列傳第一百二十
關燈
小
中
大
李顯忠兵在沙上,浚往犒之,一軍見浚,以為從天而下。
浚至建康,即牒通判劉子昂辦行宮儀物,請乘輿亟臨幸。
三十二年,車駕幸建康,浚迎拜道左,衛士見浚,無不以手加額。
時浚起廢複用,風采隐然,軍民皆倚以為重。
車駕将還臨安,勞浚曰:“卿在此,朕無北顧憂矣。
”兼節制建康、鎮江府、江州、池州、江陰軍軍馬。
金兵十萬圍海州,浚命鎮江都統張子蓋往救,大破之。
浚招集忠義,及募淮楚壯勇,以陳敏為統制。
且謂敵長于騎,我長于步,衛步莫如弩,衛弩莫如車,命敏專制弩治車。
孝宗即位,召浚入見,改容曰:“久聞公名,今朝廷所恃唯公。
”賜坐降問,浚從容言:“人主之學,以心為本,一心合天,何事不濟?所謂天者,天下之公理而已。
必兢業自持,使清明在躬,則賞罰舉措,無有不當,人心自歸,敵仇自服。
”孝宗悚然曰:“當不忘公言。
”除少傅、江淮東西路宣撫使,進封魏國公。
翰林學士史浩議欲城瓜州、采石。
浚謂不守兩淮而守江幹,是示敵以削弱,怠戰守之氣,不若先城泗州。
及浩參知政事,浚所規畫,浩必沮之。
浚薦陳俊卿為宣撫判官,孝宗召俊卿及浚子栻赴行在。
浚附奏請上臨幸建康,以動中原之心,用師淮堧,進舟山東,以為吳璘聲援。
孝宗見俊卿等,問浚動靜飲食顔貌,曰:“朕倚魏公如長城,不容浮言搖奪。
”金人以十萬衆屯河南,聲言規兩淮,移文索海、泗、唐、鄧、商州及歲币。
浚言北敵詭詐,不當為之動,以大兵屯盱眙、濠、廬備之,卒以無事。
隆興元年,除樞密使,都督建康、鎮江府、江州、池州、江陰軍軍馬。
時金将蒲察徒穆及知泗州大周仁屯虹縣,都統蕭琦,屯靈壁,積糧修城,将為南攻計。
浚欲及其未發攻之。
會主管殿前司李顯忠、建康都統邵宏淵亦獻搗二邑之策,浚具以聞。
上報可,召浚赴行在,命先圖兩城。
乃遣顯忠出濠州,趨靈壁;宏淵出泗州,趨虹縣,而浚自往臨之。
顯忠至靈壁,敗蕭琦;宏淵圍虹縣,降徒穆、周仁,乘勝進克宿州,中原震動。
孝宗手書勞之曰:“近日邊報,中外鼓舞,十年來無此克捷。
” 浚以盛夏人疲,急召李顯忠等還師。
會金帥纥石烈志甯率兵至宿州,與顯忠戰。
連日南軍小不利,忽諜報敵兵大至,顯忠夜引歸。
浚上疏待罪,有旨降授特進,更為江、淮宣撫使。
宿師之還,士大夫主和者皆議浚之非,孝宗複賜浚書曰:“今日邊事倚卿為重,卿不可畏人言而懷猶豫。
前日舉事之初,朕與卿任之,今日亦須與卿終之。
”浚乃以魏勝守海州,陳敏守泗州,戚方守濠州,郭振守六合。
治高郵、巢縣兩城為大勢,修滁州關山以扼敵沖,聚水軍淮陰、馬軍壽春,大饬兩淮守備。
孝宗複召栻奏事,浚附奏雲:“自古有為之君,腹心之臣相與協謀同志,以成治功。
今臣以孤蹤,動辄掣肘,陛下将安用之。
”因乞骸骨。
孝宗覽奏,謂栻曰:“朕待魏公有加,不為浮議所惑。
”帝眷遇浚猶至,對近臣言,必曰魏公,未嘗斥其名。
每遣使來,必令視浚飲食多寡,肥瘠何如。
尋诏複浚都督之号。
金帥仆散忠義贻書三省、樞密院,索四郡及歲币,不然,以農隙治兵。
浚言:“金強則來,弱則止,不在和與不和。
”時湯思退為右相。
思退,秦桧黨也,急于求和,遂遣盧仲賢持書報金。
浚言仲賢小人多妄,不可委信。
已而仲賢果以許四郡辱命。
朝廷複以王之望為通問使,龍大淵副之,浚争不能得。
未幾,召浚入見,複力陳和議之失。
孝宗為止誓書,留之望、大淵待命,而令通書官胡昉、楊由義往,谕金以四郡不可割;若金人必欲得四郡,當追還使人,罷和議。
拜浚尚書右仆射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,都督如故;思退為左仆射。
胡昉等至宿,金人械系迫脅之,昉等不屈,更禮而歸之。
孝宗谕浚曰:“和議之不成,天也,自此事當歸一矣。
”二年,議進幸建康,诏之望等還。
思退聞之大駭,陽為乞祠狀,而陰與其黨謀為陷浚計。
俄诏浚行視江、淮。
時浚所招徕山東、淮北忠義之士,以實建康、鎮江兩軍,凡萬二千餘人,萬弩營所招淮南壯士及江西群盜又萬餘人,陳敏統之,以守泗州。
凡要害之地,皆築城堡;其可因水為險者,皆積水為匮;增置江、淮戰艦,諸軍弓矢器械悉備。
時金人屯重兵于河南,為虛聲脅和,有刻日決戰之語。
及聞浚來,亟徹兵歸。
淮北之來歸者日不絕,山東豪傑,悉願受節度。
浚以蕭琦契丹望族,沉勇有謀,欲令盡領契丹降衆,且以檄谕契丹,約為應援,金人益懼。
思退乃令王之望盛毀守備,以為不可恃;令尹穑論罷督府參議官馮方;又論浚費國不赀,奏留張深守泗不受趙廓之代為拒命。
浚亦請解督府,诏從其請。
左司谏陳良翰、
浚至建康,即牒通判劉子昂辦行宮儀物,請乘輿亟臨幸。
三十二年,車駕幸建康,浚迎拜道左,衛士見浚,無不以手加額。
時浚起廢複用,風采隐然,軍民皆倚以為重。
車駕将還臨安,勞浚曰:“卿在此,朕無北顧憂矣。
”兼節制建康、鎮江府、江州、池州、江陰軍軍馬。
金兵十萬圍海州,浚命鎮江都統張子蓋往救,大破之。
浚招集忠義,及募淮楚壯勇,以陳敏為統制。
且謂敵長于騎,我長于步,衛步莫如弩,衛弩莫如車,命敏專制弩治車。
孝宗即位,召浚入見,改容曰:“久聞公名,今朝廷所恃唯公。
”賜坐降問,浚從容言:“人主之學,以心為本,一心合天,何事不濟?所謂天者,天下之公理而已。
必兢業自持,使清明在躬,則賞罰舉措,無有不當,人心自歸,敵仇自服。
”孝宗悚然曰:“當不忘公言。
”除少傅、江淮東西路宣撫使,進封魏國公。
翰林學士史浩議欲城瓜州、采石。
浚謂不守兩淮而守江幹,是示敵以削弱,怠戰守之氣,不若先城泗州。
及浩參知政事,浚所規畫,浩必沮之。
浚薦陳俊卿為宣撫判官,孝宗召俊卿及浚子栻赴行在。
浚附奏請上臨幸建康,以動中原之心,用師淮堧,進舟山東,以為吳璘聲援。
孝宗見俊卿等,問浚動靜飲食顔貌,曰:“朕倚魏公如長城,不容浮言搖奪。
”金人以十萬衆屯河南,聲言規兩淮,移文索海、泗、唐、鄧、商州及歲币。
浚言北敵詭詐,不當為之動,以大兵屯盱眙、濠、廬備之,卒以無事。
隆興元年,除樞密使,都督建康、鎮江府、江州、池州、江陰軍軍馬。
時金将蒲察徒穆及知泗州大周仁屯虹縣,都統蕭琦,屯靈壁,積糧修城,将為南攻計。
浚欲及其未發攻之。
會主管殿前司李顯忠、建康都統邵宏淵亦獻搗二邑之策,浚具以聞。
上報可,召浚赴行在,命先圖兩城。
乃遣顯忠出濠州,趨靈壁;宏淵出泗州,趨虹縣,而浚自往臨之。
顯忠至靈壁,敗蕭琦;宏淵圍虹縣,降徒穆、周仁,乘勝進克宿州,中原震動。
孝宗手書勞之曰:“近日邊報,中外鼓舞,十年來無此克捷。
” 浚以盛夏人疲,急召李顯忠等還師。
會金帥纥石烈志甯率兵至宿州,與顯忠戰。
連日南軍小不利,忽諜報敵兵大至,顯忠夜引歸。
浚上疏待罪,有旨降授特進,更為江、淮宣撫使。
宿師之還,士大夫主和者皆議浚之非,孝宗複賜浚書曰:“今日邊事倚卿為重,卿不可畏人言而懷猶豫。
前日舉事之初,朕與卿任之,今日亦須與卿終之。
”浚乃以魏勝守海州,陳敏守泗州,戚方守濠州,郭振守六合。
治高郵、巢縣兩城為大勢,修滁州關山以扼敵沖,聚水軍淮陰、馬軍壽春,大饬兩淮守備。
孝宗複召栻奏事,浚附奏雲:“自古有為之君,腹心之臣相與協謀同志,以成治功。
今臣以孤蹤,動辄掣肘,陛下将安用之。
”因乞骸骨。
孝宗覽奏,謂栻曰:“朕待魏公有加,不為浮議所惑。
”帝眷遇浚猶至,對近臣言,必曰魏公,未嘗斥其名。
每遣使來,必令視浚飲食多寡,肥瘠何如。
尋诏複浚都督之号。
金帥仆散忠義贻書三省、樞密院,索四郡及歲币,不然,以農隙治兵。
浚言:“金強則來,弱則止,不在和與不和。
”時湯思退為右相。
思退,秦桧黨也,急于求和,遂遣盧仲賢持書報金。
浚言仲賢小人多妄,不可委信。
已而仲賢果以許四郡辱命。
朝廷複以王之望為通問使,龍大淵副之,浚争不能得。
未幾,召浚入見,複力陳和議之失。
孝宗為止誓書,留之望、大淵待命,而令通書官胡昉、楊由義往,谕金以四郡不可割;若金人必欲得四郡,當追還使人,罷和議。
拜浚尚書右仆射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,都督如故;思退為左仆射。
胡昉等至宿,金人械系迫脅之,昉等不屈,更禮而歸之。
孝宗谕浚曰:“和議之不成,天也,自此事當歸一矣。
”二年,議進幸建康,诏之望等還。
思退聞之大駭,陽為乞祠狀,而陰與其黨謀為陷浚計。
俄诏浚行視江、淮。
時浚所招徕山東、淮北忠義之士,以實建康、鎮江兩軍,凡萬二千餘人,萬弩營所招淮南壯士及江西群盜又萬餘人,陳敏統之,以守泗州。
凡要害之地,皆築城堡;其可因水為險者,皆積水為匮;增置江、淮戰艦,諸軍弓矢器械悉備。
時金人屯重兵于河南,為虛聲脅和,有刻日決戰之語。
及聞浚來,亟徹兵歸。
淮北之來歸者日不絕,山東豪傑,悉願受節度。
浚以蕭琦契丹望族,沉勇有謀,欲令盡領契丹降衆,且以檄谕契丹,約為應援,金人益懼。
思退乃令王之望盛毀守備,以為不可恃;令尹穑論罷督府參議官馮方;又論浚費國不赀,奏留張深守泗不受趙廓之代為拒命。
浚亦請解督府,诏從其請。
左司谏陳良翰、