,大臣不複顧慮,武備益弛。
好問言:“金人得志,益輕中國,秋冬必傾國複來,禦敵之備,當速講求。
今邊事經畫旬月,不見施設,臣僚奏請皆不行下,此臣所深懼也。
”及邊警急,大臣不知所出,遣使講解。
金人佯許而攻略自如,諸将以和議故,皆閉壁不出。
好問言:“彼名和而實攻,朝廷不謀進兵遣将,何也?請亟集滄、滑、邢、相之戍,以遏奔沖,而列勤王之師于畿邑,以衛京城。
”疏上不省。
金人陷真定,攻中山,上下震駭,廷臣狐疑相顧,猶以和議為辭。
好問率台屬劾大臣畏懦誤國,出好問知袁州。
欽宗憫其忠,下遷吏部侍郎。
既而金人薄都城,欽宗思好問言,進兵部尚書。
都城失守,召好問入禁中,軍民數萬斧左掖門求見天子,好問從帝禦樓谕遣之。
衛士長蔣宣帥其徒數百,欲邀乘輿犯圍而出,左右奔竄,獨好問與孫傅、梅執禮侍,宣抗聲曰:“國事至此,皆宰相信任奸臣,不用直言所緻。
”傅呵之。
宣以語侵傅,好問曉之曰:“若屬忘家族,欲冒重圍衛上以出,誠忠義。
然乘輿将駕,必甲乘無阙而後動,讵可輕邪?”宣诎服曰:“尚書真知軍情。
”麾其徒退。
帝再幸金營,好問實從,帝既留,遣好問還,尉拊都城。
已而金人立張邦昌,以好問為事務官。
邦昌入居都省,好問曰:“相公真欲立邪,抑姑塞敵意而徐為之圖爾?”邦昌曰:“是何言也?”好問曰:“相公知中國人情所向乎?特畏女真兵威耳。
女真既去,能保如今日乎?大元帥在外,元佑皇太後在内,此殆天意,盍亟還政,可轉禍為福。
且省中非人臣所處,宜寓直殿廬,毋令衛士俠陛。
敵所遺袍帶,非戎人在旁,弛勿服。
車駕未還,所下文書,不當稱聖旨。
”以好問攝門下省。
好問既系銜,仍行舊職。
時邦昌雖不改元,而百司文移,必去年号,獨好問所行文書,稱“靖康二年”。
吳幵、莫俦請邦昌見金使于紫宸、垂拱殿,好問曰:“宮省故吏驟見禦正衛,必将憤駭,變且不測,奈何?”邦昌矍然止。
王時雍議肆赦,好問曰:“四壁之外,皆非我有,将誰赦?”乃先赦城中。
始,金人謀以五千騎取康王,好問聞,即遣人以書白王,言:“大王之兵,度能擊則邀擊之,不然,即宜遠避。
”且言:“大王若不自立,恐有不當立而立者。
”既,又語邦昌曰:“天命人心,皆歸大元帥,相公先遣人推戴,則功無在相公右者。
若撫機不發,他人聲義緻讨,悔可追邪?”于是邦昌謀遣謝克家奉傳國寶往大元帥府,須金人退乃發。
金将将還,議留兵以衛邦昌。
好問曰:“南北異宜,恐北兵不習風土,必不相安。
”金人曰:“留一勃堇統之可也。
”好問曰:“勃堇貴人,有如觸發緻疾,則負罪益深。
”乃不複留兵。
金人既行,好問趣遣使詣大元帥府勸進,請元佑太後垂簾,邦昌易服歸太宰位。
太後自延福宮入聽政。
高宗即位,太後遣好問奉手書詣行在所,高宗勞之曰:“宗廟獲全,卿之力也。
”除尚書右丞。
丞相李綱以群臣在圍城中不能執節,欲悉按其罪。
好問曰:“王業艱難,政宜含垢,繩以峻法,懼者衆矣。
”侍禦史王賓論好問嘗污僞命,不可以立新朝。
高宗曰:“邦昌僭号之初,好問募人繼白書,具道京師内外之事。
金人甫退,又遣人勸進。
考其心迹,非他人比。
”好問自慚,力求去,且言:“邦昌僭号之時,臣若閉門潔身,實不為難。
徒以世被國恩,所以受賢者之責,冒圍繼書于陛下。
”疏入,除資政殿學士、知宣州、提舉洞霄宮,以恩封東萊郡侯。
避地,卒于桂州。
子本中、揆中、弸中、用中、忱中。
孫祖謙、祖儉。
本中、祖謙、祖儉别有傳。
論曰:朱勝非、呂頤浩處苗、劉之變,或巽用其智,或震奮其威,其于複辟讨賊之功,固有可言矣。
然李綱、趙鼎當世之所謂賢者,而勝非、頤浩視之若冰炭然,其中之所存,果何如哉。
範宗尹忍于污張邦昌之僞命,而誣李綱以震主之威,何其缪于是非也。
範緻虛佞附權臣,大誼已失,其總勤王之師,輕而寡謀,以底于敗,宜哉。
若呂好問處艱難之際,其迹與宗尹同,而屈己就事,以規興複,亦若勝非之處苗、劉,其心有足亮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